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論文開題報告
在人們素養不斷提高的今天,報告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寫好報告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護理論文開題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護理論文開題報告1
項目名稱:護患溝通方式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應用
一、立論依據
(包括本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發展趨勢,并附主要參考文獻及出處)
相關概念
溝通:是指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傳遞和反饋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
護患溝通:就是護士服務對象之間的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的過程。
護理工作:是以維護和促進健康、減輕痛苦、提高生命質量為目的、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術為人民群眾健康提供服務的工作。
研究背景
隨著整體護理模式的推行,人性化的的護患溝通制度成為護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國內有資料表明,99.45%的患者希望護理人員與其進行交流溝通,然而88.30%臨床護士對溝通方式基本不了解,對溝通目的內容方法等也知之甚少。顏霞等[1],臨床上80%的護理糾紛是由于溝通不良或溝通障礙導致的;30%的護士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如何根據不同的情緒采用不同的溝通技巧;83.3%的護士對溝通方式基本不了解;33.3%的護士認為對患者及家屬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應不加理睬。有研究發現,77.78%的患者希望每天與護士交談1次。這兩組數據中不難看出,目前護士的溝通能力與患者的溝通要求還遠遠不相適應,相當一部分護理人員缺乏溝通的理念、知識和技巧。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患者的價值觀念p健康意識維權意識日益增強,對護理質量的期望值越來越高,護患矛盾日趨
趨突出,加劇,護患糾紛的發生呈逐步上升趨勢[2],這種現象眾所周知,有目共睹,這不僅使患者(家屬)感到不滿意,也嚴重困擾著廣大醫護人員,阻礙醫學進一步發展。新的醫學模式要求我們護理人員要走進患者,走進他們的生活,這就需要溝通,溝通既可清除誤解與沖突,也可促進和諧與親密[3]。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許多醫療糾紛的發生均與護患溝通障礙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關系,而真正屬于護理差錯或護理事故的糾紛卻微乎甚微。
因此,良好的護患關系對提高護理工作質量,預防護理糾紛的發生能夠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國內外研究現狀
1、護患溝通的目的
目前,我國護患糾紛的發生呈上升趨勢,成為當前社會矛盾的熱點和難點[4]。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真正屬于護理差錯或護理事故的糾紛微乎其微,許多糾紛發生與溝通障礙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1月~1月,中華醫院管理學會對全國326所醫院進行了多項選擇式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由醫患溝通不暢引起的醫療糾紛發生率高達98.4%,在“醫院內部因素”選項中,選擇“由于醫務人員服務態度不好”引發糾紛的占49.5%[5]。由此可見,加強溝通,減少醫療糾紛是國內外共同的目的。
2、人員配備:
與病人進行有效的溝通,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護理人力不夠時,護理人員對于基本的治療和護理,都需要一種高節奏工作流程才能完成,沒有時間與病人進行充分交流、溝通。目前,我國護士隊伍嚴重缺編,供不應求,皮
平均千人護士比例為1,而世界大多數國家千人護士比例為5以上,世界大多數國家,一個醫生配2~3名護士,而我國醫護比例為1∶0.6[6]1。而在愛爾蘭,每個病區內護士與病床的比例為(1.0~1.5)∶1,在ICU護士與病床的比例為(3~4)∶1。護士由注冊護士、執照護士及護士助理組成,遇有緊急情況則需要調動流動護士,這一部分護士主要來自于中介機構[7]。我國護理人員缺乏的現狀,導致護理人員在臨床工作中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與病人進行溝通。
3、知識系統
有調查顯示[8]:護患溝通障礙的主要原因是溝通知識缺乏占45%,專業知識缺乏占30%,病人方面占25%。同時缺乏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及聽懂方言的能力,也是導致護患溝通障礙的原因。新加坡是一個多民族混居的國家,在新加坡中央醫院,護士長排班,必須考慮各民族的護士混排上班,即每一個班總有華人護士、印度護士、馬來西亞護士上班,其目的就是滿足各民族病人與護士交流的語言需要。有些發達國家在醫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加入“角色訓練”,加強溝通能力[9]。由于目前我國護士缺乏完善的疾病知識、護理倫理、心理及其他相關的理論知識,使溝通無法有效地進行。
4、護患溝通的目標
在我國,病人被動的依從醫生和護士的決策,醫護人員對病人也僅限于基本的治療和護理,與病人溝通時僅限于滿足醫學需求的醫學交流,較少考慮其心理和社會、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的需求。
在國外,護士緊緊圍繞病人的需求,運用護理程序系統地護理病人,從生理、心理、社會、精神及文化等各方面對病人實施整體護理;幫助病人最大程度
地達到生理與心理、社會的平衡和適應;護士的角色已不僅是病人的照顧者,更是病人的教育者、咨詢者和健康管理者;病人有權參與對其治療和護理方案的決策等。
綜上所述,我國的護患溝通在各個方面都存在著缺陷,護患溝通方式比較陳舊,忽略了患者心理素質等方面的認識。
本研究旨在綜合分析國內外護患溝通研究的現狀和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研究新的護患溝通方式,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依據,減少醫療糾紛,培養全面的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吳玉霞,張士化,吳宏霞,等.從護理管理上防范護患糾紛[J].實用護理雜志,,9:74.
[2]盧仲毅.從醫患關系現狀看醫患溝通在醫學繼續教育中的必要性[J].重慶醫學,,3(4):385?386.
[3]趙長云,范宇瑩。談非語言性溝通在護患關系中的應用[J].實用護理雜志,20xx,18(6):73
[4]張秀云,王慶珍.參照法律法規實施護理管理[J].護理學雜志,,15(9): 551.
[5]李承水,安秀玲,馬素貞.加強護患溝通減少醫療糾紛的體會[J].齊魯護理雜志,,11(1): 75?76.
[6]黃人健.溫故知新――展望的護理事業[J].中華護理雜志, , 42(1): 5.
[7]吳愛麗,車愛紅.愛爾蘭醫院護理見聞[J].護理研究,20xx, 21(1): 89.
