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性業已耗盡了批判意義嗎?

時間:2024-09-10 08:06:05 哲學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現代性業已耗盡了批判意義嗎?

  摘 要

  本文借用哈柏瑪斯關于文化性與現代性的對比,說明現代性不僅不同于單純的現代化,并且由于文化現代性具有反思與自我正當化的基本特色,現代性內部其實涵蘊著豐富的批判能量。從一個有限的意義上說,這種批判性格,在自由主義的基本立場上,可以見到明確的表現。自由主義乃是現代性的承載者;不面對現代性的嚴肅挑戰,不會感受到自由主義的真正意義。值此各類傳統勢力甚囂塵上、各種保守意識正忙著提供興奮藥劑與避風港之際,正視現代性的嚴峻要求,乃是維持社會改造的動能、維護社會進步遠景的重要一步。

  關鍵詞:汪暉,現代性,自由主義

  邊緣人對本文的評論

  晚近的大陸思想界,對于「現代性」這個議題,有一些以批評為主的反思。這個現象其來有自:中國社會內部規模龐大而進度急遽的變革、西方最新的思潮下對中國近、現代史的重新理解、以及中國民族意識面對西方強勢文化壓境時的反彈,在在使得現代性成為一個觸動層次繁復的敏感議題。不過,「現代性」的理解與評價均極為復雜,以全面的肯定或者全面的否定去面對它,幾乎必然有失。那么它的復雜性何在?這是本文想要探討的主題之一。在這種復雜的理解之下,對「現代性」的評價必然也需要復雜化,這是本文準備探討的主題之二。經過較為復雜的探討之后,我們對現代性的進步意義,或許可以得出較為正面的看法。

  一、現代性的雙重意義:文化現代性與社會現代性

  約二十年前,為了響應新保守主義與「青年保守主義」(也就是傅科、李歐塔等在哈柏瑪斯心目中名為后現代、而實則反現代的思想家)對于現代性的批判,哈柏瑪斯回到韋伯,檢討韋伯有關現代性的奠基論述。他發現,盡管韋伯明確掌握到了現代性問題的起源(世界宗教的 理性化趨勢在世俗世界的延續),卻由于概念架構的限制,他將「現代」局限在「社會現代性 ∕社會理性化」(societal modernity / societal rationalization)的面向上。結果,韋伯心目中的現 代,等同于目的∕工具理性所界定的理性化,也就是單純由資本主義和現代官僚國家所 呈現的現代。哈柏瑪斯認為,這個片面、選擇性的現代性觀念,決定了新保守主義與青年保守 主義對現代性所采取的負面態度。

  相對于「社會現代性」,哈柏瑪斯建議我們正視「文化現代性」(cultural modernity)的 意義。盡管哈柏瑪斯對于這個概念的經營既復雜又有爭議,它的確有助于我們較辯證地理解現 代性的深厚,因為它既說明了為什么現代性不等于資本主義與現代國家,也說明了為甚么 現代性始終蘊含著批判的潛能。在這里,由于憚于其復雜,我不能正面探討哈柏瑪斯的建 構。不過借用他有關文化現代性的說法,似乎可以為中文世界有關現代性的討論,適度地增加 其復雜面。1

  文化現代性的出發點,立足在韋伯的「世界的祛除迷魅」這個戲劇性的意象。由于世界的 除魅,一統而融貫連續的整合世界觀宣告崩解,生命所必須經營、呈現的價值,遂告分化成了 幾個不連貫而自主的領域。哈柏瑪斯借用韋伯的理論,再根據自己有關溝通理性的,說明 現代性的特色在于三大價值領域的分化:相對于客觀對象世界的認知領域、相對于客觀社會世 界的規范領域、以及相對于主體內在世界的感性表達領域,分別成為獨立的價值單位。所謂獨 立,意思是說領域之間沒有概念與價值的延續性:任何一個領域里的價值,均無法成為另外一

