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析會計電算化和會計信息化
摘 要: 會計電算化和會計信息化是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廣泛普及,現代信息技術不斷創新的基礎上發展并逐步成熟的,本文論述了會計電算化的含義、發展歷程及局限性,會計信息化的含義及特點,并對會計電算化和會計信息化進行了比較,探析了會計信息化的幾個重要特點和發展方向。指出了大力推進會計信息化的發展,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在我國,會計信息化尚處于起步階段,必須構建涵蓋技術、治理、法律及人才等措施的保障體系,從而增強會計信息化的可實施性和可發展性。 會計電算化是應用電子計算機處理會計業務的通俗名稱,是基于會計憑證、會算帳簿、會計報表等核算工作,將原來的手工方式轉變為電腦核算,減少了手工操縱難度,進步了會計核算的工作效率,但是它缺少財務治理職能,有很大的局限性;會計信息化是在當今經濟社會一體化、數字化、網絡化的條件下,在會計電算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不僅具有核算功能,更具有控制和治理功能,并具有開放性、多元化和智能性等特點。 一、會計電算化的含義及發展歷程 會計電算化,是電子計算機在會計工作中應用的簡稱[1],就是用以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現代化數據處理工具替換手工會計核算的技術與方法,同時以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數據庫等新興理論和技術應用于會計核算和財務治理工作中,以進步財會治理水平和經濟效益,進而實現會計工作的現代化。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會計電算化經歷了嘗試階段、自發發展階段和有組織、有計劃地穩步發展階段,到目前的治理型會計軟件發展階段。在這2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商品化、通用化的財務軟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究其原因在于會計電算化比較傳統的手工方式有其獨特的上風:一是會計工作是一個企業日常經營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會計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企業的經營決策;二是國家對會計軟件市場進行了規范,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使得會計軟件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三是會計電算化需要的投進較低,其硬件方面主要需要的是計算機以及一些輔助設備,投資不大,盡大多數企業都能承受。在這些有利的條件下,會計電算化的發展得到了強有力的支持,具體地說,我國的會計電算化發展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起步階段(1982年以前):自從計算機誕生起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主要是用于科學研究工作。在這一階段中,主要是進行一些會計電算化的探索。 2)推廣應用階段(1983年到1988年):從20世紀80年代起,由于微型計算機的出現,使計算機技術得以普及,在各個領域逐步開始應用。據財政部對全國3萬多家單位的調查表明,至1988年3月,已有14%的單位開展了會計電算化工作,大部分都是單機工作處理一些簡單帳務! 3)普及進步階段(1988年到現在):一些行業主管部分通過組織開發專用或通用會計軟件,減少了開發用度,同時也加快了會計電算化的進程。與此同時,一些貿易化的會計軟件公司也紛紛建立逐步形成了商品化會計軟件市場。 會計電算化不僅以計算機替換人工記帳,減輕了會計職員的勞動強度,進步了會計核算的速度和正確度,還改變了會計核算方式、數據儲存形式數據處理程序和方法,擴大了會計數據領域,進步了會計信息質量,并且改變了會計內部控制與審計的方法和技術,因而推動了會計理論與會計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完善,促進了會計治理制度的改革,是整個會計理論研究與會計實務的一次根本性變革。 二、會計電算化的局限性 1.覆蓋范圍較小 通過對會計電算化的分析可以看出,會計電算化主要是在會計工作中使用計算機技術。其處理的對象是會計數據,處理的范圍基本上局限于會計部分內部。而企業的財務信息涉及到企業中各個部分,如采購、人力資源、銷售、生產、運輸等部分等。正是這些部分,構成了企業財務信息的產生、傳遞和變化的過程。會計部分只是財務信息的最后處理者,會計電算化也只是對已經形成的財務信息進行計算機處理,滿足企業對財務信息的需求! 2.會計電算化輕易成為信息孤島 很多企業實施會計電算化后,固然也在開展其他自動化信息化系統的建設工作,但由于缺乏整體的規劃,沒有用企業信息化的觀點來同一指揮信息化工作,造成企業內部各個信息化系統與會計電算化系統之間數據格式不同一和不一致,使會計電算化不得不采用手工輔助的辦法與外界交流,其信息化的作用也大大降低。 3.會計理論研究的相對滯后 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是我們(熟悉主體)把握會計這一事物(熟悉客體)的途徑、手段、工具和方式,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既是以往研究的理論結果,又是以后研究的出發點和條件[2].會計理論的研究確定了電算化會計和信息化會計信息系統的基本功能體系、運作規范及特點、審計接口、會計檔案等基本要求,它一方面要符合手工會計的基本要求,同時又具有自身獨占的特點。