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師讀書筆記摘抄《給教師的建議》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書筆記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師讀書筆記摘抄《給教師的建議》,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師讀書筆記摘抄《給教師的建議》 1
1、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于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2頁
2、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于,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就是說,在學習中,無論就腦力勞動的內容(作業的性質),還是就所需的時間來說,都應當采取個別對待的態度。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2頁
3、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表,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里,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7—8頁
4、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們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如果一個教師在他剛參加教育工作的頭幾年里所具備的知識,與他要教給兒童的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為10:1,30:1,50:1。這一切都歸功于讀書。時間每過去一年,學校教科書這一滴水,在教師的知識海洋里就變得越來越小。這里的問題還不僅在于教師的理論知識在數量上的增長。數量可以轉化為質量:襯托著學校教科書的背景越寬廣,猶如強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點小光束,那么為教育技巧打下基礎的職業質量的提高就越明顯,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教材(敘述、演講)時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8頁
5、在小學里,你要教會所有的兒童這樣閱讀: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必須使閱讀能達到這樣一種自動化的程度,即用視覺和意識來感知所讀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過“出聲地讀”的能力。前一種能力超過后一種能力的程度越大,學生在閱讀時進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細,——而這一點正是順利地學習和整個智力發展的極其重要的條件。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0頁
6、學生到了中年級和高年級能不能順利地學習,首先就取決于他會不會有理解地閱讀: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因此,小學教師應當仔細地研究,每一個學生的這條能力是怎樣發展的!瓕W生的智力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一個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的學生,比起不掌握這種乍看起來很簡單的迅速閱讀能力的學生來,就顯得能夠更迅速、更順利地應付任何作業。在他的腦力勞動中就沒有死記硬背。他閱讀教科書或別的書籍時,比起那種不會同時閱讀和思考的學生來,情形就完全不同。啊在讀過以后,能夠清晰地領會對象的整體和組成部分、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約性。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0頁
7、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時進行閱讀的學生,就不會在學業上落后,而沒有學業落后的現象,教師的工作就容易了。實踐證明,如果閱讀對于學生成為通往知識世界的一個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沒有必要花費許多時間給學生補課了。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1頁
8、他們對周圍世界中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們求知的愿望就表現得越鮮明,他們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6頁
9、只有當學生進行思考的時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請你們考慮一下,怎樣才能把現在學習和即將學習的東西,變成學生樂于思考、分析和觀察的對象吧。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7頁
10、請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這是使人智慧遲鈍的大敵)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而你,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21頁
11、只有當知識成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據人的思想,激發人的興趣時,才能稱之為知識。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21—22頁
12、請你努力做到,使學生的知識不要成為最終目的,而要成為手段;不要讓知識變成不動的、死的“行裝”,而要使它們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在集體的精神生活中、在學生的相互關系中、在精神財富交流的生動的、不斷的過程中活起來,沒有這種交流,就不可能設想有完滿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緒的、審美的發展。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22頁
13、如果詞不是作為一種創造的手段而活躍在兒童的心靈里,如果兒童只是記誦別人的思想,而不創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詞把它們表達出來,那么他就會對詞采取冷淡,漠不關心和不易接受的態度。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24頁
14、學生把讀過的東西或者教師講述的東西背得爛熟,回答得很流暢,——這也是一種積極性,然而這種積極性未必能促進智力才能的發展。教師應當努力達到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使知識在運用中得到發展。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24頁
