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概況導游詞

時間:2025-03-28 09:10:03 詩琳 導游詞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聊城概況導游詞范文(精選10篇)

  作為一名專門為游客提供優質服務的導游人員,時常需要用到導游詞,導游詞一般是根據實際的游覽景觀、遵照一定的游覽路線、模擬游覽活動而創作的。我們應該怎么寫導游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聊城概況導游詞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聊城概況導游詞范文(精選10篇)

  聊城概況導游詞 1

  聊城市地處經濟發達的山東省,居魯西,臨河南、河北,位于華東、華北、華中三大行政區交界處。代表中國商業文明的京杭大運河和代表農業文明的黃河在此交匯,貫穿中國南北的京九鐵路和連接祖國東西的膠濟邯鐵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黃金大十字”。聊城不僅起著輻射和帶動魯西經濟發展的中心作用,而且也是與山西、河北等內陸省份進行經濟、技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既可利用東部沿海的先進技術,還可利用東部省份的豐富資源,是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能源基地、內陸口岸和輻射冀魯豫交界地區的中心城市。

  聊城市位于北緯35o47~37o02和東經115o16~116o32‘之間,南北直距138公里,東西直距114公里。總面積8715平方公里,總人口557.52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40人。其中,少數民族38個,約有6.73萬人。市境地處黃河沖擊平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耕地面積553183公頃,人均耕地面積1.49畝。屬于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半干燥大陸性氣候。氣候適宜,光照充足,全年光照時數在2463~2741小時之間,無霜期200天左右。聊城市轄冠縣、莘縣、陽谷、東阿、茌平、高唐、東昌府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代管省轄市臨清市,下轄126個鄉、鎮、辦事處,6516個村委會。20xx年末,全市企業單位1219個,事業單位1481個,機關單位1010個,全部單位在崗職工人數為325020人。

  聊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原始社會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從事農業生產。市境發現了距今約六七千年的8座龍山文化城,它們是迄今為止全國發現的'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可見,古濟水西岸是當時一個極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夏商周時期,聊城經濟和社會發展較快,農業和手工業比較發達;春秋時期,聊城為齊國西部重要城邑;戰國時期,聊城為諸侯爭戰之地;秦漢時期,經濟文化得到較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銅、鐵、鋁是主要生產工具,利用水井解決飲水和灌溉問題,豪富之家乘車馬出行,銅鏡、熏爐成為必需品,能制作工藝水平較高的陶器,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較快,培養了不少名士武將;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自然災害較多,其間局部統一的時期,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事業有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隋大業4年(公元608年),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使市境交通、水利便利,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當時臨清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唐代是市境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時期,尤其是教育事業發達,造就了許多名人;明清兩代是聊城歷史上的輝煌時期,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樂九年(1411)間曾數次興工開復會通河,縱貫中國南北的大運河為聊城的發展繁榮帶來勃勃生機,臨清、聊城(今之東昌府區)成為沿運九大商埠之一。

  聊城“廛市煙火之相望,不下十萬戶”、商賈云集、百業興隆、帆檣如林、舳艫相接、車馬絡繹、貨積如山。外籍商人會館傍河而立,有崇樓高閣、殿宇名剎,清康熙帝4次來聊,乾隆帝9次駐蹕聊城。市境商貿昌盛,農業、紡織業、印刷業、筆業、工藝品生產業、磚窯業、食品業、造船業、漕運業發達。民國建立之前,市境有同盟會會員秘密組織民眾進行革新。民國時期,聊城是魯西政治、文化、中心。民國初,有棉業研究所、講習所、實驗廠,修建了公路,成立了汽車運輸公司、電燈公司、銀行、織布廠、醫院、官立中學堂、師范學校等。民國中后期,由于軍閥混戰、日軍入侵,農工商各業遭受極大破壞。

  1937年“七七事變”后,聊城成為抗日的前沿。抗日武裝6萬余人,與日軍作戰80余次,保衛收復了大片國土,聊城人民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解放戰爭時期,聊城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后方基地,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強渡黃河之際,市境有3.7萬人參軍入伍;在淮海戰役、渡江南下作戰中,境內民眾組織運輸隊、擔架隊全力支援解放軍作戰,為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聊城人民繼承優秀歷史傳統,艱苦奮斗、銳意進取,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聊城資源豐富、交通便利、通訊發達、旅游業成為新興產業。聊城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優質棉、蔬菜、果品、畜禽生產基地和農副產品深加工和出口基地。其中高蛋白小麥、鴨梨、圓鈴大棗、香瓜、小尾寒羊、魯西黃牛等名優稀特產品馳名中外,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食用菌栽培面積居全國首位,久負盛名的冠縣鴨梨種植面積達60萬畝,為全國之最,肉牛年出欄100多萬頭,肉雞年出欄500多萬只。水利資源充足,境內有徒駭河、馬頰河、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加之位于黃河位山灌區上游,水利條件十分優越。市境可利用地表水資源多年平均總量為454.86億立方米,過境黃河水資源420.3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9.51億立方米。煤、石油、天然氣、石灰石、石膏、鐵等地下礦藏豐富。地熱資源尚待開發。生物資源種類繁多,糧食作物品種500多個,經濟作物品種107個,蔬菜品種600多個,藥材品種61個,林木果樹品種225個,花卉品種146個,飼養動物品種95個。

