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24創業:大樹底下好乘涼
大樹底下好乘涼,比喻有所依托,事情就好辦;在關系的幫助下,自己不勞而獲。以下是小編整理的2024創業:大樹底下好乘涼,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4創業:大樹底下好乘涼
創業之初依附于大企業,一方面可以通過跟它們的交流,學到它們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證自身穩定的業務,維持企業發展。
拍一部電影,主角與配角都是必不可少的,企業界同樣是這樣。當我們仰視通用、海爾、松下這些大企業創造的商業奇跡時,很多中小企業卻在這些巨頭的背后,依靠提供配套服務,謀求著自己的生存空間。
配套企業不同于傳統的代工貼牌企業,它們往往是因為擁有獨立的核心技術,為某些大企業提供某一方面的服務,完全依賴于大企業的業務而生存。這種“寄人籬下”的企業,在世界各地比比皆是,可以說只要有大企業的地方,就有配套企業的身影。當“主角”們在國際市場上大紅大紫的時候,這些小企業在身后成了最容易被忘記的角色。但對于許多仍處于創業期的企業而言,做一個“配角”,未必是件壞事。
站在巨人的“腳下”
丁峰是青島一家機械加工企業的負責人,他的企業創立于2000年,專門為松下電子進行流水線制作安裝。“我很慶幸我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站在巨人的‘腳下’,才能順利地發展到今天。”丁峰告訴《中外管理》:企業創建初期,也曾經嘗試過尋找新項目,打造自己的品牌產品,結果鎩羽而歸。
“任何企業創立的時候都會是很困難的,我們也不例外。2000年的時候,全國上下都在喊造品牌,我們也在很多方面嘗試過。例如:防盜門、電器開關,結果都不理想。”回憶起創業道路上的挫折,丁峰感觸頗多,“沒有資金,沒有技術優勢,造品牌對我們這樣的小企業而言,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2001年的時候,丁峰的企業依舊是慘淡經營。生存的壓力使他不得不思考企業的未來。恰在此時,《青島晚報》一則“世界500強美國愛默生電子落戶青島,配套海爾家電”的新聞進入了他的視線。“當時我就想,世界500強的企業都來為海爾服務,總該有原因吧”。他隨即查閱了大量配套企業的相關資料,并最終確定了企業的發展方向。
青島作為一個港口城市,有許多企業發展得天獨厚的條件,除了土生土長的海爾、海信、澳柯瑪等大企業,日本的三菱、松下,韓國的三美,美國威博客等許多大企業也都落戶這里。丁峰為企業發展制定的第一步戰略就是“找棵大樹先乘涼”。
“依附于大企業生存,不是什么丟人的事情,一方面可以通過跟它們的交流,學到它們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證自身穩定的業務,維持企業發展。”他對《中外管理》如是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到2003年年底,丁峰的企業已經與青島松下、澳柯瑪、中海油等幾家大企業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企業的生存得以保障。
小企業的配套生存法企業發展穩定,業務量穩步提升,然而新的問題擺到了丁峰的面前:大企業由于家大業大,資金流轉緩慢,對于配套中小企業往往采用延期支付貨款的方式,對于一些家底殷實的企業而言,支撐一年半載不成問題,但是對于一家小企業而言,日子異常艱難。“2003年,我們為青島本地的一家冰柜企業做流水線安裝,大約有300萬的工程款,要到2004年年中才能付清,這對于我們幾乎是致命的”。
據《中外管理》調查了解:在青島為海爾、海信、澳柯瑪三家電器企業進行配套加工的小企業大約有幾百家,貨款延付是大企業較為普遍采用的方式,很多小企業因為資金周轉不開,不得不關門歇業。
“300萬對于我們是個不小的數目。但是我們又沒有很好的解決途徑,只好與那家大企業對簿公堂”。官司打贏了,但丁峰依然高興不起來。大企業以短期預算沒有這項開支為由,堅持拒付貨款,而法院判決那家冰柜企業以等值產品抵債。望著幾百臺電冰柜,丁峰知道企業再次陷入了困境。
“為什么在與這些大企業的對話中,我們始終處于一個弱勢地位?就企業而言,我們應該是平等的業務關系”。這個問題困擾著丁峰,他把所有事務交付下屬處理,只身去了日本。
在企業配套生產方面,日本創造了中小企業與大企業配套生產的典范。日本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的承包關系具有多層次性,一環扣一環,形成金字塔型系列化生產體制,密切了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的合作,使中小企業具有規模效益,增強了中小企業的競爭力。這種密切結合的生產方式讓丁峰興奮起來。“當時我突然明白:小企業為大企業配套,不應把自己放在一個討飯者的位置,而應該尋找一個雙贏的契合點”。
