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BCP/HAFG-rhBMP-2復合人工骨修復骨缺損的實驗研究
【摘要】 目的 研制理想的能較快修復大段骨缺損的人工骨材料。 方法 將重組骨形態發生蛋白-2(rhBMP-2)/透明 質酸鈉 纖維蛋白復合凝膠(HAFG)緩釋體系和多孔雙相鈣磷陶瓷(BCP)結合研制成BCP/HAFG-rhBMP -2人工骨,并分別將BCP/HAFG-rhBMP -2和BCP/rhBMP-2及BCP/HAFG人工骨進行兔橈骨大段骨缺損修復的對比研究。術后分別行大體、放射學、組織形態學及生物力學測試。結果 試驗中第12周與第2周相比較,3組堿性磷酸酶(AKP)值下降情況分別為BPC/HAFG-rhBMP-2組降低了65.13%,BPC/BMP-2組降低了71.03%,BPC/HAFG組降低了58.59%。 組織學及掃描電鏡觀察顯示:12周時BPC/HAFG-rhBMP-2組材料已基本被成熟骨組織所代替,新骨結構與宿主骨無差別,而BPC/HAFG和BPC/rhBMP-2組骨小梁結構疏松細小,材料仍未完全被降解,材料與骨組織間形成較大間隙。術后12周時3組材料植入部位骨組織極限抗壓強度分別為:BCP/HAFG-rhBMP-2組(538±12.7) N、BCP/BMP-2組(368±24.0)N、BCP/HAFG組(256±8.4) N。BPC/HAFG-BMP-2復合型人工骨較BCP/BMP-2及BCP/HAFG人工骨具 有更強、更持久的誘導成骨活性。結論 BCP/HAFG-rhBMP-2人工骨能更快促進長骨大段骨缺損的修復,是一種較理想的人工骨材料。【關鍵詞】 骨和骨組織;骨移植;生物力學
為尋找理想的人工骨組織材料,本實驗將多孔雙 相鈣磷陶瓷(BCP)同重組骨形態發生蛋白-2(rhBMP-2)/透明質酸鈉(HA)和纖維蛋白復合凝膠(HAFG)緩釋體系結合,制成BCP/HAFG-rhBMP-2人工骨材料,進行修復長骨大段骨缺損的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人工骨材料的制備
(1)BCP由東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生物材 料研究組研制提供。該BCP材料呈白色多孔狀結構, 孔道彼此連通,孔徑約為300 μm,孔隙率為80%。試 驗中將BCP制成長10 mm,直徑4 mm圓柱體。
(2)BCP/HAFG-rhBMP-2人工骨的制備:在BCP植入前 用特制雙管注射器將混有等量rhBMP-2 的HAFG復合凝膠緩慢滴注入BCP,使其在BCP表面涂布均勻。待復合凝膠由流體狀變為灰白色半鋼性狀態時植入缺 損部位。同法制備并植入BCP/HAFG人工骨。(3) BCP/rhBMP-2工骨的制備:利用部分真空吸入法[1]將 rhBMP -2和BCP結合在一起。制成的每支人工骨中約含rhBMP-2 1mg,植入前人工骨在密封包裝下環氧 乙烷氣體消毒24 h。
1.2 實驗動物及分組
新西蘭兔60只,體重2.5~3.2 kg,雌雄不限。隨機分為3組:A組為BCP/HAFG-rhBMP-2組;B組為 BPC/rhBMP-2組;C組為BPC/HAFG組。
1.3 實驗方法
用質量分數為3%的戊巴比妥鈉(1ml·kg-1 )靜脈麻醉后,每兔隨機選用左右側前肢,經剃毛、消毒,取橈側切口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顯露橈骨干中段,用單片小鋸鋸下10 mm連帶骨膜骨段,然后按組分別植入相應人工骨材料。術后給予慶大霉素10 000 U·kg-1,每日2次肌肉注射,連續注射3d。常規條件下喂養 觀察。
1.4 大體觀察
觀察動物的飲食、活動、傷口反應,術后第2、4、8、12周分批處死動物并取材,觀察植入材料的表面、局部成骨及炎癥反應等情況。
1.5 X線觀察
術后第4、8、12周攝片,由3人盲法按照Lane-sandhu X射線評分標準[2]進行評分。
1.6 堿性磷酸酶(AKP)活性檢測 術后第2、4、8、12周3組各取5只動物,全麻后,從心臟抽血3 ml離心,使用AKP試劑盒行血清AKP活性測定。
1.7 橈骨生物力學檢測
術后12周時,每組各取5個標本及正常橈骨標本 作力學強度測試。以材料植入處為中心截取橈骨長約1.4 cm。經牙托粉兩端包埋后,置于MTS-858mini bionixII 型生物力學測試機上進行垂直壓縮試驗。加載速度為1 mm·min-1 ,最大位移設定3 mm。每隔0.1 s記錄一次數據。
1.8 組織病理學觀察
將每次所獲取的橈骨標本作好標記置于10%甲醛中固定24 h后,經EDTA脫鈣、梯度酒精脫水、石蠟包埋,沿橈骨縱軸連續切片,厚度為6 μm,HE染色,光學顯微鏡下觀察。
1.9 掃描電鏡觀察
于術后第2、4、8、12周每組各取3個標本,2.5%戊二醛(pH 7.2~7.4)固定2 h,然后用PBS緩沖液沖洗2次,1%鋨酸PBS液固定2h,再用PBS緩沖液沖洗2次,乙腈逐級脫水,真空干燥,表面離子濺射噴金處理,HITACHIS-520掃描電鏡下觀察標本的超微結構。
2.0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包,每組測得的X線評 分、AKP水平及生物力學評分采用方差及SNK分析,統計學顯著水平為 α =0.05。
2 結 果
2.1 大體觀察
術后動物前肢不能負重,跛行,術后1周恢復正常活動。所有動物切口均Ⅰ期愈合。術后2周時,A、B 組材料植入區有明顯骨痂生成,而C組材料外周為纖維結締組織包裹。術后8周,A組材料已部分降解,新生骨組織的形成量明顯高于B、C組。12周A組骨缺損完全修復,而其他組骨缺損處仍可見到未吸收的材料及骨缺損(圖1)。
BCP/ HAFG-rhBMP-2組骨缺損完全修復,骨皮質塑形良好(左);BPC/HAFG組材料未完全降解,缺損部分修復(中);BCP/ rhBMP-2組骨缺損大部分 愈合,仍可見少量未降解材料(右)
2.2 組織學觀察結果
術后2周時,A、B組材料外周新骨開始形成,材料與新骨直接結合,材料內部孔隙中有纖維結締組織 間充質細胞進入(圖2)。C組材料外周為纖維結締組織包裹,偶見炎性細胞浸潤,材料內部可見纖維結締組織填充。術后4周,各組骨缺損植入體孔隙中均有軟骨細胞生成,其中A組軟骨細胞量明顯高于B、C
【BCP/HAFG-rhBMP-2復合人工骨修復骨缺損的實驗研究】相關文章:
壯骨通痹湯治療老年骨性關節病的臨床觀察03-08
探討復骨健步片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03-19
細胞因子與牙槽骨吸收關系的研究進展03-29
骨與關節結核的綜合治療03-16
治療跟骨骨折的臨床體會12-01
指關節及掌指關節軟組織缺損的修復03-21
替牙期骨性Ⅲ類錯牙合咬合重建治療的研究03-28
下頜角肥大磨骨整復治療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