  聊城是山東省交通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京九鐵路、邯濟鐵路、濟館高速公路在此交匯,是連接東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聊城鐵路編組站是京九線上的4大編組站之一。從聊城出發,1小時到達濟南空港,4小時到達青島海港,4個半小時即可到達北京。信息產業發展迅速,實現了交換程控化、傳輸數字化、網絡立體化的現代化電信網絡。聊城還開通了計算機互聯網和多媒體通訊網絡。“聊城信息港”是中國公眾多媒體信息網的一部分,它與國外信息網相連,實現了與世界資源共享。聊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然資源與人文景觀相互交融形成了豐富的旅游資源。名勝古跡2700多處,有旅游開發價值的景觀有470多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保護單位15處,特別是聊城城區獨具“江北水城”特色,素有“中國北方的威尼斯”之稱。

  聊城經濟發展迅速、百業俱興。20xx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39.45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138.8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91.9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08.66億元,一、二、三產業結構比例為29.5∶43.5∶27.0。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5312元。工農業總產值573.47億元。實有耕地面積553183公頃,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84畝,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63.01億元,糧食產量423.87萬噸,棉花產量8.47萬噸,油料產量27.70萬噸,水果產量34.99萬噸,蔬菜產量743.66萬噸,肉類總產量39.20萬噸,禽蛋產量30.10萬噸,大生畜年末存欄150.55萬頭,水產品產量39.08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353元,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492元。全部工業總產值453.45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93.40億元。全市工業企業1301個,大中型工業企業102個(國有工業企業53個),小型企業260個。

  國有工業企業87個、總產值965123萬元,集體工業企業57個、總產值299471萬元,股份合作工業企業12個、總產值114154萬元,股份制工業企業84個、總產值1026504萬元。外商及港澳臺工業企業16個、總產值130033萬元,中央工業企業1個、總產值9577萬元,省屬工業企業2個、總產值52438萬元。出口總額1262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8.1%,進口總額4527萬美元、比上年減少1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3.37億元、比上年增長19.9%;實際利用外資額366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5.3%。公路客運量1779萬人,公路貨運量881萬噸,電信業務總量126862萬元,郵政業務總量15218萬元。

  聊城交通便利,通訊快捷,科學教育蓬勃發展,文學藝術異彩紛呈;城市環境整潔清新,是山東省衛生城市;接待條件日漸完善,擁有一批高檔賓館、酒店;陸路口岸、海關、商檢等涉外機構健全。隨著以提高城市綜合服務功能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和市區集中供暖、供氣、以及東昌湖和古運河、徒駭河等工程項目的相繼建成,聊城的城市建設已經有了質的飛躍。隨著4×60萬千瓦山東中華聊城發電廠一期工程的完工,全部投產后,聊城將成為中國東部地區最大的能源基地之一。“江北水城”將以她獨特的風韻,迎接來自五湖四海的賓客。

  聊城概況導游詞 2

  聊城市地處北緯35°47’-37°02’和東經115°16’-116°32’之間,位于魯西,臨河南、河北,位于華東、華北、華中三大行政區交界處。總面積為8590平方公里,全市為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平均坡降約1/7500,海拔高度27.5-49.0米,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區,具有顯著的季節變化和季風氣候特征,屬半干旱大陸性氣候。

  聊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聊城地處中原腹地、山東省西部,臨河南、河北,位于華東、華中、華北三大區域交界處。黃河與京杭大運河在此交匯。聊城是京九鐵路與膠濟鐵路、膠濟邯鐵路、濟鄭高鐵在山東省內的交匯點,橫跨冀魯豫三省的.最大交通物流樞紐。聊城不僅可以輻射和帶動魯西經濟發展,而且是與晉、豫、冀等省份經濟技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既可利用東部沿海的便利港口,還可利用中西部省份的豐富資源,是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能源基地、內陸口岸和輻射冀魯豫交界地區的中心城市,中原經濟區東部的核心城市。

  聊城概況導游詞 3

  我的家鄉是被譽為“江北水城,運河古都”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聊城。我的家鄉不僅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人文,而且還有著優美的景色,你看那寬闊的京杭運河閃爍著耀眼的金光,整修一新的運河兩岸風景如畫,河水幽幽清澈見底,她像一塊巨大而透明的藍寶石鑲嵌在廣闊肥沃的'大地上,它既記載了家鄉人民撒下辛勞汗水而創造的奇跡,又向國內外和世人展現了聊城富有靈性的水的魅力。現在,我的家鄉聊城已成為了國內外游客無比向往的地方呢!?

  除了運河之外,我們聊城還有中國最古老的木質樓閣光岳樓,雄偉壯觀的宋代鐵塔,見證商賈云集繁華盛世的山陜會館,還有我們小孩子都愛去的風景秀麗具有田園風情的江堤樂園、桃園山莊,以及獨具特色的護城河拓寬而成碧波蕩漾的東昌湖,形成了中國北方特有的“湖中有城、城中有湖,城湖相間、人景相宜”獨特格局。

  我親愛的朋友,我的家鄉美嗎?作為聊城大家庭的一員,我真誠地歡迎您來我的家鄉聊城觀光做客!

