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提高學前兒童英語學習效能從強化語言環境入手
論文關鍵詞: 學前兒童 英語學習 學習效能 語言環境
論文摘 要: 本文闡述學前兒童英語學習的現實意義,通過列舉國外的兩個事例說明了環境在幼兒語言學習,包括英語學習中的重要地位,重點探討了如何從外顯的、內隱的、操作的、交際的、閱讀等方面來進行英語環境的創設的問題,并指出了在英語環境創造過程中必須遵循的一些原則,從而使幼兒英語學習的有效性得到實實在在的提高。
目前,世界經濟正向著一體化方向發展,國際間的交流日益頻繁。英語作為交流范圍較為廣泛的一類語種,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在中國投資的外資企業不斷增多,一些僑居中國的外國兒童也進入了我國的托幼機構。這一方面對學前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為學前兒童實行英語教育提供了可能。語言是兒童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語言的發展是學前兒童社會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時,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而語言的發展離不開環境土壤的滋養。早年,有許多人質疑過英語教育以尚未掌握母語的幼兒為對象的合理性。時至今日,大量的研究證明,兒童期的孩子學習英語對言語交際能力、思維能力、社會化發展方面都有積極的影響。人們認識到英語只不過是孩子們認識世界時所接受的眾多刺激之一,英語離孩子們并不遙遠,英語學習對幼兒來說未嘗不可,關鍵在于如何引導幼兒以積極、主動乃至享受的心態來參與英語學習活動,即培養孩子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一、營造功能性的外顯環境
幼兒期的英語教育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它與許多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諸如:神經系統的發育、認知發展水平、情感動機、模仿等,而影響幼兒學習英語最關鍵的因素是語言環境。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互通信息的工具,語言的學習及獲得離不開一定的交際環境。眾多研究表明,缺乏一定的語言交際環境的語言學習是不成功的。例如:20世紀20年代在印度發現的與狼共舞五年多的卡瑪娜和阿瑪娜,被救時,她倆都不會說話。70年代,在美國加州發現的13歲女孩吉妮,20個月時被父親幽禁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小木屋里,被發現時,她只能聽懂自己的名字及“對不起”一詞。這些野孩子的語言水平遠遠低于同年齡的正常兒童,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她們缺乏一個語言交往的環境。環境作為英語交流的發生地,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既為英語的發生提供了場所,又為英語交往提供了內容。如果教師能巧妙地將隸屬于語言范疇的英語教育活動植根于生活,回歸于環境,那么,英語教育的活動的“教”的成分將被大大削弱,英語教育活動的交往性、互動性將得到很好彰顯。
我園自2002年在園內實行雙語教學以來,已走過了將近十個年頭,在這十年中我們從環境著手、以滲透為原則,圍繞如何營造幼兒一日生活中的英語環境,摸索出了一些環境浸潤、情境誘發式的幼兒快樂學習英語方法。如今從我園走出去的大多數孩子,他們早年在園習得的英語學習興趣、英語學習方法還在發揮著延伸效應。
由于語言具有及時性、情境性的特點,因此,要提高幼兒使用第二語言——英語的頻率,營造兼具暗示及溝通載體功能的外部環境是十分必要的。如:在幼兒園的公共區域設置一些字母墻,利用廊間活動場所張貼一些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的圖像資料,在孩子們經常出沒的主要地方陳列一些類似一日一句、每周一句的句型條或圖文信息,使孩子們一進入園所,便能在英語字母、異域圖片等形式各異的外部環境中滋生、萌發使用英語的意識。
二、豐富表意性質的閱讀環境
早期英語閱讀是幼兒接觸第二書面語言的途徑,是幼兒將口頭英語與書面信息產生對應關系的過程。幼兒認識的特點決定了早期英語閱讀活動必須為幼兒提供有具體意義的、形象的、生動的閱讀內容。有趣的、圖文并茂的故事,有實在意義并有一定規律可循的文字不僅能即刻引起他們接通口頭語言及表征意義的聯想,而且能讓幼兒獲得英語的特性及文化特色。
三、提供多種形式的操作環境
兒童認知發展的顯著特點是通過他們自身的操作活動來與環境發生作用的。因此操作活動既是英語教育的組織形式,又是幼兒在動手、動腦、動嘴的過程中獲得親身經歷與英語思維的過程,更給幼兒提供將動作表征、形象表征與概念表征交互運用的機會。在學前階段,幼兒的活動往往與游戲、擺弄等具體的形式分不開。用活動的形式來幫助幼兒習得英語,可以使他們學得更活、更有趣、更深入。相反,機械的語言訓練或是機械的背誦記憶,對幼兒英語方面的發展未必有長遠的效益。例如:在大班操作活動“helicopter”中,幼兒不僅要對直升機有明確的形象表征,而且要具備制作直升機的相關動作表征:cut、fold等。更關鍵的是當他們的操作活動碰到困難時,“how can you make it?Can you help me?”這樣一些應景的交流會更頻繁和自然。
