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學生調查報告5篇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報告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那么,報告到底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學生調查報告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生調查報告 篇1
從表面上看,消費是個人行為,但從更深層的意義上說,消費心理、消費意向、消費意識、消費嗜好是一種精神文化現象。從這一意義上說,校園里出現的不良消費所造成的消極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它不僅加重了學生家長的經濟負擔,影響了家長和學生的感情;還在某種程度上扭曲了校園人際關系,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對學生個人來說,這一時期形成的道德觀念可能會影響他一生的消費行為,并且與其人生觀、價值觀、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關。所以,中國當代大學生消費問題值得重視,而且刻不容緩!
本調查旨在分析大學生特別是貧困生大學生的消費行為,了解他們目前的消費情況,以期挖掘潛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有效的改善措施,促進大學生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樹立科學合理的消費觀。
一、對象與方法
1.對象:筆者對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華南農業大學、汕頭大學、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廣東商學院、廣東工業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等面向全國招生的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學生進行隨機性匿名問卷調查和訪談。接受調查共320人,平均年齡20.8歲,平均年級為2.1年級。
2.方法:一是采用問卷調查法。問卷內容是根據大學生消費的相關情況自行設計,經預試、反復修改后形成,問卷題型主要采用選擇題的形式。本次調查共收回問卷發145份,有效問卷138份;二是網絡問卷調查,通過QQ、EMAIL、留言板等方式讓各大高校的部分學生網上答卷。填寫網上調查問卷的人數110人,問卷做到了隨機發放;三是一對一談話或座談會等形式獲取信息,進一步了解被調查者的消費心理和價值取向。訪談的方式隨機選擇了愿意接受訪問的65人。三種形式形成互補,相互促進,使我們的研究更具客觀性。
3.資料處理:全部原始數據采用EXEL 20xx進行分析和統計。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月消費總額貧富差距大。大學生總體的月消費額主要集中在35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這一幅度,少于350元或多于1200元的兩極分化現象比較少。而備案貧困生的消費額基本是少于350元。貧困生的生活標準與消費能力與普通學生差距相當大。(見圖1)
2.飲食方面開銷大。無論是否貧困生,飲食開支在消費總額中占了絕大部分,這是符合健康的消費構成的。調查發現,大學生中還興起一股外出聚餐和請同學吃飯的熱潮,這方面的開支雖然不算大,但也是造成大學生消費高的一個原因,這說明大學生已經逐漸有了社會交際方面的消費。
3.通訊網絡費用過高。被調查人群中,對手機的擁有率為92%,其中70%的貧困生也擁有手機。調查發現,大部分同學每月的手機費用集中在50元——100元,貧困生的手機費用一般能控制在50元以下。也有14%的同學每月的手機費用高達150元以上。
4.“游玩費”、“戀愛費”逐漸增長。隨著旅游的概念進入現代消費,大學生也逐漸有了這方面的花費。據了解,大學生平均一年內會出游兩次,跟集體出游或是與三兩好友同游。另外,調查中占30%的大學生在談戀愛,他們每月用于戀愛的費用都是200元——350元之高。這是當代大學生中出現的一種不甚合理的消費。學生思想活躍,對新事物有強烈的求知欲,喜歡追求新潮,消費的趨附性強,娛樂消費占全部消費額的比重很大。(具體見圖2)
5.先進的消費方式悄然成風。大部分學生購物都喜歡現金消費,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學喜歡銀行卡信用卡消費方式。可見,一些比較先進的消費方式已經進入了大學生的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校園卡、銀行借記卡會成為大學生錢包里的必備品。學生使用信用卡也逐漸悄然成風。