二、研究方案
●本課題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研究目標
1通過研究護患關系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關系的作用,防止護患糾紛的發生,降低醫療糾紛發生率,提高護士的業務水平。
2徹底改變過去那種“無言服務”的舊護理模式,重新認識臨床護士的責任,適應新的醫學模式發展的要求,符合病人的心理,以滿足病人日益增長的`自我保健、安全意識和對護患溝通的需求
3為臨床實踐提供指導依據。
4使護士從被動執行醫囑,完成護理操作轉變為主動與患者及家屬溝通,評價患者需求,為患者提供個體化的護理。
研究內容
1研究護患溝通的方式并對其做出篩選
2護患溝通與患者滿意度之間的關系
3護患溝通流程與護患糾紛的關系
4護患溝通方式在臨床的試驗并對其檢測p篩選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1護患溝通方式的確立
2護患溝通技巧在臨床工作中的試驗
3收集患者對護患關系方式應用的態度
(二)本課題擬采取的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實驗方案
研究方法
1文獻回顧法:使用Internet、CBM數據庫和Medline光盤檢索國內外關于護患溝通方式的資料
2理論分析法: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和前人的經驗,初步確立護患溝通的新方式
3問卷調查法:通過編寫問卷內容在汾陽醫院對患者和護理人員進行問答,并收回。
問卷內容:a.入院前溝通,護理人員的溝通技巧
b.常規溝通,護理人員一周進行幾次
c.術前溝通,患者的心理情況
d.術后溝通,患者的反應
4調查表法:調查表中使用護患溝通方式溝通的病人與滿意度的關系的相關數據,護患溝通方式溝通的患者與護患糾紛的關系的相關數據
5統計法:利用excel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并計算其相關系數
技術路線
●可行性分析
(1)國內外護患關系的研究和大量的文獻為本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基線資料
(2)護患溝通技巧發展的研究,以及臨床護理工作中的一些經驗,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3)汾陽醫院的問卷調查可以為促進本研究的實施
本研究綜合分析國內外護患溝通現狀,查閱文獻和問卷調查收集最新的資料,結合前人的工作經驗和借鑒外國的護患溝通模式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新的護患溝通方式,并進行實證研究,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一套新的有效的護患溝通模式。
●研究計劃及預測進展
20xx.09-20xx.10查閱文獻
20xx.10-20xx.11撰寫綜述及開題報告
20xx.12-20xx.1問卷調查及收集資料
20xx.2-20xx.3 整理資料,統計分析
20xx.3-20xx.4撰寫論文
●預期研究成果
1.建立新的護患溝通方式并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得到應用
2.提交科研論文23篇,并按時完成學位論文
三、研究基礎
與本課題有關的,前期研究工作積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績
1已查閱了大量的文獻
2歸納分析了國內外護患溝通方式及內容
3已與汾陽醫院做好了溝通并同意進行訪談和問卷調查
4預調查問卷已形成
5會用基本方法進行統計
護理論文開題報告2
論文題目:舒適護理模式在門診手術中的應用研究
一、選題意義和背景
1研究目的。
探討舒適護理模式對門診手術患者術前焦慮情況、圍手術期血壓和心率情況、術后暈厥發生情況及術后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評價的影響,為進一步開展門診手術患者舒適護理提供科學依據。
2研究的意義。
2.1與整體護理的目的相一致。
舒適護理模式與整體護理模式相比較,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盡可能地降低患者不愉快的程度,保持最愉快的身心狀態,從而使患者盡快恢復健康。整體護理模式更加強調理論化,而舒適護理模式更實際、更直觀、可操作性更強、更加個性化,如果將舒適護理模式與整體護理模式有機地結合起來,整體護理內容將更加豐富地拓展,護理專業的發展方向將更明確,患者將更加受益。
2.2舒適護理改變了護理理念。
傳統的護理理念對患者的舒適感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已經無法滿足患者在舒適方面的需求。舒適護理模式要求護理人員考慮細致周到,全面的為患者提供舒適的護理服務,以患者滿意為工作重點,它要求護理人員從工作標準、工作流程的制定到實際工作中的具體實施,都要以患者舒適為首要的操作原則。有研究顯示,將舒適護理的理念進一步應用于臨床,運用舒適護理模式在圍手術期患者身上進行護理干預,保證了圍手術期舒適護理的順利實施,為患者術后康復創造了有利條件,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與滿意度。
2.3舒適護理能多角度滿足患者的需求。
舒適護理模式要求護理人員從細微之處著眼,及時尋求舒適問題的方法,并加以解決,以滿足患者的舒適需求。門診手術室護理中運用舒適護理模式,能夠使患者獲得生理和心理上的滿足感和安全感,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促進術后康復;將術后患者處于平臥位、實施放松療法等舒適護理干預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惡心嘔吐和疼痛感。
二、論文綜述/研究基礎
1國外研究進展。
南丁格爾曾強調病房的環境應清潔適宜,她的此種觀點成為早期舒適護理萌芽;有關舒適護理的報道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初; Kolcaba在1995年提出舒適護理的定義,認為舒適護理是對護理藝術追求的體現,護理人員要將患者的舒適感受與基礎護理及其研究充分地結合。舒適護理模式的應運而生,使護理領域開始有目的地將此模式進行應用和推廣。
1.1臨終舒適研究。
某些醫療機構十分重視舒適護理,他們向癌癥、臨終患者提供舒適護理服務,并設置舒適護理病房(Comfort care uint),目的是對他們進行臨終舒適關懷,如使用麻醉劑和鎮痛藥物以減輕患者的疼痛和呼吸困難,使臨終患者處于較高的生活質量,不再痛苦而終;據夏威夷法律規定,患者有權選擇臨終時是否被復蘇,患者可以在舒適的環境中安詳的離世;大量患者和醫生認為,患者在最后的日子里接受侵入性治療,肯定會產生痛苦、恐懼心理,患者對臨終舒適應具有自主選擇的權利,醫生也應協助授權。研究顯示,現如今護理人員角色服務范圍進一步得到拓展,不光要為臨終患者做好舒適護理,還需幫助他們抉擇臨終方式。
1.2舒適調整護理研究。
舒適護理的對象是所有有護理需求的患者。舒適護理模式的實施可提高患者在接受護理時的依從性,使患者主動參與到醫療護理活動中來。Kirchhoff指出舒適護理重點應該為能否夠對患者提供恰到好處且合適的照護,希望將安慰療法和治療護理充分的融合,并調整至最佳狀態,使患者處于良好的環境中,健康教育和支持都非常重要;Janice研究顯示,對住院患者而言,為其創造舒適的環境是重要的護理工作,將患者置于明暗度、氣味、聲音、溫濕度等適宜的感覺刺激的環境中,有利于患者恢復健康,而缺乏適當的刺激卻容易引起患者厭倦及壓抑,如向嬰幼兒提供喜歡的玩具、活動的音樂盒等都對嬰幼兒的生長發育有幫助。
有研究指出,舒適護理可以提升患者的舒適水平,又可以使患者主動參與其中,而一旦減少舒適護理容易引起患者身心失調。無論疾病治愈與否,護理人員均應積極向患者提供恰當的.舒適護理措施,以緩解其焦慮、疼痛等不適癥狀。
2國內研究進展。
2.1以研究具體的舒適護理措施為主。
目前,雖然有關各種疾病的舒適護理報道較多,但是舒適護理是否可以作為一種護理模式,將其確立下來尚有待商榷,國內尚無關于住院患者舒適護理系統性研究的報道,關于舒適護理的研究才剛剛起步,處于初級階段。羅珊、馬鳳嬋針對患者的特點,將舒適護理模式運用于腎移植術后的患者中,將患者的主觀意愿確立為護理人員為其實施護理工作的中心環節,為患者提供安全、舒適的環境,給予患者連續細致的護理,減輕了患者的不適及心理壓力,增強了患者的舒適感,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提高至96.6%,使使患者能夠在身心、社會及精神等方面都感到滿意,提高了護理服務質量;李琳進行的關于嘔吐患者的舒適護理研究,對其實施松弛療法,讓患者平臥,并調高病室內的溫度至17℃~18℃,略低于普通病室溫度,綜合應用各種舒適護理措施,可有效減輕患者因嘔吐帶來的痛苦感受。
2.2建立舒適護理病房。
目前,某些療養性質的醫療機構也非常關注舒適性服務的建設,對舒適性護理服務理念進行界定,對舒適性護理服務文化進行營造,對舒適性護理服務具體措施進行規范,建立了特需病房的基礎上的舒適護理病房,以便向患者提供更好的舒適護理服務,滿足患者的各項舒適需求。療養性質的舒適護理服務與現在的醫學模式轉變相適應,充分展現了以服務對象為中心的服務宗旨,創造出了和諧融洽的護患關系氛圍,贏得了廣大療養人員的一致肯定和好評。
國內外大量研究顯示,舒適護理已經有效地應用于廣大的臨床護理工作,而且呈現出范圍逐漸擴大的趨勢,但多數研究和應用均集中在對問題的質性描述方面,多集中于陳述關于通過舒適護理在各領域的具體實踐,使患者處于最佳的舒適狀態,意義顯著,而設計縝密的量性研究研究很少,主觀判斷較多,過于形式化,無法為廣大醫務人員提供具有臨床實踐意義的循證醫學依據;另外,目前對舒適護理的研究對象的選擇多局限于患者身上,而護理人員作為與患者接觸時間最長的醫療護理服務的提供者,她們的舒適程度也將直接影響到醫院舒適護理的開展,現階段對護理人員自身進行的舒適研究的相關報道較少。總之,關于舒適護理服務還存在較多的空白,需要后續研究加以完善。
三、參考文獻
[1]白繼榮。基礎護理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80-81.