  個領域里的評價基礎。

  在哈柏瑪斯的心目里,文化現代性──以及隨之而生的價值領域的分化──的重大意義, 在于、社會、與主體內在這三個世界得以獨立地出豐富的文化意義。這里所謂獨立, 一方面指獨立于前現代的超越性(因而確定而且霸道)的根基,另一方面又指強烈的自覺與自 主。這樣發展出來的、道德、與,自內部自行營造、證立本身的價值認定,從而對這 類價值認定發展出了高度的自我意識。于是,面對自然世界,認知-工具理性預設了以「實」 (true)為導向的妥當性主張;面對社會世界,道德-實踐理性預設了以「對」(right)為導向的妥 當性主張;面對內在世界,感性-表達理性預設了以「真」(authentic)為導向的妥當性主張。 根據哈柏瑪斯的語用學(pragmatics)分析,妥當性主張(validity claims)最后指向一個公共性的、 開放性的規范世界:參與這些領域中活動的人,對于這些價值的妥當有共識;而若對這類共識 發生疑義、爭議,還可以藉理想的溝通與討論去修改共識的內容。換言之,在文化現代性之 下,價值與規范必須由當事者藉溝通自行提供正當性。

  在此引述哈柏瑪斯這套規范性的現代性概念的建構,不是因為他的建構完全服人;而是因 為他的問題意識,為我們評價現代性的批判潛能,提供了一些啟發。建構一套的現代性的概念, 需要滿足兩項形式的要件:第一、我們需要有一套論述,能夠在現代與前現代和后現代之間, 作出一貫的區別;第二、這套論述能夠在現代性內部作分辨,也就是能夠發展出現代性本身的 內在批判,而又不淪為反現代。哈柏瑪斯的理論,似乎滿足了這兩項要求。

  于是,哈柏瑪斯的現代性概念強調,在傳統的、形上的、或其它種類的規范基礎流失之 后,文化現代性指向一種用后傳統、后形上、后理性主義的方式,建立引導性的(regulative)價 值理想的可能。這也代表一種建立內在的批判標準的可能。這種引導性的價值理想,雖然內在 于特定的實踐活動,卻由于不是任何特定實質傳統的禁臠,又對挑戰與對話保持開放,它們具 有超越一時一地實踐脈絡的普遍性。反思與批判,于是有了實踐中的立足點。放棄他這套問題 意識(或者具有類似自覺的問題意識),意味著兩種可能。或者,讓社會現代性、也就是資本 主義與官僚國家作為代表的現代化意識,壟斷所謂的現代性,批判者于是走上「啟蒙之辯證」 的悲觀絕望,或者如后現代一輩思想家,轉而訴諸感性主體的反現代姿態。又或者,為了反抗 這種現代性的窒息鐵籠,于是追求另一種形態的社會現代性,也就是非資本主義式的社會經濟 發展、非官僚國家式的組織方式。后面這種態度,在中國這樣一個矢志發展出「具有中國 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大國,對知識分子曾經有過可觀的影響,雖然這條路幾十年來的經驗,還很難令人對前景樂觀。

  二、當代語境里的「性」概念

  由于近代中國的曲折遭遇,無論是在「啟蒙」或者「救亡」的論述取向里,現代性幾 乎都等同于的現代性,也就是說「現代性」每每悄然無聲地變成了「現代化」。早期知識 分子的努力在此不論,到了1949年以后大陸的情況,藉由汪暉先生的大作〈當代中國的思想狀 況與現代性〉,我們清楚地見到,社會現代性如何業已泛濫成了現代性的全貌。

  這個說法可以分成兩個部份。第一、汪暉說明了當代中國各類思想主流──無論是批判的 或體制內的──如何均陷身在社會現代化的思想架構里。這個論斷可能極可爭議,不過汪暉的 看法,是值得當事各方認真響應的,因為這個問題不僅具有深厚的思想史意義,更牽涉到了當 代中國人的自我意識與自我定位;它是一個有重大前瞻意義的議題。第二、有趣的是,汪暉自 己也認為,凡是肯定現代性價值──例如自由、解放、啟蒙──的思潮,必然因此肯定了現代 化(社會現代性)的價值,從而對于資本主義與官僚國家的意識形態,也就喪失了批判能力。 換言之,不僅中國的思想主流將現代性等同于社會現代性,汪暉這樣一位對于社會現代性有強 烈質疑(質疑社會現代性本身的價值、質疑接受社會現代性的人如何能與追求現代化的國家保 持批判的距離)的批評者,也一樣將社會現代性等同于現代性。2中國思想界在這個問題上的 共識程度,于此可見一斑。