尋找到企業陷入困境的原因,他開始重新規劃企業的發展。他的企業用半年時間逐漸中斷了與國內付款期較長的大企業的業務,開始專門為日本松下做配套服務。
跑龍套的也有野心
作為大企業產業鏈中的一部分,本地土生土長的中小型配套企業由于受到企業規模、資金實力、技術水平等方面的限制,目前仍然只是大企業的附屬品,很少能形成自己的品牌。“現在也許我只是個跑龍套的,但誰想永遠跑龍套?給大企業做配套,只是第一步,一旦學習到足夠的經驗,積累了充足的資金,還是要發展自己的品牌,最少應該以愛默生為目標。”丁峰這樣描述企業的未來。
海爾是個集群發展的范例。世界500強企業美國愛默生集團2001年落戶青島以來,每年的增長速度超過20%,而愛默生也僅僅是海爾配套產業鏈上的一環。在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海爾冰箱和空調制造基地周圍,吸引了日本三洋、中國廣州冷機、中國臺灣睿智等企業前來建立壓縮機總裝廠。而壓縮機總裝廠規模的不斷擴大,又吸引了為壓縮機制造配套零部件的電機廠、漆包線與熱保護器廠等企業前來落戶。這些零部件企業又吸引了一批原材料加工企業落戶,從而形成了一個以家電為核心的完整的產業鏈。
有關專家告訴《中外管理》:成為大企業所引導的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是配套企業應該制定的第一步發展目標,進而根據自身優勢,打造品牌,這樣企業發展才能長久。而丁峰的話代表了許多配套企業的聲音:“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每年幾百萬的業務,更需要從大企業學到管理經驗和技術。”
立志掌握自己的命運
對于已具相當規模的中國中小配套企業而言,選擇棲身于大企業的庇護之下,同時也意味著選擇了風險。由于業務單一,這些企業往往因為大企業的波動而驚恐不已。“上午松下日本總部下令撤掉這邊的分公司,下午我們就要倒閉,都不用等到明天。但是如果青島松下業績攀升,要擴建,那我們的機會也就來了。”丁峰這樣描述與松下的關系。
2000年韓國大宇汽車破產還讓很多人心有余悸。僅在韓國,就有402家與其直接合作的企業倒閉,如果加上間接合作企業,近萬家企業受到影響,涉及職工50多萬名,引發了千余家企業連鎖倒閉。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丁峰很清醒地認識到潛在的危機:“為大企業作配套,僅僅是企業發展初期的選擇,這種方式是我們開始時的救命稻草,但不是包治百病的濟世良方。在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時候,制定一個長遠的規劃,走一條更為獨立的道路才是出路。”
在世界大企業紛紛來華建廠的熱潮中,存在著諸多商機。由于本土的中小企業具有成本、資源等多方面的優勢,往往會被大企業優先選擇作為合作伙伴。對中小企業而言,贏利是創業的目的,雙贏是配套的基礎,品牌才是企業的最終追求。
創業者千萬不能做法盲
創業者中合同“法盲”最多
創業者沈德平,現做“紅豆”服裝代理。他有一個上海客戶,拿了3000元錢的貨,只手寫了一張貨款欠條,什么合同也沒簽就走了,之后再無音信。他追到上海,要求當地派出所幫助查找這個人,被拒絕,派出所說他出示的手寫欠條不能作為法律憑證,還要再拿一個正式的律師函來才行。
張小玉:下崗失業人員創業遇到的法律問題有不少和合同有關,而他們偏偏缺乏這方面的基本法律常識,不是不知道要簽合同,就是簽的合同條款不嚴謹,讓別人鉆了空子,有人因此而虧得血本無歸。
大陸律師事務所田宏律師:在日常接待中,我也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創業者認為,只要簽了合同,就什么保障都有了,對方使什么壞都不怕。其實,這種認識也是錯誤的。
首先,任何合同內容要合法,只有內容合法的合同,才能在雙方發生糾紛時起到保護當事人利益的作用。否則合同內容不規范或不合法,合同條款不嚴謹,一旦發生糾紛,麻煩會更大。
其次,創業者簽合同前要弄清對方有無簽合同的合法授權,如果對方連簽合同的權利都沒有,簽出來的合同也等于廢紙一張。
再次,合同有固定格式,但沒有固定文本可模仿,不管什么合同都是自由締約的,締約的內容主要由締約雙方協商決定。所以,簽合同前如一點法律常識都沒有,給別人鉆空子的可能性就較大。房屋租賃最容易被人鉆空子
創業者黃麗在租經營場地時,房東提出要收押金,她不愿交,房東堅持要收,她想問,收租房押金到底合不合法;如果能收,押金的標準是多少?
