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孟子》中“之”字的用法

時間:2024-08-17 06:15:34 語言文學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淺析《孟子》中“之”字的用法

  論文關鍵詞:之 動詞 連詞 兼詞 代詞 助詞

  論文摘要:《孟子》成書于戰國時期,較鮮明地體現了戰國詞匯概貌。對《孟子》一書中“之”字的研究,不僅可以了解戰國詞匯的面貌,而且對古代的研究和對后世書面語的發展狀況的了解都非常有價值。《孟子》中“之”字隨處可見,在對其量化的的基礎上,考察“之”字在《孟子》一書中有以下幾種用法:即“之”作動詞、連詞、兼詞、代詞、助詞。
  
  《孟子》是一部溶哲理性和性為一體的先秦經典著作,它的語言明快生動且富有哲理性,而且在古代漢語文學語言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起過巨大的作用。在《孟子》一書中,“之”字是使用最多的字,據楊伯峻先生在《孟子譯注》中考證,光“之”字就出現了1902次,出現的頻率非常高。“之”在古代漢語里是一個又實又虛的詞,用法非常的廣泛,在《孟子》一書中大都有所體現。
  
  一、“之”作動詞、連詞、代詞、兼詞
  
  (一)“之”字作動詞,這是其本義,可譯為“前往、到……去”。《孟子》一書中“之”作動詞,共出現了33次。
  [1]他日,由鄒之任,見季子;由平陸之齊,不見儲子。《孟子•告子下》
  [2]屋廬子曰:“季子不得之鄒,儲子得之平陸。”《孟子•告子下》
  (二)“之”字作連詞,表示并列或聯合關系,相當于“與”、“及”。此用法在《孟子》一書中只出現了一次。
  [3]進以禮,退以義,得之不得,曰:“有命。”《孟子•萬章上》
  “‘之’字作連詞的用例只見于先秦,而且數量極少。秦以后不用此用法是為了避免與助詞‘之’混淆。”( [2]
  (三)“之”字作兼詞,在《孟子》一書中共出現了9次。
  [4]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孟子•告子下》
  [5]昔者有饋生魚于鄭子產,子產使人畜之池。《孟子•萬章上》
  [6]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淪漢,排懷泗而注之江。《孟子•滕文公上》
  (四)“之”字作代詞,在《孟子》一書中共出現了848次。
  (1)“之”所指代的對象或事物出現在上下文中或根據文義靈活譯出。
  [7]臣聞之胡曰。《孟子•梁惠王上》
  [8]“孰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
  (2)“之”字作雙賓語的間接賓語,用在動詞后,“之”與后面的名詞性成分同時作動詞的賓語,即所謂的雙賓語結構。
  [9]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忘。《孟子•梁惠王下》
  [10]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孟子•梁惠王下》
  “其中‘之’和后邊的成分一起作前面動詞‘謂’的賓語,構成‘謂之……’固定格式,一般用它來表示上對事物名稱約定俗成的稱謂,可譯為‘叫做……’等,‘之’所代的對象包含在上文中,可不必譯出。” [3]
  (3)“之”字指人,形式上是指第三人稱,實際上是指說話者自己,即指第一人稱。可譯為“我”。
  [11]人知之,亦囂囂。《孟子•盡心上》
  2.“之”字作指示代詞。
  [12]心之官則思。《孟子•告子上》
  (2)“之”字同其他詞語一起組成凝固結構,作指示代詞,但已經虛化,失去指代作用,用法同于“如何”,可作狀語、謂語等。
  [13]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孟子•梁惠王上》
  (3)“之”字代比較近的事物,作賓語,可譯為“這……”。
  [14]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孟子•梁惠王上》
  [15]若固有之。《孟子•盡心上》

[1]   

淺析《孟子》中“之”字的用法


  
  二、“之”字作助詞
  
  “之”字作助詞,可分為結構助詞和語助詞兩種情況。
  (一)“之”字作結構助詞,有較強的粘附性,起著標志某種語法結構的作用。《孟子》一書中“之”字作結構助詞共出現了994次。
  1.“之”字用于定語和中心語之間,使二者組成名詞性偏正結構,表示前后兩項的各種關系。可譯為“的”,或根據文義靈活譯出。
  [16]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孟子•梁惠王上》
  [17]白羽之白,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孟子•告子上》
  2. “之”字為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能譯出。
  (1)前置賓語之前不用其他副詞強調,形成“賓語•之•動詞(介詞)”的格式。
  [18]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孟子•梁惠王上》
  (2)前置賓語由疑問代詞“何”與另一成分組成的偏正短語充當,構成“何……之……”的格式,動詞則一般常用“有”,整個格式表示反問或疑問。
  [19]孟子曰:“王何卿之問也?”《孟子•萬章下》
  (3)為強調賓語的唯一性,在賓語前再加上副詞“唯(惟)”,構成“唯(惟)……之(之為,之是)……”的格式。
  [20]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孟子•盡心上》
  [21]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孟子•梁惠王上》
  (二)“之”字作語助詞,《玉篇•之部》:“之,發聲也。”表示調整語氣、作詞綴或使音節和諧。《孟子》一書中“之”作語助詞共出現了17次。
  1.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起調整音節的作用。
  [22]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孟子•盡心上》
  [23]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勃然興之矣。《孟子•梁惠王上》
  2.可用于人名、地名、動植物名或其他事物名之間。凡人名一般加在姓與名之間,凡事物專名一般加在種名和屬名之間。起調整音節、舒緩語氣的作用。
  [24]庾公之斯,衛之善射者也。《孟子•離婁下》
  從上面所列舉的各種用法中可以看到《孟子》中“之”字,用法靈活復雜,詞性多種多樣,語法修辭作用也是非常廣泛。掌握了“之”字的各種用法,才能更好的去理解《孟子》的真正思想。
  
  參考文獻:
  [1]《常見文言虛詞例釋》,上海出版社1978年版,第7頁.
  [2]楊伯峻:《古虛詞》,中華書局出版1981年版,第346頁.
  [3]何樂士:《古代漢語虛詞通釋》,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799頁.

   [2] 

【淺析《孟子》中“之”字的用法】相關文章:

淺析公司合并中股東利益保護制度之完善01-10

實體與程序題目之淺析03-24

淺析校園媒體之現象03-16

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由《孟子》看“為”字的虛詞用法03-04

實體和程序題目之淺析03-24

淺析人文旨趣與文人之詩03-07

淺析英語中的對稱現象03-20

淺析力學在機械中的應用05-19

淺析法律中的事實題目03-22

亚洲制服丝袜二区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无码视频乱码,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婷婷 | 亚洲大片在线观看完整版 |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久久 | 亚洲国产另类精品专区 | 亚洲最新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