  這種思想上的共識,我愿意相信是現實的忠實反映:中國的現代性,確實始終是由社會現 代性所包攬的。不過汪暉的論述,也讓我們看出,在中國國家的現代化目標、社會不同部門對 現代化的迎拒、以及思想文化界對現代性及啟蒙理想的理解之間,存在著某種有機的連帶。這 種連帶的基礎何在?為什么一個如此龐大的社會,多與多空間的交錯雜陳如此令人目不暇 給,居然在首肯社會的現代性這一點上,表現出如汪暉所描述的驚人一致?

  原因當然很多、很復雜。不過汪暉的一個論點,值得特別重視。他認為,中國的啟蒙主義 與社會主義,一樣都是以民族國家的現代化為主要關懷。而啟蒙主義(精確地說,1979年改革 開放以來蹣跚出現的新啟蒙主義)版的這個訴求,到1980年代末葉為止,發揮過很大的批評功 能。可是一旦追求現代化成為中國國家的目標,啟蒙運動的歷史使命即告結束。由于新啟蒙主 義自己陷身在現代化方案的局限里,它業已「喪失了診斷和批判已經成為全球資本主義一部份 的中國現代性問題的能力」。

  說中國現代性的歷史以民族國家的現代化為主要動力,應該是很確實的。可是不難理 解,民族國家所仰仗的道德論述,也就是民族主義,正好是一項以現代為形式、卻以前現代為 實質的論述。它的現代形式在于提供普遍而平等的成員身分(國民、公民、人民),將個人由 傳統、的關系中解放出來,代之以性的身份界定;它的前現代實質在于,民族主義的 論述,莫不企圖提供某種自然的、文化的、或者歷史式的超越建構,作為民族的集體身分 所寄。民族主義這種半現代、半前現代的特色,會到民族國家的現代性走向。

  這種影響之一例,就是前述的文化現代性的發展,總是保留了一些前現代的胎記。從社會 生活的一般面貌、到思想文化的演變、到個人的身分認同,都可以見到一些傳統的、天人合一 式的(cosmic-ethic)價值與規范,借著民族主義的論述發揮著作用。這類社會可能在社會現代性 方面相當先進,卻無須直接面對「世界解除迷魅」的全部后果,因為這樣的社會,總可以攀附 著某些無須由它自行正當化的價值基石。這樣的社會,享受著前現代的安適,同時又追求著現 代的資本主義與國家機器。可是它的幻覺很容易遭驚動,而它的整體正當性,也是很容易出現缺口的。

  最容易暴露的缺口,可能就是這個社會的社會整合(social unity)的基礎。所謂整合的基 礎,是指社會成員關于價值性的信念與認定是否有共識。社會成員關于身處的社會、關于自 己、關于自己的利益與目的和社會的利益與目的之間的關系,都需要一套說法,一套意義性的 敘事。這套敘事的一個重要功能,在于為社會的共同性──由原本個別的個人來進行社會合作 ──找到一個根基。在前現代式的社會里,維持社會整合的因子不一而足:血統紐帶、歷史傳 承、文化認同、利益的一致、價值觀的統一、等等。這些因子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它們的妥 當、也就是正當性,乃是先于個人意志的,也就是說它們有獨立的正當性根據,無賴于個人的 認可。可是隨著現代性的擴展,這種可以豁免于正當性挑戰的共識基礎,逐漸喪失地位。簡單 地說,這類宣稱代表實質價值的因子,已經無力再將雜眾熔鑄成整體。

