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讀后感

時間:2025-02-28 09:44:46 詩琳 讀后感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讀后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讀后感

  《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讀后感 1

  今年寒假學校推薦了一本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寫的是如何實現與孩子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和技巧。掩書而思,書中的:理解孩子、鼓勵孩子在我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在我們中國的老師與父母看起來是多么的溫馨啊!而我們并不常用這樣的話語。讀了這本書之后我感觸很深。使我從中受到了很大的震撼。讓我知道,從看完此書的這一刻起,我要改變對孩子——也就是我的學生觀和教育觀。

  第一篇章談到:我們要針對孩子的感受作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為。一個九歲的男孩,怒氣沖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級本來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親總是說一些讓事情變得更遭的話:“天氣不好,哭是沒有用的。以后會有玩的時候。又不是我讓它下雨的,你為什么要沖我發火?”今天這位父親打算用一種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兒子對錯過野餐反應很強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氣向我表現他的失望,我可以幫助他,只要對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對兒子說:“你看上去很失望!薄拔耶斎缓苁!薄澳阋呀洔蕚浜昧艘磺校撍赖膮s下雨了!薄笆茄!”當孩子處于強烈的情感中,他們聽不進任何人的話,他們不會接受任何安慰,也無法接受任何建設性的批評,他們希望我們能理解他們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

  從這我就想到我們老師有時對帶有情緒,有怒氣的學生,通常的做法是:冷處理,把他放一邊,或是馬上強制他不準發火。我們也不仿換一種方式,說一些理解他的話,“這件事的確讓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難受吧!我想這些理解的話,立即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理解他,這樣學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緒也會緩和,師生的情感關系自然會提升很多。給孩子一定地理解,他們的孤獨和傷痛就會減少,誠懇地承認孩子的困境,承認他們的情緒和抱怨,說出他們的失望。說教和批評是毫無效果的,不能起到一點好作用,并且會產生距離和怨恨,我們需要學習用關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談。

  其次讓我震撼的是父母如何正確有效地與孩子溝通。這本書提出了這樣的命題:愛是需要技巧的。只擁有愛是不夠的,掌握大量的育兒常識也是不夠的,自以為有了愛和知識就可以教育孩子的父母其實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長,甚至不足以與孩子切實地交流。技巧與知識是兩回事。就如同一位外科醫生,僅有對患者的無限愛心和豐富的醫學知識是不能拿起手術刀為患者做手術的,誰都知道那是非常危險的事,因為這個醫生缺少專業的技能訓練。父母就應該像一位受過技能訓練的外科醫生那樣,小心地、恰當地使用語言,用特別的方式與孩子相處,交談。要知道語言就像刀,使用得當是去除病痛的利器,使用不得法,就會帶來精神上的極大痛苦,其破壞力甚至是致命的。遺憾的是,有的父母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無所顧忌地使用著這把刀,傷害了孩子自己都不知道,還在埋怨孩子無可救藥。

  在讀到這段內容之前,我還真以為憑我二十多年教育生涯和還算豐富的社會生活知識,足以應付教育中的一切問題。可是讀了此書令我汗顏。

  這本書雖然是介紹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方法,但我覺得它也適用于老師和學生間的溝通。書中說到對于孩子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我們應該給與指導而不是批評。在批評孩子時,我們會攻擊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導孩子時,我們陳述問題以及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不會針對孩子本人發表任何觀點。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當八歲的瑪麗不小心打翻了她的果汁時,她的媽媽平靜地說道:“我看到果汁打翻了,我們重拿一杯果汁來吧,還要拿一塊海綿。”她站起來,把果汁和海綿遞給女兒,旣愄痤^來看著媽媽,既松了口氣,又有點懷疑,旣惖吐曊f:“哎呀,謝謝你,媽媽!彼炎雷幽ǜ蓛,媽媽還在一邊幫她。媽媽并沒有說什么嚴厲的、批評的話,也沒有說一些無用的忠告,她說:“我當時想說‘下次小心點’,但是當我看到她善意的沉默,看到她多么感激時,我就什么都沒說了。”是的,瑪麗的媽媽看到果汁撒了的時候,給與的是指導而不是批評。讓瑪麗知道媽媽已經原諒了她,并且教了她以后再遇到這種事該怎么做,所以瑪麗松了口氣,心里充滿了感激,輕松的氛圍更能讓她記得以后要小心了。反之,如果當時瑪麗的媽媽看到果汁撒了的時候,嚴厲地批評了瑪麗:“你怎么回事?怎么這么不小心?果汁打翻了,你就不要喝了!”那處于害怕狀態的瑪麗就會更緊張更害怕,以至于以后再拿果汁或者做其他事情就會誠惶誠恐,擔心一但做不好,媽媽除了罵她還會做些什么。可見,不同的處理方式會產生不同的'后果,與其進行毫無意義的批評,不如給予指導性的幫助。對于我們的學生,我們也應如此。當學生做錯數學題時,我們應該給與耐心的指導,指導他們如何去思考,而不是粗暴的批評,“你怎么弄的?連這么簡單的題都不會寫?”也許,我們不經意的一句話就會傷害到學生。所以,不管是自己的孩子還是自己的學生,當他們表現出行為不當時,切記,他們需要的不是批評,而是指導性的幫助。