6.男女生間的消費差異。調查結果顯示:現代的大學生中,男女方戀愛支出基本成持平趨勢,部分女生戀愛支出還甚至超過了男生。在建立和培養自己人際關系方面,男生的開銷遠比女生大,而在形象包裝方面,女生又會略勝一酬。在對于是否會計劃月生活費的這一項調查中,選擇有計劃的女同學僅為28.4%,男同學則為37.1%.(具體差異見圖3)
7.日常資金來源和家庭收入。調查發現,大學生主要的經濟來源是家里提供。其中貧困生勤工儉學的人數比普通學生多出十個百分點。而貧困生對于外出兼職比普通學生有更熱切的期望,也會付出更多的努力。可見,貧困生有著更迫切地鍛煉自己、早日投入社會的意識。家庭月收入方面,大學生家庭月收入整體上以1000元——20xx元居多,而貧困生的家庭月收入以500元——1500元居多,有25%還是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特困戶。(詳細可見表)
8.大學生對自身消費現狀的看法。無論貧困生還是非貧困生,對于自身的消費現狀,三分之一的人表示是覺得剛剛好的,一成的貧困生覺得自身消費現狀偏低。而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認為自身的消費現狀是偏高的,同學們普遍都有在不知不覺中花了錢的體驗,但大多數的同學都沒有切實地想過要如何去正視自身消費過高的問題以及想出應對措施,可見,大學生還未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和成熟的消費觀。
三、結論與討論
1.結論
(1)大學生的消費構成跟上社會發展的潮流,與社會接軌。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大學生外出聚餐、請朋友吃飯、外出旅游、通訊網絡方面的費用較多,儼然大學生圈子也成了一個小社會,大學生更多地意識到了要提早接觸社會上的一些新的生活消費方式,進而提早融入社會。而銀行卡、信用卡等消費方式也受到大學生們歡迎,可見,大學生作為社會上一個活躍的群體,雖然在經濟實力上未能跟上社會,但消費意識上卻早已和社會發展同步。
(2)理性消費仍為消費主流。大學生的絕大部分支出是用于飲食方面,而玩樂方面的支出不算多。由此可見,大學生還是清楚知道自身的使命還是以學習知識為主,而不會沉迷于玩樂。由于消費能力有限,大學生消費時都會較為謹慎,盡量精挑細選,不會一味求貴,或者只注重便宜的價格而不注重質量。所以較為理性的消費是大學生消費的主流。
(3)消費呈現向多元化發展。大學生在實現溫飽的同時,也在服飾裝扮這一方面明顯消費。而作為飽讀圣賢書的天之驕子們,學習之余也會不忘逛逛學習用品店和書店,為取得各類證書的補課充電也成了大學生的一個消費熱點。部分手頭寬余的學生還手頭上還會擁有一些如照相機、MP3等數碼產品。可見,大學生的消費取向逐漸向多元化發展。
(4)戀愛費用支出過高。大學生剛開始戀愛為穩固戀情和討戀人歡心所付出的“戀愛費”比較高,這是大學生消費中很不合理的一部分支出,因談戀愛而每月的生活費入不敷出的大學生大有人在。這種不合理的消費也會導致一種錯誤價值觀的形成,容易讓大學生們認為愛情是建立在金錢之上的。所以,戀愛支出過高的現象應制止。
(5)貧困生的消費水平雖然偏低,但消費構成比較合理。貧困生因為消費能力有限,他們日用的資金來源除了家里提供之外,還有國家、社會資助和勤工儉學等途徑。正因為他們的錢得來不易,故他們會對生活的各種開支精打細算。他們主要的花費在于飲食、生活用品和學習充電方面。另外,由于對接觸社會的要求更為強烈,他們能夠把握到社會一定的消費動向,而能否擇優地去跟隨。
(6)合理理財和儲蓄觀念仍十分淡薄。調查中,大部分的大學生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消費組成不很合理,但極少數的大學生會有規劃自己的消費組成的意識。他們大多會在不知不覺中盲目地追隨了流行于校園中的消費大潮,而缺乏了自我判斷和自主意識。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大學生每月的生活費用都超出了預計,只有極少數的學生能夠在銀行帳號上擁有自己的一筆積蓄。
學生調查報告 篇2
一、調查背景介紹: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飛速發展,人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提高,我國勞動力素質也不斷提高,加之我國人口基數較大,以及國家出臺的大學擴招政策,致使近年來勞動力市場供需不平衡,供大于需。大學生作為人才資源的較高層次的一類, 其就業過程是國家高層次人力資源配置過程中最初始和最主要的環節。