  聊城概況導游詞 4

  聊城市位于山東省西部,西部靠漳衛河與河北省邯鄲市、邢臺地區隔水相望,南部和東南部隔金堤河、黃河與河南省及本省的濟寧市、泰安市、濟南市為鄰,北部和東北部與德州市接壤。聊城市因史稱聊攝國故名。聊城市轄東昌府區、臨清市和冠縣、莘縣、陽谷、東阿、 荏平、高唐6縣及一個經濟技術開發區。 有漢、回、蒙古等39個民族。以漢族人口最多,約占全市總人口的99%;其次為回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等。

  全市主要旅游資源聊城山陜會館,臨清舍利塔、清真寺,東阿曹植墓,陽谷景陽岡等得到保護與開發,景陽岡一期工程竣工并向游人開放。

  聊城概況導游詞 5

  改革開放以來全市國民經濟一直保持較高的發展速度近幾年來每年增幅均在30%以上。全市擁有銷售收入過億元和利稅超過千萬的企業達43個擁有上市公司3家。紡織、醫藥、機械、造紙、化工電力成為聊城的支柱產業。東阿阿膠出口量占全國的90%多。高唐時風農用車在產量效益利等方面均后全國同行業之冠2000年實現利稅3億多元。魯西化工的尿素和三無復臺肥的生產能力己達到100萬噸是全國重要的化肥生產基地。客車、拖拉機、造紙等產品在國內亦占有重要地位。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迅猛,肉牛出口居山東省第一位,肉雞產星出口星均居山東省第二位,食用菌和速凍、脫水蔬菜產品銷往五大洲40多個國家。

  第三產業發展迅速

  全市擁有各類市場432處其中年成交額過億元的市場有32處,形成魯西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目前聊城己與世界上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起交流與合作關系。全市出口商品達200多種外商投資項目360多家。印尼大馬集團、美國首聯集團、安宏集團、法國LDC公司歐華公司和瑞典斯堪尼亞公司等著名跨國公司都已在聊城投資建廠

  聊城是一座獨具魅力的江北水城

  全市水資源非常豐富,流域面積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條。中華母親河——黃河在我市自西向東蜿蜒百里;馬頰河、徒駭河、漳衛河、趙王河等眾多河流在市內縱橫交錯,國家南水北調工程將從聊城經過,形成了我國北方少有的、獨特的水系。市區內有我國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東昌湖,水面總面積5平方公里;京杭大運河、徒駭河、周公河、引黃灌渠等30多條大小河流穿城而過,并且水系相通,形成了“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河湖一體”的獨特城市風貌。

  聊城是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我市是黃河文化和運河文化共同孕育的一座古城,擁有文物古跡400余處。明代的光岳樓、清代的山陜會館和三國時期的曹植墓等,都是國家重點保護的文物古跡。大家比較熟悉的《水滸傳》、《金瓶梅》、《聊齋志異》、《老殘游記》等古典名著中描述的許多故事都發生在聊城。聊城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名人志士眾多。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臏,唐初名相馬周、哲學家呂才、宋代醫學家成無己、明代文學家謝榛、清代“義學正”武訓、抗日名將張自忠、現代中國畫大師李苦禪、領導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都是聊城人。

  聊城擁有十分豐富的旅游資源

  全市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眾多,擁有旅游景區(點)20多處。市區內四大景區相連接,構成了獨具魅力的旅游勝景:東昌湖風景區,融湖、河、城為一體,風景秀美,波光瀲滟,乘一葉扁舟于碧水之中,既可以觀賞到大自然的風光,又可以飽覽聞名于世的山陜會館、光岳樓、宋代鐵塔、海源閣等文化古跡;聊城鳳凰苑農業科技園,東臨大運河,西接東昌湖風景區,南依四河頭旅游度假村,是一處融生產示范、科技開發、觀光娛樂、綜合商貿于一體的大型農業科技示范觀光園;姜堤中原民俗游樂園,北連鳳凰苑農業科技園,既擁有眾多的現代化大型游樂設施,又具有田園風光的韻致;徒駭河風景區,位于聊城市區東側,與東昌湖水系相通,綠樹成蔭,風光旖旎。與此交相輝映的,還有陽谷的景陽崗、獅子樓,臨清的舍利塔、清真寺等國內著名的旅游景點。豐富的旅游資源吸引了大批的國內外游客,聊城已經成為國內新的旅游熱點。

  聊城把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來培植。近幾年來,聊城市委、市政府把發展旅游業作為全市的支柱產業來抓,建設“江北水城”這一旅游品牌。一是開發建設了東昌湖風景區。該風景區規劃面積占聊城市區的2/3。經過一年多的建設,占地1600畝的湖濱公園已經建成。公園內小橋流水,綠草如茵,大大小小的雕塑和建筑小品點綴其間。

  二是開發建設了古老的京杭大運河。聊城在歷史上,特別是在明清時代,曾因運河漕運發達而興盛400多年。當時的聊城“舟楫如云,帆檣蔽日”,被譽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會”。為了再現聊城昔日的繁榮景象,從1999年8月開始,聊城市實施了古運河開發工程。目前,一期開發已經完成,開發河道1.5公里,兩岸新建了水泥路、綠化帶和仿古建筑;二期工程開發正在進行,待三期工程開發結束,昔日聊城水運發達的景象會顯現出來。

  聊城概況導游詞 6

  聊城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因位于古聊河西岸而得名, 有“ 水城 ”的美譽。聊城市地處經濟發達的山東省,居魯西,臨河南、河北,位于華東、華北、華中三大行政區交界處。

  聊城早在原始社會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從事農業生產。可以追溯到距今約六七千年的8座龍山文化城,它們是迄今為止全國發現的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可見,古濟水西岸是當時一個極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夏商周時期,聊城經濟和社會發展較快,農業和手工業比較發達。商初大臣伊尹曾“躬耕于有莘之野”,輔佐商湯滅夏桀,世稱賢相。周時有“二十四孝”之一的閔子騫。春秋時期,聊城為齊國西部重要城邑。有謀士計然。戰國時期,聊城為諸侯爭戰之地。時有著名兵家孫臏、名士魯仲連威名遠播。

