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訓本質的探討

時間:2024-10-14 10:31:51 碩士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關于大學校訓本質的探討

  摘要:大學校訓是大學在辦學實踐基礎上根據一定社會目標要求和遵循大學本質邏輯所擬定的以表征大學獨立思想、傳統精神和辦學特色,并對師生行為具有導向性、規范性和勉勵性作用而高度凝練成的一種辦學格言。大學校訓的制定要依循大學校訓的本質,離開大學校訓的本質就不可能有效地實現其功能,也就偏離了大學校訓的初衷。大學校訓的本質決定了大學校訓的內容要遵循共性與個性的統一、繼承與創新的統一、學理性與可操作性的統一、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這也是大學校訓建設的基本原則和方法論問題。
  
  關鍵詞:高等教育;大學管理;大學校由lI;校訓本質
  
  一、問題的提出
  
  大學校訓是大學著意建樹的特有精神的表征,它總是與學校辦學目標、辦學理念、辦學傳統、辦學風格以及大學成員的精神面貌、行為特征緊密地聯系著。在大學辦學與建設中,它往往代表著大學的特有文化,對學校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然而,一些大學在確定校訓或建設校訓中存在著很多問題,如陳述內容雷同、創建來源簡單、宣傳不到位、表達形式單一、功能體現不明顯等等。同時在理論上對大學校訓的理解也存在一些問題。通過文獻梳理我們發現,對大學校訓作的解釋和定義很多,但大都非常簡單,而且不全面,只看到校訓的一個側面,比如,有的只強調大學校訓對辦學的指導意義,有的只強調對師生的導向作用等等。
  以上這些問題都是源于對大學校訓的本質的偏識和誤讀。因此,對大學校訓從本質上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無論是對理論的澄清還是對實踐的改革,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大學校訓的定義
  
  要對大學校訓展開研究,首先必須搞清大學校訓的具體概念。然而,到目前為止,幾乎沒有關于大學校訓的明確定義,但是許多專家、學者對于校訓的含義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從不同角度闡述了校訓的內涵。有的側重于校訓的功能和意義,比如:所謂“校訓”,即是學校著意建樹的特有精神的表征;l1_‘‘校訓”,主要是指培育什么樣的人,而從總體上講是學校辦學主導思想、教育理念,辦學者的教育追求,并且體現為師生共同的精神面貌和行為特征 J。有的側重于校訓的內容和來源,如“校訓”是學校辦學思想、文化精神、建校傳統、辦學特色、道德要求等豐富內容的集中體現,也是學校眾多師生、校友和有關的仁人志士集體智慧的結晶_3j。此外,有的學者在指出校訓功能的同時還對校訓的形式作了概括,如“校訓”,是指學校確定的對師生具有指向和激勵意義的高度凝練的詞語或名言 。
  盡管眾說紛紜,但仔細分析,有關“校訓”理解和界定表現出一些明確的特征和不足:第一,以上這些定義都是側重校訓的某一個或兩個方面對其加以界定,最終導致定義不全面,不能概括校訓的特性或屬性;第二,以上定義基本都是對校訓的一種描述性解釋,界定得很模糊、不明確,缺乏嚴謹性和科學性;第三,以上定義都忽略了校訓與社會的關系,也就是忽略了教育的外部關系規律,即“教育必須受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所制約,并對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的發展起作用。” 這一外部關系規律是各級各類教育都要遵循的,對于高等教育尤為重要,而大學校訓當然也必須遵循這一一規律,這應該是大學校訓確立的依據之?一大學校訓不同于其他各級各類學校的校訓,因為無論從歷史上還是邏輯上,大學都有其自身的本質邏輯,火學是探究高深學問的場所,是以學術為核心的組織,大學的運行、生存與發展是沿著大學特有的邏輯展開的。但是關于大學校訓研究的文獻大都是對校訓的概念加以界定,而忽視了對大學校訓這一概念的理解及其與其他層次學校校訓的區別。目前在文獻檢索中筆者發現,只有韓延明在《大學理念論綱》中對大學校訓的概念作了描述性的界定,文中指出:“大學校l=『fl,是一一所大學獨立思想、傳統精神和辦學特色的集中表述,是一所大學所錘煉的對全校師生員工具有導向性、規范性、勉勵性的訓示、號召與要求,是一種賦予大學以生命、品格與范型并深刻體現了其辦學旨歸、治學傳統、文化底蘊、團體精神、社會責任和學校個性化特色的校園精神文化形態”[4 3535。
  該定義從功能、意義、內容等方面對大學校訓這一概念進行了描述。相對于上述“校訓”概念,這一概念科學、合理,但是也出現上述概念所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對大學校訓的來源、確定依據和表達形式沒有加以概括。此外,這一概念并沒有體現大學校訓區別于其他層次學校校訓的特點。大學與其他教育機構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它的學術性—— 對知識和真理的追求,學術性是大學的根本屬性,所以大學校訓還要遵循大學的本質邏輯,這也應該是大學校訓確立的依據之一。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發現,以往學者對大學校訓的理解雖然存在著一種明顯的趨向,因趕時髦、求共性,而忽視學校特色、校訓來源及校訓與大學自身發展邏輯和大學的本質規定性的關系等等,但從中我們也得到了不少啟示,比如,從形式上,校訓應該表現為一種比較簡練、精悍的短語或詞語;從內容上,校訓應體現著學校的文化、精神、傳統和辦學特色;從來源上,校訓應是學校廣大師生員工、校友和有關仁人志士集體智慧的結晶;從功能上,作為指導學校辦學方向和全體師生行動的準則,校訓是全體師生員工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從意義上,校訓對師生、對學校的生存和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從中我們也理會到,如果忽視了以上幾個方面,是難以全面深刻地揭示出大學校訓的本質的。
  我們知道,事物的概念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質內涵。對大學校訓的本質內涵的界定,可以用多種思維方法和多種思維邏輯。比如,形式邏輯“屬加種差”下定義的方法就是揭示大學校訓本質內涵的一種有效的思維方法。在這里,大學校訓的“屬”概念應是“大學高度凝練成的一種辦學格言”,其“種差”概念是什么呢?從以往學者對校訓理解的分析中,筆者認為可以從五個方面加以考慮:一是學校的辦學實踐,二是社會的要求,三是大學的本質邏輯,四是大學之精神和思路,五是校訓所體現的功能。
  根據形式邏輯“屬加種差”下定義的規則,筆者把大學校訓定義為:大學校訓是大學在辦學實踐基礎上根據一定社會目標要求和遵循大學本質邏輯所擬定的以表征大學獨立思想、傳統精神和辦學特色,并對師生行為具有導向性、規范性和勉勵性作用而高度凝練成的一種辦學格言。
  