目前大學生就業問題越來越越嚴重,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的促進就業的政策。做為大學生的我們,了解大學生的就業期望是很有必要的。本調查報告對本校學生期望工資進行客觀的調查,為同學們提供提供一些就業建議,為大學開展就業指導課提供參考依據。
二、調查結果闡述:
本次問卷涉及12個不同的問題。我們對大學生的年級、對工資的期望值、當工資達不到理想要求時的選擇等問題進行逐一調查。
(一)調查年級分布
我們對學校四個年級都進行了調查,以使數據更具普遍性,以下是各個年級抽樣的分布:
(二)大學生的就業選擇傾向
對“畢業后打算去哪工作”的調查結果顯示,國有企業和三資企業所占比例是最大的(二者均占31%);自己創業占了17%多于國家機關單位(10%),其他的占11%。見圖2所示。
(三)對專業前景的看法
對“您認為您現在所在專業的就業前景如何”的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的同學對自己所在專業的未來就業前景是樂觀的(其中非常樂觀的占21%,抱有一定希望的占50%);壓力很大的占了28%,完全沒有就業前景的1%。可見我們所在學院的學生對就業的壓力相對來說是比較樂觀的。
(四)意向求職崗位
對“您的意向求職崗位”的調查結果顯示,有一半以上的人選擇了“管理類”(52%);銷售類占15%;行政類占10%;財務類占9%;余下的就是技術類研發類及其他。
(五)對工資水平的期望
對“您所希望獲得的工資”的調查結果顯示,期望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79%,其中,59%的人期望月薪“3000至5000”,20%的人期望月薪“5000以上”。在月薪低于3000元以下的選擇中,“20xx至3000”的選擇比例為21%,“1000至20xx”的選擇為0。從中可以看出,大學生對于工資的要求與日常生活平均標準有密切的關系。
(六)找工作看重的因素
在“您在找工作時最看重的因素排在前三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選擇了個人發展機會(29.7%),緊接著是工資福利(25.7%),然后是企業發展(16.7%),可見學生在畢業之初較看重的還是個人的發展,對工資的要求反倒沒有那么高。如表1所示
(七)當工資達不到理想要求時的選擇
對“求職時,您意向的單位能給的薪水不能達到你預期的水平,你的選擇”的調查結果顯示,有一半的人選擇“努力工作以爭取發展機會”(53%);“先簽約干著再說”的占17%;放棄重新選擇、推遲簽約再觀望一下以及不好說的各占10%。可見大家對工作的機會還是很珍惜的。如表2所示
(八)其他調查
在獲得以上調查結果的同時,我們還對“您對學習的態度是怎樣的”“您參加各類競賽及獲獎情況”“您認為大學生成績好壞對以后找工作的影響程度”“您認為現在所具有的工作經驗對以后找工作的影響程度”等問題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同學對學習還是比較重視的,但并沒把學習看作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對學習態度調查中顯示大多數同學是處于不是很認真的狀態,且在認為成績對工作的影響的看法中絕大多數選擇有一定的影響);大部分被調查者對學校的各項競賽的參與及獲獎情況表現不是特別積極;大多數被調查者認為自己現在所具有的社會經驗對以后就業有重要影響。
三、結論(調查結果分析)
由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大學生對于期望工資有不同要求,但大都大同小異。其中我們總結以下幾點。
(一)更加注意個人發展。在“找工作看重的因素”圖5中,我們發現大學生比較看重的是個人的發展,注重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工作技能,以此適應發展越來越快、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社會。
(二)對工作單位選擇存在“歧視”。在“就業選擇傾向”圖2及“您的意向崗位”中大學生偏向于名氣大的國企,事業單位工作,且普遍希望就職于工資水平比較高的“管理類”,這是極不理性的行為,也透露出了當前社會中一些不良價值觀深入大學生的心中。
(三)大部分在校大學生認為自己所在專業的就業前景較為樂觀。見“您對自己所在專業的就業前景看法”及圖3。
(四)大部分大學生把自己的工資期望定在20xx-4000元/等。見“您所希望獲得的工資”及圖5。
四、給出的建議
針對本次《大學生期望工資調查》的調查結果,我們對于大學生及學校給出如下建議對策。
(一)給大學生的建議