  明清兩代是聊城歷史上的輝煌時期,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樂九年(1411)間曾數次興工開通會通河,縱貫中國南北的大運河為聊城的發展繁榮帶來勃勃生機,臨清、聊城成為沿運九大商埠之一。聊城“廛市煙火之相望,不下十萬戶”、商賈云集、百業興隆、帆檣如林、舳艫相接、車馬絡繹、貨積如山。外籍商人會館傍河而立,有崇樓高閣、殿宇名剎,清康熙帝4次來聊,乾隆帝9次駐蹕聊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建立后,聊城人民繼承優秀歷史傳統,艱苦奮斗、銳意進取,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聊城古稱東昌,歷史悠久,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極為豐富。現有名勝古跡446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風景如畫的東昌湖,面積達4.2平方公里,聊城古城座落在湖中央,形成了“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一體”的獨特的古城格局和風貌,是著名的中國北方水城,被譽為“東方威尼斯”。全市主要旅游資源聊城山陜會館,臨清舍利塔、清真寺,東阿曹植墓,陽谷景陽岡等。

  建于明代的光岳樓,氣勢恢弘,“雖黃鶴、岳陽亦當望拜”。建于清初的山陜會館,雕刻精細,布局嚴謹,是我國會館建筑中不可多得的藝術杰作。被譽為“東昌三寶”之一的宋代鐵塔,古樸雄渾,蒼勁挺拔,是我國現存為數極少的鐵塔之一。清代四大私人藏書樓之一的海源閣,收藏之豐富“為海內之甲觀”。在市區周圍,還分布著武松斗西門慶的獅子樓、武松打虎的.景陽岡、魚山腳下的曹植墓,以及古阿井、迷魂陣、鰲頭磯、舍利塔等一大批聞名遐邇的名勝古跡。

  聊城是人杰地靈的地方,是著名學者傅斯年、季羨林、國畫大師李苦禪、民族英雄張自忠和黨的好干部孔繁森的故鄉。

  聊城概況導游詞 7

  聊城地處魯西平原,古運河畔,是座歷史悠久的重鎮,因位于古聊河西岸而得名。聊城古城池位置和布局狀若鳳凰,故素有“鳳凰城”之稱。它位于山東西部,古運河畔,明清時期為東昌府,現為聊城市委,市府所在地,是魯西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聊城始建于春秋,距今已有案2500多年,《史記》中“魯仲連射書喻燕將”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聊城地處冀,魯,豫三省交界處,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曾為沿古運河九大商埠之一,被譽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液,江北一都會”。明清之交,由于漕運興盛帶來了聊城文化事業的發展。

  聊城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傳》,《今瓶梅》,《老殘游記》中許多故事也都取材于這個地區,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吸引著眾多的游客。鳥瞰古城,環城湖水宛如一面明鏡,把古城鑲嵌在中央,中外專家譽聊城為“中國的威尼斯”,東方的“諾亞方舟”。

  悠久的歷史為聊城留下了眾多的景觀,光岳曉晴、巢父遺牧、崇武連墻、綠云春曙、古秋鋪瓊、圣泉攜雨、仙閣云護、鐵塔煙霏合稱八大勝景。今存聊城古建筑光岳樓與山陜會館均于1956年被山東省列為省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聊城是湖、河、城融為一體獨具特色的城市。馳名中外的京杭大運河象一條游龍越境而過。江北最大的人造湖東昌湖,猶如錦帶環抱古城。光岳樓,沖漢凌空,氣勢雄偉為魯西的一大奇觀。山陜會館構筑巧妙,富麗堂皇建于宋金之際的鐵塔,俊崇渾樸為聊城古老的象征。藏書甲天下的海源閣古樸莊重藏書宏富,為清代著名的4大私人藏書樓之一。初建尋北宋末年的獅子樓,雕梁畫棟因傳說公在此斗殺西門慶而聞名海內外。造型獨特的臨清清真寺、雄偉壯觀的舍利塔、坐座于東阿魚山西麓的曹植墓、聞名遐爾的武松打虎處景陽崗無不凝聚著先人的智慧標志著歷史的文明閃爍著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燦爛異彩。

  聊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市名勝古跡眾多,文化典籍薈萃,歷史名人輩出。聊城又是一座水城,市區內有我國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東昌湖,面積逾5平方公里。黃河、京杭大運河、徒駭河、周公河、引黃灌渠等多條河流穿境而過,且水系相通,形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河一體”的獨特城市風貌,被譽為“江北水城”。

  “江北水城”是一塊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她象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大運河畔。她碧波千頃,處處春水鬧古城。她有著獨特的風韻和迷人的魅力、靈氣。煙波浩淼的東昌湖,曾有鳳凰棲息,有胭脂對湖梳妝的倩影;氣勢恢宏的`京杭大運河,象一條玉帶穿城而過,令人不由得想起輝煌的往昔;寬闊的徒駭河,象一輪巨大的彎月,簇擁著南部的半個城區,誰說聽不到大禹師徒的驚嘆!古老的黃河,孕育華夏文明的搖籃,它通過引水渠道,為城區編織出一條條水網,構成了城中有湖、湖中有城、湖河一體、交互輝映、北國江南的獨特水城風貌。“江北水城”因水而美,因人而麗,因名城名企而愈發卓越秀美。

  歡迎您來聊城旅游,江北水城歡迎您!

