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生產特點及產量差異分析農科論文
武穴市是湖北省糧食生產大市,常年水稻種植面積5萬hm2以上,稻田種植制度是以雙季稻為主的一年多熟制。近年來,通過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超級稻示范推廣、糧食高產創建等重大項目的實施,有力地推動了雙季稻生產,雙季稻面積實現了恢復性增長。因此,早稻生產在糧食生產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大面積生產條件下,早稻產量差異較大,主要表現為項目核心區、示范區、輻射區間的差異及鎮(處)間、品種間、種植方式間、田塊間的差異。為此,通過調查分析全市早稻產量表現及產量差異原因,為實現縮小產量差異、提高產量穩定性和平衡增產的目的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調查地點
采用隨機抽樣和典型抽樣[1]相結合的方法,在梅川鎮、花橋鎮、大金鎮、余川鎮、石佛寺、四望鎮、大法寺、萬丈湖等8個鎮(處)測產調查118個田塊。
1.2 調查品種
5個雜交早稻(兩優287、H兩優302、金優458、W兩優3418、金優402)和3個常規早稻(鄂早18、鄂早17、中嘉早17),共8個品種,其中兩優287、金優458和中嘉早17為超級稻品種。
1.3 測產方法與統計分析
每個田塊根據產量水平按對角線選取3個代表樣點,分別考查株高、密度、單穴有效穗數、每穗粒數,千粒重按品種常年平均值計。根據張玉屏等[2]的方法測定密度和產量,移栽稻每個樣點分別測量10行20穴,拋栽稻和直播稻用1 m×1 m鋼管框架測量框內有效穗數,根據田間利用率[(實際面積—溝面積)/實際面積×100%]折算群體密度,割取與測量每穴穗數相對應的水稻植株50穴,脫粒計產,曬干實粒稱重。最后進行密度、有效穗數及產量的折算。
試驗數據統計分析采用SAS v 9,作圖采用CorelDRAW 9繪圖軟件。
2 結果與分析
2.1 早稻生產特點
近年來,通過從水稻育秧、移栽等環節進行技術優化,武穴市早稻種植方式呈現多樣化的特點,直播、旱育秧、拋秧、機械化栽播及免耕栽培技術應用面積不斷擴大。據統計,2011年全市早稻面積1.75萬hm2,其中空閑茬前三田面積0.33萬hm2,油菜茬后三田面積1.42萬hm2。早稻直播面積0.19萬hm2,占早稻面積的10.86%,與常年相比,直播面積有所下降,可能與上年早稻直播期間遇極端低溫陰雨天氣造成爛種、爛芽、減產有關[3]。早稻移栽面積1.22萬hm2,占早稻面積的69.71%,其中旱育秧移栽面積0.47萬hm2,占早稻面積的26.86%;常規育秧移栽面積0.75萬hm2,占早稻面積的42.86%。拋秧面積0.32萬hm2,占早稻面積的18.29%,其中翻耕拋秧0.25萬hm2,占早稻面積的14.29%;免耕拋秧0.07萬hm2,占早稻面積的4.00%。機械插秧和機械直播面積0.02萬hm2,占早稻面積的1.14%。
2.2 早稻產量表現
田間測產結果表明,2011年全市早稻平均產量7 254.0 kg/hm2,最高產量9 684.0 kg/hm2,最低產量4 971.0 kg/hm2,產量極差4 713.0 kg/hm2,標準差1 086.0 kg/hm2,變異系數14.97%。早稻產量水平接近正態分布,產量主要分布在6 750~8 250 kg/hm2,共有66個田塊,占55.93%;其次分布在6 000~6 750 kg/hm2和8 250~9 000 kg/hm2,分別有18和16個田塊,分別占15.25%和13.56%;分布在5 250~6 000 kg/hm2、小于5 250 kg/hm2和大于9 000 kg/hm2的田塊較少,分別為8、5和5個田塊,各占6.78%、4.24%和4.24%。
2.3 不同鎮(處)早稻株高、產量結構及產量變化
水稻株高與品種特性、土壤肥力、栽培條件等因素有關。已有研究表明[4,5],水稻株高與生物產量呈顯著的正相關,尤其在高產條件下關系更為密切,而生物產量增加又是穗粒數和千粒重增加的物質基礎。由表1可知,各鎮(處)早稻株高為78.7~88.3 cm,以大金鎮最高,比其余各鎮(處)高4.7~9.6 cm,經相關分析,株高對產量的決定系數r2=0.614 7。有效穗數以花橋鎮最高,四望鎮最低,有效穗數極差80.9萬穗/hm2;每穗粒數以花橋鎮最高,四望鎮最低,每穗粒數極差15.6粒;蜴偂⒋蠼疰、梅川鎮和余川鎮4鎮產量高于全市平均產量,其中花橋鎮、大金鎮產量分別為8 304.0、8 157.0 kg/hm2,與全市平均產量相比增產極顯著,產量結果與糧食高產創建專家組驗收結果相吻合,與兩鎮糧食高產創建整體推進、建立高產創建示范區域并加強品種與栽培技術配套有關;萬丈湖、大法寺、四望鎮、石佛寺4鎮(處)產量低于全市平均產量,其中萬丈湖辦事處產量與全市平均產量相比減產極顯著,大法寺減產顯著。
