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會計與證賽融合教學探討論文
摘要:本文結合自身的教學及對幾屆學生學習成效的分析,就如何更好地提高學生會計從業資格考試通過率和更多、更好地參加會計技能競賽進行了相關的探索,首先提出《基礎會計》日常教學與“證、賽”有機融合的必要性,而后從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校本教材的編寫、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提出了相關有建設性的方法。
關鍵詞:中職;基礎會計;融合教學
一、將“證、賽”融入《基礎會計》課堂教學的必要性
依據會計法規,會計人員必須持證上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是中職生作為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唯一憑證。《基礎會計》是中職會計專業的入門和專業核心課程,是會計從業資格證考試必考科目之一,所以,中職會計教學應緊扣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的主弦,緊跟改革的步伐,與時俱進,以學生能順利獲得從業資格證書為教學第一目標。對于會計專業,企業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對職業教育而言,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有效途徑是參加各項技能大賽。賽項設計不僅體現行業前沿技術和理念,競賽任務還是企業崗位典型的工作任務,賽事的技術規范要求也引入了行業技術標準,使課堂學習與會計崗位良好的對接,從而在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創新思維能力、溝通協作能力、職業能力的同時,也拓展了教師的專業廣度和深度。在社會需求和新政策法規的雙重壓力下,中職會計日常教學必須尋求突破,在職業資格和職業能力兩者中尋找最佳契合點,將“證、賽”內容融入《基礎會計》日常教學是最好的選擇。
二、將“證、賽”與《基礎會計》課堂教學融合的具體實施策略
(一)修訂人才培養方案
為順應學生參加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的需要,學校應當對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基礎會計》課程內容進行優化和調整。《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中職校應推進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這就要求中職校要把“雙證書”制度作為教學改革的引領方向,把會計崗位需要的專業知識、技術技能和職業素養融入課程體系建設中,使學生在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獲取相應的從業資格證書。要實現日常教學與“證、賽”的有機融合,人才培養方案作為常規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其設計和修訂是關鍵,人才培養方案應聚焦就業導向,關注實踐技能的培養。針對當下會計專業的2+1教育模式,必須調整人才培養計劃,根據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改革的特點和技能競賽內容,合理設置課程體系,將考試的三門科目有機納入日常教學,強化教學的針對性,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提高會計從業資格考試通過率和競賽水平,以促進學生習得專業基礎知識和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讓學生畢業就可上崗。
(二)依據從業資格考試大綱編寫校本教材
為了滿足《基礎會計》課程改革的需要,應及時調整課程教材內容,以解決教材滯后問題。可由擔任《基礎會計》教學的教師依據最新版考試大綱編寫校本教材:依托其對該課程多年的研究、探討與實踐,重新整合、序化教學內容;從學生具體學情出發,分析教學內容與考證內容差異,整理編寫《基礎會計》從業資格輔導用書。自編教材應注重詳細講解每一個知識點,以便學生自學,增加對歷年真題的列舉分析。另外,可將課程內容分為三個模塊呈現,第一模塊為會計基礎知識,主要包括:認識會計、會計要素、會計等式、會計科目、會計賬戶及借貸記賬法,以會計理論與歷年考題、模擬題相伴呈現,旨在促進學生對會計理論的理解;第二模塊為會計基礎知識運用,主要是運用借貸記賬法處理一般制造業企業的經濟業務活動,以文字性描述經濟業務,重在學會編制會計分錄;第三模塊為證賬表處理,以一工業企業一個月發生的經濟業務的真實憑證為資料,組織關于原始憑證、記賬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的教學內容,旨在強調業務處理的連貫性,強化學生對證、賬、表手工操作能力。在原有《基礎會計》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結合考證大綱和競賽要求,自編教材應調整和補充教學內容,確保有所涉及又突出重難點,在授課時對《基礎會計》中難以理解的術語進行更詳細的解析,打破授課章節內容的原有順序,如可先講解《會計憑證》,后講授《借貸記賬法在主要經濟業務中的運用》。而在《主要經濟業務的會計核算》上增加《固定資產核算》、《往來款項核算》、《職工薪酬核算》的內容;在《會計賬簿》中刪減其他內容學時,稍微增加現金、銀行存款日記賬學時;在《財產清查》增加銀行存款清查學時。
(三)教學方法的改進
