現值和公允價值會計:21世紀財務變革的重要前提

時間:2024-06-03 02:15:17 財務管理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現值和公允價值會計:21世紀財務變革的重要前提

現值和公允價值會計:21世紀財務變革的重要前提 簡介: 脫離或忽略現值和公允價值會計這一當代國際會計發展大趨勢和重要的會計學前提(視角)來研究財務問題是不夠全面和深刻的。價值是財務與會計的核心概念、本原邏輯和聯結紐帶;21世紀的財務變革正呼喚著“價值型會計模式”(即基于價值計量的現值和公允價值會計模式),并且這一模式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

  一、問題的提出及研究的背景

  新經濟環境下的財務理論與實踐都面臨著許多變革,而這種變革及其實現與同時代的會計變革息息相關。當代國際會計變革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越來越多地在會計和報告中運用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PresentValue)和公允價值(FairValue)。①現值和公允價值會計體現了會計發展客觀規律,代表著財務會計未來發展方向。
  現值和公允價值,作為經濟學和管理學中兩個重要而基本的概念,也正在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其他許多學科領域(如金融、保險、精算、投資、財務、審計、資產評估、資信評估、價值評估等)中都得到重視和運用。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曾經一統天下、面向過去、以權責發生制、歷史成本原則、實現原則、穩健原則和配比原則為主要特征的歷史成本會計模式顯得越來越不適應環境,而基于價值和現值理念、兼容歷史成本會計的公允價值會計,因能提供更多面向現在、未來、市場、風險和不確定性的信息,符合經濟學、管理學的根本宗旨和環境變化的迫切要求而被譽為“面向21世紀的計量模式”(黃世忠,1997)和“會計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吳水澎,2002)。同時,由于“價值”這一共同的內在邏輯起點的存在,現值和公允價值會計也成為了包括財務學在內的許多經濟管理學科變革的重要前提和保證。脫離或忽略現值和公允價值會計這一當代國際會計發展大趨勢和重要的會計學前提(視角)來研究財務問題是不夠全面和深刻的。

  二、價值:財務與會計的核心概念、本原邏輯和聯結紐帶

  聯結財務和會計的根本紐帶是價值。因為價值是經濟學的精髓,價值增值是管理學的永恒追求。
  作為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分支學科,財務學和會計學的核心概念在邏輯上理應一直是價值。但是,對財務和會計發展歷史的考察卻表明,長期以來的事實卻并非如此。
  (一)價值與財務
  羅福凱(2003)認為,考察財務學的核心范疇及其演進過程,可以探索和描繪出財務理論的變遷過程及其內在邏輯;財務理論經歷了以本金、資本和價值為核心的三大邏輯轉變過程;當價值取代資本在財務學中的核心地位之后,價值創造成為財務學的研究對象。
  從我國財務理論研究的歷程中,也不難發現上述邏輯變遷的過程。我國對財務本質問題的認識有如下幾種:貨幣關系論、貨幣資金運動論、分配關系論、資金運動(關系)論、價值運動(關系)論、本金投入收益論(以上認識為20世紀90年代初及以前提出),以及伍中信(1998)的財權流論(財務管理不是簡單的對資金運動的管理,而是借助于資金運動的管理實現產權管理,是“價值”與“權利”的結合)。這些理論都不(能)否認,不管是資金運動還是本金運動,都不外乎是一種價值的運動。關于理財目標的研究結論,我國也經歷了從經濟效益最大化、利潤最大化、權益資本利潤最大化、股東財富(股價)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到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過程。
  在這里,不論其主體或歸屬對象是什么,試圖最大化的實質上都是價值。
  概而言之,價值是現代財務理論的核心概念,現代財務本質是特定產權主體的價值管理,現代理財目標是特定利益主體的價值創造。但無論是價值管理還是價值創造,其基本前提都是能夠正確地進行價值計量,而這有賴于會計。
  (二)價值與會計
  若把財務會計理論從1907年迄今不逾百年的歷史分為兩個階段,則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的財務會計理論②與價值計量是若即若離的,而20世紀80年代中期后的財務會計理論③已走上價值計量的不歸路!斑^去的200年,西方管理會計實務發生了革命性的巨變:從傳統的只重視以財務導向的決策分析和預算控制,轉變為強調股東價值關鍵財務和經營動因的確認、計量和管理的眾多戰略性方法在內的復雜體系”(IFA,1998;IMA,1999);管理會計演進的第四個階段是近年來對于價值管理(Value—BasedManagement)的重視(IFA,1998)。④
  現值和公允價值在會計中的大量運用,在提高了審計難度的同時,更從根本上降低了財務估價和審計失敗的風險。這是因為,正如國際會計職業界已經做到的那樣,現值和公允價值審計的難度可以通過制定和執行規范的審計準則來降低,而由于現值和公允價值在本質上比歷史成本能更好地反映會計主體價值及其變動的計量屬性,因而也就從根本上降低了因許多估價錯誤所導致的財務評估和審計失敗的風險?傊,不論會計或審計,都必定以價值計量為最重要之責任,而財務管理則以價值計量為一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
  (三)財務與會計
  盡管“計量是會計的核心”,會計發展史在相當程度上也就是會計計量理論與方法的發展史,但會計計量理論與方法曾經是相當蒼白無力的,而這正是導致上述財務與會計的歷史與邏輯相分離的根本原因。由于會計無力可靠地計量某些對象,因此它就不會確認、記錄和報告之,即使在人們(包括經濟學家和財務學家)看來,確認這些對象對于經濟決策是極其重要和相關的。值得慶幸的是,這種狀況現在已經改變,F值和公允價值會計及其審計的崛起使得財務與會計有可能回歸它們的本原邏輯起點,真正完成經濟學賦予它們的神圣使命,并彼此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所以說,價值是財務與會計的核心概念、本原邏輯和聯結紐帶。
 三、價值、現值和公允價值之間的關系:歷史地位和理論淵源