  近代的一些思潮,對這個情形深感不安。可是它們的反應,并不是破釜沉舟地咬牙面對、 因應現代性的要求,而是憧憬過去整合狀態的溫馨安逸,企圖在今天重建、復制某種前現代的 理想。浪漫主義、社群主義寄望于某種傳統、有機的生命共同體;民族主義寄望于一個文化、 歷史性的命運共同體;馬克思主義寄望于社會經過改造之后,成員的利益能夠趨同而凝聚成超 越于個別利益的人性共同體。這些努力當然無法成功,卻徒然轉移、回避了文化現代性所提出 的嚴峻問題。3

  我覺得,民族國家這種集現代與前現代于一身的特色,正是許多由國家擔任現代化推動者 的社會所面臨的困擾之一。借著壟斷論述與權力,國家一方面強化社會的現代性,另一方面窒 息文化的現代性。莫怪乎由國家領導的現代化,最后容易走上專權體制與民族主義。這種社會 里,文化現代性所要求的自我正當化,事實上沒有制度的、文化的管道由社會成員來自行反思 進行。

  三、自由主義作為文化性的承擔者

  我們必須承認,的「現代性」的程度與性質,還有待分梳定性,不是可以信口斷言 的。我更必須強調,中國的現代性經驗,涉及了傳統的延續以及西方的進逼;兩方面的愛恨交 織與迎拒兩難,使它所建立的自我意識因而更是糾結周折,遠遠超出了本文的架構所能處理 者。以上所言,只是提供了一個進一步觀察、驗證的角度而已。至于中國的現代化努力,包括 逐漸(被)卷入全球資本主義的秩序中,是否真的消滅了現代性所蘊含的一切批判能力,就值 得懷疑了。至少,衡諸其它更屬于資本主義核心圈的的經驗,并不能直接證實如此消極的 論斷。

  前面的討論業已隱含地指出,現代性的批判潛能,系于文化現代性必須抗拒社會現代性的 壟斷、也必須抗拒保守傾向的前現代訴求。這表示,文化現代性本身,必須設法提供一套對于 「現代情境」里人的道德生活的詮釋。這套詮釋,需要能夠落實「自行營造、證立、修改引導 性的價值理想」這項現代的需求。廣義的啟蒙,正是這樣的一套詮釋;而自由主義則可以看作 啟蒙原則的社會∕制度性主張。

  關于啟蒙的理解,當然聚訟紛紜。不過把啟蒙看作在現代情境里建立價值理想、尤其是作 為社會生活所需的共識對象的價值理想,啟蒙原則所揭橥的要求其實相當明朗。我想舉出四點 來呈現這套價值理想。4(1)啟蒙肯定理性,是因為認定一己以及共同生活的安排,需要由自我 引導而非外在(傳統、教會、成見、社會)強加;至于理性這個概念是否適當的表述了人的自 主與反思,那是另外一個,要看我們如何出一套后形上的理性概念。(2)啟蒙肯 定個人,是因為認定個人不僅是道德選擇與道德責任的終極單位,更是承受痛苦與追求幸福的 最基本單位;至于這種個人是否一定淪為抽象、原子、普遍式的個人,從而忽略了社會脈絡與 集體身分的主張,也是另外的問題,要看我們關于個人之構成的是否層次豐富。(3)啟蒙 肯定平等,是因為認定每個人自主性的選擇,所得到的結果,具有一樣的道德地位;至于這種 道德地位的平等,涵蘊著什么樣的、、社會條件的平等,又是另外一個問題,要看我 們對于「待人為平等的主體」發展出了甚么樣的政治理論和資源分配原則。(4)最后,啟蒙肯 定多元,因為所謂自主的選擇,預設了能夠在其間選擇、調整的眾多選項、也涵蘊著不同的選 擇與修正結果;至于選擇有沒有限制的必要與可能、多元是否涵蘊著相對主義、懷疑主義,又 是另外的問題,要看我們準備給多元主義甚么樣的道德限制。這些,也就是個人的自主與生活 形式的多樣與平等,我覺得表達了啟蒙的基本訴求,也比較明確的呈現了一套社會理想。