  聊城概況導游詞 8

  聊城山陜會館在城區的南部,運河西岸,是清代聊城商業繁榮的縮影和見證。會館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是山西、陜西的商人為“祀神明而聯桑梓”集資興建的,從開始到建成共歷時66年,耗銀9.2萬多兩。會館東西長77米,南北寬43米,占地面積3311平方米。整個建筑包括山門、過樓、戲樓、夾樓、鐘鼓二樓、南北看樓、關帝大殿、春秋閣等部分,共有亭臺樓閣160多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全國現存的會館中,聊城山陜會館的建筑面積不算很大,但是其精妙絕倫的建筑雕刻和繪畫藝術卻是國內罕見。

  會館按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筑的基本格局排列各組建筑,強調中軸線兩側均衡對稱,突出中軸線上建筑,通過屋頂的形式、面闊進深的大小、藝術構件雕刻的繁簡等來區分建筑的主次級別。沿中軸線由東到西依次為山門、戲樓、鐘鼓樓、南北看樓、碑亭、中獻殿、關帝殿、春秋閣。從山門到春秋閣三個院落逐漸增高,錯落有致,各單體建筑互相連接,布局緊湊。

  山門,又稱三門或牌樓,為四柱三間牌坊式門樓。面闊7米,進深1.7米,高10米。四根柱子的柱礎均為圓雕的獅子,中間兩柱正面陽刻楹聯,字體雄渾,氣魄宏大。

  上聯為:本是豪杰作為只此心無愧圣賢洵足配東國夫子;

  下聯是:何必仙佛功德惟其氣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圣人。

  中間石質門框和門楣石上遍雕蝙蝠圖案。門楣上方中間嵌條石一塊,上刻“山陜會館”四個大字。

  南北兩小門的門框和門楣也用整塊青石作成,石上淺雕卷云紋。門楣上方各嵌一石質方匾,匾上分別楷書“履中”、“蹈和”。次間兩門的兩側為磚筑八字形影壁,影壁左書“精中貫日”,右為“大義參天”。

  山門外南北兩端,各有一座插旗桿用的正方形石墩。石墩高1.98米,寬0.92米,石墩前后兩面刻有龍鳳,左右兩面刻有荷花牡丹。山門內側有木質圓柱四根。門后兩內柱的上端與壁中兩外柱以構件相連。

  走進會館,過了戲臺下的一道山門,便見華美的戲樓,戲樓坐東面西,與大殿對峙。戲樓后山墻中央有一條從戲臺下穿過通往庭院的甬道,寬2.16米,高12.12米,入口處為磚雕垂花門罩。罩上方有石刻匾額“岑樓凝霞”四字。甬道左右各有一個石刻照壁,左刻丹頂鶴與蒼松,右刻梅花鹿及花草,均高2.08米,寬1.15米。照壁下有精致的石刻插屏架,上有細膩的磚刻垂花壁罩,上飾琉璃制黃牡丹、綠麒麟和萬年青等。

  山門與戲樓之間,有連接二者的遮雨過樓,頂部為單檐硬山式。戲樓為二重檐兩層臺樓,結頂正脊為歇山式,又于左右各出歇山,成十翼角,房面覆綠黃兩色琉璃瓦。戲臺呈正方形平面,臺高2.3米,前臺寬9.6米,深5米,后臺寬8.6米,深3米。戲臺正面開3間臺口,檐下有5塊透雕木質額枋,中間為“福祿壽”三星故事,兩邊為飛龍、花卉和人物等。4根檐柱均為石雕楹聯。內聯楷書陽文:宮商翕奏賞心是金榜題名洞房花燭;扮演成文快意在坦道駿馬高帆順風。外聯楷書陰文:結五萬春花奏雅宣和無戾風騷稱杰構;譜大千秋色鏤金錯彩有裨世教即奇觀。

  戲臺里側,有迎屏將前臺與后臺隔開。屏上繪有4幅大型花卉,左右木柱上刻有陽文楹聯:響遏行云,一曲笙簧欣樂利;歌翻白雪,八方舞蹈荷升平。屏上方懸掛著木刻匾額“云霞絢采”。戲臺的前臺兩側為八字形折壁,折壁上各鑲有高1.8米、寬0.5米的石刻工筆圖畫。左為“海市蜃樓”,右為“天臺勝景”。戲臺藻井彩繪團鶴祥云,似寓有福比天高之意。其精工細作的復臺結構較為罕見。

  戲樓的兩側是南北對稱的夾樓,與戲樓連為一體,為二層3間單檐建筑。中間一間屋頂高起,下有拱門內外通行。東向門上各有石雕匾額一方,左為“對岳”,右為“望海”。兩側小間的二樓都開有東向園窗。這里原為戲樓演戲時演員們的化妝室和休息室。至今在其墻上還可以看到從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到民國八年(1919),山西、山東各地的戲曲班社和教育部的易俗社,各個時期的演員們所寫下的對“戲東”、“班社主”不滿的詩句以及京劇、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劇種的120多個傳統劇目,對于研究中國的戲劇史,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

  鐘鼓樓鐘樓、鼓樓南北對稱,分列于夾樓外側。均為筑于磚石方臺之上的單間二層重檐歇山十字脊式建筑。二層各有12根檐柱承托著第一層屋檐。一層樓門西向。左為“鐘樓”,二層樓門南向,門楣上有石刻“振聾”橫額一方,兩側石柱上陰刻楹聯一副:其聲大而遠,厥意深且長。右為“鼓樓”,二層樓門北向。門楣上有石刻“警聵”橫額一方,兩側石柱上陰刻楹聯一副:當知聽思聰,豈可耳無聞。