[2]陳蓓敏,陳清。護理模式的實施現狀與分析[J].護理研究。,21(4):1039-1041.
[3]陳霞。醫學模式的發展對護理模式發展的影響[J].醫學信息,20xx,20(1):66-67.
[5]蕭豐富。蕭氏舒適護理模式[M].臺灣:華杏出版社,:5.
[6]張宏。舒適護理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護理分冊,,2(16):15-16.
[7]初秋英,古娜依。淺談舒適護理[J].新疆中醫藥,,23(4):53-54.
[8]周艷,劉曉丹,李勤,等。舒適護理的人文底蘊[J].護理研究,,22(12):3105-3106.
[9]謝玉蘭。舒適護理在化療病房的實施體會[J].護理與康復,20xx,8(20):1721-1722.
[10]魏天星。臨床實施舒適護理的探討[J].上海護理,20xx,5(1):62-63.
[11]唐永云,喬昌秀,李麗。蕭氏舒適護理模式[J].全科護理,,7(4):992-993.
[12]廖紅輝。拓展舒適護理研究提供優質護理服務[J].黑龍江護理雜志,,5(7):40-41.
[13]龔梅,王玥玨,徐悅。新生兒舒適護理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xx,21(1B):95-96.
[14]蘇冬梅,胡曉英,楊瓊等。護理管理在創建舒適護理模式中的作用[J].護理管理,,19(15):36-37.
[15]周錦云,張曉娜,李婧巖。早產兒胃食管反流的診斷及體位療法[J].鐵道醫學,,28(6):377.
[16]岳曉香,呂慧君。神經外科舒適護理[J].醫藥論壇雜志,20xx,26(4):75.
[17]康華之。療養舒適護理管理初探[J].護理管理雜志,,9(3):40-42.
四、論文提綱
第1章緒論
1.1護理模式的定義及發展
1.2舒適護理模式概述
1.2.1護理與舒適
1.2.2舒適護理的概念
1.2.3舒適護理的內涵
1.2.4舒適護理的分類
1.2.5舒適護理模式的特點
1.2.6舒適護理模式的可行性
1.2.7影響實施舒適護理的各種因素
1.3舒適護理模式的研究進展
1.3.1國外研究進展
1.3.2國內研究進展
1.4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1.4.1研究目的
1.4.2研究的意義
第2章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2.1.1患者來源
2.1.2納入標準
2.1.3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
2.1.4分組方式
2.2研究工具與評價指標
2.3干預措施
2.3.1手術前舒適護理干預
2.3.2手術中舒適護理干預
2.3.3手術后舒適護理干預
第3章結果
3.1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3.2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方式情況比較
3.3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手術前焦慮狀況比較
3.4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圍手術期血壓水平狀況比較
3.5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圍手術期血壓與基礎血壓差值情況比較
3.6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圍手術期心率狀況比較
3.7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圍手術期心率與基礎心率差值情況比較
3.8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比較
3.9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手術后暈厥的發生情況比較
第4章討論
4.1舒適護理模式對患者手術前焦慮水平狀況的影響
4.2舒適護理模式對患者圍手術期血壓與心率的影響
4.3舒適護理模式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評價的影響
4.4舒適護理模式對患者術后暈厥的影響
4.5影響舒適護理模式的因素
4.6促進舒適護理模式開展的有效手段
第5章結論與展望
五、論文的理論依據、研究方法、研究內容
將20xx年X月~20xx年XX月在XX醫院接受門診手術的100例患者按就診先后順序進行編號,單號為干預組,雙號為對照組,每組各5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術式具有可比性(P>0.05)。對干預組患者實施舒適護理模式,對照組實施普通護理模式。
術前用Beck焦慮量表對患者進行術前焦慮測驗和評估;使用多功能監護儀測量患者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后的血壓和心率;觀察患者術后發生暈厥的情況并記錄;手術后護理人員向患者發放問卷調查表,以獲得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評價。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定量資料采用t檢驗或秩和檢驗,定性資料兩組間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六、研究條件和可能存在的問題
舒適護理模式的應用和推廣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和影響:一方面,舒適護理強調護理人員要加強相關內容的研究,并將所得成果回饋給患者,使患者受益,但現行的護理管理體制、護理人力資源、護理人員受教育程度、先進的護理產品準入等問題,均制約著護理人員做相關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舒適護理計劃的實施,要求患者、家庭成員與護理人員一起共同努力,以便滿足患者及其整個家庭的身心、社會、精神等多方面的需求。總之,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開展舒適護理模式,要求醫院從方方面面,從硬件到軟件,從醫療設施的投入到使用的護理措施等均能夠使患者的舒適需求得到充分滿足。
七、預期的結果
1.干預組運用舒適護理模式干預前,與對照組在血壓、心率及焦慮得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干預組運用舒適護理模式干預后,患者術前焦慮得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干預組運用舒適護理模式干預后,與對照組患者術中血壓和心率差異具有顯著性,血壓值均低于對照組(P
4.干預組運用舒適護理模式干預后,與對照組患者術后收縮壓、舒張壓、心率經統計分析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5.干預組運用舒適護理模式,術后與對照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存在差異(P
6.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術后暈厥發生率無統計學意義( P>0.05)。
8、論文寫作進度安排(略)
護理論文開題報告3
課題名稱內鏡生物膜現狀調研及手工刷洗效果的研究
一、文獻綜述與調研報告:(闡述課題研究的現狀及發展趨勢,本課題研究的意義和價值、參考文獻)
隨著內鏡技術的飛速發展,通過內鏡進行檢查及治療已廣泛應用于臨床。由于內鏡屬于重復使用的醫療器械,國家頒布的《內鏡清洗消毒技術操作規范》[1]要求使用后的內鏡必須按照要求經過高水平消毒合格后方能用于其它患者。高水平消毒主要分為清洗(水洗和清洗劑浸泡)和消毒兩大步驟:水洗是通過手工刷洗的方法對內鏡進行初步的清潔,清洗劑浸泡是通過清洗劑的灌流清除內鏡生物負荷,高水平消毒是使用消毒劑進行灌流處理使之達到高水平消毒的效果。
但由于臨床內鏡使用的高周轉率、內鏡本身結構精密度高、結構復雜、材質特殊,多數不耐高溫、易腐蝕,使用后微生物和有機物殘留,給使用后內鏡的清洗、消毒帶來困難,容易形成生物膜(Biofilm)。生物膜是微生物通過嵌入自身分泌的胞外多聚體物質(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 )而形成的不可逆的、緊密結合的結構群體,附著在有或無生命物體表面,并且表現為生長速率、基因轉錄和表型的改變[2-4]。由于生物膜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強,影響清洗消毒的效果,是造成消毒失敗和患者感染的重要原因。
國內外的醫學專家、研究學者對生物膜已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現將與內鏡生物膜清除相關的國內外研究概況敘述如下:
二、國外研究概況:
1.內鏡生物膜相關感染日益受到重視,但缺乏統一明確的內鏡清洗規范。
