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析大學英語教學與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論文關鍵詞:大學教學 跨意識 培養
論文摘要:本文指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分析這對培養大學創新型人才的意義。
大學英語課程是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學習和提高英語水平的重要途徑。筆者于此,就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問題進行探討。
一、大學英語教學與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的關系
首先,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強調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是與整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思路是一致的。在商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的重要性顯得尤為突出。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劉潤清指出“英語也肩負著‘博雅教育’(也有人譯作‘通才教育’或‘通識教育’的使命,其宗旨是培養具有廣博知識與優雅氣質的人。而在今天的社會下,英語教育也難免俗,存在一些危險傾向,如只重視技能,忽視人文素質;只管‘授業’,不顧‘傳道’;只知‘制器’,忘記‘育人’。這是我們今后應努力改變的。”
其次,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強調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是具有前瞻性的一種教學策略。大學英語教學者不應只滿足于給學生灌輸專科的課本知識。在大學本科和研究生不斷拓招,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必需在保證原有知識架構的基礎上不斷增加學生的文化感知能力,不僅對大學生以后工作中更好地適應不同的文化語境有利,更是為有志于進一步深造的學生打開視野,提供更多的知識上的儲備,常言道“技不壓身”。
再次,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強調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不乏其實際應用意義。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對單詞和單句的理解能力較強,對語篇的掌握能力相對較弱。在語篇的聽說的過程中學生的文化感悟能力的強弱往往對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對的理解和重點的把握起著促進或阻礙的作用。
二、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的方法與途徑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把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意味著教學者要比往常要投人更多的精力,就意味著必需轉變那種認為大學英語課就是講課文和核對答案的看法,教師必須把自己的角色從教學主導者調整到學生平等對話的角色上。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聆聽其對材料的文化上的思考與評判。例如,筆者所執教的班級是09級專業的學生,所用的教材是出版社的《大學體驗英語》( ExpriencingEnglsih),其第二冊Unit 1中Famous Universities中筆者除了談課文的知識點外,專門拿出一節課作為中西大學的傳統與功能能的全英文的比較討論,學生的參與的熱情非常高,有學生引用梁啟超在清華大學所作的《君子》的中所提到的大學生應“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的提法和斯坦福大學的校訓進行了比較,極為精辟。還有同學聯系廣東醫學院的情況,用英文談了對大學科研和服務社會功能的看法。這樣,讓同學們各抒己見并用身邊的文化現象證明自己的觀點,整個過程都貫徹了一種開放對話的態度,不設標準答案,努力鼓勵學生創造性地思考問題,不斷用新的角度去思考不同的文化現象,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又鍛煉了其思維能力達到了相當不錯的效果。
(二)鼓勵學生把自身的體驗作為學習的資源。要在大學英語課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思考能力必需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的討論中來,參與便意味著學生要有談資可用。對于讀英文專著不多的非英語專業學生,似乎有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感覺。幸好我們是生活在文化里面的,我們的生活便是文化的一部分。當學生把自身的體驗作為學習的資源時,便意味著他們至少有十幾年的文化資源可用,在跨文化思考中,他們本土文化的儲備是相當充足的,問題只是在分析聽力材料中的外來文化時,如何巧妙地把他們的本土記憶激活。例如,在《大學體驗英》第二冊第7單元Fam街Ties中闡述了英國家庭的人際關系。在這一部分,筆者讓同學們用英文對比思考討論身邊的獨生子女的“小皇帝”現象,并補充說明了中國60與70年代的家庭的狀況,在討論中,同學們發現家庭的演變是一個普遍的全球性的有趣現象,非英國獨有,這樣先讓同學認識到文化的“異中之同”。然后,筆者補充說明了英美婦女解放運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它與中國反封建的婦女解放運動有何不同,讓學生們看到文化的“同中之異”。這樣既加深了同學們對聽力材料的理解,有開闊了他們的文化視野,而且討論都是英文進行,也提高了他們對文化現象的口頭表達與評論的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三)運用多媒體作為一種有效的輔助手段。多媒體的優越性已得到教學者們的公認,而在跨反思中,它不失為一重要手段。華東師范大學的左煥琪教授認為,“多媒體在創設文化情景方面有其獨到之處,它能結合教學內容創設栩栩如生的情景,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有些多媒體還能與學生進行互動式的交流,對學習社會文化知識幫助尤其顯著”。在大學教學過程中適當地加人一些外延性的相關的多媒體內容,會達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教伏學體驗英語》第一冊第六單元Sports and Health時,筆者插播中國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中的一些片斷,讓同學們解釋其中國文化內涵,然后播放悉尼奧運會開幕式,比較中國文化與澳洲文化在開幕式中的不同體現,及它們對同一主題的不同闡釋,這種討論在加深同學們對不同文化群體的理解,從本群體中心主義中跳出來,用多元的眼光看世界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應注意的問題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必須與提高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詞匯量、閱讀能力能力以及應用能力結合起來,在大學英語課中尤其要注意它內容上比重和細節上的把握。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內容要適度。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人跨文化內容不應對課程的進度與安排形成根本性的沖擊。教學者對文化內容的取舍必需認真加以考慮,對大學英語課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環節,必須優先給予時間上的保證。
(二)討論中要保持立場的均衡。教學者在聆聽學生意見式必須有其均衡的立場,避免某一種觀點主導課堂。換言之,必須在正確處理母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的關系,避免極端的肯定一種文化否定另一種文化的觀點。劉潤清指出,“在教授外國文化時,不要忘記提醒學生多了解自己的文化。學習外國文化不是為了全盤西化,更不是為了忘掉自己的文化。有的人在美一年,回國后就滿口如何好中國文化如何不好,這其實是膚淺和無知的表現。事實上,只有了解外國文化,才能更好地欣賞自己的文化,懂得兩種文化的人可以達到認識上的至高點。”
(三)人文性與工具性并重。在供跨文化思考的的選擇上,應盡量用一些原汁原味的發音純正的英式或美式英語的材料,上面提到插播中國奧運會的片段,應找到以英文為背景解說的版本則更為理想。因為這種選擇影響到大學生語音和語感的定型階段,這一點必須被考慮在內。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對大學創新型人才的意義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高一虹教授在談到人才的培養時指出,“教學的內容、對象和主體都是‘人’;‘人’即‘書’。如果教師能充分實踐這種‘全人’的教學理念,學習就不僅是始于書本、止于試卷的文字,也不是簡單的工具性策略和技能,而開始變為思維與情感的一部分,流淌在血液里的活生生的“人”的一部分。”這里的‘人’,大學本科生是創新型人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他們在人文知識方面正確地進行前瞻性的引導關系到我國的未來。
【淺析大學英語教學與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相關文章:
淺析職業院校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03-06
淺談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培養12-03
淺析培養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03-01
淺談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對策03-06
探析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03-18
試析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培養03-18
試論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03-06
淺談中學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培養03-20
談中學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培養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