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中場景描寫的作用
《祝福》是民國時期文學家魯迅創作的短篇小說,寫于1924年2月7日,最初發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東方雜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號上,后收入小說集《彷徨》。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祝福》中場景描寫的作用,供大家參考。
一、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揭示作品的時代背景
例如:《祝福》一文開頭關于祝福場景的描寫。祝福是“魯鎮年終的大典”,富人們要在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來年的好運氣”,可拜的只限于男人,而制作“福禮”卻要像祥林嫂一樣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紅”,沒日沒夜地付出自己的艱辛。這樣通過場景描寫就揭露了矛盾沖突,預示了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性。同時,通過“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寫,也顯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國農村的狀況:階級關系依舊,風俗習慣依舊,人們的思想意識依舊。一句話,這是一個封建勢力和封建迷信依舊統治的江南農村。這樣,通過環境描寫,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根源,預示了祥林嫂悲劇的必然性。
二、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
景物描寫有時可以渲染一種特定的氛圍,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現人物的心理。如:“冬季日短,又是雪天……使人更加感得沉寂。”這段景物描寫渲染了悲涼的氣氛,烘托了“我”無聊孤寂不安的心
三、展示人物性格
人物周圍的環境,除了大的社會環境,也包括室內外的裝飾布置,能夠展示一個人的身份、氣質、個性等,因此作家注意用景物來展示人物性格。例如《祝福》中對魯四老爺書房的描寫:我回到四叔的書房時,瓦楞上已經雪白,房里也映得較光明,極分明的顯出壁上掛著的朱拓的大“壽”字,陳摶老祖寫的;一邊的對聯已經脫落,松送的卷了放在長桌上,一邊的還在,道是“事理通達心氣和平”。我又無聊賴的到窗下的案頭去一翻,只見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錄集注》和一部《四書襯》。從對聯和書籍的內容可以看出,魯四老爺是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衛道士,他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他懶散、自私偽善,冷酷無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劇的一個重要人物。
四、推動情節的發展
有時場景物描寫能夠推動情節向前發展。例如《祝福》中對魯四老爺家祝福的描寫。祝福本身就是舊社會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動,所以在祝福時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動理學觀念也表現得最為強烈。在魯四老爺不準“敗壞風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誡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權力。她為了求取這點權力,用“歷來積存的工錢”捐了一條贖“罪”門檻,但得到的仍是“你放著罷,祥林嫂”這樣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掙扎的希望都在這一聲喝令中破滅了。就這樣,魯四老爺在祝福時刻憑著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場景描寫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同時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實感與感染力。
五、深化作品主題
例如:《祝福》結尾段描寫與開頭的場景描寫前后呼應,渲染了熱烈的祝福氣氛,同時反襯出祥林嫂慘死的悲涼。祥林嫂死的慘象和天地圣眾“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的氣氛,形成鮮明的對照,深化了對封建禮教殺人本質的揭露,同時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應,使小說結構更臻完善的作用。
小說中場景描寫的作用不外乎這幾種,這在其他小說的分析中也是適用的,所以分析透徹一篇就可以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六、人物介紹