近年來,各國紛紛出臺內鏡清洗消毒及感染控制的臨床指南和規范[5-12,社會、公眾對于內鏡清洗消毒失敗的關注,也增加了臨床內鏡機構對于規范的遵從性、重視度[10] 。但是規范和指南對手工刷洗和清洗劑浸泡等具體步驟未能有明確的說明。法國健康產品安全署(The French Agency for Safety of Health Products, AFSSAPS)頒布的規范[6]定了刷洗的時間不能少于10min。美國消化護士學會(the Society of Gastroenterology Nurses and Associates, Inc. SGNA)最新頒布的標準中只規定了使用合適規格的清洗刷對內鏡管道進行刷洗直至沒有肉眼可見的污物。[11]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U.S.)關于內鏡自動清洗機的指南中卻提到,某公司生產的自動清洗機在機洗步驟之前只需進行床邊預處理,無需進行手工刷洗步驟。[12]
FRANK M. MOSES和JENNIFER S. LEE對美國內鏡機構的調查發現實行手工刷洗和清洗劑清洗的占70%;存在重復使用一次性內鏡清洗刷的占66%;對鉗子管道刷洗一次、二次、三~五次、五次的比例分別為21%、35%、37%、4%。[13]究其原因,都是由于規范未闡述手工刷洗過程中清洗刷的選擇,刷洗的次數、時間、速度等重要步驟,說明較為模糊,導致各內鏡機構手工刷洗方法的巨大差異性,清洗效果也無法得到保證。
2.手工刷洗的作用對于預防生物膜形成及其清除的相關研究尚缺乏。
手工刷洗能夠有效的清除內鏡管道污染物已經被證實,Timothy S Charlton使用4種不同類型的清洗刷對內鏡管道進行刷洗實驗,結果顯示刷洗步驟能夠清除新的內鏡管道中52%~96%的污染物和舊的內鏡管道中73%~85%的污染物,不同的清洗刷對污染物的清除效果也不相同。[14]
但是不同結構、不同型號的清洗刷對于內鏡管道的手工刷洗效果尚未被比較與證實。由于生物膜都是牢固附著在內鏡管道壁上,且更易于附著在損傷的管道部位,使得清除生物膜的難度大大增加。注氣注水管道由于結構及管道細小無法進行機械清洗,而只能通過清洗劑和消毒劑的灌注達到清洗消毒作用,因此較鉗子管道更容易形成生物膜,這在A. Pajkos等[15]對內鏡管道進行的檢測中也被證實。由此可見,有無實施手工刷洗對生物膜的清除是有其實際意義的。對于手工刷洗作用的研究,為內鏡管道生物膜的預防和清除帶來比清洗劑和消毒劑效果更佳的可能。
3.內鏡生物膜的存在經小樣本實驗檢測證實,但無現狀調研及相關因素分析。
Tom Coenye等[16]的研究估計人類感染的65-80%是與生物膜相關的。Linda Bisset等[17]對高水平消毒后且細菌培養為陰性的109條內鏡進行PCR檢測,發現有40%的內鏡鉗子管道有大腸桿菌DNA殘留,提示這些內鏡可能有生物膜的形成。同樣在A. Pajkos等[15]對正在臨床使用的13條內鏡管道的檢測中發現,有5條的活檢吸引管道和12條注氣注水管道形成了生物膜,其中9條尤為嚴重。內鏡管腔表面的光滑程度與否對于污染物的黏附殘留非常重要,如果管腔等的表面有縱向劃痕,會導致球菌的積聚。[18]
對內鏡生物膜使用臨床調研的方法,開展調查問卷與實驗室檢測,了解生物膜的形成與內鏡臨床使用、清洗消毒間關系的有關研究尚缺乏。
4.執行嚴格而有效的清洗流程是預防內鏡生物膜形成的重要條件。
生物膜在內鏡管道中的形成不乏報道,Linda Bisset[17]和A. Pajkos[15]的實驗報道中內鏡生物膜的發生率分別為40%和92%。有學者認為,通過清洗步驟就能夠降低細菌生物膜在內鏡管道中形成的機率。[19,20]歐洲消化內鏡協會(European Society for Gynaecological Endoscopy, ESGE)頒布的《清潔和消毒技術說明》[5]指出,清洗是整個內鏡清洗消毒流程中最為關鍵的步驟。如果手工刷洗的步驟沒有有效的實施,殘留在內鏡管道中的蛋白質由于消毒劑得固定作用而促進生物膜形成,殘留在管道內的有機物會影響消毒劑的消毒作用而最終導致消毒的失敗[21]。不徹底的清洗與消毒間互為因果、惡性循環,導致生物膜的形成而引發內鏡相關感染的發生。一旦生物膜在內鏡管道中形成,僅使用常規的清洗消毒方法是無法將其有效去除的.。[15]
因此,有效的消毒必須以合格的清洗為前提,這對于預防內鏡生物膜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內鏡管道內成熟生物膜的強抵抗性會導致常規清洗和消毒的無效,引發一系列的醫院感染問題。
5.有效的清洗對生物膜的清除作用受到普遍重視。
對于生物膜的清除,美國APIC(The Association for Professionals in Infection Control and Epidemiology, Inc)指南[9]指出,能夠減少生物膜的形成和活性對于減少內鏡相關感染尤為重要,并強調徹底手工刷洗對此的重要性。Karine Marion等[22]的血液透析裝置生物膜沾染實驗表明,與消毒劑比較,生物膜的清除應該更重視清洗的作用。Jaeeun Kim等[23]的研究表明,生物膜中的大腸桿菌對含氯消毒劑的敏感性比浮游的大腸桿菌下降了8300倍。對于成熟的生物膜,使用含有季胺類化合物的消毒劑不僅不能去除生物膜,反而將生物膜固定于內鏡表面,導致其更不易于被清除。[20]Karen Vickery等[24]的實驗研究表明,不同的清洗劑能夠清除內鏡管道上0~65%的生物膜,其中不含酶的清洗劑Matrix能夠完全清除生物膜中的細菌和EPS。由此可見,內鏡清洗消毒的兩大步驟中,清洗對成熟生物膜的清除作用是更為主要的。
6.生物膜形成機制的基礎研究較為豐富,但是未能為預防生物膜及其清除形成提供依據。
生物膜最初由自由游動的細菌黏附在內鏡管道表面,細胞與細胞間形成柱狀和蘑菇狀的信號交流結構,液體能夠在周圍循環。該結構使細菌最大程度的暴露在流動的營養下,而且減少了細胞廢棄物的堆積。對于這些形成機制的研究,國外有細菌黏附機制[25,26]、微菌落結構機制[27]、饑餓相關抵抗機制、細胞間信號傳遞[28]以及特異基因表達[29,30]等理論已較為完善。
基于這些理論基礎,大量的臨床和科學實驗應用于探究對生物膜的清除效果影響的研究。D. Lindsay在回顧了大量文獻后,總結了目前控制生物膜的方法,包括:防止最初的微生物附著、抑制生物膜的形成、針對性的清除EPS和改變檢測的方案等[4]。但是尚未有較好的、確切的解決該問題的方法,因為生物膜對外界抵抗作用是復雜的、多因素的,當其暴露在不良環境中,其本身的結構即朝著抵抗該環境和抵抗微生物制劑的方向變異,這些因素都增加了實驗研究的困難程度[31]。因此仍未能有較好的、確切的解決該問題的方法。
國內研究概況:
1.內鏡技術發展及使用普及,醫院感染控制重視不足。
在上海,平均每30位住院病人或每70個門診就診病人中就有1人接受內鏡檢查[32],且該項比例仍在上升。部分醫院存在日診量過高,內鏡數量相對不足的矛盾,造成了內鏡清洗消毒時間不夠,消毒效果不達標等問題[33]。我國醫療機構普遍存在對內鏡清洗消毒重視度不夠、資源限制、對規范執行力不強等不良現象,導致了內鏡消毒合格率普遍偏低[34]的結果。由此可見,我國目前的內鏡清洗消毒工作仍然存在許多問題,發生醫院感染的隱患普遍存在。
2.生物膜相關研究較多,但有關內鏡生物膜相關研究較少。
在對國內文獻進行檢索時,有關細菌生物膜的研究報道很多,但多為相關研究進展的報道。還有一些對其他醫療器械形成的生物膜實驗研究,基本上都是體外進行,未能合理考慮臨床實際情況。葛新[35,36]和陸燁[37等的報道均為不同細菌生物膜對消毒劑的抵抗作用,其結果都與國外研究結果相似。曹勇的不同內鏡洗滌劑對內鏡管腔大腸桿菌生物膜清除力比較的實驗研究[38],其研究結果與Vickery K等[24]的研究結果一致,即非含酶清洗劑對生物膜的清除效果較含酶清洗劑更佳。部分研究使用的材料并非臨床內鏡材料,不能代表臨床內鏡生物膜的真實情況。[37]
綜上,目前國內尚缺乏有關內鏡生物膜發生原因及相關因素的調查研究。同時通過手工刷洗對內鏡生物膜進行干預的實驗性研究目前國內外均尚未見報道。
基于上述研究現狀和需要,本項研究將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內鏡生物膜模型的建立和不同清洗劑清除內鏡生物膜的實驗研究),繼續深入研究手工刷洗方法對內鏡生物膜的清除效果。首先開展臨床內鏡生物膜現狀調研及相關因素的分析,了解內鏡生物膜污染現狀及污染原因,為通過清洗、消毒來防止生物膜的形成提供解決問題的方向和科學有效的指導,從而更好的防止內鏡相關醫院感染,保障醫療安全。再通過對臨床使用后的內鏡和制作的內鏡生物膜模型分別進行干預處理,同時對不同干預種類、次數等水平進行不同設置,采用內鏡常規處理措施的多因素多水平的干預,分析手工刷洗方法對內鏡生物膜的清除效果。由于接近臨床實際,對內鏡的清洗消毒具有切實可行的指導意義,為通過臨床內鏡的有效清洗來防止生物膜的形成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內鏡清洗消毒技術操作規范[S].衛醫發[]100號.2004:5-9.
[2]J.W. Costerton, P.S. Stewart, E.P. Greenberg. Bacterial Biofilms: A Common Cause Of Persistent Infections. Science :284:1318–1322.
[3]Rodney M. Donlan and J. William Costerton. Biofilms: Survival Mechanisms of Clinically Relevant Microorganisms.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15:167–193.
[4]D. Lindsay, A. von Holy. Bacterial biofilms within the clinical setting: what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should know.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64:313-325.
