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知識經濟時代的會計計量模式

時間:2024-07-03 21:32:24 會計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探知識經濟時代的會計計量模式

摘要:知識是高革命對經濟發生后出現的新的經濟形態,具有顯著的特征。計量要能適應新的經濟形式的需要。知識經濟的會計計量模式應是:既有成本又有現行成本等多種計量屬性同時并存;既有貨幣計量又有非貨幣計量的多元記賬。  關鍵詞:知識經濟;計量屬性;計量單位;多元記賬  一、會計計量內含及其模式  會計計量被認為是會計的核心職能,會計就是一個計量過程,所謂會計計量就是以數量關系來確定物品或事項之間的內在數量關系,把數額分配于具體事項的過程。也就是,在會計核算中對會計對象的內在數量關系加以衡量、和確定,使其轉化為能用貨幣表現的財務信息和其他有關的經濟信息,以便集中和綜合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及其經營成果。會計計量一般來說主要有三個條件:一是時間因素,二是數量因素,三是單位因素。簡言之,在適當之時以特定的單位作出數量表示。一個完整的會計計量模式,除計量對象(被計量的客體)外,還包括兩個因素:計量屬性和計量單位。  計量屬性(MeassursmentAttributes)是指被計量對象的可計量的基一方面的特性或外在表現形式,即被計量對象予以數量化的特征或方面。計量對象往往有多種特性,因而可以從多方面按不同計量尺度加以計量。普遍認可的有五種計量屬性,即:歷史成本、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可實現凈值、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現在又提出了公允價值(FairValue)計量基礎,是指理智雙方在一個開放的、不受干擾的市場中,在平等的、相互之間沒有關系的情況下,自愿進行交易的金額,它可以用現行市價或未來現金流量現值表示。  計量單位(MeasurementUnit)是指計量對象就基一屬性進行計量時,具體使用的標準量度。可供選擇的計量單位有兩種:名義貨幣單位和一般購買力貨幣單位。名義貨幣單位是指各國主要流通貨幣的法定單位。一般購買力貨幣單位就是以各國貨幣的一般購買力或實際交換比率作為計量單位。一般購買力貨幣單位較之于名義貨幣單位,能夠反映物價變動對會計信息的影響,保持會計計量結果的可行性。可見,一般購買力貨幣單位的存在是以物價變動的發生為前提的,倘若物價不發生變動(實際上不可能),也就無所謂計量單位的選擇。由此出發,采用一般購買力貨幣單位進行計量,是物價變動下尋求會計信息相關性的重要途徑之一。同時,一般購買力貨幣單位也是以名義貨幣單位為基礎的,即它是在名義貨幣單位的基礎上,按一般物價指數進行調整,來實現計量目的。  二、影響會計計量模式選擇的因素  (一)會計的影響  1、會計計量基礎理論的不適應。傳統會計的歷史成本計量基礎以勞動價值而論為依據,計量是勞動創造和轉移的價值,計量的時間是交易實際發生時,并且以后不再重新計量。這種會計計量模式具有數據易取得、可驗證、較客觀等優點,但它只能度量經濟事項的一個側面或其中的一部分,而不能對經濟事項作全面、立體、動態的衡量。有些交易結果只能在未來才能證實,如衍生工具,有些經濟資源具有未來創造價值的能力,如人力資源。凡此種種,都需要新的計量基礎理論來支持。  2、會計目標的影響。會計目標是會計理論構建的邏輯起點,對會計計量具有決定性的導向作用。表現在:一方面;會計目標是會計計量理論的基石,不同的會計目標理論會產生不同的會計計量觀點;另一方面,會計計量是實現會計目標的重要環節,不同的會計計量模式提供的會計信息側重點不同,由此決定了會計系統運行的終極目標不同。受托責任觀強調會計信息的客觀性、可靠性,需要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基礎,以權責發生制計量收益;而決策有用觀強調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迫切要求采用公允價值為計量基礎,要求對商譽、人力資源等資金進行計量,用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反映企業價值。在知識經濟時代,會計目標應是決策有用性與受托責任性相結合。因為:(1)決策有用性對兩權分離的認定更適合于知識經濟時代。在知識經濟時代,由于通訊技術、計算機等信息技術的廣泛,使資本市場越來越發達,資本市場有走向全球化的趨勢,因而,決策有用性對會計目標的表述更為確當。(2)兩種觀點各自所認定的兩權分離是同時存在的,在資本市場上既有能夠行使控制權的大股東,也有中小股東。從理論上講,知識經濟時代理想的會計目標觀念應當是兩種觀點的有機結合,既重視決策有用性,又不輕視受托責任。  (二)會計環境的影響  1、因素在不同的政治體制下,政府對經濟資源的配置與管理的要求和側重點不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擁有全部固定資金、土地和其他經濟資源,很少甚至沒有企業財產的私人所有權。例如企業沒有土地所有權,在單一公有制經濟下也不需評估確認與計量土地使用權,在改革開放、引進外資、合資入股時,才產生將土地使用權作為一項重要的“無形資產”進行確認與計量。  