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不同社會階層居民參與體育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
論文摘要: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體制轉軌和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也促使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發生結構性的變化,原來的“兩個階級一個階層”的社會結構不復存在,一些新的社會階層逐漸形成。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法、訪談法、數理法,對我國城市各階層居民的體育現狀進行了調查,調查內容包括體育意識、體育人口的比例、鍛煉地點的選擇、鍛煉內容、體育知識的了解程度、影響各階層居民參與體育的主要因素等等。針對我國各階層體育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相應的建議。
論文關鍵詞:中國;城市;社會階層;體育
在中國社會分層結構的變動中,一個顯著的趨勢,就是人們的經濟社會地位、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都多樣化了,各階層之間的社會、經濟、生活方式及利益認同的差異日益明顯,而且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作為人們生活方式重要內容之一的休閑方式和內容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大量的研究早已證明體育不僅具有健身的功能,而且隨著社會變遷,體育的娛樂功能、社交等功能不斷得到拓展和演變,體育作為一種健康的休閑方式,我國城市不同社會階層參與的現狀到底如何?于是有了本研究的命題,并把它作為初步探索的開端。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天津市、西寧市、濟南市、武漢市、廣東省深圳市、浙江省金華市、山西省長治市7個大、中、小城市的9個不同階層18--60歲的居民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收集、鑒別、整理了有關我國社會分層理論、休閑理論、大眾體育等方面的大量文獻資料,為論文的分析與討論奠定了基礎。
1,2,2問卷調查法 設計了<我國城市不同階層體育現狀》調查問卷,發放問卷6000份,回收5516份,剔除無效問卷294份,有效問卷為5222份;回收率為91.9%,有效回收率為87%。調查對象的選取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整個調查歷時兩個月(2006年6月~7月),在各個調查地區同時展開。問卷的信度和效度。問卷經多位專家審議,87,5%的專家認為比較有效。采用再測法獲得信度系數,為0,90。
1.2,3訪談法 對部分社會學專家及體育專家就關于階層劃分以及我國城市不同階層居民體育發展對策進行了訪談,獲得了一些有益的啟示。
1,2,4數理統計法將 把問卷調查得到的數據,在上建立數據庫,數據分析采用SPSS10,0和EXCEL軟件。
2我國城市不同社會階層居民的體育現狀
2.1我國城市不同階層居民的體育意識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我國城市不同階層居民的體育意識除了“無業、失業、半失業階層”以外,其它8個階層的體育意識普遍較高,都有50%以上的居民認為體育鍛煉“很重要”或“重要”。只有“無業、失業、半失業階層”有半數以上(6l,7%)的居民認為體育鍛煉的重要性“一般“、“無關緊要”、“不重要”。這個階層的居民謀生的壓力較大。還沒有更多的精力顧及閑暇生活的安排。可見,對大多數階層的居民而言,體育意識觀念較強。
2.2我國城市不同階層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頻率 雖然我國城市不同階層居民的體育意識較強,在態度上令人欣喜,但在行動上卻并不理想,很多人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人”,大多數階層居民的參加體育鍛煉的頻率都較低,其中部分階層居民稍好,“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居民每周鍛煉的次數達到1次以上的比例達47.2%,產業工人階層達到45.1%,專業技術人員階層達到39%,辦事人員階層達到38.7%,私營企業主階層達到33.7%;而其它階層每周鍛煉次數1以上的居民比例都在30%以下(圖1)。
而各階層居民每周鍛煉次數達到“體育人口”標準中規定的3次及以上比例則更低,(具體情況見圖)其中以國家與管理者階層和產業工人階層分別列第一位和第二位,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參加體育鍛煉的頻率較高不值得驚訝,因為這個階層的居民相對來說,思想觀念比較先進,而在工作時間上,相對于私營企業主和經理人員來說,又比較寬裕一些,朝八晚六,生活比較規律。而產業工人階層符合“體育人口”標準的比例卻出乎意料。究其原因,工人的收入水平在各個階層中處于較低水平,而隨著我國醫療制度的改革,以及很多企業的經營效益不佳,有時有的企業工資的按時發放都成問題,更別提及時報銷醫療費了,甚至有的企業甚至連醫療都沒有,而近些年醫療費用猛漲,雖然國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來降低費。但是收效甚微,到醫院看一次感冒都得花上一、二百元。所以這個階層的居民更加注意平時的身體,而體育的健身功能、以及與其它保健措施相比它又具有低(甚至不需要任何成本)的特點。這些因素促使體育成為這個階層居民的首選保健方式。