  三、大學校訓的本質內涵
  
  根據以上對大學校訓的界定,大學校訓首先應是一種高度凝練的辦學格言,這是大學校訓的“屬”概念。那么,大學校訓作為一種辦學格言區別于一般格言所表現出來的本質屬性是什么呢?首先從大學校訓的內容來看,它所表征的是大學獨立思想、傳統精神和辦學特色;從大學校訓的確立依據來看,它是以辦學實踐為基礎,根據社會要求和大學本質邏輯,在廣泛收集和征求師生意見的基礎上產生的;最后從大學校訓的功能來看,大學校訓對大學師生的學術行為(科學研究、教學、管理和社會服務)具有導向性、規范性和勉勵性作用。下面我們就大學校訓的“屬”和“種差”概念分別加以探討。
  
  (一)大學校訓是一種高度凝練的辦學格言大學校訓是一種辦學格言,這一理解應該說與“校訓”一詞的起源是有著密切關系的。如前所述,“校訓”一詞源于教會大學的“motto”,甲午戰爭后,“校 ”一詞從日本的引入使得教會大學乃至后來的新式大學的校訓有了明確的中國式稱謂—— “校訓”,并為我國近代新式學校所普遍采用和接納。對于大學校訓屬概念的界定,我們主要以校訓的英文翻譯“school motto”一詞的漢語解釋為依據,其中“motto”翻譯成“座右銘,格言,箴言”等 。其中座右銘主要是指警惕自己的文字,主要側重對個人的作用;箴言是以告誡規勸為主,是指規勸的話;而格言是人們行為規范的言簡意賅的語句,從句法結構角度說,格言是相對完整、相對獨立的句子,可以獨立用來表達思想,在內容上它是人生經驗和規律的總結,具有教育意義,在語言形式上簡潔而精練 。通過調查筆者發現,絕大多數的大學校訓是6到8個字,最多的沒有超過2O個字,這說明校訓語言表達簡潔的特點。因此,4個詞語中“格言”無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上都是最全面、最符合校訓的特征和屬性的詞語。正如有學者曾對“格言”的分類所闡述的,格言從形式上分為段格言、句格言、詞格言三類,從功用上分為普遍格言和個別格言,而“有人把格言叫做‘警句’、‘名言’、‘秀句’、‘錦語’、‘箴言’、‘座右銘’等,也無不可” 。這就是說,‘警句’、‘名言’、‘秀句’、‘錦語’、‘箴言’、‘座右銘’等等都屬于“格言”的范疇,它們都包含在“格言”這個屬概念之中。所以,我們選擇“格言”來作為校訓的屬概念,也是據于這種理解。
  同時,將校訓規定為一種格言,其表達一定是短小精悍的言語形式,并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事實上,大學校訓所體現出來的是大學辦學理念和校園精神文化的精髓,是大學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目標的生動概括,這在學界已達成共識。因此,大學校訓一般都具有以上特征,且都非常精煉,在簡潔而精煉的文字中容納了無限深刻的內涵。這就要求所擬定的校訓必須做到簡潔而無鋪張贅言,即高度凝練。此外,學校不同于企業、政府部門等其他社會機構,而有其自身的本質邏輯和運行方式,它的主要活動就是辦學,包括辦學形式、辦學格局、辦學理念、辦學特色、辦學體制、辦學模式、辦學運行機制等等,也包括學校的辦學主體的人、物等。據此,筆者認為,大學校訓是大學經過高度凝練的一種辦學格言。
  
