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小企業不同生命周期發展策略選擇
摘要:本文以西方生命周期不同觀點為基礎提出了企業四階段模型,以型中小企業為例,分別討論了不同發展階段適宜采用的發展策略。關鍵詞:生命周期理論 科技型中小企業 分階段發展策略
生命周期理論的概述
生命周期理論是從20世紀60年代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種治理理論,它以研究企業成長階段模型為核心內容。這種理論的核心觀點是:企業像生物有機體一樣也有一個從生到死、由盛到衰的過程。國外很多學者從不同視角對企業生命周期進行了考察和研究,不同觀點之間存在的差異較大,劃分的階段數、劃分依據以及所用術語都有所不同。劃分階段從三個到十個階段不等,劃分的依據則主要依據企業年齡、規模、成長速度、關鍵治理等,所用術語有生命周期階段、發展階段、成長階段等。其中比較著名的有Adize的十階段理論、Greiner的五階段理論以及Quinn和Cameron的四階段理論等。
綜合以上觀點,本文采用以企業年齡、規模、成長速度等因素為劃分依據,將中小企業的生命周期劃分為創業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針對每一階段的特點,指出中小企業適宜的發展戰略。由于中小企業的類型千差萬別,每種類型都有其特殊性,我們僅以比較有代表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為切進點來探討各階段發展戰略,實在這里討論的很多策略對其他類型中小企業也適用。
中小企業不同階段的發展策略
創業期的創新策略
在初創期階段,企業職員少,規模小,治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資金,市場占有率小,市場形象還沒有樹立起來,這時候假如想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對科技型中小企業來說,則主要應采取創新策略。創新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治理創新,治理創新包括治理思路創新、治理組織創新、治理模式創新、治理制度創新等,治理創新可以有效地降低中小企業的治理本錢,使中小企業站在較高的出發點上。創新的另一層含義是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又可分為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工藝創新等,技術創新是中小企業創業期工作的重點,技術創新戰略主要有自主創新、模仿創新、合作創新三種模式。
中小企業創業初期,資金、人才都比較缺乏,承受失敗風險的能力也較弱,所以一般以為應選擇模仿創新策略與合作創新策略,這時的上風是資金投進少,人才要求不高,創新周期短,市場風險和失敗時的損失也都較小,但相對來說獲得的收益也較少,市場份額一般也較小。對于技術氣力比較強,或有一定資金實力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來說還是選擇自主創新對企業的快速發展比較有利,模仿創新和合作創新會受到被模仿者或合作者的制約,自主創新則沒有這個題目。
成長期的競爭策略
當產品逐漸得到市場認可,銷售規模快速增加,企業可依靠其創新產品或技術在市場上能立足生存,基本自食其力,就算初創成功,進進成長期。成長期的策略選擇對中小企業的發展最為關鍵,這一時期應選擇適當的競爭策略,以求得進一步發展。可選擇的競爭策略主要有產品差異化策略、“小而專、小而精”策略、上風互補聯合競爭策略、尋找市場空缺策略等等。
產品差異化策略是指企業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在市場上具有與眾不同的特色。這些特色可以表現在產品功能、外觀、質量,以及售后服務方式中的某一方面;“小而專、小而精”策略是指中小企業集中有限資源,通過選擇能使企業發揮自身上風的細分市場來進行專業化經營,并在細分市場中樹立起自己競爭上風的策略;上風互補聯合競爭策略既包括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之間的分工協作,也包括中小企業之間的戰略同盟。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之間可以通過分包、特許經營等形式實現互惠共生,同時世界各地出現的科技園區、孵化基地有力地促進了中小企業集群的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弱弱聯合,上風互補對每個企業的發展都是有利的;尋找市場空缺策略是根據中小企業機動靈活,市場適應性強的特點而制定的一種經營戰略。市場空缺領域一般是指大企業在追求“規模效益”中所忽略或難以涉足的經營領域。中小企業根據“人無我有,人有我專,人專我轉”的原則,通過尋找市場上的各種空缺領域,憑借自己快速靈活的上風,避開與大企業競爭的不利環境,填補市場需求的不足,努力取得成功。