祥林嫂
祥林嫂是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勞善良,樸實頑強,但在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占統治地位的舊社會,她被踐踏、被迫害、被摧殘,以至被舊社會所吞噬。封建禮教對她的種種迫害,她曾不斷地掙扎與反抗,但并不是為了自由而反抗,而是為了順從封建禮教而反抗,祥林嫂從始至終都選擇了對封建禮教的屈服,最后還是被社會壓垮了。祥林嫂的悲劇深刻揭示了舊社會封建禮教對勞動婦女的摧殘和迫害,控訴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魯四老爺
魯四老爺是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頑固,堅決捍衛封建思想,反對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他自私偽善,冷酷無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讓她生存信心徹底毀滅,是導致祥林嫂慘死的主要人物。
魯四嬸
魯四嬸是“大戶人家的太太”,頭一次留祥林嫂是因為她能干。祥林嫂被綁架走后,她害怕給自己惹麻煩。之后惦念祥林嫂不是因為關心她的命運,而是后來的傭人都沒有祥林嫂那么順心。以后祥林嫂再來,已不像過去那樣靈活能干了,四嬸開始“不滿”,進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趕出家門。可以說,四嬸把祥林嫂當作一件工具罷了,沒有把她當人看。
祥林嫂的婆婆
祥林嫂的婆婆是一個精明強干、有心計的女人,也是封建社會中自私自利的典型形象。她拿走了祥林嫂的工錢,把祥林嫂當成工具,并且不顧祥林嫂的反對,就把她嫁到偏僻的村莊來獲取高額的彩禮錢。同時她也精明能干,面對魯四爺的時候從容應對。
柳媽
柳媽和祥林嫂一樣都是舊社會的受害者。雖然她臉上已經“打皺”,眼睛已經“干枯”,可是在年節時還要給地主去幫工,可見,她也是一個受壓迫的勞動婦女。 柳媽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毒害很深,“貞潔”在她心里十分神圣!至于她講陰司故事給祥林嫂聽,主觀愿望還是想為祥林嫂尋求“贖罪”的辦法,可這不但不會產生“療效”的效果,反而給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難以支持的精神重壓,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淵之中。
“我”
“我”并不是魯迅,而是魯迅虛構的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我”是一個對魯四老爺充滿憎恨,對魯鎮保守、冷漠的社會氣氛感到憤懣的啟蒙主義知識分子,雖然無力拯救祥林嫂,但卻是小說中唯一深刻同情祥林嫂悲劇命運的人。相對于漠然的短工、麻木迷信的柳媽和鑒賞祥林嫂痛苦的民眾,“我”依然不失為一個有正義感、有覺悟的新黨。“我”的忽說有鬼神忽說沒有,都是建立在對祥林嫂是否有害的擔心上。
另一方面,小說寫出了“我”對祥林嫂雖然深切同情,但卻無力挽救的困境,深刻地表現了在封建思想、封建倫理道德禁錮著整個社會思想的情況下,少數覺醒的知識分子那種欲救拔而不能的無可奈何的復雜心情。
“我”是小說的視角,祥林嫂的故事就是通過“我”的觀察和敘述才得以展現的。“我”也是祥林嫂故事的唯一的批判者,正是從“我”的視角出發,祥林嫂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底層婦女的命運悲劇才得以被關注和審視。
七、作品主題
《祝福》是魯迅小說代表作之一。《祝福》從不同角度表達出了封建社會對人們思想的約束和制約,導致了祥林嫂悲慘命運的出現。通過祥林嫂和富人們完全不同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用富人的生活熱鬧忙碌來烘托祥林嫂的悲慘和痛苦,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題和思想。
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讀者一般把《祝福》的主題歸結為以下兩種:
《祝福》的主題在于揭露“四權”(政權、族權、 神權、夫權)對中國婦女的迫害。讀者這樣理解《祝福》的主題,與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的這段話不無關系:“這四種權力———政權、族權、神權、夫權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縛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的四條極大的繩索。” 基于這種理解的分析,有的讀者甚至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魯四老爺是殺害祥林嫂的劊子手。”