  (二)大咩校訓體現或表征了大學獨立思想、傳統精神和辦學特色傳播人類文化知識是學校最根本的任務,大學校訓應充分體現大學文化,特別是大學悠久的辦學歷史和國家的傳統文化。學校悠久的歷史和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是我國大學校訓生長的搖籃。國外的大學校訓和中國的不同正是由于各個國家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國的大學校訓大都注重加強中國的傳統文化,強調儒家文化的“德”、“禮”,很多都是“厚德”、“博學”等;而國外的大學校訓大都強調“真理”、“自由”。這與一個國家的民族文化傳統有著緊密的關系。
  大學是一個文化共同體,每所大學都有其屬于自己的文化積淀和精神傳統,也就是大學的獨立思想、傳統精神和辦學特色,這些構成了大學文化發展的動力和源泉。背離了大學自身的傳統,也就丟失了大學的人文精神,大學文化的發展就失去了根基和底蘊。所以大學應該從其自身的優秀精神傳統和辦學特色中提煉校訓,也只有在繼承學校傳統和辦學特色的基礎上凝練而成的校訓,才能成為學校文化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此外,大學校訓也是大學辦學理念和校園精神文化的一種外化形態,它的內容必須反映大學的辦學理念和校園文化精神。當然,大學辦學理念和校園文化的外化形態有很多,比如:校園環境、杰出人物事件、傳播交流網絡,還有校訓、校歌、校徽、校標、校歌等等。這些都可以被看成是大學辦學理念和校園精神文化的一種外化。而大學校訓是這些外化形態中最精華、最悠久的部分,它受學校辦學理念和校園精神文化的制約。同時,大學校訓的實踐必須依靠學校精神的熏陶和校園文化的普及才能深入人心。
  
  (三)大學校訓是以辦學實踐為基礎,根據社會要求和大學邏輯擬定的一般來說,大學辦學理念是指大學全體師生根據時代特征、教育和大學的發展規律,基于大學辦學實踐而形成的對大學發展的理性認識和價值追求及所持的教育觀念。具體而言,大學辦學理念是一種大學辦學主張,是從實踐出發的對辦學的看法和期待。辦學實踐為辦學理念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依據,賦予辦學理念以實實在在的內容。
  校訓也不是與生俱來的,因此,校訓要緊扣學校的辦學理念,也就必須形成于學校的辦學實踐,它作為一種理念直接來源于辦學實踐,但它一旦形成又反過來指導辦學實踐。
  教育具有促進人的發展和促進社會的發展的兩個基本功能,大學的這兩個功能體現得更為直接和重要,而為國家和社會服務又是中國學校對培養目標的要求之一,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人才、促進社會發展是大學的基本功能之一,因而大學校訓的制定還要考慮社會的要求。
  此外前文提到,高等教育的外部關系規律要求我們在制定校訓的時候,不能忽略大學與社會的關系。一方面,大學的發展與生存要受到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所制約;另一方面,大學要對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起作用,以推動社會的進步。制定高度反映大學理念和大學精神文化的大學校訓,必須考慮到大學與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關系,要反映社會的要求。
  同時,大學是探究高深學問的場所,區別于社會其他組織,有其自身的本質邏輯。與其他教育機構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它的學術性—— 對知識和真理的追求。大學是以學術為核心的組織,以學術為其生命特征,學術性是大學的根本屬性,也是永恒不變的主題。大學的運行、生存與發展應沿著大學特有的邏輯展開,其發展歸根到底是學術的發展。而大學校訓關系到大學的全體師生,關系到大學的辦學方向,關系到大學的生存和發展,所以大學校訓的制定還要遵循大學自身的邏輯,以大學的本質邏輯為依據。
  
