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行為變化的研究

時間:2024-07-10 07:02:15 教育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行為變化的研究

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行為變化的研究


摘 要:素質教育要求基礎教育領域進行一場深刻的變革,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建立以“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為特征的新的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改變了傳統教學中以老師、課堂、書本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本文在總結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行為的變化的基礎上,對小學數學中如何創設情景,建立師生互動關系,進行學習評價三個教學難點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 自主學習 探究學習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為了參與國際競爭的客觀需要,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全面發展并且學有所長的復合型人才,教育部對我國傳統的基礎教育課程進行了一場根本的變革。在2001年秋季,新基礎教育課程在全國27個省市38個實驗區開始試行,并于2005年在全國全面實施。此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教師的教學行為。力圖通過建立課程標準、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化信息技術教育、改革教材及評價與考試制度等一系列舉措,提倡、引導并促進學生建立以“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為特征的新的學習方式,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新基礎教育課程的成功效果

(一)新基礎教育課程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長期以來,我國基礎教育過于強調以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為特征的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主要表現為:其一,教學以教師的講授為主,采取“灌輸—接受”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學習方式基本上是“聽講—背誦—練習—再現教師傳授的知識”,很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來獲取知識。其二,學生很少有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看法與意見的機會。這種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嚴重地阻礙了學生的身心發展。不利于學生潛能的激發、開掘與提升,不利于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和全面成長。

針對基礎教育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新基礎教育課程倡導具有“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特征的新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經過幾年的改革和試驗,目前大多數學生已經開始轉變學習行為方式,改變學習心態,實現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轉變,從個體學習到合作學習的轉變,從接受性學習到探究式學習的轉變。

(二)新課改改變了教師的角色和教學方式

傳統的師生關系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教師不僅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而且是絕對的權威。多年來,教師已經習慣了根據自己的設計思路進行教學,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地將學生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新課標》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通過對教師進行培訓,目前大多老師開始積極轉變角色和改進教學方式。開始注重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多樣化、科學化。注重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使課程變成一種動態的、發展的,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二、利用新課程理念指導小學數學教學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提出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探究意識

數學知識比較抽象,而小學生的思維又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應用課本中的經典例子為背景,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教學,使學生感到學習與生活很貼近,以積極主動的“我要學”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中。情景創設上要積極創設趣味化、生活化、開放的且富有探索性的情境。

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對故事、童話、動物都非常感興趣,因此把教材中的問題編成童話、小故事,用小動物來做主人公,使學生身處擬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這樣,不但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而且還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

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如:在小數一課中,從學生平時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用得著”的人民幣1元有幾角,1角有幾分,1元有幾分開始:1角就是 元,可以寫成0.1元;1分就是 元,可以寫成0.01元,讓學生在現實的數學實踐活動中理解并掌握小數的初步意義。

富有挑戰性和探索性的問題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使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后增強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如在按比例分配一課中,提出早餐豆奶為什么不甜的問題,是豆奶中糖少了還是豆奶里的水分多了?引人按比例分配知識,了解分子和分母與分數大小的關系,學生學習興趣盎然,學生課后還可設計符合自己口味的早餐。

(二)建立互動型的師生關系,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間要建立良好的互動型關系,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從學生知識狀況和生活實際出發,更多地考慮如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來學會有關知識和技能;在課堂上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經驗與認知水平,讓學生大膽提問、主動探究,發動學生積極地投入對問題的探討與解決之中,學生回答或提出問題時,教師要用肯定、表揚、商討等文明用語,給予鼓勵,以展示教師特有的認知與情感協調的教學藝術;應靈活變換角色,用“童眼”來看問題,懷“童心”來想問題,以“童趣”來解問題,共同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學習伙伴。

上課開始就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或做準備題或看場景,之后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看了這一情境想到了什么;引入課題后問學生,“你看了這一課題后想知道什么”等。學生先說,教師補充、歸納、提煉。二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要體現主體性。注重直觀、注重操作,使課堂教學活動化,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應用學具,相互合作,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是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現主體性。練習,先獨立做,不會做再向他人請教,個人完成后再集體交流,先練后講。四是課堂小結體現主體性。讓學生說學了什么,學會了什么。五是面向全體學生體現主體性。不要用教師的活動代替學生的活動;不要用少部分學生的活動代替全體學生的活動;既讓好學生回答,更要讓一般學生和后進生回答。

(三)全方位進行學習評價,激勵學生進一步學習

在評價學生的數學學習時,既要評價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又要評價他們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既要評價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又要評價他們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的情感。這就要求教師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方法評價學生,不斷地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應強調評價的診斷功能和促進功能,更注重學生發展進程,重點放在縱向評價,強調學生個體過去與現在的比較,著重于學生成績和素質的增值,不是簡單地分等排序,而是使學生真正體驗到自己的進步。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算法的多樣化,如在計算8 5=?上有的學生直接能夠得出答案,有的學生則是通過擺道具、數指頭,湊十法(8=5 3,5 5=10,10 3=13等),乘法(2×5=10,10 3=13等)此時老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尊重個體的差異進行評價而不是以成人的觀點急于對學生進行評價,引導學生對不同算法進行交流,使學生自己發現最快的算法,并及時肯定學生的進步。

改變將紙筆測驗作為惟一或主要的評價手段的現象,運用多種評價方法對學生進行評價,除了紙筆測驗以外,還有訪談評價、問卷評價、作業分析、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和表現性評價等。考試的形式方法多樣,有書面考試和開放性考試,如開卷考試、口試、動手操作、調查實踐等。

參考文獻:

楊建妹.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中的五個轉變.銅仁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4).

王發林.淺談小學數學教學走進新課程.云南教育(基礎教育版),2005,(Z1).

姜亞民.用新課程理念指導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現代教育科學,2004,(8).

【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行為變化的研究】相關文章:

材料磨損過程中產生的電位變化行為初探03-18

材料磨損過程中產生的電位變化行為初探 203-18

MRPII實施過程中若干問題的研究03-11

MRPII實施過程中若干題目的研究02-26

關于軟件項目實施過程中的進度管理研究03-01

新課程實施中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的研究12-08

基于教育游戲自主開發的中國高中學生行為變化研究03-17

實施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幾個值得注意的問題11-07

論消費過程中的購買互動行為03-18

亚洲制服丝袜二区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无码视频乱码,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96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国产 | 中日韩AV综合在线 | 日本亚洲另类专区 | 午夜精品少妇免费视频 | 午夜天堂亚洲精品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