15、獲取知識——這就意味著發現真理、解答疑問。你要盡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24頁
16、為了使學生從思考中獲取知識,教師必須對學生的知識有充分的了解。可能一個學生記住了所學的東西,而另一個學生卻有所遺忘。在這種情況下,我就得充當學生腦力勞動的指導員,使每一個學生在聽我的講解時,都能按照他自己的路子,從意識的倉庫里把所儲存的東西抽取出來;而如果在意識的倉庫里的某個地方正好是個空白,如果有些人的思路在某處斷了線,那我就得補充講解,填補這個空白,克服思路脫節的現象。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26頁
17、對事實的思考,同時也就是對概括的逐步的識記。思考和熟記的統一表現得越鮮明,學生的知識就越自覺,他把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就越強。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28頁
18、如果學生在小學里就能在思考事實、現象的過程中掌握抽象真理,他就獲得了腦力勞動的一種重要品質——他能用思維把握住一系列相互聯系的事物、事實、情況、現象和事件,換句話說,就是他學會了思考各種因果的、機能的、時間的聯系。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28頁
19、學生會不會對算術應用題的條件進行思考(特別是在四、五年級),正是取決于他是怎樣掌握抽象概括的。那些沒有思考過足夠數量的事實而單純背誦抽象概括的學生,就不會思考應用題,不能用思維把握住各個數量之間的依存關系。相反地,如果學生在腦力勞動中對抽象真理的識記是以深入思考事實為基礎的,如果他不是死背式地識記,那么他在算術應用題里所看到的就不是一大堆數字,而是各個數量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學生啊應用題的條件讀一遍,先撇開數字不管而對它進行思考,先不進行具體的算術運算,而是先設想一個總的解答步驟。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28頁
20、在學生的意識中,不明確的、模糊的、膚淺的表象越少,壓在他肩上的學業落后的負擔就越輕,他的思想對于以后再第一次學習新教材的準備就越充分,他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果就越好。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30頁
21、思考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學生對所感知的東西要想一想,檢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確,并且嘗試把所獲得的知識運用于實踐。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33頁
22、請你毫不猶豫地在每一節課上盡量留出時間讓學生掌握新教材吧!這些時間會得到百倍的補償。思考知識時的腦力勞動越有效,學生完成家庭作業所需的時間就越少,下一節課上檢查功課所花的時間就越少,因而可用來講解新教材的時間就越多。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35頁
23、在培養學生學習和取得更大成績的持久而牢固的愿望方面,教師在課堂上創造一種精神振奮的、生氣勃勃的“情調”,具有重大的意義。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60頁
24、課堂教學應當引起良好的情緒感覺,即從學習中得到的滿足感、從掌握新知識的緊張勞動中得到的健康的疲勞感。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61頁
25、熱烈的學習愿望、明確的學習目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最重要的動因!囵B學習愿望,有助于鞏固學生集體,加強集體主義情感,促進互相幫助的志趣。每一個教師集體的任務,就是要千方百計地培養這種情感,并把它引導到正確的道路上去。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知識質量,提高學校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思想水平,其保障正在于此。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61--162頁
26、要使小學生的智力生活豐富多彩,就必須保持思考和記憶的和寫!紫纫箖和朴谒伎,積極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尋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認識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這樣,他才能成為一個好學生。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63頁
27、當兒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個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釋許多新的現象。但是,兒童理解了的東西越多,也就會產生更多的不理解的東西,于是他就會更加積極地思考,對知識的追求就更加迫切。……一個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發現真理,他也就會以巨大的積極性和強烈的興趣去感知和識記。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64頁
28、只有在書籍成為學齡初期兒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會有學習的愿望,這種愿望才能確立起來。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66頁
29、閱讀之所以能成為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是因為人在贊賞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模仿的時候,就會聯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來評價自己的行為和自己的為人。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67頁
30、通過閱讀而激發起來的思維,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識的種子撒上去,就會發芽成長,取得收成。由于能對書籍進行思考,學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綱規定的教材。學生對書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內心中由于書籍而激發的喜愛感越強烈,他學習起來就越容易。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68頁
