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民俗文化在《墻頭馬上》的主要表現

時間:2024-07-01 01:00:11 古代文學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論民俗文化在《墻頭馬上》的主要表現

  摘 要:白樸的《墻頭馬上》是元雜劇的典型代表,反映了元代社會的風氣和習俗。該劇無論是在人物語言、人物形象上,還是在歲時節氣、意象上都較多地具有民俗文化的本質特征。

  關鍵詞:元雜劇;民俗;墻頭馬上;研究

  民俗文化在我國古典戲曲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風俗人情,以《墻頭馬上》為例,該劇從多個方面反映了元朝時期我國的民俗文化。

  一、語言的民俗化傾向

  《墻頭馬上》中所運用的俗語和方言比比皆是,具有明顯的口語化傾向。《墻頭馬上》的語言雅俗兼收,其中運用了大量的民間俗語和俚語,體現了元雜劇的民俗化的傾向。如:

  【天下樂】我可便提起東來忘了西,(梅香云)昨日幾家來問親,小姐不語怎么?

  (正旦唱)咱萱堂又虛著面皮,至如個窮人家女孩兒到十六七,或是誰家來問親,那家來做媒,你教女孩羞答答說甚的?”。

  這里李千金的語言就表現了元代的婚禮民俗風氣,無論是貧窮人家的,還是富貴家的女子都得經過說媒,而不能由女孩子當面出來說話。

  《墻頭馬上》還運用了市井語言,如:

  【三煞】不肯教“一床錦被權遮蓋”,可不道“九里山前大會垓”,繡房里血泊浸尸骸。解下著摟帶裙刀,為你逼得我緊也便自傷殘害,顛倒把你娘來賴。你則是“拾得孩兒落的摔”,你待致命圖財。(第二折)

  其中的“一床錦被權遮蓋”,“九里山前大會垓”,“拾得孩兒落的摔”均為民俗語言,是元代所通用的市井語。大意分別為“敷衍過去”,“魚死網破的爭斗”,“弄巧成拙”。

  由上可知,白樸的《墻頭馬上》的雜劇創作中,運用了大量的民俗語言,從中可以了解到當時社會的一些民俗文化。

  二、戲劇中的民俗文化的意象

  《墻頭馬上》出現了大量的民俗文化的意象,這就充分地展示了該劇的民俗文化的內涵。這些民俗化意象的使用,使該劇的生活氣息更加濃烈,從而更加貼近現實和人生。《墻頭馬上》中的民俗意象,突出地表現為下面幾種意象:

  1、上巳節俗意象

  三月三節,原名是“上巳節”。先秦即舉辦有“拔楔”等活動,《詩經・鄭風・溱洧》篇描寫的是“上巳節”這一天,鄭國的溱洧兩河邊男女戀愛的大集會。自漢代起開始定為節日。“拔楔”,即沐浴洗禮,意味著“求生”在周代就已經存在這種活動了。到了漢代,“拔楔”被定為上巳節的最重要的活動。

  《墻頭馬上》中:

  (正旦云)妾身李千金是也。今日是三月上巳,良辰佳節,是好春景也呵!

  這里的上巳節令就是一個自古至今的傳統的民俗節日。

  2、春的意象

  自古以來,“春”都被賦予了萬物復蘇,生長和開始的文化意蘊。《藝文類聚》卷三引《尸子》道:“春,動也。鳥獸孕寧,草木華生,萬物咸遂”,在這里春意味著繁衍后代,隨著時間的流逝,關于“春”的民俗活動依然存在,但是由于受到封建禮教的制約,其實際的含義和性質卻逐漸發生了改變,如:游春,踏青等等。

  “春”的民俗文化活動在傳承中發生了改變,但是在愛情劇《墻頭馬上》中還是可以看到最初的“春”的民俗。在劇中的李千金看到了春天的好景致,情愁滿懷,于是受其感染情竇初開。如:

  【混江龍】我若還招得個風流女婿,怎肯教費工夫學畫遠山眉。寧可教銀缸高照,錦帳低垂;菡花深鴛并宿,梧桐枝隱鳳雙棲。這千金良夜,一刻春宵,誰管我衾單枕獨數更長,則這半床錦褥枉呼做鴛鴦被。

  再如:

  【油葫蘆】我為甚消瘦春風玉一圍,又不曾染病疾,近新來寬褪了舊時衣。

  這些看似寫春景,實際上寫的是在春天的感召之下,人的自然情欲覺醒。

  3、墻的意象

  民俗具有極大的約束力和控制力,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東西,人們會在民俗文化的控制下自覺不自覺地進行著某種活動。在《墻頭馬上》這部雜劇中,“墻”象征著阻止男女雙方的民俗文化。“墻”被賦予了阻礙和約束男女愛情的文化內涵。劇中李千金和裴少俊私自約會,他們就受到了墻的阻隔,所以裴少俊要翻過墻去私會李千金。

  如【賺煞】:

  這一堵粉墻兒低,這一帶花陰兒密。與你個在客的劉郎說知:雖無那流出胡麻香飯水,比天臺山到徑抄直。莫疑遲,等的那斗轉星移,休教這印蒼苔的凌波襪兒濕。將湖山困倚,把角門兒虛閉,這后花園權做武陵溪。

  劇中李千金能夠超越民俗的限制,大膽地崇尚和追求自由戀愛,最終成為了封建禮教的叛逆者。

  三、“和合”的家庭民俗文化

  中國的戲曲往往以大團圓為結局,從民俗文化的角度審視,這就是追求“和合”的家庭觀念的影響。因而,在中國講究“和合”的民俗觀念的影響下,出現了一系列的民俗事象。如“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在處理人際關系上,講求“以和為貴”,“和平共處”,用“息事寧人”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調”和“折中”是處理矛盾的最有效的方法。夫妻關系方面,“破鏡重圓”,“白頭偕老”“百年好合”,“永結同心”等等。

  正因為“和合”的民俗文化心理的影響,元雜劇的創作往往又貼近人民生活,所以《墻頭馬上》的創作要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市民大眾的審美趣味。這個大團圓式的結局,正顯示了“和合”的家庭民俗文化。

  參考文獻:

  [1]葉濤,吳存浩.民俗學導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

  [2]白樸.墻頭馬上[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

  [3]羅斯寧.元雜劇和元代民俗文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

【論民俗文化在《墻頭馬上》的主要表現】相關文章:

淺析民俗文化在《墻頭馬上》的主要表現優秀論文07-21

論音樂的審美表現和意義表現的論文09-02

論情感的力量與色彩的表現06-22

論設計色彩及其表現方法08-17

論琵琶在樂隊中的表現色彩05-05

論公共藝術品的表現媒介10-06

論公共藝術的表現形態與創作論文10-11

論未來黃河下游治理的主要對策07-13

論現代公共危機應急治理的主要環節10-24

論孟子的認同意識及其在詩學上的表現09-03

亚洲制服丝袜二区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无码视频乱码,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在线日本二v不卡 | 日本免费a级毛一片没码 | 中国精品国产yw在线观看 | 专干国产老熟女视频中文字幕 | 中文无遮挡好黄H肉视频 |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