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網絡環境下高校多元學習模式研究教育論文
網絡環境下多元學習模式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理論基礎,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展示學生個性的學習模式。該學習模式體現了學生和教師、理論和實踐、虛擬和現實、遠程和現場等的和諧統一,創造了不同學力的個體都能學習的環境。該多元學習模式對“學生的學習意義建構”有很大的作用,從而培養了全面發展的、富有個性的、和諧的學生個體,使每個不同個體的學生都成為成功的、有效的學習者。本文將圍繞著網絡環境下多元學習模式——“接受學習模式”“探究學習模式”“自主學習模式”“合作學習模式”以及“體驗學習模式”進行研究,以提高高校學生學習的自我效能,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研究的理論基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和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由于學習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資源”是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的基本要素或基本屬性。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得到了強有力的支持,大多數人開始以建構主義理論來指導網絡輔助教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倡導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強調學生對學習的能動作用。按照認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立的多元學習模式,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施積極學習者策略,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精神,借助互聯網、校園網、教師網等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系統有序地構建新知識,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克服傳統學習模式的不足提供了新的思路與途徑,為網絡環境下多元學習模式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探索網絡環境下的學習模式
1.接受學習模式
基于網絡的接受“學習”模式下,具備一定信息素養的高校學生可以在開放和豐富的網絡資源中學習,其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發現的學習方式并沒有被排除,只是被置于較次要的從屬位置。學生在網上完成教師指定的預習任務,寫下自己對預習內容的理解,并通過電子郵件在課前反饋給教師;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實施積極學習者策略,借助互聯網、校園網、教師網等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系統有序地構建新知識,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與問題相關的信息庫,與學習過程相關的文本、圖表和聲音等資源完成網上即時作業和復習任務,進行網上單元自測,通過反復的練習和答案解析來鞏固本單元的知識。
例如在《廣告攝影》課堂上,學生根據教師布置的預習任務,通過互聯網瀏覽國內外知名的汽車廣告,了解汽車廣告的攝影過程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從而構建起舊知與新知之間的聯系,為步入課堂教學奠定基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網絡環境下,操作練習攝影作品的后期拼接及制作,從而達到比較震撼突出的視覺效果。又如在《交通安全學》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觀看網絡監控的交通事故視頻,了解交通事故發生時容易忽略的安全隱患,從而構建新知識。這種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網絡環境下進行的“接受學習模式”,彰顯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為構建知識鏈接、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效能提供了有效途徑。
2.探究學習模式
探究“教學”模式的特點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進度設置一個待探究的問題,創設一個能激發學習動機的情境,引導、組織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研究問題并解決問題。因此探究“學習”模式下的學生需要:自主探究——圍繞教師提出的探究性問題,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網絡平臺提供的信息包括文本、圖形、聲音、視頻,甚至還有虛擬仿真的內容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構建自己的理解;協作交流——在網絡環境下以討論的形式開展小組內或班級內的協作與交流,借助多種方式與老師和同學交流討論,對問題進行探究,制作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總結提高——學生通過網上答疑、網上討論等形式,了解教師對自己學習情況的點評,繼而進行階段性學習的自我評價與反思,對當前所學知識內容進行概括總結,并且與同學就學習效果進行相互評價。
3.自主學習模式