  (四)大學校訓是通過廣泛收集和征求大學師生的意見而確立的大學校訓所作用的主體是全校的師生員工,而不僅僅是管理者、或單一教師主體、或單一學生主體。因此,大學校訓要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和作用,首先必須得到全體師生員工的認可,這是毋庸置疑的。如何得到全體師生的認可?最有效的途徑是讓廣大師生參與到校訓的制定全過程中來,廣泛收集和征求師生的意見。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就是宣傳學校辦學主張、增強學校凝聚力、引導師生為實現學校發展目標而奮斗的過程。這樣確立的校訓凝聚了全校師生的真摯感情,更容易為全校師生所認同和內化,才能成為大學全體成員共同的精神追求。
  
  (五)大學校訓對大學師生的學術行為具有導向性、規范性和勉勵性作用大學校訓最重要的是它對大學師生的學術行為具有導向性、規范性和勉勵性的作用。大學師生的學術行為包括科學研究、教學、管理和社會服務等等。大學校訓是大學辦學理念和校園文化精神的外在形態,并表征大學獨立思想、傳統精神和辦學特色,所以大學校訓本身具有巨大的號召力、鼓動力,自身就是一個號角,具有很大的感染作用,都能很大程度上引導、規范和勉勵全體師生。
  師生員工從進入學校就開始無形地接受這種精神文化的熏陶,它對大學全體師生精神生活的構建有著不可磨滅的重要影響。大學校訓給師生們以傳統的熏陶、品位的傳遞、精神的勉勵對學校和學校的師生的價值取向及其行為取向起引導作用,使之符合校訓所確定的目標。同時大學校訓是一種準則和集體觀念,對廣大師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約束和規范作用。
  校訓的這些功能表現在它不需要灌輸和強迫,而是以師生的情感愉悅為基礎,以師生的未來憧憬為動力,在情感體驗中獲得精神鼓舞,從而激發師生開拓進取的熱情;作為對師生行為規范有指導意義的校訓,有讓師生明確努力的方向,并在學習、生活中自覺地以此為尺度衡量自己的行為,并以此為標準及時調整和校正自己的行為;校訓以精練的語言揭示了學校所培養人才的質量規格,能在潛移默化中促使學生昂揚向上觀念的形成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進而成為他們成人成才的學習、生活指南。
  
  四、關于大學校訓建設的一些思考
  
  大學校訓的制定要依循大學校訓的本質,離開大學校訓的本質就不可能有效地實現其功能,也就偏離了大學校訓的初衷。大學校訓的本質決定了大學校訓的內容要遵循共性與個性的統一、繼承與創新的統一、學理性與可操作性的統一、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這也是大學校訓建設的基本原則和方法論問題。
  
  (一)共性與個性的統一大學校訓首先要體現大學本質的共性和教育理念的共性,同時還要反映學校自身的個性。筆者認為,大學校訓可以更多側重學校個性和特色的表達,如學科特色、科研特色、人才培養目標的特色、或理念上的特色等等。如此,既可以顯示出自己的優勢和不同,確立較為突出和特別的形象,同時也不會有損共性的表達,因為按照辯證法的觀點,個性中本身就蘊涵著共性,任何個體都是個性和共性的統一。共同的大學辦學理念和原則都為大家所接受,沒有太多重復的必要。
  
  (二)繼承和創新的統一校訓文化不能脫離歷史文化的軌跡而獨立發展,必須面向歷史,繼承人類歷史的優秀文化傳統,尤其是學校自身積淀而形成的校園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是一種永恒的精神,這種永恒的精神是不局限于某一特定時期或某一區域,能被人類廣泛認同的,并努力共同遵循的價值規范,以這種價值規范為指導,謀求共同發展、共同繁榮,這種永恒的精神使得校訓具有穩定性。當大學校訓要求反映學校傳統、強調面向中國傳統文化時,大學校訓還要著力結合時代特點去闡發它的意義,反映時代特點,與時俱進,隨時代的變化不斷充實新的校訓內容,以未來的發展方向去設計校訓。一方面,大學的校訓要強調傳統倫理文化的繼承;另一方面,大學校訓的建設還要意識到創新理念的意義和價值。大學校訓可以有選擇性的吸收學校發展史上一貫的精神和特點,同時更重要的是要以未來的時代精神來教育學生,教育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
  