[5]ESGE Guidenlines Committee. Technical note on Cleaning and Disinfection. Acta Endoscopica 2003:33:639-650
[6]J.C. Darbord. Importance of cleaning for reprocessing endoscopes and thermolabile sterile medical devices: French use and regulations.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2004:56:S40–S43.
[7]U. Heudorf, M. Exner. German guidelines for reprocessing endoscopes and endoscopic accessories: guideline compliance in Frankfurt/Main, Germany.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2006:64:69-75.
[8]Tandon RK, Ahuja V. Non-United States guidelines for endoscope reprocessing. Gastrointest Endosc Clin N Am ;10:295-318.
[9]Alvarado CJ, Reichelderfer M. APIC guidelines for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flexible endoscopes. Am J Infect Control 2000;28:138-155.
[10]Douglas B. Nelson. Recent advances in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related infections. Current Opinions in Infectious Diseases :18:326-330.
[11]Standards of infection control in reprocessing of flexible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es. Gastroenterology Nursing :33:70-80.
[12]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ASGE). Automated endoscope reprocessors.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2010:72:675-680.
[13]FRANK M. MOSES, MD, and JENNIFER S. LEE, RN. Current GI Endoscope Disinfection and QA Practices. 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 Vol. 49, Nos. 11/12 (November/December 2004), pp. 1791–1797.
[14]Timothy S Charlton. A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of lumen-clean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es. Australian Infection Control :12:81-90.
[15]Tom Coenye, Hans J. Nelis. In vitro and in vivo model systems to study microbial biofilm formation. 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2010:83:89–105.
[16]Linda Bisset, Yvonne E. Cossart, Warwick Selby, Richard West, Denise Catterson, Kate O’Hara, Karen Vickery. A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efficacy of routine decontamination fo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es and the risk factors for failure. Am J Infect Control 2006:34:274-80.
[17]Pajkos, K. Vickery, Y. Cossart. Is biofilm accumulation on endoscope tubing a contributor to the failure of cleaning and decontamination?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2004:58:224–229.
[18]K. A. WHITEHEAD, J. VERRAN. The effect of surface topography on the retention of microorganisms. Food and Bioproducts Processing 2006:84(C4): 253–259.
[19]American Society fo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ASGE). Infection control during GI endoscopy.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67:781-790.
[20]K. Marion, J. Freney, G. James, E. Bergeron, F.N.R. Renaud, J.W. Costerton. Using an efficient biofilm detaching agent: an essential step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ndoscope reprocessing protocols.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2006:64:136-142.
[21]G. Kampf, R. Blo, H. Martiny. Surface fixation of dried blood by glutaraldehyde and peracetic acid.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2004:57:139–143.
[22]Marion K, Pasmore M, Freney J, et al. A new procedure allowing the complete removal and prevention of hemodialysis biofilms. Blood Purif 2005;23:339-348.
[23]Jaeeun Kim, Betsey Pitts, Philip S. Stewart, Anne Camper, and Jeyong Yoon. Comparison of the Antimicrobial Effects of Chlorine, Silver Ion, and Tobramycin on Biofilm.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2008:52:1446–1453.
[24]Vickery K, Pajkos A, Cossart Y, et al. Removal of biofilm from endoscopes: evaluation of detergent efficiency. Am J Infect Control 2004;32:170-176.
[25]K.C. Marshall, R. Stout, R. Mitchell. Mechanism of the initial events in the sorption of marine bacteria to surfaces. J. Gen. Microbiol. 1971:68:337–348.
[26]Katsutoshi Hori, Shinya Matsumoto. Bacterial adhesion: From mechanism to control.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48 (2010) 424–434.
[27]Bridier, F. Dubois-Brissonnet, A. Boubetra, V. Thomas, R. Briandet. The biofilm architecture of sixty opportunistic pathogens deciphered using a high throughput CLSM method. 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2010:82:64–70.