  鐘、鼓樓下各有一小院,院內翠竹茂密,院墻上有一圓形月門通往庭院。庭院東西深23米,南北寬33米,中央有一條平直的石板路,路兩邊各有一株百年古槐,濃蔭如蓋。庭院正面的大殿臺階下,有一對高大雄健的石獅,由獅身、須彌座、底座3部分組成,通高3.25米。底座四面雕刻佛教八大法寶,前為劍、杵;左為傘、塔;右為鈴、笆;后為印、鉑,用以驅妖避邪。須彌座上部刻花瓶、鹿、小瓜、石榴,取其平平安安、福祿綿綿、甜甜美美、多子多孫之意。下部前為牡丹、左為荷花、右為梅花、后為菊花,意為四季吉祥。這對石獅,左面腳踩繡球者為雄獅,右面腳踏幼獅者為雌獅。據記載,這對石獅從山西選料精鑿細刻而成,耗銀633兩。

  南北看樓位于鐘鼓樓的西面,戲樓臺前左右兩側,為面闊五間,進深一間的二層外廊式建筑,樓長16.5米,深5米,其頂為卷棚式,上覆灰瓦。看樓底層地面為磚鋪地,二層樓板由六根木制樓板梁,上置木地板椽,在木地板上鋪石磚以構成。二層房架為四架梁,上置檁、椽、望板和瓦件。看樓為敞開的廊式建筑,可以坐在樓內觀看戲臺上的表演。

  看樓位于庭院南北兩側,各面闊5間,上下2層,樓長16.5米,深5米,房面為灰瓦卷棚頂,為看戲、飲茶、談生意的場所。看樓上首是碑亭,各為3開間,正面敞開,筒瓦歇山頂,飛檐則高出看樓和大殿房面。額枋上下較寬,各繪有日出、龍虎、瓜果和人物圖案。每一碑亭各豎有石碑4幢,壁碑2塊。立碑通高均為6.2米,寬1.2米,碑文內容詳細記載了山陜會館歷年維修建設情況,碑陰還刻有各商號名稱及其捐銀數量。南碑亭西首內壁上,還立有清乾隆所刻地契碑一塊,詳細記述了山陜會館置買園地闊步數目、四至、買價及刻石立碑之因,是研究晉商經營思想的.重要文獻。

  由地契碑西折,過南碑亭西門,便是列支碑墻。鑲嵌有清嘉慶十五年(1810)、道光二十五年(1840)、同治六年(1867)、同治十三年(1874)、光緒二十年(1894)立的“會館功竣歷年進出銀兩開列碑”等5塊列支碑刻。

  大殿是會館的中心建筑,由獻殿和復殿前后組成,檐部有天溝相接。獻殿與復殿又各分為正殿和南北配殿,前后左右共六殿,均面闊3間。正殿房面高于南北配殿。獻殿為卷棚頂,復殿為懸山項。正殿房面覆綠色琉璃瓦,前后房面中央各鑲嵌有菱形狀黃、綠琉璃瓦。南北配殿覆灰筒瓦。

  正殿亦稱關帝大殿,殿前有方形石柱四根,石柱下為垂幔琴腿式石雕柱礎。石柱正面刻有歌頌關羽的楹聯,內柱為行楷陽文:偉烈壯古今,浩氣丹心,漢代一時真君子;至誠參天地,英文雄武,晉國千秋大丈夫。

  外聯為行楷陰文:非必殺身成仁,問我輩誰全節義;漫說通經致用,笑書生空讀春秋。四根檐柱上方,鑲有3塊木質透雕額枋,中間1塊刻有老子和八仙人物。左邊刻有“神仙傳”故事,右邊刻有“行孝圖”,為中國古代二十四孝中的幾個故事,自左向右依次為:《哭竹生筍》、《扇枕溫衾》、《懷右遺親》、《為母埋兒》、《聞雷泣墓》、《恣蚊飽血》、《臥冰求鯉》。額枋的上方,還繪有6幅《西游記》故事工筆畫及木雕牡丹花12朵為裝飾。

  檐廊正中,懸有木質陽文匾額“大義參天”四字。正殿獻殿內原為擺放供品,聚會議事的處所。殿之梁檁均通體彩繪,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有人物故事畫18幅。殿內正上方懸“富國裕民”木質匾額。

  獻殿后面為過廊,并與南北配殿中獻殿后面的過廊相通。廊西頭山墻上各有角門通往南北跨院,門外側各有石刻橫匾一方,南曰:“南極”,北曰:“北拱”。

  過廊后面是復殿,殿中偏后部有一暖閣,閣前供有關圣帝君、關平和周倉3尊雕像。關圣帝君神像高3米,身穿刺繡滾龍袍,鎏金冠旒,威麗端正,儼然帝王形象。復殿后仍有檐廊,廊下有木質圓柱四根,柱下皆以精致的石雕為柱礎。檐柱上方鑲有3塊木質透雕額枋,中間刻人物、牡丹,南北兩側刻有飛龍、麒麟等。檐廊的迎風板上,兩側還鑲有“道續尼山”和“義秉麟經”匾,進一步體現了關帝廟中所信奉的是地道的儒家正統思想。

  南配殿位于正殿的南面,亦稱文昌火神殿,是當年眾商們祭祀文昌火神的處所。設置同正殿相同,即前為獻殿,后為復殿。獻殿前廊,有以石雕的麒麟、大象作柱礎的石雕檐柱四根,其側面分別刻有仙鶴祥云的花卉圖案,正面刻有楹聯。內柱上刻有陽文楹聯:氣本似珠,看午夜光分奎辟;功原濟水,居離官位按丙丁。外柱上刻有陰文楹聯:位南天以居尊,神焰熒熒臨斗柄;鄰北極而宰化,星精朗朗俯魁垣。

  檐柱上方鑲有3塊木質額枋,中間一塊刻有首尾相接、神態各異的7只蘆雁和菊花,兩側的2塊各分別刻有梅花、荷花、瓶、大香爐和茶壺。檐廊的正中懸有木質陽文匾額“風時浪恬”一方。