  總之,老師與家長的語言具有培養、激發,或者威脅、毀壞的力量。當我們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且表示感激時,我們就幫助了他們培養希望和信心。與此相反,會造成孩子的焦慮和反抗,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影響他一生。在我今后的教育學生中要充分的運用教育的智慧,語言的技巧,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孩子,請把你的手放心地交給我,因為我已經學會了怎樣面對或處理你的各種問題。因為,無論如何,我永遠懷著一顆愛你的心,用可行的方法將這種愛恰當地表達出來,孩子……

  《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讀后感 2

  粗略看了《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作為父親,我覺得羞愧難當,有一種不安的情緒在蔓延。記得自己非常喜歡魯迅的一段話: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現在“我該怎樣做父親”一個急迫的命題,擺在我的面前。恰逢《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用大量生動的`案例,向我們展現了教育孩子的不同視角,給我這樣一個毫無章法的父親,一次警醒、一劑清醒劑。

  以前,我總認為,女兒快十歲了,現在對她的教育,只要提要求就可以了。于是,考試沒達到理想的成績,就責怪她不夠努力;在家里不做事情,就認為她沒有分擔意識;犯了錯誤,就責怪她不吸取教訓……我們之間的談話,變成了一個命令,另一個服從;一個是真理,那另一個只能是荒謬可笑的。

  作家楊紅櫻說過,她寫作的目的之一就是:破解童心。而《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給了我“破解童心”的角度——當孩子和我們談話時,我們更應該讀懂他們的暗示。

  比如:孩子會跟我說:爸爸,這次考試我考砸了。其實,孩子是在向我暗示:爸爸這一次你就不要責怪我了,下一次,我一定能考好,請你相信我?墒峭ǔG闆r下,我們都會對孩子大發雷霆,不問青紅皂白地說落孩子一通。我想這樣的事情大概會時常發生,我們常常對孩子缺乏耐心,一次的考試失敗,仿佛就是世界末日的來臨。我們忽略了孩子奮發自醒的能力,看清了孩子自身的努力。

  在書中,我還看到了這樣的一段話:我們都沒有養成向對方敞開心扉的習慣,甚至我們常常不知道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去感受。

  我們已經習慣了“虎爸”、“虎媽”的角色,對待孩子,我們總是嚴肅有余,從不肯輕易地表露出自己的真實情感,認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發展。其實,我們更應該能夠感受到孩子情緒的變化,在我們看來微不足道的事情,可是對孩子就有著很大的影響。當孩子失望、害怕時,我們應該給他們一個結實的擁抱;當孩子憤怒不滿,我們應該能夠感同身受;當孩子疑惑、不安的時,我們更應該成為他們的“知己”。或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少了一些先入為主的主觀感受,少了一些是是而非的標準,少了一些成年人的“自以為是”。正如書中所說:當我們誠懇地承認孩子的困境,說出他們的失望時,孩子常常會獲得現實的力量。而這種力量,不就是我們期盼的嗎?