[28]D. DeBeer, P. Stoodley, Z. Lewandowski, Biotech. Bioeng 1994:44:636.
[29]D. G. Davies, A. M. Chakrabarty, G. G. Geesey, Appl. Environ. Microbiol 1993:59:1181-.
[30]Maira-Litran T, Allison DG, Gilbert P. Expression of the multiple antibiotic resistance operon (mar) during growth of Escherichia coli as a biofilm. J Appl Microbiol 2000;88:243-7.
[31]Gilbert P, McBain AJ. Biofilms: their impact on health and their recalcitrance toward biocides. Am J Infect Control ;29:252-255.
[32]賴曉全.內窺鏡污染的現狀及控制[J].中國消毒學雜志,2004,21(1):60-62.
[33]廖如燕,張賢昌,林錦炎,鐘昱文,張里君.廣東省醫院內窺鏡污染與消毒現狀調查[J].華南預防醫學,2005,31(5):60-63.
[34]黃俊毅,陳坤.浙江省醫療機構內鏡消毒管理現況調查[J].浙江預防醫學,,21(9):40-45.
[35]葛新,董小青,王玉祥.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對消毒劑抵抗性研究[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6,16(2):231-232.
[36]葛新,王丹敏,詹曦菁.葡萄球菌生物膜對消毒劑抗力的研究[J].中國消毒學雜志,2007,24(2):122-125.
[37]陸燁,虞曉珍,陸龍喜.內鏡中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對消毒劑抗性研究[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8,18(7):1348-1349.
[38]曹勇.不同內鏡洗滌劑對內鏡管腔大腸桿菌生物膜清除力比較[J].浙江:浙江大學醫學院,2009.
三、課題的基本內容,預計解決的難題
課題的基本內容:
1.臨床內鏡生物膜現狀調研;
2.不同手工刷洗方法對內鏡生物膜的清洗效果。
預計要解決的難題:如何去控制手工刷洗人為因素的一致性,防止因為操作而產生的偏倚。
四、課題的研究方法、技術路線
1.臨床內鏡生物膜現狀調研
(1)調研對象的選取
①調研對象:選取送往內鏡維修點維修的內鏡鉗子管道。
②選擇標準:臨床中使用過的內鏡鉗子管道;內鏡鉗子管道管腔保存完好,無人為刮擦及損壞。
③樣本收集例數:根據=0.5(預期的現患率),=0.05(參考值范圍),=0.03(允許誤差),全國范圍內收集1068例樣本,每例樣本長度為20cm。
(2)調研方法
①收集方法:在維修點內維修更換的內鏡鉗子管道,由維修中心固定工作人員隨機截取20cm。
②送維修內鏡鉗子管道一般資料表格的設計:紙質問卷發放和電話調查相結合。
③問卷結果分析:了解全國臨床內鏡生物膜發生率;找出臨床內鏡生物膜產生的原因;分析內鏡在臨床的使用情況與生物膜形成間的關系;分析不同等級醫院、不同清洗消毒情況等因素對生物膜形成的影響。
④激光共聚焦顯微鏡(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CLSM)觀察:對收集到的內鏡鉗子管道進行熒光染色后使用CLSM觀察生物膜形成的有無和程度、管道有無刮痕和裂縫,分析整個生物膜的分布均勻與否。
⑤結晶紫染色(Crystal Violet Stain)觀察:將收集到的內鏡鉗子管道隨機截取2cm一段,用0.25%結晶紫液染色5min,縱行切開后使用連接有攝像機的光學顯微鏡進行觀察。每一樣本取六張照片,生物膜的覆蓋率使用Scion圖像處理軟件進行計算。
2.不同機械清洗方法對內鏡生物膜的清除效果比較
(1)研究對象
①選擇制作內鏡材料的特氟龍(Teflon)管,直徑4mm,長度200cm,環氧乙烷滅菌后備用。
②分組方法
Ⅰ組:滅菌水空白對照;
Ⅱ組:Olympus可重復使用內鏡清洗刷;
Ⅲ組:Ruhof一次性使用含酶內鏡清洗刷;
Ⅳ組:Pull Thru一次性使用內鏡清洗刷。
③ Ⅱ組、Ⅲ組、Ⅳ組分別刷洗1次、2次、3次。
(2)研究因素
①來自于Olympus公司生產的統一規格、批號、日期的可重復使用內鏡清洗刷。
②來自于Ruhof公司生產的統一規格、批號、日期的一次性使用含酶內鏡清洗刷。
③來自于Pull Thru公司生產的統一規格、批號、日期的一次性使用內鏡清洗刷。
(3)研究方法
①建立內鏡生物膜模型
a)培養臨床分離的大腸桿菌:取少量斜面保種的大腸埃希氏菌菌株,接種于無菌Muller-Hinton肉湯培養基獲得純種菌液。
b)制作大腸桿菌菌懸液:用傾注平板法,調整細菌濃度為106CFU/ml備用。
c)制作的細菌濃度為106CFU/ml大腸桿菌菌懸液與大腸桿菌培養基以10:1比例混合,放入滅菌的500ml的玻璃瓶內,持續37℃恒溫灌流Teflon管腔;蠕動泵控制速度在80~100ml∕h,以模擬臨床操作中內鏡污染的條件,持續灌流10天,每日更換大腸桿菌菌懸液和培養基。實驗重復5次,每次試驗用的Teflon管在恒溫箱中以同樣方式盤放。
②使用不同機械清洗方法對內鏡生物膜進行處理
a)持續灌流10天后,取出Teflon管,排空管腔內的灌流液,用浸有75%酒精的無菌紗布擦干Teflon管外表面。棄去Teflon管的兩端各5cm,用無菌手術刀片以Ⅰ組16cm,Ⅱ組16cm(a)、16cm(b)、16cm(c),Ⅲ組16cm(d)、16cm(e)、16cm(f),Ⅳ組16cm(g)、16cm(h)、16cm(i),分段切開并標記。
b) Ⅰ組為空白對照組,放入盛有無菌PBS的容器中進行沖洗,輕輕翻轉容器5次,棄去PBS液,用吸管吸取殘余的溶液,重復3次后取出,洗掉浮游菌,用無菌干紗布吸凈多余液體。將準備好的Ultrasnap拭子擦拭Teflon管內管腔,使用ATP生物熒光法檢測有機物殘余量。用無菌手術刀片將長16cm的管腔分別切為5段3cm和1段1cm長的Teflon管。
c) Ⅱ組為Olympus清洗刷組,Teflon管a、Teflon管b、Teflon管c分別浸泡在盛有無菌PBS的容器中各刷洗一次、二次、三次。刷完后每段Teflon管分別放入盛有無菌PBS的容器中進行沖洗,輕輕翻轉容器5次,棄去PBS液,用吸管吸取殘余的溶液,重復3次后取出,洗掉浮游菌,無菌干紗布吸凈多余液體。將準備好的Ultrasnap拭子擦拭Teflon管內管腔,使用ATP生物熒光法檢測有機物殘余量。用無菌手術刀片將長16cm的管腔分別切為5段3cm和1段1cm長的Teflon管。
d) 3cm長的Teflon管為收集管腔內的細菌,試驗管縱向切開等分為兩部分,每段管腔的內表面用一個2mm寬的消毒小木棒進行擦刮,與擦刮棒一起放入盛有5mlPBS的試管中。這5個試管先進行超聲水浴10min(42~47KH、20℃),然后使用漩渦振蕩器振蕩1min。振蕩后的懸浮液。
e)振蕩后的液體進行梯度稀釋并重復接種3個平板,37℃培養48h后進行細菌菌落學計數。
f) 1cm長的Teflon管行熒光染色后進行CLSM檢查。
d) Teflon管Ⅲ組和Ⅳ組處理方法同Ⅱ組。
(4) 評價方法
①細菌菌落計數:收集后的菌液進行細菌梯度稀釋。經震蕩混勻器充分震蕩均勻后的液體取1ml接種至直徑90mm的無菌平皿,每個平皿分別倒入無菌的45℃-48℃營養瓊脂15ml-18ml,邊傾注邊搖勻。待瓊脂凝固,于37℃培養箱內培養24h后計數。培養后觀察菌落生長情況,記錄平板菌落數,計算細菌總數(菌落數/鏡=2個平皿菌落數平均值×2)。細菌計數的結果用實際菌落數的常用對數(log cfu/cm3)為標準菌落計數單位來表達。菌落計數換算為標準菌落計數單位。實際菌落數(cfu/cm3)=肉眼可計菌落數×稀釋倍數/體積,取實際菌落數的常用對數(log cfu/cm3)為標準菌落計數單位。