31、創作是獨立思維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上,兒童認識到自己思考的歡樂,體驗到一個創作者的精神上的滿足。讓每一個學生都做到這一點是多么重要表現啊!沒有智育就不可設想會有完滿的教學,而智育正在于使兒童用語言的手段進行創作時,感到自己是一個作者,為把生活、自然界、人與人的關系的美變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悅。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69頁
32、學習的愿望是一種精細而淘氣的東西。形象地說,它是一枝嬌嫩的花朵,有千萬朵細小的根須在潮濕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著,給它提供滋養。我們看不見這些根須,但是我們悉心地保護它們,因為我們知道,沒有它們,生命和美就會凋謝。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69頁
33、追求知識的愿望,是靠兒童的雖不輕松然而快樂的、誘人的、出于自愿勞動所創造的千萬條根須日以繼夜、不知疲勞的工作來滋養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兒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時候,他的勞動才能成為快樂的、誘人的、自愿的勞動。必須使兒童感到自己是一個勞動者,使他為自己的努力所達到的勞動成果而感到自豪。培養自豪也就會意味著在兒童心靈中樹立一種要成為思考者的愿望。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69頁
34、小學的任務就是逐漸地使兒童養成不僅在體力勞動中而且在腦力勞動中克服困難的習慣。應當使兒童懂得腦力勞動的真正的本質,那就是:要努力地開動腦筋,要深入地鉆到事物、事實、現象的各種各樣的復雜而微妙的關系、細節和矛盾中去。無論如何不要讓學生感到一切都輕而易舉,不知道什么叫做困難。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要同時培養腦力勞動的素養和自我紀律。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73頁
35、體力勞動對小孩子來說,不僅是獲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僅是進行道德教育,而且還是一個廣闊無垠的、驚人地豐富的思想的世界。這個世界激發著兒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審美的情感,如果沒有這些情感,那么認識世界(包括學習)就是不可能的。正是在體力勞動的過程中,形成著學生的極重要的智慧品質:好奇心、鉆研精神、思考的靈活性、鮮明的想象力等。學校的極為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教會學生運用知識。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78頁
36、用記憶來代替思考,同背誦來代替鮮明的感知和對現象本質的觀察,——這是使兒童變得愚笨,以至最終喪失了學習愿望的一大弊病。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87頁
37、兒童能夠非常敏銳地感知那些鮮明的、富于色彩、色調和聲音的形象,并把它們很深地保持在記憶里。小孩子常常會使大人吃驚地提出他在感知周圍世界的形象的過程中,在他的意識里產生的使人最為意想不到的問題。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88頁
38、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他應當停留在具體思維上。形象思維是向概念思維過渡的必不可少的階段。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95頁
39、為什么有些學生在童年時期聰明伶俐,理解力強、勤學好問,而到了少年時期,卻變得智力下降,對知識的態度冷淡,頭腦不靈活了呢?就是因為他們不會閱讀!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203頁
40、學校的重要任務是培養具有好鉆研的、創造性的、探索性的思維的人。我認為童年正是培養思維的時期,而教師是悉心地造就學生的集體和精神世界的人。關心兒童大腦的發育和強壯,使大腦這一面反映世界的鏡子經常保持清晰和易感,——這是教師的重要職責之一。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第204頁
教師讀書筆記摘抄《給教師的建議》 2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之七:知識,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爸挥挟斨R成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據人的思想,激發人的興趣時,才能稱之為知識。知識的積極性、生命力,——這是它們得以不斷發展、深化的決定性條件。而只是不斷發展、深化的知識,才是活的知識。只有在知識不斷發展的條件下,才能實現這樣的規律性:學生掌握的知識越多,他的學習就越容易!
感悟:學生掌握知識不僅僅是目的,而應成為他們進一步學習新知識的必須手段及工具。教學的最高技巧在于教會學生能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取新知識,要使學生具有“獲取”知識的能力!矮@取”知識即意味著發現真理,解答疑問,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理想課堂第二重境界是:發掘知識這一偉大事物內在的魅力。這里所講的"知識",不能理解為靜態的寫在書本上的知識,而要視為一個動詞、一個有待重新發現的事物奧秘,以及發現這種奧秘的方法和過程。優秀的課堂教學,就是要重現這一神奇的發現與創造的過程。核心是智力挑戰、思維訓練。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之二十一:對知識的興趣的第一個源泉、第一顆火星,就在于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興趣的源泉還在于把知識加以運用,使學生體驗到一種理智高于事實和現象的“權力感”。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
感悟: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用強迫的方式逼著學生“就范”,效果肯定是不好的。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在學生的學習中,興趣有著定向和動力作用,學習興趣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基礎。激發起了興趣,學生學習就會積極主動,學得輕松而有成效。只有當他們的手和手指接觸到創造性勞動的時候,孩子們對知識的興趣才能覺醒起來!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之二十二:讓學生們把所教的學科看做是最感興趣的學科,讓盡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樣幻想著在你所教的這門學科領域里有所創造,做到這一點是你應當引以為榮的事。只有當他們的手和手指接觸到創造性勞動的時候,孩子們對知識的興趣才能覺醒起來!