  財務和會計通過價值聯系起來后,面臨的首要問題同時也即人們最關心的問題便是:如何計量價值、價值計量與現值和公允價值有什么關系、公允價值的理論基礎有哪些。
  根據坎寧(1929)的名著《會計中的經濟學》對于價值計量法的獨創性論述⑤和筆者的分析論證,可以說,公允價值是價值的直接計量(即現值)和間接計量(歷史或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和短期可變現凈值)的總稱;公允價值會計代表財務會計未來發展方向,標志著會計正從成本計量走向價值計量,F值的可靠計量往往是價值和公允價值可靠計量的關鍵和難點。具體來說,一方面,由于在任何國家,活躍的市場并不時時處處存在,因此現值計量在總體上成為不可回避的問題;另一方面,由于現值相對更難計量,所以純粹的現值會計模式難以存在,而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和短期的可變現凈值(這時折現的影響不重要)可以是現值的良好替代,因此首選它們,僅當不存在同樣或類似資產或負債的活躍市場上的市價時才用現值。這些可替代現值的計量屬性及現值本身就統稱為“公允價值”(謝詩芬,2003)。
  總之,公允價值是經濟學中價值概念的會計表達、是對能反映會計要素本質特征的現值概念的體現;公允價值會計就是基于價值和現值的會計。這個觀點深刻揭示了公允價值與價值和現值的關系,對于理解公允價值會計中的許多問題都非常關鍵。在理解這一關系中,始終不要忘記的是現值是最能反映各會計要素的本質特征,它是會計計量的最高目標,其他各計量屬性不過是現值在一定條件下的替代;即使包含歷史成本的公允價值概念本身,其產生也并不是全新的概念,它只是一個為運用現值計量屬性而需“動用”的眾多替代性計量屬性的總稱而已!它是現代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最初演繹邏輯的體現,是促使會計學資產、會計學收益向經濟學資產和經濟學收益回歸的基礎。所以,現值在當今會計環境中越來越重要。不能離開現值的重要性來談公允價值的產生,運用公允價值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體現現值。理解了這一點后,就不難理解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的SFAC7(2000)《在會計計量中運用現金流量信息和現值》(UsingCashFlowInformationandPresentValueinAccountingMeasurements)的劃時代意義了。它標志著會計理論從此真正走上了實現財務會計“價值計量”夢想的不歸路。
  公允價值有深厚的十大理論基礎,它符合經濟收益概念、全面收益概念、現金流量制和市場價格會計假設、現代會計目標、相關性和可靠性質量特征、會計要素的本質特征、未來會計確認的基礎、現值和價值理念、計量觀和凈盈余理論以及財務報表的本原邏輯。

