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區街道步行空間規劃設計方法
論文關鍵詞:居住區街道 步行空間 設計要素 規劃設計方法
論文摘要:基于對步行空間的設計要素的分析,指出我國當前居住區街道空間設計存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規劃設計方法。
引言
隨著人們收入的提高,居住區內汽車的數量急劇增加,即使是在綠化率較高的社區,被隨意停放的汽車割裂成的不完整的小塊綠地,也極大地破壞了綠化的整體效果。步行空間因其開放性與共享性而成為居住區中最為大眾化和全民性的場所,是衡量居住區生活、景觀和環境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它鼓勵隨意的社交接觸,從而創造出一種高質量的生活。
一、居住區步行空間規劃設計要素分析
。ㄒ唬┚幼^步行空間與建筑群
建筑物能夠構成并限制室外步行空間,影響視線、改善小氣候,以及能影響比鄰景觀的功能結構。建筑物外墻能限制視線,構成垂直面,但單體建筑不能構成一個室外空間,反而是空間中的一個實體。由建筑物所構成的空間類型和特征,雖然數量甚多,但是都必須取決于建筑物的布局安排,建筑物自身立面的特征以及人們的視距和建筑物高度之間的比例,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響由它們所構成的空間給人們的感覺。
。ǘ┚幼^步行空間與植物配置
植物在居住區步行空間中的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奠定了步行空間的特色,表達和強調了場地的布局,構成了開放空間、閉合空間或半閉合空間相互聯系的格局。植物可以充當背景、屏風、陽篷;既能阻擋冬季寒風,又能疏導夏季微風,還能灑下陰影,帶來綠蔭;吸收降水,清新空氣,調節氣候。除了這些實用功能外,多姿多彩,種類眾多的植物還可以帶來視覺上的愉悅。
(三)居住區步行空間與地面鋪裝
盡管鋪裝材料在室外步行空間具有廣泛的用途,但它并非完美無缺。一方面,在陽光照射下,運用鋪裝材料的地面不但會比植被覆蓋地面的熱量大很多,而且會反射出刺人眼目的光線。另外,大多數鋪裝材料的透水性很差,如果大面積用于步行空間的地面,就會因其大量的水流匯集或引起水災。如果大面積的濫用,那么將使步行空間缺乏生氣與趣味,從而直接導致人們使用次數的減少。
。ㄋ模┢渌黝惥坝^構筑物
在室外步行空間中,若僅使用建筑、地形、植物以及各種鋪裝等要素,并不能完全滿足人們對居住區步行空間的功能與景觀的需要。在這個由建筑、地形與植物所構成的較大的空間框架中,各類景觀構筑物能夠在細節之處來完成對步行空間其他功能的補充。主要是指水體景觀、臺階與坡道、墻體與柵欄、休息座椅、道路照明、交通指示與隔離設置、市政公共設施等。
二、居住街道區步行空間現狀問題分析
。ㄒ唬┙值揽臻g比例嚴重失調
由于傳統的街道被拓寬,因此目前居住區街道的比例嚴重失調。寬闊的機動車道上車流密集,使得行人很難從街道的一邊到達另一邊,從而造成了街道商業的蕭條,街道人氣的冷淡。
(二)居民活動受干擾嚴重
居住區內汽車的增加使得道路變得越來越擁堵;汽車尾氣、煙塵、噪聲嚴重污染著居住環境;步行空間遭到壓迫和擠占后尺度嚴重失當;就連居民對道路最根本的安全要求都得不到保障。另外,有很多沿街的店鋪把自己的招牌、廣告牌、商業設施等都擺到步行道路上以招攬顧客;大多數餐飲店鋪更是把生意做到了街上,開起了露天大排擋。這些活動都極大的干擾了居民的步行活動。
。ㄈ┎叫械恼w環境質量不佳
如果考慮到愉悅性、建筑及美學興趣等,人們則喜歡步行。然而,許多郊區的商業地帶及市中心的許多街區因缺乏上述特點,很不適宜于步行。許多街區被現代化辦公大樓及大型商廈圍成高聳的玻璃及水泥幕墻,與人行道、停車場間沒有直接的通路,因而迫使行人盡可能迅速地越過這些地帶,而不是去體驗步行的感受。
三、居住區街道步行空間的規劃與設計
步行是人類最基本的空間移動方式,城市街道最初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徒步行走的人。街道空間自古就是“步行者的天堂”。居住區步行道路不僅能夠改善居住區的生活環境,更重要的是,它的建立可以恢復人們在居住區內的主體地位,體現對人的尊重。