2.3我國城市不同階層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長度 不同階層每周鍛煉達到1次以上的居民每次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長度令人欣喜,各個階層60%以上的居民能達到30min以上(包括30rain),這樣會提高體育鍛煉的效果,大多數體育項目如果鍛煉的時間太短,那效果恐怕會不明顯,故體育人口劃分標準中有一條規定:每次鍛煉的時間長度要在30arin以上(包括30rain)。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有些居民每次鍛煉的時間超過2h,雖然目前關于不同項目每次鍛煉的時間沒有硬性的規定,但還是要防止“過猶不及”,避免由于過度運動而引起一些運動損傷。
2.4我國城市不同階層居民堅持體育鍛煉的年限 我國城市不同階層居民堅持體育鍛煉的年限從總體上來看,都比較短。超過50%的以上的不同階層居民堅持體育鍛煉的年限都在5年以下,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居民在1年以下,這說明要養成我國居民的體育鍛煉習慣,使體育鍛煉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2.5我國城市不同階層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目的 受我國長期提倡的“體育具有健身功能”、“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等觀念的影響,我國城市各階層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目的還是以“增進健康”的占大多數;占第二位的是“消遣娛樂”,這與我國近些年來提倡“快樂體育”的觀念有一定的影響:排第三位的是“減肥、健美”,選擇這一目的大多數是一些女性,這與我國近些年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注重個人形象有關系,尤其是女性更希望青春長駐,美貌永遠,所以近些年一些女子健身俱樂部應運而生,如:“舍賓”、“瑜伽”、水療館等。而選擇“社交”這一目的多為經理人員、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事業單位負責人、私營企業主這三個階層的人員,這主要是出于工作、事業、升遷的需要,現在社會上流行一句話:“請人吃飯,不如請人流汗”,體育正被人們視為一種新的社交手段。可見,我國城市不同階層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目的呈現出階層分化和性別分化。
2.6我國城市不同階層居民體育鍛煉行為的促成因素 關于“您是在誰的影響下開始進行體育鍛煉”的回答排位依次是:“自己愛好”、“同事朋友”、“家人、親戚”、“大眾媒介”、“其他”,巧合的是這個順序是各個階層一致的,這也是本次中惟一各階層的回答一致的一道題。各種社會分層理論。
其實有一個共同的假設。就是同一社會階層的人。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的東西,如共同的社會地位、共同的利益需求、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價值觀念、共同的行為取向或共同的消費品位等。但在現實中,一個人的行為和思想,有時受其生活圈子的影響也很大,而不是單純受人們為其劃定的社會階層的影響。現實社會的生活網絡,除了階級階層和地位群體之外,還有各種社會圈子,如血緣圈、親緣圈、姻緣圈、宗緣圈、地緣圈、族緣圈、義緣圈、語緣圈、單位業緣圈、教緣圈等等。這些社會圈子,互相交叉,影響和制約著人們的行為選擇和觀念取向。例如,盡管一個人內心深處喜歡開賽車,但他的家庭害怕這項活動可能會給他帶來危險,因此他也許不開賽車了;此外,如果你喜歡下棋,而你的所有朋友都在玩撲克的話,那么你或許也慢慢地愛上撲克而不是棋了。
2.7我國城市不同階層居民進行體育鍛煉的地點選擇 我國城市不同階層居民進行體育鍛煉的地點主要還是集中在住宅小區空地、的體育場館、公園廣場、公路街道邊等地;涉足收費的體育場館較多的階層是:私營企業主階層、經理人員階層、個體戶專業技術人員階層、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這幾個階層居民首選的鍛煉地點為“收費的體育場館”的人數比例都超過了調查總體的5%,私營企業主階層甚至超過了10%,達到了11.5%,這與這幾個階層的收入較高直接相關。可見,在鍛煉地點的選擇上,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出了階層分化。
2.8我國城市不同階層居民鍛煉的內容 從各階層的項目選擇上也可以看到階層之間的差別,像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產業工人階層、城市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這三個低收入階層居民選擇的多為無需或很少經濟投入的體育項目,而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部分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和專業技術人員階層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居民選擇需要一定經濟投入、甚至需要大量經濟投入的體育項目,如:保齡球、體育旅游、甚至高爾夫(表1)。
雖然說所有的體育運動項目并沒有高低之分。但對在具體的形態和背景下生活的具體人來講,不同的體育項目服務的對象又是不同的。特別是那些被人為的,包括以金錢、等級、地位、格調等涂抹、包裝過的體育運動項目常常被用做區別身份、地位、格調和品位的標志。在美國,體育運動已經是一種用來判斷一個人格調和品位的標準。保羅·福塞爾在<格調》第五章“消費、體閑和擺設”中專門有一節介紹了格調中的“體育運動”。作者認為:“參加體育運動,甚至對此感興趣。也會提高等級。但不是所有的運動,而是某些經過精心選擇的項目。”<格調》說,“上等階層的體育比賽使用的球一般要比其他階層的小”,“就地位的高下而論,高爾夫球和網球就能壓倒足球、籃球、排球和棒球”,“當然,還有保齡球。”作者認為,在美國“擁有最多和最完備的保齡球設施的城鎮。一定是等級最低的地方”,而上層社會的人士通常熱衷于高爾夫、網球、游艇、賽馬。¨2]可見,同樣也存在著體育項目選擇上的分層。