由于《基礎會計》的理論性較強,其內容包括基礎理論、基本技能訓練及會計核算方法三大部分,教師在授課時可結合從業考證大綱、各類競賽要求,通過問題引導和從案例到原理的理論式教學、講練結合式的考證教學、任務驅動式的崗位技能訓練進行“課、崗、證”的融合教學。1.對學生進行分層。中職生的差異性較大,他們對知識的消化吸收能力、對從業證書的訴求以及參賽能力存有明顯差異,為使課程學習、考證、參賽有機融合,可由班主任牽頭,結合各專業課程任課教師對學生的學情(知識、技能、素養)進行全面分析、分層,有針對性地設計個體學習目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課程分設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施分層教學,讓學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跳一跳摘到桃”,對比較優秀的同學要求其達到“課”、“證”、“賽”統一。2.課堂教學分層推進,教學方法有機組合。新考綱要求會計從業人員需有扎實牢固的會計基礎和一定的綜合分析能力,所以,在《基礎會計》教學時應在教學對象分層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分層處理,分層推進教學。當前的考試特點是:無紙化、由試題庫中隨機抽取、考題內容和難度的多樣化使得考核不再單純考記憶,部分內容靈活性很大,需要考生在對基本理論理解的基礎上活學活用。考試內容變寬,范圍加大,所謂的“重點、難點”將很難應付考試。所以在《基礎會計》教學時,對會計概論、會計要素、會計科目、會計等式等內容的教學要以理論講授為主,練習為輔;在對借貸記賬法的運用教學時則應從案例出發,歸納得出相應原理,這部分內容在總課時上應占60%左右。另外,由于這部分內容理論性較強、較難理解,課程內容廣、課時緊,為了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針對單個重難點錄制微課,來供學生課前課后觀看和自主學習。除此之外,還應當將從業資格證考試的歷年真題、模擬題做為素材融入其中進行分析講解,以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和技巧。無論是從業資格考試還是會計技能比賽,期初建賬、填制與審核原始憑證、填制與審核記賬憑證、登記賬簿、編制會計報表都是考核的重點。期初建賬,可以在《會計電算化》教學中讓學生既方便又快捷地掌握,而后四項內容則應作為《基礎會計》重點內容進行講解。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綜合分析能力,應鼓勵學生參加競賽活動,并對原始憑證、記賬憑證、會計賬簿、財產清查、賬務處理程序及財務會計報表編制這部分內容采用任務引領式的理實一體化分層教學模式。第一,將原始憑證與記賬憑證同時進行教學,直接呈現各類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讓學生們通過觀察和相互探討自主總結出兩類憑證的內容要素,同時引導學生領悟兩類會計憑證的作用。第二,將會計賬簿、財產清查、賬務處理程序、財務會計報表進行融合教學;在學生訓練的過程中對基本知識點、要點、重難點逐一呈現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這樣可以提高知識點的滲透力;在業務的呈現上,應以某一制造業企業一個月內發生的具體經濟事項為實例,對經濟業務的呈現方式可以采用漸進式或根據學情分層次進行,這部分知識主要考察學生對會計核算方法的運用和掌握,建議在學時上占總學時的40%左右,使學生兼備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
(四)完善評價標準
在對學生成績考核時,應將專業課程評價、會計從業資格考試、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考評三者有機融合,由結果性評價向過程性評價傾斜,分為知識測試成績和能力測試成績兩部分。對知識測試,主要是會計知識和理論,主要考核評價學生對會計基本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建議在分值比例上占40%左右;在能力測試環節,主要考核學生對各種會計核算方法的掌握和運用,重在考核學生運用知識處理問題的能力,應著重對學生操作過程中的職業知識、職業素養、團隊協作等進行評價,由于這部分內容掌握的好壞得基于前部分的理論學習成效,能力更具綜合性,建議在分值上占60%左右。
三、要注意融合教學中偏差的發生
1.切忌搞題海戰術。對于從業資格考試,要提高通過率,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多做題,通過對歷年真題及相關模擬題的練習來激活思維和提高解題技巧,使會計理論知識精細化、準確化、條理化、規范化、熟練化,但切忌搞題海戰術,否則學生容易陷入盲目做題、不思考、死記硬背的困境。2.切忌競賽與教學脫節。要切實做好“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切忌教學與競賽脫節。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要只關注競賽內容所涉及的知識點,而忽略大部分知識的教學;或者教師把精力主要投放在參賽學生身上,忽視非參賽學生的學習;或者為使參賽選手在競賽中取得好名次暫停其他課程的學習,進行長時間專項集訓等,嚴重違背以賽促教、促學的初衷。總之,中職會計專業要以學生就業為訴求,采用“證、賽”融合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具備較扎實的會計理論基礎知識,同時具有較強的賬務處理能力和編制會計報表能力等崗位的必備技能。
參考文獻:
[1]黃媛媛.中職會計教學改革與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對接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4,(22):143.
[2]王夢婕.基礎課程教學與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對接初探[J]寧波教學學院學報,2015,(2).
[3]廖紅.高職會計專業“課、證、崗、賽”融合教學模式探討[J].廣西教育,2014,(5).
【基礎會計與證賽融合教學探討論文】相關文章:
高職基礎會計教學改革探討論文02-27
中職電工技術基礎教學探討論文02-27
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區別與融合探討論文07-08
裝配式技術與基礎課程教學探討論文02-20
中職院校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探討論文11-16
案例教學在會計教學中的應用探討論文02-24
基礎會計教學法應用論文03-12
教學改革基礎會計論文03-11
高職實踐教學的基礎理論探討12-10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