大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努力提升個人能力。根據本次調查,很多大學生在擇業時有一定的“歧視”以及很多不切實際的地方,而這些觀念確實與我國目前的就業形勢形成了很大的差距(比如有52%的人選擇管理類的工作崗位)。隨著高等教育由過去的精英型向大眾化轉變,大學生的數量呈幾何倍數增長,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調整工資期望成了必走之路。其次就是重視校內及校外活動,這有利于鍛煉大學生的才能,培養吃苦精神,提升個人能力。
(二)給學校的建議
學校在大學生上學期間應加強實踐教育。在積極引導、充分發展校內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向社會學習,實現教學、實踐與課外活動的有機結合。針對當代大學生對社會兼職的渴望,學校也應重視實習制度,與用人單位建立長期的供需伙伴關系。這樣才能更全面的提升學生的能力。
完善高校的就業服務體系。隨著就業形勢的不斷變化,學校也應不斷完善就業服務體系。首先做好就業信息的提供和傳遞境界。其次是完善求職技巧的指導工作。最后是充當就業協議達成過程中的橋梁作用。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為學生提供就業服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五、結束語
我們小組五人在經過課題篩選、問卷設計、問卷調查、數據分析處理和報告起草后終于完成了這份調查報告,如今我們的調查實踐已完成并且達到了我們預期的成果。
《大學生期望工資問卷調查報告》的主要貢獻在于:使我們了解大學生對工資水平的要求、對工作崗位的選擇等,有助于大學生認識自己,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其次是為學校開展就業指導提供參考。
本次調查的不足之處主要是樣本容量比較少,且覆蓋面較窄(僅限于我們學校)。由于本小組調研時間、人力、財力所限,所以僅僅針對我們學院進行了調查,我們對本校四個年級發放了100份問卷,實際收回100份,問卷回收率100%,問卷有效率100%。如果有更好更豐富的數據來源,應當可以得到更理想的效果,其理論貢獻及對實踐的指導意義也更大。
六、附件
大學生期望工資問卷調查表
受訪者專業: 性別:
1:您所在的年級是:
A:一年級 B:二年級 C:三年級 D:四年級
2:畢業后您打算去哪工作?
A:國有企業 B:三資企業 C:自己創業 D:國家機關單位 E:其他
3:您的求職意向崗位類別
A:管理類 B:研發類 C:技術類 D:銷售類 E:行政類 F:財務類 G:其他 4:您對學習的態度是:
A:認真對待 B:有需要再學習 C:無所謂 D:不是很認真也不是很懶散
5:您參加各類競賽及獲獎情況
A:從不參加 B:偶爾參加但未獲 C:經常參加偶爾獲獎 D:經常參加并經常獲獎 6:在現在的'社會觀念影響下,您認為大學生成績好壞對您以后找工作的影響程度 A:無影響 B:有一定的影響 C:有重要影響 D:決定因素
7:您認為現在您所在專業的就業前景怎么樣
A:非常樂觀 B:抱有一定希望 C:壓力很大 D:完全沒有就業前景
8:您認為現在所具有的社會經驗對您以后找工作的影響程度
A:無影響 B:有一定影響 C:有重要影響 D:決定因素
9:您是否關注自己所在專業的行業動態信息
A:一周一次 B:一月一次 C:兩三月一次 D:半年及以上一次
10:您期望獲得的工資是
A:1000-20xx B:20xx-3000 C:3001-4000 D:4001-5000 E:5000及以上
11:您在找工作時最看重的因素排在前三的是
A:企業發展 B:個人發展機會 C:薪酬福利 D:企業文化及經營理念 E:企業名氣及規模 F:員工福利 G:工作區域 H:其他
12:如果在求職時,您的意向單位能給的薪水達不到你期望的水平,你會選擇:
A:放棄重新選擇 B:先簽約干著再說 C:努力工作以爭取發展機會 D:推遲簽約,再觀望一下 E:現在不好說
學生調查報告 篇3
星期五下午一放學,我就和幾個同學一溜煙兒跑回家。我們用最快的速度吃完晚飯后立即集合前往沱江河、商機廠及市區調查家鄉的環境情況。
我們首先來到了沱江河旁,這是流經我家鄉的最大的一條河了。可當我親眼看見那被污染的河水后,我非常吃驚。那些形容河水清澈的美妙語句根本就沒辦法拿來形容這條河了,只見河底布滿了青苔、泥巴、紅色的蟲子和烏黑的像棉絮一樣的沉淀物。水面上漂浮著從廁所里排出的糞便、塑料袋、蔬菜葉子、泡沫、包裝盒等雜物。我們一路走到商機廠(這里白天是個家禽屠宰市場),這里河水的情況更糟。河兩岸到處都是雞毛、鴨毛、磚頭、煤渣、白天殺雞留下的捆雞的稻草,岸邊到處都堆滿了廢物。盡管夏天還沒到,偶爾我們都能看見蚊子和蒼蠅在空中飛舞。四周的黑泥土散發出一陣陣臭氣。就連為數不多的幾棵樹上還掛著許多冰箱用的泡沫和袋子,還有白天殺兔子留下的兔子腳。
在商機廠的一角,有許多稻草被堆成一團,正在燃燒著,散發出一陣黑煙,天空中就像蒙上了一層薄膜。我們路過一個建筑工地,這里晴天時只要一有車經過,就可以看見塵土飛揚的景象,抬頭看看,天空都被一層灰遮住了。