  四、公允價值的概念

  多年來,國內外會計組織在有關會計準則中對公允價值都給出了一些大同小異的定義(如“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當事人資源據以進行資產交換或負債清償的金額”),但往往沒有做更多的分析和說明,沒有闡明涵義相當豐富的公允價值概念,這大大地影響了公允價值會計理論、準則和實務的發展。筆者(2004)深入研究了公允價值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除了已得出公允價值概念的本質是“經濟學中價值概念的會計表達、是對能反映會計要素本質特征的現值概念的體現”的結論外,還得出了如下一些結論:⑥
  1.關于公允價值概念的特征。公允價值概念特征包括交易的公平性、計量對象的全面性(資產有公允價值,負債也有公允價值)、交易市場的兼容性(既有活躍市場也有非活躍市場)、交易和交易雙方的假定性(虛擬性)、計量的不可加性、概念的動態性、歷史成本相比的概念優勢(包括信息及時、充分、因面向市場而客觀可比、全面反映管理層決策水平、可簡化金融工具會計的復雜性)等,但公允價值概念的根本特征是“真實與公允”。我國會計界應盡快改變“公允價值缺乏真實性”的錯誤概念。公允價值與世界會計中著名的“真實與公允觀”(TrueandFairView)中的“公允”有淵源關系或相通之處!罢鎸嵟c公允”也可作為我國會計的最高原則。會計以“真實與公允觀”作為最高原則,將有利于會計誠信的實現,有利于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和會計職業地位的提高。
  2.關于公允價值的運用范圍。傳統財務報表內、外的幾乎所有交易、事項和情況都可能涉及公允價值。這一結論主要是從現行實務角度歸納的,是建立在現有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和準則不完善的基礎上的。如果從純粹的理論上推導,上述結論將更加明確——必須實行全面的公允價值會計,即對所有資產和負債都運用公允價值進行初始確認計量和后續確認計量。
  3.關于公允價值與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和具體會計準則體系。在新的概念框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以前,現有改革都是在現有框架內進行的局部性的、過渡性的改革,同時也難免邏輯上不一致。但不管怎樣,改革總是要進行的。因為除非自動退出歷史舞臺,否則會計必須與時俱進。實際上,FASB最初按演繹法設想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是正確的,因為它提前反映了環境的變化,是以用戶需要為導向的,因而也是符合環境要求的。由此可見,基于演繹法的規范會計理論對會計現實的解釋力和預測力都很強。只要沿著演繹法這條路走下去,就一定能建立高質量的中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和會計準則體系。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一思路在我國財政部2005年6月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征求意見稿)中依然沒體現,這削弱了其對具體會計準則的評估和指導力度,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21世紀我國的財務變革。

  五、21世紀財務變革:呼喚“價值型會計模式”

  國內外許多研究都從不同側面或隱或現地表達了基于價值管理與創造的財務管理對于基于價值計量的財務會計的渴望和呼喚。
  財務本質是研究財務問題的出發點,理財目標是理財活動希望實現的目標,是評價理財活動是否合理的基本標準,“既然如此,理財目標的研究,就要有可操作性(可以計量、可以追溯、可以控制)。這就是在理財目標問題上形成‘現實的不理想,理想的不現實’兩難局面的關鍵所在。企業價值最大化、相關者利益最大化都有道理,但是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指標來衡量和評價卻還是個問題!边@里實際上就提出了價值的計量問題,也就是許多財務變革的前提問題。這種價值計量絕不是歷史成本會計所能勝任的,必須依靠現值和公允價值會計,不論用什么方法和指標來衡量和評價價值,其中都必然會涉及到現值和公允價值會計問題。
  湯谷良、朱蕾指出,針對安然、世通公司等一樁樁財務丑聞,除了要剖析這些公司墮落的自身原因外,“還要反思整個會計模式的偏差,以歷史信息、單一每股盈余、當期盈利為重心的財務報告模式已經過時!薄霸诠竟芾硪詢r值為目標的今天,必須加快價值型會計模式的建立步伐。”因為“價值型會計體系是防范會計欺詐的載體!薄八^公司價值就是公司未來現金流量折現值及其市場反應,這也決定了以現金流量的現值作為資產負債主要計量屬性會計模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價值管理是以未來現金流量管理為中心,在價值管理的理念下,唯有現金支撐的盈利才能帶來價值增加!边@些論述顯然都是符合國際上“現金為王”(Cashisking)的著名財務管理理念的,也是符合我國財務管理所面臨的新形勢要求的。陳志斌、韓飛疇(2002)明確提出,“現金流管理應是財務管理的基本而重要的內容”,“有關現金流指標反映了企業的償債能力,償債能力決定企業的生存能力,生存是創造價值的基礎”,他們還基于價值創造探討了企業如何從戰略管理和戰術管理兩個層面管理現金流。經過比較,他們推崇將現金附加價值(CVA)指標用于價值評估和評價。
  汪平(2000)在其《財務估價論——現金流量與企業價值研究》一書前言中明確指出,“毫無疑問,企業價值就是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然后,該書圍繞財務估價技術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

現值和公允價值會計:21世紀財務變革的重要前提

下一頁

【現值和公允價值會計:21世紀財務變革的重要前提】相關文章:

會計計量、公允價值與現值03-20

公允價值、預期現值法及其應用01-09

從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看公允價值(現值)計量屬性的運用03-20

會計職業判斷在公允價值計量下的重要性03-11

公允價值與會計職業判斷03-16

公允價值會計計量模式的思考03-21

公允價值會計的理論透視與應用展望03-10

淺談公允價值視角下的會計概念03-29

變革會計分期基本前提之辨析03-20

亚洲制服丝袜二区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无码视频乱码,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天天爽夜夜操一区二区 | 日本三级人妇在线 | 亚洲另类欧美综合在线je80 | 中文子幕在线观看 | 亚洲第一线路在线观看 | 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