《祝福》的主題在于“揭露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有的讀者的觀點:“《祝福》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質。在它的全部描寫中,包含著打碎這個精神枷鎖,改變那不合理的社會的強烈呼吁,包含著為此進行堅持不懈的探索與追求。從中可以見到魯迅這個偉大的現代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巨大身影。”比如支克堅認為:“《祝福》屬于‘為人生’的作品,它所表現的是一個關于道德的主題。舊道德是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五四’新文化運動向它發動了猛烈的攻擊。《祝福》便是在揭露舊道德本質的同時,揭露了中國國民性的弱點,批判了中國的人生。” 而作家劉心武則表達了他對《祝福》主題的一種全新理解,他認為《祝福》的主題,就是表現人性中對于傾訴的渴望,就是表現人性中要求別人接受傾訴的渴望。他說:“我認為《祝福》的最可貴之處,還并不在于‘反封建’、‘反禮教’、或‘控訴舊社會’等層面上。《祝福》的深刻處在于表現了人性中的傾訴欲望,并沉痛地呼吁:人類應當懂得他人的傾訴,在相互承接傾訴中,逐步達到人類大同。”
文章通過祥林嫂一生悲慘遭遇的描寫,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的社會矛盾以及中國農村的真實面貌,深刻地揭示了地主階級對勞動人民特別是勞動婦女的摧殘和迫害,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了徹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藝術特色
語言特點
魯迅用簡潔、凝練、深刻、富有個性化的語言為讀者展示了祥林嫂充滿辛酸、坎坷的一生,揭示了封建禮教殺人不見血這一深刻的主題。
這篇文章語言最大的一個特點是簡練而又傳神,特別是描寫祥林嫂的外貌變化,作者善用白描的手法,通過描寫祥林嫂的眼睛,為讀者展現了主人公內心世界的變化。向讀者展示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劇命運的幾個過程,也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樣一步步被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絕境的,也是對罪惡的封建社會的無聲的控訴。其次,《祝福》的語言不但簡潔凝練而且深刻。最后,作者用個性化的語言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個鮮活的,典型的人物形象:“我真傻,真的......”。作者通過祥林嫂對眾人的傾訴,通過祥林嫂和柳媽的對話,通過祥林嫂和“我”的對話,寫出了祥林嫂的精神創傷,這正是魯迅思想的深刻性表現: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可怕。在其他的幾個人物中,魯四老爺每次都說話極少,語氣中帶著冷漠甚至鄙夷,例如當他知道祥林嫂的婆婆和衛老婆子合伙劫走祥林嫂后,說道:“可惡!然而......。”言外之意,“既嫁從夫”她婆婆的做法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可以看出,魯四老爺是封建理學思想的代表人物。柳媽沒話找話,儼然一個好尋開心的市井女人的形象。衛老婆子的話跟柳媽不同,她說話生動活潑,既俗氣又有野趣,是一個能說會道、能言善辯的“中人”形象。
小說的語言是探尋小說主題,把握人物形象的一把鑰匙,魯迅正是用他富有個性化的語言為讀者展現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結構特點
小說采用了插敘的方式展現出了魯迅的小說風格的多變性,按時間順序來講述祥林嫂的故事那不是魯迅的“愛好”,這也是小說作者拋棄選擇祥林嫂身邊人特別是衛老婆子作為敘述者的原因。“我”這個角色做為敘述角度的合適點在于:有些故事,“我”是知道的;有些事要聽過來補充;有些事實直接發生在“我”的身上。這樣,文章就會呈現三個層面的內容:有直接發生的(如有無魂靈的對話);有所見的(如祥林嫂的外貌、在魯鎮生活的情況等);有是聽來的(如阿毛故事等)。這樣的不同類型的故事組合自然會采用“現實與過去,真與虛”的方式,使文章展現出多變的敘述方式,讀起來富有跳躍感。
八、后世影響
1949年,以“陜甘寧教育廳”編撰的《中等國文》為藍本修訂了一套臨時課本,在這一版本中收錄了《祝福》。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語文教材中均有《祝福》這篇文章。
1956年,小說《祝福》由夏衍改編為電影搬上熒幕。北京電影制片廠攝制,桑弧導演,白楊主演;《祝福》在不同時期,被改編為不同版本的話劇。
【《祝福》中場景描寫的作用】相關文章:
柳永詞中的場景研究07-10
動畫藝術中的場景設計研究論文06-25
演播廳場景設計中的藝術體現淺議10-19
多媒體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06-03
淺談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05-12
視覺營銷在服裝賣場中的作用10-02
大學市場營銷課程教學中的場景營銷研究09-17
主觀色彩在影視動畫場景設計中的應用10-27
略論情感在寫作教學中的作用論文09-0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