2.9我國城市不同階層居民對體育知識的了解程度及知識來源 我國城市不同階層居民對體育知識的了解都不盡如人意,各階層選擇“很”和“了解”選項的比例都比較低。只有三個階層的居民選擇這兩項的人數比例超過20%.它們分別是:辦事人員階層(28.6%)、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22.6%)、專業技術人員階層(22.3%);“有所了解”和“不了解”的居民占大多數。
而大多數階層的體育知識來源主要是大眾媒介.其次是上學時學習獲得、社會體育員、身邊的人(家人、親戚、朋友、同事等)、社區內的宣傳欄、上培訓班。大眾傳播媒介是各國傳播知識和信息的主要渠道,所以隨著我國大眾傳播媒介的迅猛發展,我國城市各階層居民的體育知識自然而然地大多來源于大眾傳播媒介。
而來源于體育員的比例很低。除國家與社會管理階層的居民接近10%(9.7%)以外,其它階層的比例都相當低,這與我國培養了大量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事實極不相稱。截止到2004年全國已培養各級各類社會體育指導員達43萬余人,比2000年翻了一番。雖然每年都會涌現會一批優秀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但是老百姓真正能接觸到的還是少之又少,這與我國推行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的初衷背道而馳。
2.10我國城市不同階層居民運動損傷情況 各個階層在體育鍛煉中都有不同比例的居民曾遭受過運動損傷。除了經理人員階層以外,其余的階層曾有過運動損傷的比例都超過了10%,有的階層的比例接近20%,如:產業工人階層是18.7%、城市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是18.7%,有的階層甚至超過了20%,辦事人員階層是24%、專業技術人員階層是23.6%、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是20.9%。這與我國各階層居民的體育知識了解程度較低直接相關,這個問題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否則會極大地影響居民參與體育的積極性,也會降低鍛煉的效果。
2.11我國城市不同階層居民的體育鍛煉預期 我國城市不同階層中每周鍛煉1次以上的居民大多數都毫不猶豫地認為以后還會持之以恒的堅持體育鍛煉,很多階層回答會堅持下去的人數比例占總數的70%左右,如:個體戶階層67.8%、專業技術人員階層68.7%、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69%;有的階層甚至超過了70%,如:辦事人員階層73.3%、產業工人階層71.4%、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是71.2%;只有三個階層持肯定態度的比例較低,分別是經理人員階層36%、城市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41.3%、私營企業主階層46.8%。經理人員階層和私營企業主階層的居民可能是由于時間上不能夠保證,所以預期不明朗,而城市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主要是生活的壓力太大。對未來比較迷惘。
2.12影響我國城市不同階層居民體育參與的因素 影響我國城市不同階層居民體育參與的主要原因有:沒有時間、認為體育鍛煉沒有意義、沒有興趣、身體好用不著鍛煉、不懂方法不知如何鍛煉、身體不好不宜鍛煉、沒有場地沒法鍛煉,其中尤以沒有時間的比例最高.在偶爾或不參加體育鍛煉的不同階層居民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不參加體育鍛煉的原因是由于沒有時間,經理人員選擇“沒有時間”選項的比例達到31.6%,私營企業主占20.1%.其它階層由于這個原因影響體育參與的人數比例也大都接近或超過10%。因為本次的對象是在職群體,所以由于工作、家務方面占用的時間較多,在很大程度上擠占了體育參與的時間。
3我國城市不同階層居民體育發展建議
針對我國城市各階層居民的體育意識有待于提高、居民體育鍛煉的頻率較低、體育人口比例太少、有過運動損傷經歷的比例較高、鍛煉的科學性亟待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率太低、等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建議:1)體育科普工作任重道遠;2)加大媒體宣傳力度,樹立人們正確的體育觀念,并且付諸行動;3)關注城市弱勢體育群體,提高城市中下層居民的體育人口;4)發揮社區的積極作用;5)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率,發展體育志愿者。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論文
【城市不同社會階層居民參與體育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相關文章:
城市社區居民參與研究12-04
淺談我國高校體育教育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02-09
談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建設現狀及發展對策02-23
體育社會學的發展研究現狀及發展思路初探11-22
中醫藥教育現狀及發展對策11-16
電子商務安全現狀及對策研究12-02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