  獻殿后面的復殿內供有文昌神和火神王靈官,殿正門上方懸“天開文運”木質匾額。

  北配殿位于正殿的北面,也稱“財神殿”,與文昌火神殿南北對應,是當年眾商們祈禱發財的地方,也分為獻殿和復殿。獻殿的前廊有以石雕的麒麟、大象為柱礎的石雕檐柱四根,柱的側面、背面分別刻有花卉圖案,正面刻有楹聯,內柱上刻有陰文楹聯:德兆阜財,萃萬國物化天寶;行以利涉,慶一時海晏河清。外柱上陽刻楹聯:位津要而掌財源,萬里腰纏畢至;感錢神以成砥柱,千秋寶載無虞。

  檐柱上方鑲有3塊木雕額枋,中間一塊刻有6只飛雁和一座城堡,兩側分別刻有鼎、花瓶、香爐和食盒。檐廊正中懸有木質陽文匾額“功司利濟”一方。

  獻殿后面的復殿內供有財神趙公明和水神金龍四大王謝緒神像,殿正門上方懸“萬世永賴”木質匾額。

  春秋閣為會館最后面、最高大的殿宇。面闊3間,上下2層,單檐歇山,灰筒瓦頂,斗拱抬梁式結構。閣前廊有四根木質檐柱,前廊額枋均為木刻透雕,雕飾人物和牡丹、金瓜、花卉等。閣左右各附設一座望樓,上下各一間,兩望樓券門上各有扇形匾額一方,南曰“接步”,北曰“登階”。春秋閣過去也是供奉“關帝”的處所。一樓內原有大幅關羽畫像,二樓原有關羽生平故事木雕連環人物群像。目前,二樓西墻上仍保留著關羽全身陰線雕石刻一方。

  春秋閣兩側,為南北兩側的游廊,各面闊3間,進深一間,灰瓦蓋頂并與望樓和正殿相接,形成一個緊湊的四合院落。兩游廊南北兩側為南北跨院。兩院之間,并于南北兩廂游廊的東首各有小門相通。南跨院現存硬山瓦房3間。北跨院現有南屋3間、小北屋2間、小西佛亭3間,坐東朝西后門一間,均灰瓦蓋頂,前出廊檐。

  聊城山陜會館建成后,歷史上先后進行過8次擴建和維修。據現存16通碑碣記載,其中第4次維修從嘉慶八年(1803)到嘉慶十四年(1809),歷時7載,用銀49643.43兩。第5次維修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用銀18028.78兩。維修所用木材多來自陜西終南山,工匠多來自山西汾陽府,建筑風格盡量體現其地方特色。其建成后百余年間,每年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都演戲以娛神。

  聊城山陜會館是歷史上聊城商業發達、經濟繁榮的見證。它集中國傳統文化之大成,融中國傳統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體。整個建筑布局緊湊,錯落有致,連接得體,裝飾華麗,堪稱中國古代建筑的杰作。它的石雕、木雕、磚雕和繪畫工藝更是中國建筑藝術的精品,對于研究中國的古代建筑史、商貿史、戲劇史、運河文化史、書法、繪畫、雕刻藝術史以及清代資本主義萌芽因素的產生具有極高的資料價值。

  。會館,明清時期都市中由同鄉或同業組成的封建性團體。始設于明代前期,迄今所知最早的會館是建于永樂年間的北京蕪湖會館。嘉靖、萬歷時期,會館趨于興盛,清代中期最多,會館幾乎遍及通都大邑,府、州、縣城甚至某些鄉鎮也有設置。明清時期聊城商賈云集,東關運河沿岸有山陜、江西、蘇州、贛江、武林等八大會館,其中山陜會館是唯一保存至今的會館建筑。

  聊城概況導游詞 9

  尊敬的各位游客,聊城山陜會館在城區的南部,運河西岸,是清代聊城商業繁榮的縮影和見證。會館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是山西、陜西的商人為“祀神明而聯桑梓”集資興建的,從開始到建成共歷時66年,耗銀9.2萬多兩。會館東西長77米,南北寬43米,占地面積3311平方米。整個建筑包括山門、過樓、戲樓、夾樓、鐘鼓二樓、南北看樓、關帝大殿、春秋閣等部分,共有亭臺樓閣160多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全國現存的會館中,聊城山陜會館的建筑面積不算很大,但是其精妙絕倫的建筑雕刻和繪畫藝術卻是國內罕見。

  會館按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筑的基本格局排列各組建筑,強調中軸線兩側均衡對稱,突出中軸線上建筑,通過屋頂的形式、面闊進深的大小、藝術構件雕刻的.繁簡等來區分建筑的主次級別。沿中軸線由東到西依次為山門、戲樓、鐘鼓樓、南北看樓、碑亭、中獻殿、關帝殿、春秋閣。從山門到春秋閣三個院落逐漸增高,錯落有致,各單體建筑互相連接,布局緊湊。

  聊城山陜會館建成后,歷史上先后進行過8次擴建和維修。據現存16通碑碣記載,其中第4次維修從嘉慶八年(1803)到嘉慶十四年(1809),歷時7載,用銀49643.43兩。第5次維修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用銀18028.78兩。維修所用木材多來自陜西終南山,工匠多來自山西汾陽府,建筑風格盡量體現其地方特色。其建成后百余年間,每年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都演戲以娛神。