市總工會法律顧問夏瑜杰律師:房屋租賃中的法律問題也是創業者經常遇到的,因為經營所需的場地較大,一般人家中沒有這么大的房子,只有靠租賃才能解決,而如果不懂法,在簽租賃合同時就最容易被別人鉆空子。
所以在租賃房屋時,創業者要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一是租賃合同到期后,原承租人在同等條件下有優先承租權。有些房屋因周圍環境改善后市口變好了,房東不想再把房子租給創業者,或者提出要加房租。而這時創業者的生意已做得很好,如果經營地點改變,原來辛苦建立起來的客戶網絡就要受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創業者可用優先承租權來約束房東。
二是房屋租賃合同要盡量寫得詳細些,包括裝修、維修該由誰承擔等,一般房屋修繕由房東負責。還有房屋租賃的最長期限是20年,租賃時間若超過6個月,最好簽定書面合同。
三是如果房東要收押金,承租人可計算一下,押金數額在經營成本中占的比例大不大,如果不大,又不影響資金流動,可以交;反之,則要考慮是不是放棄,另換一家。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款規定租房押金能不能收,收多少。如果房東提出押金要求,雙方可以在合同中約定。千萬不要口頭約定,否則今后免不了扯皮。
提高合法創業意識要有自覺性
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會和各種各樣的人發生法律關系,如銷售時和消費者形成法律關系;進貨時和上游廠家形成法律關系;接受工商、稅務等部門管理時,和工商、稅務部門形成行政法律關系,而這些法律關系中存在的不合理和不合法之處,很多時候不會馬上暴露出來,一旦爆發,對創業者經營帶來的負面影響不會小,而這時再來解決就被動了。
夏瑜杰律師:盡管市勞動、工會、工商等部門,對下崗失業人員創業一直都很扶持,其中也包括免費的法律援助和咨詢,但要提高合法創業意識,還要靠創業者的自覺性,創業者要有意識地學習和經營有關的法律條文。
特別是有些人生意做大后,需要合資或聯營,這時涉及到法律問題會更復雜,如果實在是生意忙而顧不上,可以聘請一位法律顧問,花小錢避免損失大錢還是值得的。
創業策略技巧
第一,要有先創業后賺錢的意識。古今中外,的們很少是因為立志賺大錢而創業>的,他們多半是因為心中隱隱約約有一個要實現,或是特別對某一方面有熱忱,通過創業將它實現。這樣的創業動機,比較能夠持久,能幫助創業者熬過各種難關,堅持下去。那些一心一意只想賺錢的創業者,很可能犯“短視近利”的毛病,無法兼顧其他要點,導致。
第二,要集中優勢,以專取勝。個人創業者實力較弱,資金有限,往往無法像大投資者那樣提高多元化來分散風險,但可以集中自身優勢,通過選擇能夠發揮自身長處的市場機會進行專業化,提供自己擅長生產和的產品和服務,提高產品的能力,切忌一哄而起,正像在戰場上全面出擊,不如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在整體市場上到處開花,不如集中力量打入市場,進行重點投資,發展專業特色產品,更能提高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第三,從小開始逐步升級。初學游泳的人必須先到淺水區多次練習,熟練后才能到大江大河里去享受搏浪擊流的樂趣而不至于有溺水的危險。創業也是這樣,瞄準某個項目時最好是適量介入,以較少的投資來了解認識市場,等到自認為確實有把握時,再大舉投入,放手一搏。不少雄心勃勃的投資者初涉商海,過于,在并不了解市場規律時就貿然傾囊而入口,殊不知商海風高浪急,嗆幾口水事小,上不了岸事大,利潤菲薄,要知道“船小好掉頭”,即使出現失誤,也還有挽回的機會。要是在不明行情,不辨大勢之際就“全體總動員”,一旦出現不愿看見的局面,豈不是敗得很慘?因此,想當者在進行項目投資時應從小開始,有十二分把握再全線介入,謀取最大收益。“從小開始,逐步升級”是一條穩妥而明智的創業之道。
第四,不要一窩蜂地去搶熱門生意。行業的選擇不僅決定了你賺不賺錢,更重要的是決定你后半生過得快不。有人說:要把工作當做畢生的志向,更何況是自行創業,當然要選擇自己有興趣,而且最適合自己專長的行業。千萬不要人云亦云,盡挑一些目前最流行或最賺錢的行業,沒有經過任何評估就一頭栽入。要知道,那些目前最流行或最賺錢的行業,往往市場已經飽和,就算還有一點空間,利潤也一定不如那些早期進入市場的人。傳說有一位商人,帶著兩袋大蒜長途跋涉到了阿拉伯地區。那兒的人從來沒有見過大蒜,他們想不到世界上還有這么味道好的東西,因此他們用當地最熱情的方式款待了這位精明的商人,臨別時給他兩袋金子作為酬謝。另一位商人聽到這個消息不禁為之一動,他想:大蔥的味道不也與大蒜一樣好嗎?于是,他帶著兩袋大蔥長途跋涉到了那個地方。那里的人們同樣沒見過大蔥,甚至覺得大蔥的味道比大蒜更好。他們更加盛情地款待了商人,并且一致認為,用金子遠不能表達他們對遠道而來的客人的謝意。經過再三商討,他們決定贈予這位商人兩袋大蒜。東施效顰,步人后塵,得到的只能是“大蒜”而不是金子。所以,不要選擇最熱門的行業,應該選擇最適合自己,并且最有潛力的行業。
【創業:大樹底下好乘涼】相關文章:
創業的準備與創業的理由03-28
創業的理由與創業的準備03-01
創業政策的創業學起源03-07
創業測試:創業指數測試11-27
創業難,女人創業更難11-17
休學創業還是在校創業?12-06
創業達人分享創業故事10-25
創業者創業前不可錯過的創業測試12-11
創業三階段:野蠻創業、精益創業、協同創業11-22
創業教育創業項目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