② ATP生物熒光法檢測:準備好Ultrasnap拭子并確定其外表面干凈且干燥。打開蓋子,將Ultrasnap拭子放入ATP生物熒光法檢測儀中后關閉蓋子。開始檢測,15s后觀察結果讀數。結果判斷:0~45RLU為合格,≥46RLU為不合格。
③ CLSM檢測。
(5)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 13.0軟件進行處理,同種處理因素不同水平采用方差分析中的one-way ANOVA進行檢驗,不同處理因素間的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
五、研究工作條件和基礎
××醫科大學內科消化學組始建于50年代。1955年引進了硬式胃鏡,1957年開展了軟式胃鏡,1973年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纖維結腸鏡檢查。在70年代初成立了消化專科的同時,成立了生化實驗室,1979年組建全軍消化醫學專科中心后,先后建立了微生態實驗室及病理檢驗室,開展了厭氧菌培養和腸道菌群分析,1990年初增建了相對獨立的細胞培養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胃腸激素室,使消化內科實驗室成為初具規模、在國內消化界有較大影響力的臨床實驗室。
現該實驗室為全國重點學科的中心實驗室,先后完成了國家自然基金課題10項;軍隊重點攻關和廣東省各類基金20余項。本實驗室現有面積約420平方米,擁有細胞培養及小動物室等多個相對的獨立實驗室和三個無菌工作間,現已具備: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BIO-RAD)、超凈工作臺、CO2培養箱、空氣浴與水浴搖床、生化免疫、病理、分子生物學、胃腸激索、微生態等實驗室。配有PCR擴增儀,顯微圖像分析儀、熒光分光光度計、-80℃低溫冰箱、熒光顯微鏡、倒置顯微鏡、低溫超速離心機、Bio-Rad酶標儀、低溫高速離心機、微量高速離心機、核酸定量儀、ScanArray5000掃描儀、各種電泳裝置、核酸轉移裝置、等主要試驗用儀器,是國內唯一能開展多種需氧及厭氧菌培養的臨床實驗室,均狀態良好,運行正常。
××醫院中心實驗室、校本部實驗室,設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P級實驗室、共聚焦顯微鏡等儀器,在本課題需要時可隨時使用。
研究基礎:
前期工作中,我們參考了國內外大量文獻,進行了內鏡生物膜模型的建立和不同清洗劑清除內鏡生物膜的實驗研究。
其中內鏡生物膜模型的建立通過大腸桿菌在內鏡Teflon管上生物膜的形成與培養時間、流速、溫度的關系,研究形成了成熟穩定的黏附于內鏡Teflon管上的生物膜。研究發現細菌更容易在Teflon管超微結構上微小的溝紋縫隙中積聚,因此在這些縫隙中更易形成生物膜,提示在內鏡的手工清洗中要注意選擇合適的刷子及適當的刷洗方式,以免劃傷內鏡管腔的內表面,從而降低細菌的黏附。
六、計劃進度
起止日期論文工作進度(主要內容、完成要求)
20xx.12-20xx.02準備實驗用品,進行臨床內鏡管道的收集及評價
20xx.03-20xx.06進行手工刷洗對內鏡生物膜清洗效果的處理并收集數據
20xx.07-20xx.08數據整理,統計分析
20xx.9-20xx.11完成課題,撰寫論文
20xx.06畢業答辯
護理論文開題報告4
一、題目(標題、文題)
論文題目是全文給讀者和編輯和第一印象,文題的好壞對論文能否利用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好的題目應盡可能在一完整的的句子中囊括三個基本要素,即研究對象、處理方法和達到的指標,使讀者和編輯對論文研究的內容一目了然。例如:對心肌梗塞病人(研究對象)溶栓治療(處理方法)監護指標的觀察及護理(達到的指標),這三個要素并無先后之分,可根據文章偏重介紹的內容進行調整和取舍,但無論怎樣調整,必須直接反映論文所表達的內容。要用有限的文字表達數千字的論文內容,使題目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就必須學會概括、準確、新穎、精練地表達主題的技巧,具體要求:
1.概括:即用簡短的文字囊括全文內容,體現全文精髓,使人一看就能對全文含義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引人入勝,便于記憶。
2.準確:用詞應符合醫學詞語規范,準確表達論文的特定內容,實事求是地反映研究的范圍和深度,做到文要切題,題要得體,防止題大文小或用過時詞語,例如“肺癌護理”,肺癌治療可用多種手段,如果此文是關于肺癌化療期間預防化療藥物反應的護理,用此命題就顯得題目過大,不夠具體和準確。又如乙肝表面抗原在國際文獻檢索中已普遍用hbsag表示,再用“澳抗”就不夠適宜。
3.新穎:題目一定要有特色和新意,不落俗套,避免與已有文獻的題目雷同,亦能引起編輯和讀者的注意。例如“白血病化療的護理”,白血病化療已形成常規,缺乏新穎性,而文章觀察的內容是有關白血病化療期間出現細胞溶解綜合征的護理,如改為:“白血病化療期間出現細胞溶解綜合征的護理”,則較為明確、新穎。
4.精練:標題用詞應力求簡短精練,一般不超過20個字,切忌冗長繁雜,用詞要字斟句酌,盡量省去一些非特定詞,如“的觀察”、“的研究”等,不需寫成有主語、謂語、賓語的完整句型。但也不應過于籠統,過于簡短,例如
5.基本格式:文題應居中書寫,一般不設副文題,確有必要設時可用破折號與主題分開,亦應居中書寫。長標題需回行時應注意詞或詞組的.完整,并居中書寫,使之勻稱美觀。
二、署名
1.單位署名:單位一般指作者從事本文工作時的單位。單位署名應標明所在省市的全稱,便于編輯、讀者與作者進行聯系。單位署名的數量一般不超3個,署名位置應居文題之下,作者署名之前,居中書寫,并與作者署名之間留空一格。單位名稱前還應標明郵政編碼。
2.作者署名:作者署名必須遵守科學道德,實事求是,署名不僅是一種榮譽,更重要的是表示對文章內容負責。論文作者一般指下列人員:(l)課題的提出者及設計者;(2)課題研究的主要執行者;(3)進行資料收集并做統計處理的人員;(4)論文的主要撰寫和修改者;(5)對論文主要內容能承擔全部責任,并能給予全面解釋和答辯的人員。
3.署名注意事項:(l)每篇文章作者署名數量一般不超過6個人,并以參加主要工作者為限;(2)作者署名順序,視其在工作中貢獻的大小而定。通常第一作者應是研究工作的主要設計、執行及論文的主要撰寫人。署名時不應搞無勞掛名或照顧關系。當作者署名順序有異議時,應征得主要作者的同意方可改動。指導者一般列于最后,或在文末注上“致謝”,但均需征得本人同意;(3)在論文發表之前,參加研究者如已調往其他單位(如進修人員等),可在署名末尾右上角加注符號,并在同頁腳注中說明;(4)署名必須用真名.不得用化名、筆名和假名,以示文責自負,如為集體成果,應在文末參考文獻之前,寫上執筆人或整理者姓名,便于讀者咨詢和聯系。
三、內容提要
提要一般置于正文之前,主要作用是提供信息,便于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對論文內容做大致的了解,以決定有無必要閱讀全文,同時也便于進行文獻檢索。
1.提要內容應扼要概括地說明本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宗旨和解決的問題)、基本步驟和方法(研究對象、研究途徑、實驗范圍、分析方法等)、主要發現(重要數據及其統計學意義)和結論(關鍵的論點)以及經驗教訓和應用價值。著重說明研究工作的創新和發現,將研究中最具特色的內容和最獨到之處反映出來。
2.寫提要不宜列表、附圖或引用文獻。一般不分段落,內容能獨立成章,文字一般以100—200字為宜(占全文的5%)。一般性護理科技文稿,如工作經驗總結、個案報告、短篇的報道等一般不寫提要。寫提要后文末不再寫小結。
