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虛擬經濟并非虛假經濟
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基本關系
在經濟運行中,"實體經濟"是用于描述物質資料生產、銷售以及直接為此提供勞務所形成的經濟活動的概念。它主要包括農業(yè)、工業(yè)、交通運輸業(yè)、商業(yè)、建筑業(yè)、郵電業(yè)等產業(yè)部門。
" 虛擬經濟"則是用于描述以票券方式持有權益并交易權益所形成的經濟活動的概念。在現代經濟中,它主要指金融業(yè)。"虛擬經濟"目前尚未成為學術界通用的概念,人們較多使用的是"虛擬資本".在馬克思理論中,虛擬資本是指在資本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基礎上,資本的所有者以股權(或股票)形式所持有的資本。在《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中,"虛擬資本是指通過信用手段為生產性活動融通資金"(第二券,第340頁)。由此來看,虛擬經濟不僅包括證券業(yè)、資本市場,也不僅包括貨幣市場,而且包括銀行業(yè)、外匯市場等,是一個含蓋金融業(yè)的概念。在歷史過程中,虛擬經濟產生于實體經濟發(fā)展的內在需要,并以推進實體經濟的發(fā)展為基本目的。從這方面說,虛擬經濟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通過發(fā)行和交易相關票券,透明企業(yè)的財務信息及其他有關信息,引導資金流動,促進和調整經濟資源在各實體經濟部門和企業(yè)間的配置,提高經濟效益;二是促進企業(yè)組織制度的完善(例如,沒有股權分散、股票交易,則沒有現代股份公司及其內部治理結構),同時,通過提供各種金融工具,促使實體經濟部門運作風險的分散。在現代經濟中,貨幣已不是黃金等貴金屬。紙幣、電子貨幣等作為信用貨幣,本身就是" 虛擬"的;銀行等金融機構經營貨幣及創(chuàng)造貨幣的過程,與實體經濟相比,也屬"虛擬"范疇。貨幣、資金等金融工具,有如血液,已深入到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實體經濟的正常運行,已離不開虛擬經濟。一個典型的例證是,銀根一收緊,實體經濟部門立即就有反映。縱觀世界各國,可以說,沒有虛擬經濟,就沒有現代經濟。
近50年來,尤其是80年代以來,虛擬經濟中一個令人注目的現象是,在金融創(chuàng)新中,金融衍生產品快速發(fā)展。金融衍生產品的主要功能在于,分散和防范金融風險,并通過促進資金流動(包括國際流動)來促進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80年代中期,隨著"廣場協議"簽署,日元大幅度升值(日元與美元的比價從240:1急速升至140:1),由此導致了我國的日元外債在價值上的嚴重損失(一些使用日元外債的企業(yè),迄今難以"翻身"),如果我們在借入外債中,能夠及時地運用外匯期貨中的某些運作手段(如套期保值),則不致發(fā)生這類損失。在國際社會中,運用金融衍生產品來防范金融風險的例子,不勝枚舉。毫無疑問,正如世間其他事物,金融衍生產品也有其負作用,但這些負作用,是可通過嚴格金融法治、加強金融監(jiān)管等予以控制和防范的。
實體經濟與虛假經濟的關系
" 虛假經濟"是用于描述經濟運行中虛假成份的概念。在國內外學術界,這一概念用得不多,近年較為流行的是"泡沫經濟".實際上,所謂"泡沫",指的就是經濟運行中的虛假成份。日本的泡沫經濟破滅與銀行、股市等金融活動直接相關,東南亞危機冠以"金融"危機,這是一些人認為,虛假經濟主要來源于金融部門,是虛擬經濟的產物。但是,這一認識,既不符合歷史,也不符合現實,更不利于實現"兩個轉變",保障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從歷史上看,從1825年至1920年的 95年間,主要西方國家先后發(fā)生了11次經濟危機(其中,1857年以后的經濟危機成為世界性經濟危機)。這些危機主要不是由虛擬經濟引發(fā)(此時,虛擬經濟并未成為與實體經濟相對獨立的經濟現象)的,而是由實體經濟部門中的虛假因素導致的。