  《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去借鑒的地方,它告訴我們教育孩子“應該怎樣”,把我們帶入教育的“應該狀態”。但我也深知,它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想“怎么做父親”更應該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其中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一同成長,用我們的進步換取孩子長足的發展,給孩子更多的幸福時光。

  《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讀后感 3

  簡單看完《兒子,請給我你的手》,身為父親的我感到慚愧和不安。記得我很喜歡魯迅的一段話:我背負著傳統的重擔,肩負著黑暗的大門,讓它們走向廣闊而光明的地方;從此,我生活幸福,舉止得體,F在“我應該怎樣做一個父親”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個緊迫命題。正好趕上《孩子,給我你的手》一書,以大量生動的案例,向我們展示了教育孩子的不同視角。對于像我這樣沒有規則、警惕和清醒的父親。

  以前總覺得女兒都快十歲了,現在求學就好了。所以,如果她考試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就會怪她不夠努力;如果她不在家做事,就會被認為沒有分享意識;命令,對方服從;一個是真實的,另一個只能是荒謬的。

  作家楊紅櫻說,她寫作的'目的之一就是破解童心。而《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給了我一個“破譯孩子的心”的視角——當孩子跟我們說話的時候,我們要理解他們的暗示。

  例如:孩子會告訴我:爸爸,我這次考試沒及格。其實孩子是在暗示我:爸爸,這次不要怪我,下次,我一定會考上的,請相信我。但是平時,我們會對孩子動怒,會胡亂說什么。我想這種事情可能時有發生。我們常常對孩子不耐煩,一次考試不及格似乎就是世界末日。我們忽視了孩子努力的能力,卻看清了孩子自己的努力。

  在書中,我還看到這樣一段話:我們還沒有養成向對方敞開心扉的習慣,往往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又是如何感受的。

  《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讀后感 4

  朋友推薦了一本書給我,書的名字叫《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據說這本書介紹了如何與孩子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抽空細細研讀了這本書。書中的很多觀點與解決問題的方式都給了我很多啟發。

  有時候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之所以不順暢是因為父母沒有掌握交流的密碼。首先需要看到孩子的需求,能夠看到孩子問題背后所隱藏的信息。要接納、理解、聆聽孩子,與孩子共情,讓孩子說出自己真正的感受,在此基礎上進行交流。如同書中舉出的示例,在孩子滿心歡喜的準備參加班級的野餐時,突然下起了大雨,隨之孩子開始變得暴躁。這個時候不應該跟孩子說外面大雨了也沒有辦法,你也不能讓大雨立刻停下,你暴躁有什么用呢。雖然說出了事實,但是并不能緩解孩子的焦慮,不如順著孩子的思維,附和他的話,慢慢緩解他的情緒,等焦慮情緒稍微好些的時候可以給出其他解決方案,與孩子共同商量,讓孩子參與其中獲得滿足感。

  書中介紹說與孩子的溝通所有的目的都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正派的`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一個有同情心的人,一個能承擔責任并關心他人的人。父母永遠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所以我們應該把孩子當做“客人”對待,這是孩子教育的一個基本的基調和態度前提。我們需要給他一個基本的尊重,孩子不是我們的私有物品,他是一個獨立的人。同時,這也是為其將來在社會生活中獨當一面的前提準備。所以在與孩子溝通中要掌握技巧,第一是了解,了解的第一要素是聆聽。第二是對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有一些基本的態度。對于孩子的想法要學會接納。對于孩子應對事情的方式方法,父母應該加以正確的引導。對于孩子的表現,我們的贊許、批評也要有恰當的方法。要學會正確的稱贊方法,避免判斷和評價性的贊譽,夸獎孩子的努力與成就,不要針對品性和人格。給予指導而不是批評,避免批評與評定。因為否定或貶損會傷害孩子。第三是合作與拒絕。拒絕要明確,把傷害降到最小。合作要孩子有發言權和決定權,培養獨立解決事情的能力。第四是給孩子傳輸自我價值觀,孩子不是機器,與其要求孩子服從父母的意志,不如傳輸價值觀。讓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扛起自己的責任感,有自己的發言權和選擇。

  總之,語言具有培養、激發或者威脅、毀壞的力量。當我們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且表示感激時,我們就幫助了他們培養希望和信心。與之相反,會造成孩子的焦慮和反抗,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影響孩子一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我會繼續懷著愛孩子的心,運用溝通的技巧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讓孩子放心的把手給我。

【《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有感03-25

請把孩子送去打網球10-15

求職請把你的野心展示出來09-29

求職時請把你的野心展示出來08-09

家長,你何時能放開孩子的手07-14

想取得面試機會 請把你的簡歷編輯好!09-19

過來人:求職時請把你的野心展示出來06-25

蘇寧 你給我深深的傷害08-02

請把握面試的閃光瞬間09-13

亚洲制服丝袜二区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无码视频乱码,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中字幕日产AV片在线 | 亚洲中精品级在线 | 在线日本妇人成熟免费a√午 | 亚洲一级在线免费看 | 一二三区中文字幕在线 | 日本高新在线亚洲视频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