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職院校的創新素質教育探析論文
摘要:隨著“創新型國家”目標的提出,創新型國家及城市對創新型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這對高職院校人才的輸送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此形勢下,高職院校創新素質教育顯得愈加重要,重點是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
關鍵詞:高職教育;高技能人才;創新素質教育
要談創新素質教育,首先要理解創新人才的定義。何謂創新人才?從國內外相關文獻來看,創新人才意味著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思維、創新知識、創新精神等全面發展的人格、能在某一領域、某一行業、某一工作上為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做出創新貢獻的人。這其實就是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理論的寫照,尊重個人個性和才能的自由發展。從國內相關文獻來看,針對高職創新人才以及創新素質教育的研究并不多,這與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有關,也跟高職學生給社會大眾的印象有關。
1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
關于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教育部2006年16號文件指出: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因此,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可以說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根本目標。在此教育方針的指導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高職院校不斷探索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以就業為導向,開展產學研合作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這一培養目標里就包含著創新素質教育的內容。
2高職院校加強創新素質教育的背景分析
一直以來,有關本科院校或者科研院所對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得如火如荼,而談到高職教育,很多人會認為,高職學生入學分數線較低,文化素質一般都比較薄弱,對高職學生的培養就是提高他們的實踐動手能力、技術水平,因此對高職學生談創新素質教育似乎比較遙遠。隨著“創新型國家”目標的提出,我國各大小城市爭創創新型城市的建設,創新型國家及城市對創新型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同時對這類人才的要求也必然在不斷提高,這給高職院校的人才輸送既帶來了極好的機遇,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3高職院校人才創新素質教育的現狀
當前,高職院校的教學模式、人才培養觀念基本已由傳統的“學院式教育模式”向“就業導向模式轉變”。在培養目標上與本科院校有了較大區別,由偏重文化技術和理論知識轉向重視就業技能和發展能力。但就創新素質教育而言,高職院校這方面的教育實效并不容樂觀。
3.1高職生創新素質整體偏低
南通大學創造教育研究所所長王燦明教授的研究團隊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課題“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研究結果顯示,高職院校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性人格和科學創造力并不高,甚至創新素養明顯低于中職學生,這是與高職院校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不相吻合的。
3.2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建設乏善可陳
開設專門的創新創業課程是培養創新人才、樹立學生創新意識的一條有效途徑。但就目前諸多高職院校的開課情況來看,大多僅開設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或類似的課程,該課程主要是讓學生初步了解職場與職位、掌握簡歷寫作方法、學習面試成功經驗、職場心態調整、職業生涯的合理規劃等方面的內容。創新素質教育更重視的是學生的創造心理、創造性思維及創造的途徑、技法等,目前專門開設關于訓練創造性思維與創造技法訓練、創新創業課的課程建設并不多見。
3.3偏重技能培訓,忽視綜合素質的提高
“重專業、輕文化”是在高職院校比較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這與創新素質教育的內涵相違背。創新素質教育意味著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個人個性和才能的自由發展。既要尊重專業技能素質的發展,又要重視文化修養的提升。有些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過于強調“培養技能型人才”,因此從學院到教師都一邊倒地重視學生的專業課程的理論學習以及實踐操作,而對基礎文化素質比較忽視。久而久之,給學生也走入“專業課重于文化課”的學習誤區,從而會出現一個高職畢業生連一個簡單的應用文書也不會撰寫的現象。這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創新素質的培養有百害而無一利。
3.4創新創業型教師隊伍薄弱
“師道,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在創新素質教育的道路上,“懂創新、會發明、能指導”的創新創業型導師隊伍是至關重要的一環。要培養創新型人才,教師隊伍自身要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以及創新行動和實踐[1]。然而,能適合社會經濟需要的創新創業型導師在高職院校也是較普遍缺乏。教師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意識和能力欠缺,教學方式方法單一,針對性、實效性不強。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短缺,指導幫扶不到位,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亟待健全。
4高職院校創新素質教育的途徑
4.1基于高職院校辦學特色,推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每個高職院校都有自身的辦學特色,或強在工業機械設計、或強在醫藥護理、或強在工商管理等等,不一而足。因此高職院校在研究創新素質教育時,應避免生搬硬套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空對空地談創新人才的培養,而是要結合本學院的辦學特色、教育教學現狀,應弱化創新人才的共性,強化有自身鮮明高職特色的創新人才的個性,探索培養高職創新人才的現實路徑。
4.2對人才定位、人才規格進行科學規劃
從服務市場出發,以區域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依據,對接產業,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服務面向和服務崗位指向明晰。在專業的建設上,重視市場調研,針對不同專業可能服務的不同崗位制訂出詳細的崗位職業能力。
4.3制訂科學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
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已經不是一個新事物,現行的創新創業課程教育的課程五花八門,尤其網絡上有很多這方面課程,但課程的質量良莠不齊。高職院校要重視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建設,一方面要從自身的辦學歷史和辦學特色出發,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挖掘和充實各類專業課程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另一方面自主開發一些納入學分管理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再者,各高職院校根據自己學生的學習特點,從知識、能力、素質三個維度制定合適的創業創新教學培養方案,充分利用課內外、實訓、頂崗實習、實訓基地等多種途徑實現教育過程的整體化,有效地將課堂知識內化到學生的實踐行為能力中去[2]。
4.4加強產學研合作,提高專業的創新服務能力
高職院校是產學研合作的重要主體之一,各個學院充分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資源,采取有效措施,通過開展社會培訓與服務等方式,拓展專業的服務社會的功能。常見的產學研合作的方式有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等,還有些高職院校關注行業動態、行業類優秀企業的技術革新與發展,建立校園創業孵化基地、創業園區,為學生搭建與社會實踐無縫對接的鍛煉平臺。
4.5加強建設以培養實踐能力為基礎的教學體系
與本科院校不同,高職院校的教學不應以傳授系統知識為目的,而要注重將所學知識轉化為應用能力。在課程的開設上,基礎性課程和實踐性課程的比例搭配要有主次之分。比如在筆者所任教的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的知識方面要求是掌握本專業必備的生態經營、生態營銷、生態物流、生態價值會計等專業基礎知識和理論,掌握必備的運輸組織規劃與設計、倉儲組織規劃與設計、供應鏈規劃與設計、國際物流與金融等專業技能。而圍繞專業技能所開設的課程以及實訓量是比例更大的部分。相對應地,課程的考核也分理論考核和技能考核。
參考文獻:
[1]劉達玉.地方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2007(4).
[2]陳俊.淺談高職教育創新人才的培養[J].長沙大學學報,2007(11).
【高職院校的創新素質教育探析論文】相關文章:
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現狀分析論文07-02
高職院校生命教育內容創新分析論文10-02
高職院校學生社團實施創新教育論文09-18
高職院校舞蹈教育之探析10-16
論高職院校的管理創新06-01
試析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策略探索論文10-22
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現狀提升研究論文08-26
高職院校計算機教育的創新舉措論文10-10
高職院校技術創新教育實踐論文05-04
高職院校師德教育論文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