該模式下的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自定學習計劃,自我調控,自主選擇媒體和資源,并進行自我評價。網絡學習系統賦予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自由,自主學習方式不必拘泥于固定形式,學生可以根據學習目標與學習進度選擇多元化的學習方式。網絡評分系統和測試系統,則為自主學習模式下的學生進行自我檢測和評估提供了途徑。學生可根據上網學習記錄、自主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網上交流互動的情況和網上測試記錄等多個維度綜合評定網絡自主學習成績,了解和反省自己學習的過程,對當前所學知識內容進行概括總結。 例如英語學生可以在互聯網上搜尋英語教學的網頁、電子論壇和電子雜志,利用網上提供的英語教學軟件進行自主學習。為了達到確定的學習目標,學生應該根據自身的個性特點,深入分析網絡自主學習環境,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如《聽霸》內容豐富,含有上百小時錄音,包括聽力初步、詞匯精進應試寶典、泛聽園地、美語新聞、走遍美國、電影精選等內容。自主學習者應該根據自己目前的英語聽力水平,對所收集的這些英語學習的網絡資源須進行分析比較,選擇最接近自己水平、最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資源,進而有效地利用這些資源,提高學習效率。又如,有閱讀愛好的學生可以到“起點中文網”“我看書齋”等網站中閱讀到傳統的和時尚的各種類型小說,可以在推崇國學的“百度國學”網站中翱翔,可以到推古典詩詞的“中華詩詞”網站中欣賞詩歌,也可以在“榕樹下”飽覽經典散文。通過網絡環境下的自主閱讀,學生培養了興趣,鍛煉了思維方式,積累了審美觀念以及擴大了知識結構。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模式,既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又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因此,學生利用網絡進行自主學習有著積極的意義。
4.合作學習模式
學習是一個社會過程,需要經歷最近發展區階段,通過在社會情境中與他人的交流而獲得。基于網絡的合作學習模式是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以計算機網絡為交流的平臺,通過有著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方式來完成共同學習任務的學習模式。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基于網絡進行競賽式協作、討論式協作、搭檔式協作、角色扮演與互換式協作、共享式協作、問題解決式協作和辯論式協作。
筆者以江西科技師范學院校園網為依托,以網絡學習中心為支撐對合作教學模式進行了試點,并通過問卷調查、期末考試、小組作業、網絡教學平臺的活動對協作學習方式效果進行檢驗。根據問卷調查,學生滿意度為85%以上。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學生瀏覽次數最多的是課件和動畫視頻演示版塊,答疑和論壇版塊也利用得比較充分。83%的學生參與過論壇或答疑版塊的活動。20%左右的學生在網絡交流時屬于活躍人群,論壇上的一些問題,學生可以自主進行深入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也常常會由其他學生給予解答。除了對知識的理解,在互相協作方面,學生也受益良多,許多學生從不知道如何討論到能夠協作進行有深度的探討。學生對于小組協作模式由陌生到逐漸適應,論壇上的討論起到了重要作用。通過網絡環境下的合作學習模式,學生提高了學習效率和質量,充分展現了創造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5.體驗學習模式
體驗學習是一種情境學習,網絡環境下,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的虛擬性創造出和現實生活一樣真實的情境,使學生能夠像在現實中一樣進行體驗學習。學生可以充分地發展自己的體驗個性,提高學習的自我效能。該模式以網絡為基礎,以學生的“經驗生長”為中心,以學生的潛能為動力,把學習與學生的興趣愿望相結合;以“任務型教學”為實現方式,通過“做中學”,實現教學目標。這種學習模式既實現了學生體驗的內化——學生可以利用網絡工具進行虛擬的交互、反思和評價,又讓學生在虛擬的測試場景中進行自我測試,實現了體驗的外化,進而促使學生獲得體驗和知識。
例如在《電腦繪畫基礎》學習中,學生通過人體工程輸入數位板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下達到完全模擬現實生活的繪畫效果,從而體驗學習。在表演課堂中,學生可以在虛擬的體驗情境中扮演角色,諸如歷史人物、偉人、名人、教師、學生、醫生等各種人物形象,學生在虛擬的情境中全身心地投入,進行各種各樣的體驗學習。又如在一些實踐性的課程中,學生基于網絡體驗軍事作戰、體驗外科手術的全過程、體驗汽車駕駛等。在虛擬的飛機駕駛訓練系統中,學員可以反復操作控制設備,學習在各種天氣情況下駕駛飛機起飛、降落,通過反復訓練,達到熟練掌握駕駛技術的目的。由于這些虛擬的體驗學習無任何危險,學生可以不厭其煩地反復體驗,直至掌握操作技能為止。再如在外語教學中,學生可以在虛擬的國外旅游的情境中,與人交談,既達到學生練習口語的目的,又體驗了異國的風情和文化。總之,網絡環境下的體驗學習是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動態學習過程,運用網絡等各種手段創設學習環境,學生容易激發情緒體驗,更易入情入境。
三、結語
網絡環境下多元化的學習模式有助于實現學習內容、學習目標、學習形式、學習方式和方法以及評價的多元化,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加強學生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及合作的能力,因此值得我們向高校學生推廣。
參考文獻:
[1]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研究之三[J].現代教育技術,2008,(9).
【淺析網絡環境下高校多元學習模式研究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淺析多元互動模式下的跨文化02-19
在網絡環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12-04
《在網絡環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課題03-08
移動網絡下的高校移動學習問題研究論文11-18
在網絡環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開題報告12-03
網絡環境下的學習策略研究11-25
淺析基于成功素質教育理念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模式研究03-2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