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變異對檢驗結果的影響
生物變異是體內的固有變異,包括年齡、性別、晝夜節律、季節變化和海拔高度、妊娠、月經等因素,不可人為進行控制。受檢者的生理情況可能影響某些檢驗項目的測定結果。現分析如下:
1 年齡
很多檢驗結果在不同年齡存在差異,解釋這些結果時要注意與患者實際年齡的參考區間進行比較,以下舉一些例子說明:
1.1 新生兒
新生兒的白細胞總數可高于成人的3~4 倍,2 歲后漸近成人;全血細胞分類可見,中性粒細胞在1~2 天內達到最高值,單核細胞升高可達2 周,嗜酸性粒細胞升高持續1 周左右,淋巴細胞明顯升高;新生兒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含量高于成人;由于血氧濃度升高造成大量紅細胞破壞,間接膽紅素增加,而新生兒肝中缺乏葡萄糖醛酸轉移酶,非結合膽紅素轉變成水溶性的結合膽紅素能力下降,使血清中總膽紅素和非結合膽紅素水平增加,出現新生兒黃疸。
1.2 兒童及成人
由于正常生長期兒童的骨骼生長和發育,成骨細胞活躍,大量分泌骨型堿性磷酸酶。因此,兒童、青少年的堿性磷酸酶活性比健康成人約高3 倍,18 歲后降至成人水平。
1.3 老年人
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與年齡的增長呈正相關;50 歲以上的人腎功能下降,表現為肌酐清除率逐漸減低,血清白細胞介素(IL-6)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增高;老年人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及腎上腺皮質甾體激素水平下降。50 歲以上健康人抗利尿激素(ADH)的水平比50 歲以下的健康人明顯增高;血清促甲狀腺素(TSH)水平在老年人群(平均年齡79.6 歲)比青年人群(平均年齡39.4 歲)高38%,而老年人組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T3)水平比青年組低11%。
2 性別
性別的差異表現在多種血液學和生化指標上,可能與肌肉質量、內分泌、器官特異性差異有關。對于存在性別差異的檢驗指標,應對男女不同性別分別制定參考區間。
男性比女性高的常見指標有:甘油三酯、膽紅素、轉氨酶、肌酐、肌紅蛋白、尿酸、尿素、氨、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酸性磷酸酶、血紅蛋白、紅細胞、氨基酸、堿性磷酸酶、鐵、葡萄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膽堿酯酶、IgG、白蛋白、膽固醇和總蛋白等。女性比男性高的指標有: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銅、網織紅細胞等。
3 晝夜節律
某些檢驗指標存在晝夜節律變化,即一天內有所波動。如皮質醇的分泌高峰在清晨6 點鐘左右,隨后下降,午夜12 點至最低值;因皮質醇具有促進糖代謝的作用,又因為下午皮質醇濃度低于上午,所以在下午進行糖耐量(OGTT)實驗測定的血糖結果高于上午的測定值;入睡后生長激素短時間內達到高峰;血清鐵和膽紅素在清晨最高,血鈣中午最低;白細胞計數早晨較低而下午較高;血清促甲狀腺激素深夜達到峰值,在下午時分為最低值。時間節律變化影響最大的檢驗項目是激素類,因此,對這些項目需要規定統一采集的時間。
4 季節變化和海拔高度
夏季由于人們所受光照時間延長,故羥基維生素D3濃度比冬天高;冬季血清總膽固醇濃度稍高于夏季(約2.5%),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最低;甲狀腺激素水平在夏季比冬季低約20%。
海拔1400 米時可使血細胞比容、血紅蛋白濃度升高約8%;海拔3600 米時,C反應蛋白水平高達65%;而血清轉鐵蛋白、血漿腎素、尿肌酐、雌三醇及肌酐清除率則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5 月經
月經周期是成熟女性的正常生理過程,實質上是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周期性功能變化的一種外在表現。在月經周期的三個不同時期,多種激素發生不同的變化,因此,雌二醇、促卵泡激素、黃體生成素等的參考區間隨月經周期的各階段(即月經期、卵泡期、黃體期)而不同。
5.1 月經期
歷時4~5 天,血液中孕激素和雌激素降到最低水平。
5.2 增殖期(卵泡期)
歷時約10 天,即月經周期第5~14 天左右,此時因卵泡生長,分泌的雌激素越來越多,使血中雌激素水平逐漸升高。
5.3 分泌期(黃體期)
歷時14 天左右,成熟的卵泡排卵后生成黃體,黃體所分泌的孕激素作用于子宮內膜。在排卵期間,血清膽固醇降低;在中期或黃體期,醛固酮的濃度大約是卵泡期的2 倍;腎素活性在黃體期增加。
6 妊娠
妊娠時特殊的生理過程,許多指標會發生變化,因此,對于孕婦的檢測結果應充分考慮妊娠的影響。
妊娠期間,血漿容量升高,對血液成分的濃度有稀釋作用,一些檢驗指標的水平會下降,對微量元素的影響更甚;腎小球率過濾大大升高,肌酐清除率可升高超過正常范圍50%或者更高,同時伴有尿量增加;同時由于機體的代謝增加,脂肪動員加強,故血清脂類成分,如載脂蛋白A I、載脂蛋白A II、載脂蛋白B及甘油三酯、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C持續增加,產后10 周左右血清脂質水平恢復正常。
在妊娠中后期,胎盤開始進行性產生胰島素的拮抗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絨毛膜生長催乳激素水平升高,可能導致妊娠性糖尿病的發生。凝血系統機能亢進,凝血因子活性增強,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縮短,纖維蛋白原含量升高。
妊娠期間,由于代謝需求增加,也可導致鐵缺乏、鐵儲存減少、鐵蛋白水平降低。
因此,在檢驗前的患者準備、標本采集和分析后的檢驗結果解釋,應考慮這些因素。除此以外,患者的狀態:飲食及生活習慣(如飲酒、吸煙等)、運動、精神壓力、采血時的體位、服用的藥物,以及血標本的處理、運送、保存等都會對檢驗結果有一定影響。所以檢驗工作者應嚴格要求自己,爭取每一份結果真實、準確,為臨床醫生提供更好的診斷依據。
參考文獻
[1] 李萍.臨床試驗室管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楊振華.臨床試驗室管理學[J].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生物變異對檢驗結果的影響】相關文章:
初探影響食品微生物檢驗的幾點因素03-27
病毒抑制不完全對YMDD變異的影響11-18
溶血對生化檢驗準確性的影響及糾正探討論文03-02
談臨床醫學檢驗血液標本質量的影響因素11-14
網絡會話語言變異的因素12-05
分析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生物化學教學改革11-16
藥品專利政策對生物制藥業的影響研究提綱12-04
從檢驗角度探討臨床與檢驗的關系03-27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