沱江河邊的樹木因為吸收不到干凈水的精華都失去了生機和活力,滿身只剩枯枝敗葉了。再看看不遠處的小公園,這里的草生長得十分茂盛,綠油油的,公園里的樹都已經發出了嫩綠的小芽,有些都已經長出了翠綠的葉子。鮮紅鮮紅的茶花也向游人綻開了笑臉。同在一個城市,小公園比沱江河兩岸美多了,這是為什么呢?很明顯,這是因為沱江河受到了污染,而小公園呢,不但沒被污染,還得到了人們的悉心呵護。
為了我們能在一個清新、美麗的環境里生存,我們應該從我做起,不亂丟生活垃圾,同時還要阻止別人亂丟垃圾。大家都行動起來吧。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的。
學生調查報告 篇4
昨天(25日),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發布了XX年年大學生求職與就業狀況的調查報告。對全國11所普通大學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截至7月底,畢業生就業率(“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達62。07%;普通大學的研究生就業時和本科生相比優勢并不明顯。
據介紹,該所已連續兩年對大學生就業情況進行了調查。和去年不同,今年將畢業的研究生和大專生也列入調查對象。
男女生就業差距在縮小
男性畢業生的“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比例為52。14%,女性畢業生的比例為46。62%,兩者相差不到6個百分點,相比去年14個百分點的差距有所縮小。此外,兩者對于可接受的工資起點也很一致,都主要集中在1000元—3000元。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認為,隨著政府在消除就業歧視和實現平等就業方面政策導向性的增強,性別差異在大學生求職過程當中的影響盡管依舊存在,但程度已大為減輕。此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還和女大學生比例增加有關。
研究生就業優勢不突出
大專畢業生“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比例為49。16%,本科畢業生為65。52%,碩士研究生為66。66%。大專畢業生和本科生中分別有61。93%和60。14%的受訪者將預期薪酬定位在1000元—XX元,僅有19。77%和25。31%的調查對象將XX元—3000元作為自己的薪酬預期;而碩士研究生中的大多數將可接受工資起點定位于XX元—3000元,為54。12%。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發現,普通大學的研究生就業時和本科生相比優勢并不突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雖然有來自人才市場的壓力以及用人單位對人才的不恰當使用,但更多的是與當前研究生、本科生和專科生之間培養特色不明顯、可替代性較強有著緊密的聯系。這種高學歷人才搶占低學歷人才就業崗位的現象,實質上凸現的是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問題。
大學生對政策知曉率低
在涉及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時,有21。62%的學生將政府的相關政策支持視為“解決就業問題的有效方法”。但是大學生卻往往對政策的知曉率非常低,例如,在被問及學生對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部門出臺的各項就業政策與鼓勵措施的了解程度時,分別有11。18%和51。62%的學生表示“不了解”和“不太了解”。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認為,政策的宣傳力度有待提高。
表達能力欠缺成求職難題
有24。93%的學生表示個人能力不足而成為制約成功擇業的首要問題,另有17。26%的學生認為求職技巧的缺失是求職過程當中最為頭痛的問題。對這些能力進行分解發現,求職過程當中最大的難題是自我表達能力欠缺,比例高達40。23%,比去年的調查數據高出近5個百分點,其次分別是外語能力、專業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認為,雖然大學生已開始重視自身能力的全面培養,但個人能力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依然存在。建議大學生從基本做起,累積實力,在不斷開拓創新中增長才干。
大學盲目求全無助就業