成熟期的擴張策略
當具有一定的市場占有率和著名度,銷售規模達到一定水平,企業利潤比較穩定,初步完成資本原始積累時,企業就進進了成熟期。成熟期的戰略重點在于聚集資源,擴大市場,增加業務范圍,所以這一時期應主要采用擴張策略。型中小企業常用的擴張策略有募股擴張策略,合資聯營策略,多元化策略,吞并收購策略,國際化經營策略等。
募股擴張策略是利用資本市場或股份制的形式把企業的資本迅速做大的一種手段,是吸收外來資金,做大做強企業的有效途徑;合資聯營策略是指企業在同等互利、共擔風險的原則下,聯合其他企業(一家或更多),結成聯合體,相互取長補短,以求更好的過程;多元化策略是指企業在具有足夠生產能力的條件下,沿著其產品生產經營鏈條的縱向或橫向,不斷地擴大其深度和廣度來實現銷售擴張,以進步企業的收進和利潤水平;吞并收購策略是指企業通過吞并或收購其他企業的全部或部分資產或產權,從而控制被購并企業以增強競爭上風,實現快速擴張的成長模式;國際化經營策略是指企業為了尋求更大的市場,尋找更好的資源,獲取更多的利潤,突破國家界限,向國外發展業務,參與國際分工和交換,實現產品交換國際化,生產過程國際化,信息傳播與利用國際化以及企業組織形態國際化的過程。
衰退期的收割轉型策略
中小企業經過成熟期之后有三種方向:一是繼續發展壯大,成為一個大型企業;二是暫時維持現有規模,保持穩定;三是進進衰退期。進進大型企業不屬于我們討論的范圍,實在大型企業只不過是生命周期延長了,早晚還要進進衰退期,與中小企業進進衰退期有著相似之處;至于暫時維持現狀的情況,我們可以以為還在成熟期,直到向上發展成為大型企業或進進衰退期,所以我們在這里只討論衰退期的情況就可以了。衰退期的主要特征是企業規模過大,治理層次、幅度增多,組織本錢上升,官僚化現象出現,這時一般來講會出現創新意識減弱,企業決策效率降低,人才開始外流等,直到后期出現人心渙散,無法正常經營而倒閉。衰退期的主要發展戰略應該是收割轉型策略,主要有三種,即局部領導策略,收割策略與迅速轉型策略。局部領導是指創造或保衛在某一特定細分市場的上風地位;收割策略是指實施有控制地撤退投資,從上風中獲利;迅速轉型是指迅速撤退清算投資,轉型其他行業的策略。中小企業該選擇何種策略,要視產業結構是否有利于衰退和在剩余需求上是否有相對上風而定,當剩余需求上有相對上風,而產業結構不利于衰退時,應采取局部領導或收割策略;當在剩余需求上沒有相對上風,而產業結構上有利于衰退時,則可采取收割或迅速轉型策略;當兩者都沒有上風時,則只能選擇迅速轉型策略。
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應分階段采取不同策略,本文提出以四階段模型來其不同階段的策略選擇,即創業期宜采用創新策略,成長期宜采取競爭策略,成熟期宜采取擴張策略,而衰退期則只能選擇收割轉型策略。這些對于整個中小企業而言同樣適用。需要留意的是,在實際操縱時企業要正確判定自已所處時期,可以在同一時期綜合采用兩種或更多的適合企業發展的策略,并且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及時進行動態調整。
:
1.劉朝明主編.企業成長.天地出版社,2004
2.傅家驥.技術創新學.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3.林漢川.中小企業發展機制研究.商務印書館,2003
4.萬興亞.中小企業成長原理與方略.人民出版社,2005
【中小企業不同生命周期發展策略選擇】相關文章:
產品不同生命周期的廣告策略選擇03-20
產品生命周期與營銷策略選擇研究12-07
網上銀行發展策略的選擇03-23
跟隨產品去流浪-從產品生命周期看中小企業的產品策略03-18
生命周期廣告策略的分析論文02-13
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營銷現狀與發展策略03-22
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營銷現狀與發展策略探析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