3.提要應置于署名之下,正文之前,書寫時與正方相區別,“提要”二字頂格書寫,留空一格后接提要內容。
護理論文開題報告5
一、本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急性白血病是一種嚴重的血液系統疾病,目前并非少見,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臨床上以化療為主,但化療毒副作用大,合理化個性化護理對化療后并發癥及不良反應具有較好的療效。國內許多護理人員在實際工作中總結了不少護理體會,如范菁、張輝,張樹風、吳紅梅等。高安麗則著重總結了老年白血病化療后骨髓抑制的護理,彭素近、秦社靈分別總結了20例、76例小兒急性白血病化療期間的護理經驗,馬愛武、單秀梅強調急性白血病治療期的營養護理。而在關于比較合理化個性化護理與常規護理措施的優缺點方面很少有人涉及。本研究旨在探討合理化個性化護理對急性白血病化療患者不良反應的影響。
二、本研究的目的和目標
本研究旨在探討合理化個性化護理對急性白血病化療患者不良反應的影響。目標是最大限度地減少或減輕化療后不良反應的發生,保證化療的順利進行及取得成功。
三、關鍵詞及定義
白血病;急性;化療;護理
急性白血病:為骨髓中原始與早期幼稚細胞急劇增生的惡性疾病,其特點為體內有大量的白血病細胞無控制地增生,出現于骨髓和許多其他器官和組織,并進入外周血液中;發病急,發展快,預后差,死亡率高。
化療:是急性白血病最主要最常用的治療方法。它是用含有特殊化學成份的藥物來殺滅或抑制人體內的白血病細胞,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護理:護理(Nursing)一詞是由拉丁文“Nutricius”演繹而來,原為撫育、扶助、保護、照顧殘疾、照顧幼小等涵義。1980年美國護理學會將護理定義為:“護理是診斷和處理人類對現存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的反應。護理的基本屬性是醫療活動,但它具有專業性、服務性的特點,并以其專業化知識和技術為人們提供健康服務,滿足人們的健康需要。
四、文獻回顧
急性白血病為血液系統惡性病,發生于所有年齡組,像其他腫瘤一樣,年齡大于50歲發病率明顯增高。成人患者主要是二種類型,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或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而兒童主要為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1】。化療是急性白血病最主要最常用的治療方法【2】。國內許多護理人員在實際工作中總結了不少護理體會,如范菁、張輝【3】,張樹風【4】,吳紅梅【5】等。高安麗則著重總結了老年白血病化療后骨髓抑制的護理【6】,彭素近【7】、秦社靈【8】分別總結了20例、76例小兒急性白血病化療期間的護理經驗。馬愛武,單秀梅強調急性白血病治療期的營養護理,包括鼓勵患者進食和靜脈營養支持【9】。總之,科學的護理方法可以避免或減少化療中出現的并發癥和副作用,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
參考文獻
【1】沈志祥,歐陽仁榮。血液腫瘤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73-274.
【2】盧秉久,張艷,孫淑娟。貧血及血液病患者必讀
.沈陽:沈陽出版社。.108.
【3】范菁,張輝。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療的護理體會.中外健康文摘,,6(9):409
【4】張樹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療期的護理。中國民康醫學,,19(8):1759.【5】吳紅梅。急性白血病化療的護理。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7(6):102-103.【6】高安麗。老年白血病患者化療后骨髓抑制的護理體會[J].中原醫刊,.3(31):55.【7】彭素近。小兒急性白血病化療后護理。中國現代醫生,20xx,18:134.【8】秦社靈。兒童急性白血病化療的護理。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xx,13(2):249.【9】馬愛武,單秀梅。急性白血病治療期的營養護理。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20xx.13(13):1834.
五、研究設計類型
本研究為調查描述性研究。
六、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我院自1月至12月共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化療患者49例,隨機分為實驗組25例與對照組24例。兩組病例入院時情況、年齡、性別、化療方案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符合急性白血病的診斷標準{張之南。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S]。第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168.}。實驗組根據化療中出現的不良反應的發生機制、規律、臨床表現、轉歸實施健康教育及自我護理行為指導,填寫調查問卷,進行合理化個性化護理;對照組為常規護理。
七、研究工具
自編的調查問卷,包括年齡、文化程度、化療時間及目前化療次數、對疾病及化療毒副作用的了解情況、心理狀態及需求等。
八、研究步驟研究方法
1選取我院自191月至月共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化療患者49例,隨機分為實驗組25例與對照組24例。
2對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根據化療中出現的不良反應的發生機制、規律、臨床表現、轉歸實施一對一地健康教育及自我護理行為指導,讓其填寫調查問卷,進行合理化個性化護理。調查過程中先對患者說明此研究的目的,并向他們保證匿名調查和對調查資料嚴格保密,征得患者配合。若患者填寫調查問卷確實有困難,可由其直系親屬協助完成。對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
3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護理效果,進行統計學分析,得出結論。
九、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應用X2檢驗。
十、年度研究計劃
時間
工作內容
1999年1月~12月
選取合適患者進行小樣本護理觀察。
1月~20xx年12月
繼續選取合適患者進行護理觀察,并初步整理資料,總結、分析資料
201月~20xx年9月
進一步整理、分析資料,撰寫論文
十一、經費預算
約8~9千元
【護理論文開題報告】相關文章:
護理專業論文開題報告范文03-16
高血壓護理論文開題報告范文06-21
護理專業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的體會11-19
護理專業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范文11-21
護理開題報告寫作03-24
論文開題報告模板03-19
論文開題報告表03-18
藥業論文開題報告11-15
法學論文開題報告11-18
論文寫作開題報告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