2.4 不同品種產量結構及產量變化
不同早稻品種產量結構及產量有較大差異。由表2可知,因栽培起點不同,3個常規早稻鄂早18、鄂早17和中嘉早17有效穗數較多,鄂早17、鄂早18有效穗數、每穗粒數和產量變異均較小。雜交早稻有效穗數適中,每穗粒數較多。超級稻兩優287、金優458、中嘉早17有效穗數、每穗粒數和產量變異較大,表明超級稻品種增產潛力較大,同時對栽培技術要求嚴格,必須良種良法配套。8個品種中以H兩優302產量最高,鄂早17產量最低,H兩優302、兩優287、中嘉早17、W兩優3418、金優458較平均產量增產,其中H兩優302、兩優287增產極顯著,中嘉早17增產顯著,超級稻金優458比平均產量增產1.55%,超級稻品種增產潛力未充分發揮;鄂早17、金優402和鄂早18比平均產量減產,其中鄂早17和金優402減產極顯著。
2.5 不同種植方式下產量結構及產量變化
早稻不同種植方式下產量結構及產量變化情況見表3。由表3可知,移栽稻產量結構較為合理,有效穗數和每穗粒數變化幅度最小,產量穩定性最好;直播稻有效穗數最多,每穗粒數最少,產量穩定性最差。直播稻和拋秧稻田間分布無序、不均勻,且拋秧稻株型松散、葉片張角大、后期植株間受光不均勻[6],可能導致直播稻和拋秧稻穗型整齊度較差,每穗粒數變異較大。產量以拋秧稻最高,移栽稻次之,直播稻最低,其中拋秧稻產量與全市平均產量相比增產顯著。不同種植方式下產量結構及產量變化情況與筆者之前研究結果一致[3],試驗及調查的重演性好[1]。
2.6 產量差異原因分析
2.6.1 有效穗數與產量 早稻產量隨著有效穗數的增加而增加(圖2),對有效穗數(x1)和產量(y1)進行相關分析,得回歸方程y1=21.66x1—99.81,r2=0.797 5,因此有效穗數是影響早稻產量差異的主要因素。群體有效穗數由種植密度和單位面積穗數決定,生產上適當增加種植密度和基本苗數、加強田間管理、提高成穗率是縮小早稻產量差異、提高產量穩定性的重要技術對策。
2.6.2 每穗粒數與產量 經相關分析表明,早稻每穗粒數(x2)與產量(y2)存在線性關系:y2=96.36x2—2 926.27,r2=0.620 9(圖3),早稻產量隨著每穗粒數的增加而增加,每穗粒數也是影響早稻產量差異的關鍵因素。穗粒數主要決定于幼穗分化期和長穗期,中后期培育壯稈大穗是增加早稻每穗粒數的重要栽培目標。
3 小結與討論
武穴市早稻生產輕簡化栽培應用比例較高,種植方式呈現多樣化的特點。2011年早稻平均產量7 254.0 kg/hm2,產量主要分布在6 750~8 250 kg/hm2,占55.93%。早稻產量差異主要表現在鎮(處)間、品種間和種植方式間;蜴偖a量最高,與全市平均產量相比增產極顯著,萬丈湖產量最低,減產極顯著。H兩優302表現了較好的增產潛力,與平均產量相比增產極顯著;超級稻品種產量表現不同,兩優287、中嘉早17與平均產量相比增產極顯著和顯著,金優458增產不顯著,超級稻品種產量結構和產量變異幅度較大,必須加強良種與良法配套;鄂早17和金優402與平均產量相比減產極顯著。有研究表明不同種植方式對水稻產量有顯著影響[7],此次調查結果表明,3種種植方式間以拋秧稻產量最高,移栽稻次之,直播稻最低,其中拋秧稻增產達顯著水平。
高良艷等[8]的研究表明,產量構成因素中穗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與產量均呈正相關,每穴穗數與產量呈負相關。本調查結果表明,導致早稻產量差異的主要因素是有效穗數和每穗粒數,產量隨有效穗數和每穗粒數的增加而增加。大面積生產上必須根據品種特性制定合理的栽培技術措施,充分發揮品種的生產潛力,增加生物量、提高有效穗數和每穗粒數,以達到縮小產量差異、增加產量的目的。
【早稻生產特點及產量差異分析農科論文】相關文章:
對蔓生扁莢菜豆主要農藝性狀與總產量的遺傳相關性分析農科論文03-10
對供需比和蓄水系數的農業分析農科論文03-10
英語語言文化特點分析論文02-14
森林病蟲害的特點和預防措施的淺談農科論文03-12
速生桉樹的營造林技術和效益分析農科論文03-10
分析雜交水稻種植特點論文03-10
中西方餐桌文化差異分析論文06-29
平原水稻超高產栽培技術的分析農科論文03-10
核電站適用涂層特點分析論文03-09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