會計理論的基本題目研究透徹了,會計軟件的研制就有了明確的方向和目標,才能更符合會計、審計工作的實際要求,會計電算化軟件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會計工作、服務于企業,才能使會計工作在實現電算化后更加規范、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強,才能更好地為治理決策服務,以實現會計電算化的效益原則。 三、會計信息化的含義及特點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是推動經濟社會變革的重要氣力。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不斷創新,信息產業持續發展,信息網絡廣泛普及,信息化成為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明顯特征,并逐步向一場全方位的社會變革演進。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信息化發展已具備了一定基礎,進進了全方位、多層次推進的新階段。信息化(Informatization)一般是指現代信息技術與社會諸領域及其各個層面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及其結果,會計信息化(AccountingInformatization)是在傳統的會計電算化已無法適應和涵蓋信息化社會和現代治理的發展這一客觀現實的情況下,由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應用于會計領域的一種從形式到內容的根本性變革,它是在會計電算化的基礎上上升發展的新的階段。會計信息化是一項融現代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和會計理論及實務于一體的邊沿學科和系統工程。會計信息化是基于現代信息技術平臺,融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與業務流為一體,反映會計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的、高度數字化、多元化、實時化、個性化、動態化的會計信息系統;它將會計信息作為治理信息資源,運用計算機、網絡和通訊等現代信息技術對其進行獲取、加工、傳輸、存儲、應用等處理,具有賬務處理職能集中化的特點[3],為企業組織經營治理、控制決策提供充足、實時的信息。其涵義是: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對傳統會計進行重整,并據以建立開放的會計信息系統,這種系統將全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使業務處理高度自動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夠主動和實時地報告會計信息。會計信息化的實質是在新的會計思想的指導下進行會計業務流程重組,并在這一系列過程中建立起以“集成”與“互動”為特征的現代會計信息系統!凹伞笔侵笇π畔⒓、過程集成、功能集成的財務業務一體化解決方案!盎印笔侵笗嬇c現代信息技術的相互結合,會計信息提供者與使用者的相互影響,他們互為主動關系。在進行會計信息化的過程中要留意:技術平臺的構建,是會計信息化的基礎;會計軟件的開發和應用,是會計信息化的核心;人才的培訓,治理制度的建立和會計信息化系統的日常運行和治理等等,是會計信息化健康發展的保證。 四、會計電算化和會計信息化的比較 會計電算化和會計信息化,是信息技術在會計中應用的兩個不同的階段,但后者蘊涵了網絡會計等新內容,并且溶于企業信息化整體之中,這就使得它取代會計電算化成為必然。而會計信息化要能夠與時俱進,需要以信息生態學等新理論和新思想為指導,探討會計信息系統與信息生態環境的共生互存等關系,研究當前會計信息化進程中亟待解決的諸多題目。 從本質上比較,會計電算化首先夸大的是會計數據處理的規范化,它要求會計信息系統的運行按照我國同一會計制度的要求規范操縱,立足于財務報告的規范天生。而會計信息化則更多夸大會計輸出結果的增值性,在完善財務會計信息化的同時,更側重于企業內外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會計電算化和會計信息化的比較見表1。表1 會計電算化和會計信息化的比較區別點
會計信息化
會計電算化
目標任務
實現會計業務事前猜測決策、事中監視控制、事后分析評估的全面信息化,充分發揮會計在企業治理中的核心作用。
實現會計核算業務的計算機處理
理論基礎
傳統會計理論、現代治理理論、信息生態學。
傳統會計理論
信息系統層次
事前的會計信息化決策支持系統,事中的會計信息化治理系統,事后的會計信息化核算、分析和評估系統。涉及業務層、治理層、決策支持和決策層等多個層次。
以事后核算業務處理為主的會計電算化核算系統
系統地位
企業級的財務業務一體化系統,形成企業治理信息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
部分級(財務)的事務處理系統,形成“信息孤島”
技術平臺
以計算機廣域網絡和現代通訊技術為主。
以單臺計算機為主,輔之單位內部的局部網絡。
實現功能
融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與業務流為一體,除了進行業務核算,還有會計信息治理和決策分析,并根據信息治理的原理和信息技術重整會計流程。
以實現會計業務核算為主
信息輸進輸出
大量的數據從企業內外其他系統直接獲取,企業內外的各個機構、部分,可根據授權通過網絡直接從系統中獲取。
由財務部分自己錄進數據并打印輸出的模式
【淺析會計電算化和會計信息化】相關文章:
淺析信息化會計治理的發展11-16
淺析我國會計電算化現狀12-09
醫院財務會計電算化淺析03-17
淺析會計電算化在企業中的應用論文12-06
淺析電算化會計系統對審計的影響03-18
從會計電算化到會計信息化論文12-08
審計信息化問題淺析03-15
淺析會計電算化應用中存在的題目及對策02-27
會計信息化與會計電算化的比較分析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