政治法律因素的影響要通過政府所執行的政策、制定的規定及頒布的法律條款去實現。政府通過立法可以直接影響會計的,計量的選擇。這包括會計法、公司法、證券法和稅法等。  2、經濟因素。經濟因素對會計計量模式選擇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經濟利益和經濟環境兩個方面。  (1)經濟利益。由于會計計量直接影響會計信息,會計信息代表一定的經濟利益關系。因而各種利益主體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必須通過各種方式,直接或間接得影響以至于干預會計準則的制訂過程,進而影響會計模式和方法的選擇。  (2)經濟環境。經濟環境對會計計量模式的影響表現在許多方面。如物價穩定的經濟環境下,通常要求采用歷史成本來計量,會計核算資料具有較高的可靠性,而在物價持續變動,波動幅度較大,尤其是惡性通貨膨脹時期,就應采用能反映物價變動的計量屬性。又如在經濟環境穩定、競爭壓力不大的情況下,對穩健性原則的要求不高;反之,當經濟發展波動較大,不確定性和風險性較強時,實務上就要求應用穩健性原則。在當前金融工具不斷出現和創新,企業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日益增多的情況下,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的不足也愈加明顯,采用新的計量屬性和現行市價、公允價值等勢在必行。  3、技術因素。現代科技推動了會計計量方法的發展。互聯網的普及使信息的溝通更加快捷,公允價值計量不再僅僅停留于理論階段,尤其用在技術上獲得了轉機。另外,借助高級教學運算工具,可以采用更精確的計算方法計量固定資產折舊或債權折(溢)價等項目每期應攤銷的數額,可以大大提高財務信息的相關性與可靠性。  4、文化因素。會計模式的選擇與文化教育的不同有著密切的聯系。例如,美國崇尚個人主義,的權距較小,對不明朗因素反映較弱,容易接納有差異的因素,并且美國是一個陽剛社會,人們注重成就,決斷力及物質上的成功,因而其會計確認與計量的方法的可選擇性較大,強調真實反映,偏向樂觀,所以美國強調計量的公允,強調“實質重于形式”。德國與之相反,文化特征表現為集體主義,對不明朗因素反映較強,社會權距較大,陰柔社會,因而德國強調穩健性原則,確認與計量方法趨于保守,嚴格遵守歷史成本原則,例如一般不允許進行資產重估,嚴格限定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確認“長期合同收入”等。  5、會計人員素質。各種計量模式的難易程度不同,所選擇的計量模式必須要能為廣大會計人員所接受,切實可行。如果會計系統自身發展水平不同,會計人員素質低下,就不可能要求實備荒中采用復雜的計量方法與計量模式  三、知識的計量模式及創新  (一)知識經濟時代的會計計量模式    知識經濟時代無形資產將取代有形資產,占據主導地位,計量模式將以公允價值為主、成本為基礎的計量模式正面臨沖擊,由于公允價值計量是建立在主觀估計的基礎上,缺乏可靠性,而歷史成本計量有可驗證性、中立可靠等優點。為了滿足不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提供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信息和公允價值為基礎的信息,將成為會計的一大趨勢。  會計計量模式將改為以公允價值計量為主的計量模式,過去歷史成本會計計量受到的批評主要來自通貨膨脹的挑戰,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即使物價不變,歷史成本計量也無法體現居核心地位的知識資源的價值,若在聯系可能發生的通貨膨脹以及衍生資產的特性,知識經濟時代較為理想的對各類資產的計量基礎是“公允價值”。公允價值具體表現是當前的市場價格、現行價值。按公允價值能夠全面反映擁有或控制的各種資源,相對要比按歷史成本計量更為可靠。  知識經濟時代會計計量模式是在知識經濟革命,特別是知識資源成為核心資源以及機、多媒體技術、技術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術高度發達后的會計計量模式,將以歷史成本為主,多種計量屬性并存和多元記帳為主要特征。  (二)知識經濟時代會計計量模式的創新  會計計量模式的創新,既是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會計發展的契機,它必將給傳統會計帶來強烈的沖擊,把會計帶入一個嶄新的世界。知識經濟會計計量還僅僅處于、探索階段,顯然在和實施上都存在著不足和局限性,需要不斷得加以完善和改進。  1、建立產出價值觀。產出價值觀是以被運用資源未來可能產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入作為資源的價值源泉,其理論依據是“資產的價值就是未來現金流入的現值。”它主要適用于對人力資源、無形資產等價值的計量。企業對一項資產產出價值的關注,旨在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是未來效用期內產出最大的價值。與投入價值觀相反,產出價值觀更注重資產的“未來的產出”,這就從時間上彌補了從歷史角度計量的不足。  