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產業結構調整戰略分析
論文關鍵詞:西南少數民族地區 產業結構 調整
論文摘要:該文通過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產業結構發展狀況和其產業結構調整外部條件的分析,探討其產業結構調整戰略。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在我國西部地區中具有優越的氣候條件、自然資源、產業基礎和區位優勢。在現階段,我國大力實施區域發展戰略,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憑借其沿海、延邊的區位優勢,開展了與東盟國家在經貿、投資、技術和人才上的合作,帶動了整個地區經濟的發展。但是,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產業結構依然沒有擺脫以傳統農業、資源型工礦業和消費型第三產業為主導的格局。
一、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產業結構發展狀況
西南地區主要的地形特征為高山丘陵地貌,屬于亞熱帶氣候帶。山多地少,水能豐富,礦藏品種多但質量不高,少數民族人口數量大且素質技能水平低,交通相對落后成為了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共同特征。在眾多制約條件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產業層次普遍低于國內中部及東部地區,形成了農業以初級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導,工業以初級工礦業為主導,第三產業以旅游、餐飲等消費型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特征。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屬于我國廣大西部地區的一部分,因此也被納入了西部大開發的范圍。西部地區與東南沿海地區相比較,主要特征是:城鄉二元結構明顯,工業技術和產業水平落后,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廉。針對以上區域經濟特點,中央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目的是利用西部地區勞動力和自然資源優勢,加快西部地區經濟發展。
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外部條件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產業結構調整,是以地區勞動者素質技能為內在動力的,同時也面臨著來自外部的壓力。首先是經濟一體化條件下中國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的要求,主要內容是加快開放、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和地區產業協調分工;其次是來自國外商品、服務、資本和人才的競爭壓力。
首先,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為國內經濟全面、協調發展提供了資源保障。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尤其是基礎設施的投入逐年增加,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基礎資源供應緊張的局面仍未消除。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一些重要的基礎能源十分稀缺,不但無法保證全國其他地區的資源需要,甚至無法實現自身的正常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東盟合作伙伴的戰略地位逐漸凸顯。東盟十國中的菲律賓、印尼、文萊和泰國等國,擁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這些資源開采方便、價格便宜,可以緩解我國石油供應緊張的局面。同時,在和一些與我國存在著海洋石油主權紛爭的國家加強一體化的進程中,我國在南海地區的石油資源問題可以通過互信互惠的方式予以解決,從而化解我國與東盟過國家之間由于資源引起的利益紛爭。因此,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成為了我國經濟全面、協調發展的戰略要地。
其次,2010年建立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使得西南地區成為我國與東盟國家進行經濟往來的最前沿。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在地理位置上具備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延邊優勢,成為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進行經濟交往的重要橋梁。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在我國加強與東盟經濟關系方面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
三、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產業結構調整戰略分析
(一)勞動力及資源密集型關鍵產業結構調整戰略
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在產業體系中屬于初級層次,以大量消耗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為特點。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口密度高于西北少數民族地區,而且動植物、特種礦產、水能等資源非常豐富,具備了發展該產業的基礎條件。
農業是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產業,同時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具備了西北地區無法比擬的農產品生產條件,適宜開展種植業、林業和畜牧業。然而,該地區的農業生產一直未能擺脫生產規模小、分布零散、缺乏協調的傳統小農生產模式。農民由于無法及時獲得市場信息,也沒有對與特色農業的相關認識,往往憑借個人經驗進行生產,導致了與市場脫節、生產調整滯后、利益受損等問題的出現。在國內外農產品需求日益多元化、特殊化的背景下,大力發展具有西南特色的農產品,必然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西南特色農業的發展,不僅僅包括對特色農產品的認識、推廣、生產和協調,更有賴于較高技術水平的農副產品加工鏈條的建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在發展特色農產品和加工業上是大有可為的,通過重新整合農產品加工業資源,促進產業水平的升級;注重樹立民族品牌,擴大產品的影響,可以充分發揮地區資源和勞動力優勢,為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從落后的農工業生產轉向農業產業化提提供有利保障。
(二)資本密集型關鍵產業結構調整戰略
目前,西南地區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尚有較好的基礎,主要集中在為數不多的大型機械制造企業中。在與國內各裝備制造業發達地區和東盟地區開展區域經濟合作的過程中,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應加強技術引進和吸收與創新,并根據自身技術特點和區內外的需求狀況,制定中長期發展戰略。在區域經濟合作迅猛發展的形勢下,西南地區為解決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問題,必須將完善交通運輸體系作為發展的首要任務。只有加快西南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的技術改造,整合現有資源實現規模效應,方能扭轉西南運輸設備制造業長期虧損、交通運輸業缺乏后勁的局面。
從產業發展策略上,西南少數民族應堅持標本兼治的原則,既要注重發展的長遠大計,又要著眼于現實的需要。首先要把產業結構調整的重心放到有利于勞動者素質技能發展的產業上,其次要適當發揮當地資源和勞動力密集的優勢,有效解決當地勞動者的民生問題,力求實現西南少數民族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寰.自主創新與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2]肖飛.西南民族地區特色農業發展與農民增收[M].北方經貿,2005,(10).
[3]郭京福,毛海軍.民族地區特色產業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4]鄧勁夫.南寧東盟十國概覽[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
[5]劉芳.中國與東盟產業內貿易分析[J].科技和產業,2007,(03).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論文
【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產業結構調整戰略分析】相關文章:
新興產業的企業戰略成本管理探討分析11-18
高端電子產業市場環境與營銷戰略分析11-17
國際貿易與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探究03-26
動漫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研究分析12-10
產業融資機構分析11-15
產業演進中的中國企業戰略并購問題研究論文11-07
我國電視產業發展態勢分析11-20
我國產業轉移現狀分析11-14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