在學校的分類考察中,專業性較強的學校整體就業狀況要普遍強于綜合性院校,如中國計量學院的就業率達到了85。89%,高出一般性綜合院校20%左右。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發現,單個的高校經常陷入類型定位混亂和層次定位混亂的雙重困境。類型定位混亂,主要表現為綜合性院校與專業性院校之間相比,分別不明顯,特色不鮮明。從所調查的11所高校來看,盡管其學校名稱有很顯著的學科特色,但在專業設置方面卻嚴重趨同,基本上都設置了經濟學、文學、法學和管理學專業。層次定位的混亂,主要表現為綜合性大學、本專科院校、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之間的分工不清,互相串崗。在學校總體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果大學盲目求全必然會影響和分散優質的教育資源,也不利于學生就業。
學生調查報告 篇5
--以廣州商學院為例
研究背景與意義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創新創業對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越來越突出。從而迫切需要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解決自己的就業問題,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為此該項研究主要通過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的情況進行調查,了解我院學生的創業動態,從而讓學院重視開展創業教育,并做出一定的扶持措施,大力扶持那些掌握創新知識的大學生進行創業,成為國家基礎研究和高科技領域原始創新的主力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支持和保障,從而幫助我院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就業。
研究思路
為了準確了解到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情況,了解到他們創業途中會遇到的困難及需要的幫助從而能給其他多數大學生借鑒。因此,在本次大學生創新創業調查中我們對部分大學生做了問卷調查,主要以大學生在創新創業的狀態、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看法、讓他們作為創業者的方向選擇及所需要的幫助等情況來反映本次的調查結果,探究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真實情況。根據問卷反映的情況,我們從政府、學校、個人三個角度去分析我院學生創業存在問題的原因,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解決措施。
研究對象與方法
在這次的調研活動中我們針對研究主題編寫了調查問卷《關于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調查問卷》(見附錄),采取網上發問卷鏈接對廣州商學院經濟系各級學生進行調查以及在12月13日“點石成金”創業大賽決賽現場調查部分參賽者和部分消費者,一共回收了308份問卷。根據研究的需要,我們上網查閱了有關資料和了解了一些有關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時事。運用數理統計法,運用問卷星網絡平臺進行數據整理和統計分析,并且對其結果進行歸納、分析,結合相關的理論加以闡述,并相應提出建議和政策;在此次大學生創新創業調研活動中我們秉著實事求是,力求數據真實的態度并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去調查每個年級段的大學生,保證我們的調查的隨機性和科學性。
一、大學生群體簡介
大學生創業群體主要是在校大學生和大學畢業生群體組成,現今大學生創業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因為大學生屬于高級知識人群,并且經過多年的教育往往背負著社會和家庭的種種期望。在現今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就業形勢卻不容樂觀的情況下,大學生創業也自然成為了大學生就業之外的新興的現象。
【【推薦】學生調查報告5篇】相關文章:
學生調查報告08-27
推薦教育調查報告08-30
學生安全調查報告10-30
學生兼職調查報告08-19
學生暑假調查報告08-18
學生寫作調查報告01-15
學生調查報告15篇09-26
學生假期兼職調查報告09-16
學生教育調查報告范文09-09
學生寒假實踐調查報告范文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