  聊城山陜會館是歷史上聊城商業發達、經濟繁榮的見證。它集中國傳統文化之大成,融中國傳統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體。整個建筑布局緊湊,錯落有致,連接得體,裝飾華麗,堪稱中國古代建筑的杰作。它的石雕、木雕、磚雕和繪畫工藝更是中國建筑藝術的精品,對于研究中國的古代建筑史、商貿史、戲劇史、 運河文化史、書法、繪畫、雕刻藝術史以及清代資本主義萌芽因素的產生具有極高的資料價值。

  會館,明清時期都市中由同鄉或同業組成的封建性團體。始設于明代前期,迄今所知最早的會館是建于永樂年間的北京蕪湖會館。嘉靖、萬歷時期,會館趨于興盛,清代中期最多,會館幾乎遍及通都大邑,府、州、縣城甚至某些鄉鎮也有設置。明清時期聊城商賈云集,東關運河沿岸有山陜、 江西、 蘇州、 贛江、 武林等八大會館,其中山陜會館是唯一保存至今的會館建筑。

  聊城概況導游詞 10

  尊敬的各位游客,京杭大運河西岸有一處富麗堂皇的古建筑群,遠看,瓊樓玉宇,璀璨多姿;近看,雕梁畫棟,金碧輝煌。 這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聊城山陜會館。

  聊城山陜會館在城區的南部,運河西岸,是清代聊城商業繁榮的縮影和見證。會館始建于清乾隆八年,也就是1743年 。這驚世駭俗的山陜會館是山西和陜西兩地的商人集資興建的。從開建到建成,歷時66年,花銀60465.69兩。館中,有技術精湛的建筑雕刻、惟妙惟肖的精美繪畫。

  來到大門前,只見門兩側有一幅對聯。上聯是:本是豪杰作為只此心無愧圣賢洵足配東國夫子;下聯是:何必仙佛功德惟其氣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圣人。在大門的兩側,有兩個便門,上面分別寫著“履中”、“蹈和”。 便門旁邊為磚筑八字形影壁,影壁左書“精中貫日”,右為“大義參天”。

  走進會館,過了戲臺下的一道門,便看到了華麗的戲臺。一般的戲臺只有四個翼角,而這個戲臺卻呈十翼角。從上面往下看,猶如一只展翅高飛的鳳凰,栩栩如生。這座戲臺精湛至極,能和故宮、頤和園的戲臺相媲美。戲樓的兩側是南北對稱的夾樓,與戲樓連為一體。則鐘樓與鼓樓南北對稱,分列于夾樓外側。從遠處看,形成了一個“山”字。

  院中還有兩棵古槐樹,已有四五百年了,而山陜會館才有兩百多年。可見,山陜兩地的商人是取這兩棵槐樹而興建的會館。與槐樹相對的,還有兩座石獅子。

  再往前走,就到了關帝大殿,也就是正殿。關帝大殿中供奉著關羽。這兒,為什么是供奉著關羽,而不是其他人哪?原來,關羽是山西人,而這山陜會館是山西和陜西人集資興建的,所以,關羽便是商人們精神上的一個支點。所謂“買賣不成,忠義要在“,指的.就是關羽的忠義。

  在大殿門口,抬頭望,有許多精致的雕刻。中間的1塊刻有八仙人物,他們分別代表著老、幼、男、女、富、貴、貧、賤。看,正給中間的南極仙翁賀喜哪!在南極仙翁的左邊,有一個仙童,右邊立著花鹿,代表著長壽。左邊的一塊上

  則刻有“神仙傳”的故事。在右邊也有一塊額枋,上面刻有“行孝圖”,為中國古代的二十四孝的幾個故事。有《哭竹生筍》、《懷橘遺母》、《為母埋兒》、《臥冰求鯉》、《聞雷泣墓》、《扇枕溫衾》、還有《恣蚊飽血》。更令人震驚的是,從下面看這些額枋,就會看到許許多多的動物頭像。而且,這些小巧玲瓏而又惟妙惟肖的木質透雕竟是國寶級的,更是山陜會館的鎮館之寶!

  進入大殿,只見正中央坐著關羽。他頭戴龍帽,身著龍袍,亦有帝王風范。在關羽的右邊,站著他的義子關平;在關羽的左側,則站著周倉。只見關平手托玉璽,周倉手拿青龍偃月刀,好不威風!在正殿的南邊,是文昌火神殿,是當年眾商們祭祀文昌火神的處所;北邊,是財神殿,是當年眾商們祈禱發財的地方。

  再往里走,就到了春秋閣。春秋閣是會館中為高大的,也是最里面的一座殿宇。建春秋閣的目的,就是為了紀念關羽挑燈讀《春秋》的,正因如此,才起名為“春秋閣”。春秋閣上方的額枋上,刻著鳳凰與牡丹,下方有木瓜、玉米等果實。連起來就是——“春華(花)秋實”。由此可見,古代人民多有智慧啊!

  山陜會館是古代勞動人民的心血與智慧的結晶呀!這,也是唯一保存至今的會館建筑。所以,我們更應該愛護山陜會館,珍惜這一宏偉壯觀古建筑!

【聊城概況導游詞】相關文章:

拙政園概況導游詞01-16

陜西概況導游詞03-21

玉山概況導游詞02-15

仙居概況導游詞02-14

新疆概況的導游詞12-16

大理概況導游詞02-04

烏鎮概況導游詞02-13

云南概況導游詞06-07

沈陽概況導游詞07-25

亚洲制服丝袜二区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无码视频乱码,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综合国产精品一区看三级 | 五月天AV女优在线观看 | 好吊妞在线观看新免费视频 |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 野外少妇被弄出喷水 | 在线视频免费国产午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