  值得注意的是,這套理想滿足了前述現代性概念的兩項形式要求:它明確體認到現代與前 現代道德情境的差異,也就是認識到虛幻性的公共價值之不可恃;它也致力于發展公共的正當 化過程所需的條件,也就是強調理性、個人的認可、平等、與多元等幾項必要條件。事實上, 啟蒙理想的這兩個面向互為奧援;用羅爾斯的話來說,它一方面剔除全面性(道德、宗教、形 上)學說的政治整合功能,另一方面則找尋「自由而平等的個人進行社會合作的公平條件」 5,作為社會整合的基礎。在這個意義上,啟蒙的動機、以及自由主義運用這些條件對于啟蒙 動機的說明,構成了現代性、并且是有批判意義的現代性的典范理論。在這個意義上,自由主 義承擔著文化現代性的基本向往。

  當然,沒有哪一套上的啟蒙「論述」,完全落實了上述的幾個側面。各種歷史條件與主體位置,決定了上述幾個概念的詮釋要受到什么樣的擠壓與扭曲。可是這套社會理想是否屬 于「現代性」的一部份?追求現代化的民族國家,結構上是否有與這套社會理想的某些因子相 抵觸之處?當全球化的趨勢據說將中國整編到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之后,這套理想是否就喪失了 現實的或者批判的能力?如何回答這些問題,相當程度上取決于如何詮釋個人自主與多元平等 這兩項基本訴求。在今天,自由主義正在經營這套社會理想;除了自由主義之外,各類自許為 「現代」的政治思想,例如社會主義、放任自由主義,也都在這個大方向之下摸索。6誠如汪 暉所言,自由主義能否妥當處理相關的問題,還屬于極為龐大的未知。7不過自由主義至少不 能離開個人自主與多元平等的基本立場,而真誠放棄了啟蒙價值的政治思考者,在宣稱進入后 啟蒙之際,究竟準備如何看待這些基本價值,似乎還沒有見到完整的說法。

  四、普遍與特殊:性面對的考驗

  此處之所以著意使用自由主義的語言,重述啟蒙主義的理想,除了屆此為止曾略述的概念 性的理由之外,也是因為汪暉將啟蒙論述的凋零,聯系到自由主義在「全球化」與「市場 」下的萎縮這個更為特定的診斷。他的診斷接觸到了真實的,可是這類趨勢對于自由 主義構成的挑戰究竟多么嚴重,仍然有待追究與厘清。在此,由于其跨騎在現代與前現代之間 的尷尬姿勢格外富有啟發性,我想只處理一個汪暉視為當然的論點:文化、族群、性別、國 族、乃至于各類各種的社群的特殊要求與主張,是否必然否定了啟蒙的個人主義和普遍主義?

  8

  汪暉所關切的問題,可以說就是如何打破啟蒙的普遍主義霸權;攻擊的突破點,汪暉選在 自由主義,尤其是自由主義以西方的規范強加于其它文明、文化、等等的企圖。這類對自 由主義的質疑,近十余年來在里也頻頻可見。容我取巧,姑且簡稱之為普遍主義與特 殊主義之爭。我現在要觸及這個問題,原因主要不是贊成或者反對汪暉的質疑,而是由于這個 問題有助于說清楚現代性的一些特色。

  自由主義的「普遍主義」究竟是何物、又為何必須否定特殊主義?普遍主義的主張,似乎 可以粗略地分成三個方面來看:一、知識論與∕或實踐中關于理性的看法,認為某種理 性概念的妥當是普遍的,可以得出普遍妥當的是非對錯標準;二、道德哲學里關于主體的看 法,認為主體具有無差別的道德地位,也就是所有這類主體在道德上都是平等的;三、制度上 關于公共身分的看法,認為某種公民身分是由一些無差別的權利與義務所構成的。

  在這幾點上,特殊主義與普遍主義沖突嗎?試想一下否定這三個命題的后果有多么荒唐或 者恐怖,我們就知道沖突不會發生在這個層次。沖突,其實牽涉到上述「理性規范」、「主 體」與「公民」三個概念是如何取得其的。由于這類概念的傳統途徑,多是利用一套 先于∕超越社會生活之偶然性、特殊性的「道德觀點」(the moral point of view),這些概念的 推導,走的常是一種直接否定特殊性的路向。而這種名為普遍的路向,會忽視現代性一個 最基本的要求:妥當性或者正當性是開放的、是要由人們在溝通交往的過程里逐漸建立、認 可、修改的。不經過這個過程,哲學論證、道德勸說、乃至于民主、之類的「現代文明」 招牌,恐怕都不可能具有太多說服力。