。ㄒ唬┙值啦叫锌臻g的尺度
1、街道的寬度
楊.蓋爾在《交往與空間》的“知覺、交流與尺度”一節強調“距離近到可以看清細節時,才能有可能看清每一個人。大約在30m遠處,面部特征發型和年紀都能看到,不常見面的人也能認出。當距離縮小到20~25m,大多數人能看清人的表情與心緒。在這種情況下,見面才開始變得令人感興趣,并帶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2、界面的高度
技術的更新與完善將現代建筑向超乎“人的尺度”發展,傳統街道上兩三層的建筑大都被6層以上的現代建筑所代替,《街道的美學》中指出:“要想充分欣賞該建筑的空間構成,觀察距離不要小于建筑高度的2倍,……”。以此為基準,現代城市新建居住區幾乎沒有一條街道能夠完整欣賞臨街建筑的。因此,建筑高度發展是現代街道空間必須面對的問題之一。
3、街道的長度
這里并不研究街道本身的長度,而是指街道步行空間相鄰節點間的距離。因為街道空間尤其不斷延伸的特性,因此有些街道的長度可能會超出人們步行的舒適距離,但是由于街道空間各種類型節點的存在,這一長度問題也就轉化成為街道步行空間相鄰節點之間距離的問題了。一般來講,10分鐘或500~800m的步行距離是人的體力可以接受的距離,如果超出了這一距離,人就會有疲倦的感覺,因此街道步行空間節點間的距離應控制在800m以內,中間還應設置座椅來供居民休息。
。ǘ┙值啦叫锌臻g的環境設計
1、步行道路的寬度
如果步行道路的寬度太窄,那么街道上的人在步行道路上摩肩接踵,只好跑到機動車道上;如果步行道路的寬度的太寬,那么不但居住區浪費寶貴的空間,還會給人們帶來空曠無依的感受。筆者認為,步行道路最佳的寬度為應在6~8m之間。
2、街道的種植設計
由于灌木和草皮的種植要求一定面積的地面空間,對于用地緊張的街道步行空間來說是不適合的,因此要慎用。街道兩旁的行道樹不應與城市道路的樹種相同,應體現住區親切溫馨、不同與街道嘈雜開放的特性;道路兩旁綠化種植應與兩側的建筑物、各種設施相結合,疏密相間,配置不同的樹種,高低錯落,變化豐富。應注意“圖’,與“形”的關系,喬木、灌木、花卉和草坪相結合,形成豐富的多層次的植物景觀;要考慮到四季的變化,落葉樹種和常綠樹木相搭配,做的四季不同景,四季皆有景;植物要與地形形態相結合,借助于配植技巧,景觀的視覺效果會有很大的提高。
3、街道交通的組織與管理
街道是以居民生活為主的特殊的居住區道路,因此不可避免的要承擔交通運輸的責任。但是為保證居民在街道空間的活動質量,應對過境的機動車數量進行控制?刂频氖侄斡袉蜗蛐熊嚕拗栖囁倩蛳迺r通車等等。
結語
街道空間成為居住區步行空間中最有魅力、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多種因素的混合。我國城市公園的數量也不多,而且活動范圍和服務設施都有時間限制,甚至是有償服務,無法承擔起日常主要的交往活動。街道空間對于我國來說本來就是已存在的資源,數量豐富,只要合理充分地利用起來,就不用再過多地開發緊張的城市土地資源,還可以提高居住區建設質量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參考文獻:
[1]日.蘆原義信著、尹培桐譯.街道的美學[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89
[2]施維克.城市步行空間的質量與改善[J].城市問題,2003(6):12-15
[3]丹麥.楊.蓋爾、何人可譯.交往與空間(第四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居住區街道步行空間規劃設計方法】相關文章:
居住區硬質景觀設計研究論文提綱11-18
淺議人性化的居住區園林的景觀設計11-16
探索新時期藝術設計教育的方法11-24
華南居住區綠地碳匯作用研究應用12-06
試論服裝設計實踐教學方法12-11
基于用戶體驗的家庭照明設計方法研究12-05
獨立學院機械設計教學方法探究11-21
畢業設計(論文)開題報告書寫方法12-04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