  (三)學理性與可傳播性的統一大學校訓應有一個嚴密、緊湊的邏輯結構,語詞之間的邏輯要清晰、合理,不能出現語言和思維等方面混亂現象。按照邏輯學分類的規律,同類應該是矛盾不相交原則,同時必須是同一層次的。此外,大學校訓的內容要遵循大學校訓的本質,內涵豐富,能夠準確、精煉地表達大學辦學理念、校園文化精神、大學的獨立思想、傳統精神和辦學特色。
  同時大學校訓要具有可傳播性。為使校訓達到內涵豐富、便于傳播的目的,校訓必須簡明扼要。校訓的語言表達,字數不僅要少一些,而且在字詞選用上,必須下工夫,做到字斟句酌,反復推敲,少些修飾,少些點綴,少些描述,力爭以最經濟的筆墨表達最豐富的內容。大學校訓應瑯瑯上口,符合學校、師生的實際、體現學校文化特色,這樣更易于老師和學生掌握、理解,并將其運用到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既要有深刻的立意、崇高的目標要求,又不是遙不可及的;既要讓師生感受到它是可以實現的理想境界,又如師生前進中的一盞明燈,能給予師生強烈的號召和積極的引導。
  
  (四)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合目的性屬于主觀的范疇,合規律性屬于客觀的范疇。大學校訓合什么目的?人的全面發展之目的和大學運行和發展之目的;又合什么規律?人的心理成長之規律、高等教育之規律和大學的本質邏輯。因此大學校訓的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就要求大學校訓既要以人和大學發展為目的,又要遵循人的發展及高等教育的規律和大學的本質邏輯。
  大學校訓體現的是學校辦學理念和精神,所以在校訓文化的營造中,一定要目的性非常明確。明確校訓的內涵和實質,在制定校訓時必須做到以高等教育的功能作為其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學校的科學定位作為其依據,以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作為其根本,并充分體現和反映學校的特色和個性,這是營造校訓文化的根本和關鍵所在。此外,大學校訓的建設還要以“人”的完善為出發點和歸宿,這也是“合目的性”的表現。
  同時,大學校訓的建設要遵循教育的規律、現代高等教育規律、人發展的規律,尊重教育對象,遵循科學方法,還要符合大學的本質邏輯。唯有大學校訓“合規律”,才能行之有效,才能實現目的,“合”于目的。
  通過對大學校訓本質和建設原則的認識,我們可以發現,一方面大學校訓對外關乎學校形象,對內關系到學校的辦學思想、辦學風格、人才培養目標等等;另一方面大學校訓建設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從創建來源的選擇到陳述內容與表達形式的確定,再到頒布宣傳,這其中的每一環節都直接影響著校訓實際作用的發揮。因此,大學要重視校訓建設問題,正確認識校訓的內涵、地位、作用,將校訓建設制度化、規范化,充分發揮校訓的作用。

關于大學校訓本質的探討

中國碩士論文網提供大量免費碩士畢業論文,如有業務需求請咨詢網站客服人員!
  
  參考文獻
  [1] 陳桂生.“校訓”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8(2):29—30.
  [2] 李濟才.校訓摭談[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0(3):36—38.[3] 楊春茂.校訓與師德[J].中國高等教育,2001(6):30—31.
  [4] 韓延明.大學理念論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35—536.
  [5] 潘懋元,王偉廉.高等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36—37.
  [6] 霍恩比.牛津高階英語雙解詞典(第四版)[z].李北達,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961.
  [7] 百度百科.關于“格言”詞條的解釋[EB/OL].[2OO8—01—12].
  [8] 韓冬梅,孟昭泉.試論“格言”的分類[J].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2):19—22.

【大學校訓本質的探討】相關文章:

美的本質探討03-18

對法本質的幾點探討03-18

論合并商譽本質及會計核算方法的探討12-02

民法的本質03-21

藝術的本質淺析03-05

價值本質規律03-18

探討大學外語翻譯學習策略03-21

探討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策略03-19

獨立學院大學物理教學探討03-21

亚洲制服丝袜二区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无码视频乱码,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熟女少妇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另类精品 | 久久国产精品亚色影院 | 亚洲大片高清在线播放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