四、創造模擬的英語環境
創造一個模擬的英語環境應該成為進行英語活動的重點,雖然幼兒學習英語環境起關鍵性的作用,但我國大多數幼兒園不具備自然的英語環境,所以,需要在一定的條件下創造一個模擬的英語環境,而創造英語模擬環境的重點應落實在以下幾個方面。
1.為幼兒提供接觸英語的機會
在英語環境中,幼兒得到大量的可供模仿的范例。英語環境使幼兒有可能獲得大量的言語刺激,使這些言語刺激與環境中特定的動作、形象或具體的情境發生必要的聯系,使這些言語刺激具有實際的意義。
2.為幼兒提供言語互動的場所。語言是在具體的言語中通過聽、說雙方的交際獲得的,在一定的諺語環境中,幼兒利用環境中的一切因素理解他人的言語,并模仿樣本,內化規則,運用言語或非言語的形式與他人進行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在英語交流過程中幼兒一方面可以鞏固、強化已有的言語信息與技能,另一方面能獲得新的言語知識與技能,從而使原來的英語經驗得到豐富的同時,提高幼兒英語的聽力、理解能力及運用英語的能力。
3.促進幼兒對英語文化的習得
語言不僅是一套規則的符號系統、交際工具,而且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幼兒英語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幼兒對英語文化背景的了解程度的影響。而在一定的英語環境中,幼兒有機會觀察、比較,在獲得英語形式的同時獲得英語的文化背景知識。如:結合一些類似萬圣節、圣誕節等西方國家的節日來營造相應的具有文化氣息的氛圍,使環境中的英語材料與環境中的相關因素發生聯系,不僅有助于理解環境中大量的英語材料,而且能挖掘孩子先天的語言潛能。這種英語形式、內容和運用同時呈現,使幼兒將由被動地接受英語轉化為主動地吸收,最終實現對英語材料的內化。
4.提高幼兒與環境的互動頻率
英語環境包括物質環境與人際交往環境兩類。創造英語的物質環境指在一定的實踐內,活動室的環境布置應與主題英語活動的內容相符。如:將活動室中的一些功能性空間及物品用英文標注,諸如:white board,window,classroom等。英語物質環境的創造應該具有靈活性、可變性,應與幼兒當前的英語學習內容相聯系。如:在學期初可以針對班級常規進行一些物質環境創造,在活動室的一角張貼班級規章:“Please sit,please do not sipplease do not fight when others talk.”英語人際交往環境主要指人地因素,即在一定的時間內,教師在組織幼兒的日常生活和正式英語學習活動時,以及教師之間進行對話時應盡量用英語,給幼兒更多的接觸、模仿、內化英語的機會。尤其是每天必須重復多次的一些指令性語言,如:“Sit down please.”“Please drink some water.”“Please make a line.”使幼兒逐漸產生對英語的反應定勢。事實證明,這樣的英語環境對于提高幼兒對英語的語境、交際對象等因素的敏感度及英語交際能力的發展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在強化語言環境的同時必須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為幼兒提供自由的英語交流機會如:設立“英語角”,開設“外教專線”等;(2)注意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隱性示范;(3)適當放寬對幼兒英語表達的要求,以幼兒的興趣與理解能力作為評價英語學習效果的主要標準。
總之,由于幼兒英語學習更多強調的是口語的獲得,即英語的交際功能,在英語學習發展中,他們的語言始終都在與環境進行著相互作用,如果能讓幼兒英語學習的種子播撒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環境、每一個環節中,相信有朝一日這些種子必將遍地開花、碩果累累。
參考文獻:
[1]胡德輝等.心理學教學參考資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81-82.
[2]肖平.兒童雙語現象形成的關鍵年齡與教育.1993,(4).
【淺析提高學前兒童英語學習效能從強化語言環境入手】相關文章:
淺析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環境對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12-05
創建英語語言環境提高學生綜合素質01-15
淺析如何提高中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03-07
小處入手,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12-02
淺析高能效互聯網傳輸技術的應用的論文03-17
淺析如何提高路橋施工項目管理12-09
淺析強化教育方式在班級建設中的運用03-09
淺析漢英語言差異06-1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