對此,恩格斯曾深刻地描述說:"運動逐漸加快,慢步轉成快步,工業(yè)快步轉成跑步,跑步又轉成工業(yè)、信用和投機事業(yè)的真正障礙賽馬中的狂奔,最后,經過幾次拼命的跳躍重新陷入崩潰的深淵。如此反復不已。"(《反社林論》,單行本,第273頁)從現實來看,日本泡沫經濟與房地產"熱"直接相關,而房地產業(yè)屬實體經濟范疇;東南亞金融危機雖從金融市場發(fā)生,但其深刻原因則在于實體經濟部門缺乏足夠的國際競爭力,從而,導致對外貿易的持續(xù)逆差,外匯儲備劇減。如果說,在日本泡沫經濟、東南亞金融危機中還有虛擬經濟的負面作用的話(例如,在日本泡沫經濟中,有股市"熱"、銀行信貸不嚴等問題;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也有匯市和股市的"熱炒"、銀行信貸不嚴等問題),那么,韓國的危機,則主要是由實體經濟部門(大企業(yè))的虛假問題所引致的。
事實上,實體經濟中并非沒有虛假經濟。在實體經濟運行中,虛擬經濟的形成的原因相當復雜,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情形:其一,虛假的市場繁榮,使已生產出來的相當一部分產品實際上已成為過剩產品,這部分產品成為經濟的虛假部分。 1920年以前,主要西方國家的經濟危機,屬這種情形;日本、東南亞等國房地產"熱"的后果,也屬這種情形。其二,由于科技進步緩慢、設備陳舊、工藝落后等原因,造成產品(服務)缺乏基本的市場(包括國際市場)競爭力,難以銷售。這些生產能力及產品,成為經濟的虛假部分。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的盧布大幅貶值,不是由于盧布發(fā)行過多,根本原因在于,由科技進步緩慢、設備陳舊、工藝落后等所造成的經濟嚴重貶值。其三,由于體制弊端、管理制度混亂、資產質量低下等原因,使產品成本過高、性能不全、使用不便,從而,在國際市場競爭中,難以為客戶所接受。這些生產能力及其產品,形成了經濟的虛假部分。東南亞國家、韓國的危機,相當程度由此引發(fā)。
此外,"假、冒、偽、劣"、走私、地下經濟也屬實體經濟中的虛假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經濟產出的低估,屬虛擬經濟的另一種形態(tài)。例如,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國相當一部分產品價格低于價值,相當一部分實物采取非貨幣化形式直接分配或消費,由此,造成實際的經濟產出大于宏觀經濟統(tǒng)計數據,或者說,宏觀政策調控的經濟活動小于實際經濟活動。這種低估型虛假經濟,在直接關系上,雖不致于引發(fā)經濟運行中的風險及危機,但對市場經濟建設、資源的有效配置、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等均有負面制約。
虛擬經濟與虛假經濟的關系
虛擬經濟與虛假經濟的聯系,似乎一目了然,但事實并不如此。虛擬經濟運行中,虛假成份的形成原因相當復雜,表現也各種各樣。簡單地說,主要有三種情形:
其一,貨幣發(fā)行過多,導致投資膨脹、消費膨脹和通貨膨脹。貨幣投放量過大,一方面由中央銀行投入流通中的貨幣造成,另一方面則由商業(yè)銀行創(chuàng)造的派生貨幣造成,在經濟膨脹的場合,大于真實經濟的部分,形成泡沫,即經濟的虛假部分。
下一頁
【虛擬經濟并非虛假經濟】相關文章:
虛擬經濟的經濟學05-07
論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一)07-19
虛擬資本與市場經濟07-27
虛擬經濟的發(fā)展、影響及對策07-27
虛擬經濟中的衍生工具論文10-11
虛擬經濟整合營銷10-24
虛擬經濟與中國工業(yè)化騰飛07-08
研究經濟虛擬化對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的影響及思路論文08-09
淺析虛擬經濟的行為金融學基礎08-29
網絡經濟下虛擬營銷戰(zhàn)略分析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