  可是在一個現代∕后形上學的視野里,道德觀點的出現并不需要否定偶然與特殊。道德 觀點所要求的,只是平等的尊重與相互對待。這種道德觀點所涵蘊的普遍主義,企圖在平等尊 重與平等對待9的條件下,經由溝通與討論,建構具有普遍妥當性的規范、具有平等道德地位 的個人、以及公平的權利義務關系。10這種普遍性不會吞噬或者掩沒特殊性,但是它注定要挑 戰特殊性;挑戰的理由,不是它在任何實質的意義上比對方來得進步、明智、全面或者理性, 而是因為它迫使特殊者面對具體的「它者」而進行反思,借著與它者的對話,達到更深一層的 自我意識、自我認知、與自我修正。這種由它者「回歸」自身的普遍性,乃是一種成就、有成 敗是非可言,而不是一種預設、無須面對它者的考驗。因為借著面對它者,主體才能設法超越 自己的信念、歸屬、位置、身分與認同,逐漸形成「后俗成的自我」(post-conventional identity)。后俗成的主體、后俗成的規范,共同構成了一套后俗成的普遍主義。

  自由主義所要求的普遍性,正是這樣的后俗成意義下的普遍性;這樣的普遍性,也正好符 合前述的啟蒙自主性理念。那未曾與自己的「既予」戰斗過的,不算自主;那未曾背叛過自己 的天賦、社會祖產的,不算自主;那未曾橫眉冷對自己的出身、身分、認同的,不算自主。戰 斗、背叛、冷對之后,也許還是回歸(甚至有道德的義務必須回歸)。但用蘇格拉底的名言來 說,經過反省的,才是有價值的。在這里,身分政治、族群政治、乃至于性別政治,都要受制 于自由主義的普遍要求,卻并非注定要受到普遍性的斲傷。

  自由主義的批評者,卻往往忽視了這項普遍主義要求的進步意義。自由主義有可能將個人 淘空為抽象的幻影、將自主化為毫無理由可言的偏好之抉擇、讓平等流為形式的一致、讓多元 成為商品銷售策略。可是自由主義沒有必要假裝白癡,按照批評者的泛黃劇本重蹈這類早已為 人熟知的覆轍。相反,自由主義的普遍性主張涵蘊著明確的實質要求。它要求自由主義的理想 社會維持一個開放的文化,也就是維持最多樣的文化、身分、價值、生活方式的選項;它要求 社會維護一個選擇、批評、改變的空間;它還要求社會提供實質的平等,以資讓每個人的選擇 機會獲得實質意義。自由主義所堅持的,只是這類選項或者集體性的價值,不得凌駕于個人之 上、不得違背它們為個人存在、而非個人為它們存在的原則。這正是汪暉視為自由主義缺陷的 一個特色:集體性目標的重大價值不在其自身,而在于它們構成了個人自主多元生活之可能性 的條件;它們的意義,在于它們是個人從事反思與選擇時所亟需的資源,而不在于它們自身的 內在價值。換言之,社群主義、多文化主義、乃至于傾向于身分政治論的各種主張,正確地強 調了社群、文化與其它群體特色對于個人的自由、發展、以及生活內容的重大意義;根據這個 理由,自由主義要求這些集體性的事物受到尊重與保障。在這里,自由主義沒有理由與上述各 類主張直接沖突。

  不過,自由主義同時也會堅持,這些群體性的事物,需要根據個人的自主、發展和追求更 豐富的生活的需要,來加以檢驗與批評。自由主義不是文化保守主義、不是排它的民族主義、 更不會相信集體的價值與行為方式的存在,直接便保證了其合理。自由主義的確自有其「普 遍」的標準,也因為這個標準,它才能夠成為一套具有批判能力的學說,跳出現實存在的各種 集體信念與實踐,保持批評的距離。相對于它,社群主義、多文化主義以及身分政治的某些流 行版本,由于矯枉不惜過正,不免洋溢著多少的保守氣息和現實崇拜。在這個節骨眼上,「啟 蒙」事業的嚴峻意義之難以承擔,表現得格外明顯。