2、多種計量屬性并存擇優。在知識經濟環境下,會計計量是多種計量屬性同時并用。知識經濟時代歷史成本顯露出其固有的局限性,但這絕對不是說歷史成本將退出歷史舞臺。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的客觀性、可驗證性及能夠反映資產經營管理責任履行情況等優勢是其他計量屬性所不能比擬的,況且其他計量屬性也是利弊兼備。會計計量屬性的選擇應該是同時采用多種計量屬性,揚長避短,從而使提供的會計信息即重視信息的相關性,又強調可靠性,以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3、合理計量企業的無形資產。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無形資產會計計量在以下方面應予創新:(1)擴大無形資產確認和計量的范圍。在知識經濟時代應增加一些新的無形資產項目,如人力資源資產、市場資產、知識產權資產和組織管理資產等。(2)改變自創無形資產價值的計量方式。在知識經濟時代,由于新技術開發的高風險與高收益并存,不僅應按照開發過程中實際支出計量,還應包括后期投入,同時要評估確認其市場價值。(3)增加無形資產投資價值比重。修改有關法規,對于公司投入資本中無形資產投資規定可以超過總投資的20%.  4、加強對人力資源會計計量的研究和。在知識經濟環境下,人力資源會計的創立和應用是必然的。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對人力資源會計的實施有一種擔心,認為人力資源會計把人當物進行會計處理是降低了人格,侵犯了人權。但事實證明:人力資源是一種獨特的有價值的經濟資源,它內存于人體并通過人的努力產生經濟價值,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因此,人力資源會計恰恰是尊重人才和知識的具體體現,它承認人對其個體人力資源的終極所有權,通過貨幣手段量化出人才對于企業和社會的具體貢獻,使勞動者的地位真正提高,勞動者的權益真正落實。人力資源的計量是人力資源會計的難點,目前一般分為成本與價值兩個方面對人力資源進行計量。其中,人力資源成本的計量主要是歷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和機會成本法,人力資源價值主要采用未來工資或收益貼現法等。這兩方面所用計量方法都難免存在缺陷;成本強調人力資源的投資,則計量的結果不能體現人力資源的真實價值,而價值強調人在未來服務期對企業的貢獻,這種計量是極其困難的。人力資源也像其他經濟資源一樣,其計量的前提應是商品化和市場化,因此,對于人力資源進行計量可以勞動力市場為基礎,以勞動力的現行市價計價較為合理。  5、建立風險價值觀。風險價值觀是以風險與報酬均衡作為理論依據,以投資者對交易對象的不確定性判斷產生的風險作為價值的源泉,以熟悉情況并自愿的雙方在公平交易基礎上進行的資產交換或債務結算金額———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基礎。由于激烈競爭市場中未來事項的不確定性,使人們產生消除、轉移、分散風險的內在要求,由于未來交易事項的不確定性大,帶來的損失可能性大,因而相應要求有高的回報。  6、對于企業的損失進行全面確認和計量。從經濟事實考慮,企業的顯性和非顯性損失都會給企業帶來現實或未來的經濟利益的流出,會計上都應該進行確認和計量。損失的計量應包括兩個部分:(1)資產損失前可變現價值與賬面凈值的差額;(2)喪失的預期收益。  :  [1]劉磊。知識經濟———第三次經濟革命。大地出版社。  [2]湯云為等。會計理論。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3]宋小明。現值會計取代歷史成本會計必然性。財會通訊,1999(2)。  [4]向稅。對傳統計量模式的探析。四川會計,2000(4)。  [5]財會月刊,2002(6)。

【探知識經濟時代的會計計量模式】相關文章:

環境會計計量模式初探03-18

淺議會計計量模式的變革03-24

公允價值會計計量模式的思考03-21

人力資源會計計量模式分析03-27

淺論資產屬性與會計計量模式選擇03-18

新經濟時代的會計結構模式重塑03-23

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對無形資產計量的挑戰及對策03-02

新準則下公允價值計量模式03-22

從可靠性與相關性看未來會計計量模式03-28

亚洲制服丝袜二区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无码视频乱码,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尤物yw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 亚洲国产一级精品视频二区 | 亚洲国产精品乱码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电影不卡电影 | 日韩女同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不卡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