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讓讀寫教學更加簡單化、有效化
畢業論文
有專家說,我們的語文教師在對待讀寫教學的問題上存在著1些認識和操作上的偏差,比如把本來較為簡單的閱讀教學復雜化了,而把較為復雜的習作教學簡單化了。因而,學生的學生本位受到了弱化,語文質量的提高受到了影響。我認為,即使在新課程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的今天,我們仍要進1步更新觀念,在面對文本時應全面1些,復雜1些,在面對學生時則要簡單1些,適用1些,這樣就能在鞏固課改成果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取得新的突破。
1、要處理好主導和主體的關系,做到以學生為本。
我們常說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細細想來,也不完全正確,作為教學中矛盾著的雙方,教師也是教學的主體之1。我們提倡在課堂上以學定教,那么學生的學習需要就成了教學導向的主要因素,換句話說,學生才是課堂的主導。所以,主體和主導在特定的環境下是不確定的,但不管怎樣,以學生為本是永遠不變的。在教學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教師讓學生圍繞1個問題展開討論,學生講了很多的想法,但最終出現教師板書上的只有早已經被任教者寫在教案上的幾個詞語,如有的老師問學生從學習漢字中有什么發現,有的學生講好多漢字是由過去的圖畫演變來的,有的講1些漢字從字形上就能猜出意思,學漢字有趣味,也的學生講我們學的漢字是簡化字,最早叫甲骨文。老師則著重強調了簡化字和甲骨文,因為他主要想講演變的過程。這就不能叫以學生為本,只能叫學生為教師的表現服務。以學生為本就要真正地讓學生去學(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去習(讀寫實踐)。
2、要處理好讀寫的量與質的關系,做到讀寫并進。
有老師和家長常常這樣問:我的孩子讀了很多書,為什么就不會習作呢?為什么從1年級就開始閱讀,到了小學畢業還是不會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呢?這就牽扯到1個哲學話題:量變和質變。我們都知道量變的特征是1種逐漸的、連續性的、不顯著的變化,是事物在發展過程中相對靜止狀態的變化。質變是1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是事物漸進過程中的中斷。量變是質變的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2者又相互轉化。學生的閱讀和習作就是這樣,要提高水平,首先1定要有量的積累,然后才能達到質的飛躍。課標針對不同學段的學生提出了1些量化指標,如小學階段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左右,課外閱讀總量應在140萬字以上。另外還提出了習作的次數、1分鐘默讀的字數等要求。教科書的編者也給我們提出了1些好的建議。比如到了高年級就要加大學生筆練的次數,專家對4年級學生就提出了3方面的要求:每學期寫日記不少于16篇,和語文天地相關的習作不少于12篇,與活動相關的習作不少于6篇。我們應認真領會課標精神,根據教材的安排,結合教學實際,靜下心來,朝著1個目標,想方設法引導學生經歷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我們課本上的不少課文也是在潛移默化地告訴學生這樣的道理,如達芬奇畫雞蛋、魯班學藝、上天的螞蟻等。
1 23下1頁
【讓讀寫教學更加簡單化、有效化】相關文章:
我國園林建設趨于簡單化的相關問題分析09-09
簡論小學語文讀寫結合的教學09-14
淺析小學語文讀寫結合的教學07-10
初中物理有效教學的策略08-31
淺談小學音樂的有效教學10-16
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策略07-23
對美術教學的有效路徑淺析09-04
小學音樂有效教學之我見08-15
教學習慣與有效課堂08-03
小學英語有效教學論文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