  五、結語

  本文由文化現代性與社會現代性的對比出發,說明現代性不僅不同于單純的現代化,并且 由于文化現代性具有反思與自我正當化的基本特色,現代性內部其實涵蘊著豐富的批判能量。 這種批判性格,在自由主義的基本立場上,可以見到明確的表現。在我看來,自由主義其實是 現代性的承載者;不面對現代性的嚴肅考驗,不會感受到自由主義的真正意義。值此「現代」 的脈動衰竭、現代化的魅力黯淡、現代人業已「自主」得疲態畢露、意興闌珊之際,我們見到 各類傳統勢力甚囂塵上、各種保守意識正忙著提供興奮藥劑與避風港。這時候,我個人覺得,正 視現代性的真實內容,乃是維持社會改造的動能、維護社會進步遠景的重要一步。

  這一步,當然并不好走。以上的敘述,并沒有進入任何問題的內部,展開實質的討 論,所以本文既未能面對真實的議題,也沒有資格做樂觀或者悲觀的預言。不過,如果注 定我們要活在一個后形上的,而我們仍愿意維持「敗而不潰」(non-defeatist)的方向,我看 不出還有什么其它選擇。11

  注釋:

  1 哈柏瑪斯的論點,見Jurgen Habermas, Modernity: An Unfinished Project (德文本1980), in M. P. dEntreves and S. Benhabib, eds., Habermas and the Unfinished Project of Modernity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7), pp. 38-55;完整的論述,見Jurgen Habermas,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德文本1981), English trans. by Thomas MaCarthy, in two volumes (Boston: Beacon Press, 1984, 1987)

  2 從汪暉的其它著作,可以看出他熟悉哈柏瑪斯關于兩種現代性的分辨與討論;他并且批評哈 柏瑪斯的這個區分只有形式的意義,缺乏歷史-現實的意義。一個例子是他的長文〈作為 世界構造和合法化知識〉,收在汪暉,《死火重溫》(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頁 190-297。可是該篇長文里的思考,似乎沒有反映在現在這篇有關中國現代性問題的討論 中。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在其它著作里(例如上引書中的〈現代性問題答問〉,頁3-41),汪 暉對現代性的評價要較為復雜曲折;他深知現代性包含著對自身的反思與批判、對現代性的質 疑包含著對現代性的認定(他用的字眼是「承諾」)。可是在這篇文章里,卻只能見到否定的 一面。

  3 以上的說法,或許有人會以為不盡公平。他們會說,這些思想取向,不必然盡是高懸海市蜃 樓的「共同體」為將至鴻鵠──無論前面加上的形容詞是「生命」、「文化」、「命運」、抑 或「人性」。在另一種較為積極的詮釋之下,它們都有一定的抵抗與批判的涵蘊,因此是進步 的。例如從趙剛所謂的「培力」(empowering)的角度來看,這里所列的幾種思潮都可能有其 積極功能;相反,自由主義式的個人,由于脫離了任何「連結」的可能,將淪為權力的芻狗而 毫無抵御能力。見趙剛


           

【現代性業已耗盡了批判意義嗎?】相關文章:

審美現代性與日常生活批判12-04

試析感性存在論域下消費安全問題的現代性批判03-26

劃界與批判03-18

康德的批判哲學和哲學的批判精神03-04

論批判的終結01-06

城市·水墨·現代性03-19

現代性哲學的主題11-20

簡析馬克思、恩格斯悲劇觀的文化批判精神及其當代意義03-18

城市·水墨·現代性03-30

亚洲制服丝袜二区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无码视频乱码,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午夜福利国产小视频在线 | 日韩亚洲欧洲美三区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 午夜免费福利小电影 | 日韩欧美国产岛国精品 |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