感悟:孩子的創造能力、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在真實的操作體驗中得到培養和鍛煉,家長、學校和社會要盡量為孩子提供這樣的環境。在美國,東敲西打學校的口號是:想,做,修補(Think,Make,Tinker),因為相信兒童在動手操作和建設的過程中,能學到無可取代的經驗和真正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常常會遇到設計的想法無法落實,碰到各種困難,但學校的氛圍就是鼓勵試錯,以很積極的心態看待困境,允許孩子以“玩的`心態”面對各種不順利。只要有足夠的耐心,自有驚喜出現。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之二十四:一個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復閱讀自己心愛的書就無法生活,就像音樂家不隨時拿起自己心愛的樂器就不能生活一樣。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種地位!K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感悟:教師自覺閱讀,這本身就是對學生的一種言傳身教。愛讀書、有修養的教師,往往都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讓學生可以揣摩效仿,有很多學生就是在教師的熏陶下愛上讀書的。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教師只有親近書本,喜愛讀書,為精神打底,為人生奠基,與經典為友,與博覽同行,才能享受學習的快樂,享受職業的幸福,擁有詩意的人生。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之二十八:用勞動的愛好來教育學生。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手所掌握的和正在學習的技藝越高超,兒童、少年和青年就越聰明,他對事實、現象、因果聯系、規律性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就表現得越鮮明。
感悟:動手操作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孩子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實物,從心理上產生一種實在感和興趣感,從中不但收獲知識,還愉悅身心。當學生動手操作時,能使大腦皮質的很大區域得到訓練,從而對學生的智力發展起促進作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實踐,在實踐中思考、探索,進而促進思維的創新與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之三十三:教育——這首先是關心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要掌握這一門藝術,就必須多讀書、多思考。你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應當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車間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感悟: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王崧舟告訴我們,教師專業成長的歷程實際上是兩個轉化的過程,即“讀書——底蘊——教學”,第一個轉化是從讀書到底蘊的轉化,這是一個積淀的過程;第二個轉化是從底蘊到教學的轉化,這是一個創生的過程。教師的底蘊是靠書堆起來的。書讀的多,不一定底蘊就深厚。但是,不讀書、少讀書,是一定沒有底蘊的。于永正對此也有很深的感觸,他說:“很多人問我為什么我的課內容很豐富,其實是我平時注意積累,注意從讀書中獲得更多知識,從讀書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之三十六:死記硬背的產兒,它的最不吉利的產物之一,就是書呆子氣。他們把教科書里的教材一塊一塊地背誦下來,為的是以后又把自己的知識一塊一塊地“倒出來”給教師看,得到一個分數。這種隨意識記的“肥大癥”,簡直是要把人變成傻瓜。
感悟:學習是一種主動加工過程,只有你理解了的知識,才可能永久存儲在你的頭腦里面”。按照美國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老師的觀點,這些作業題目涉及的概念要互相聯系。也就是說,如果每個作業題目獲得的知識,形成了知識“孤島”,這樣的作業的效率和效果是低下的。好教育追求的是通過有效的作業,獲得的知識,就像計算機互聯網一樣彼此聯系。
以提升記憶力為出發點的教育傳統,在今天面臨極大的挑戰,教育必須改變,從原本以記憶知識為主的教學,轉向以建立聯系為主的教學,加強概念與概念之間、概念與原理之間的聯系,建立起概念和原理的網狀式結構框架,使其發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如果一個兒童只能看見事物、現象的表面的、有目共睹的一面,而他自己并沒有深入到事物和現象的深處和實質里去,沒有作出任何“發現”,沒有體驗過發現現象之間的出乎意料的相互聯系的那種驚奇的情感,那么這種兒童進行識記是會感到困難的。
著名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羅伯特.斯萊文(RobertE.Slavin)在其名著《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個中學老師把一堆雜亂無章的信息,投影到屏幕上,讓學生用幾秒鐘的時間記憶這些信息。然后,這個老師向學生提問:“想象一下某個同學能在3秒鐘時間內全部記憶住上面的那些雜亂無章的信息,你們如何評價這個同學”。一個學生回答道:“這是一個天才”,另外一個同學反駁:“會發瘋的”。這個老師同意第2個同學的觀點:“如果你的頭腦中塞滿了這些無用的垃圾,你將變成一個頭號的傻瓜。就學習而言,最重要的一點是:學習是一種主動加工過程,它關注重要信息,摒棄不重要的信息,并且利用我們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來決定其重要與否。只有你理解了的知識,才可能永久存儲在你的頭腦里面”。
教育心理學不反對記憶,是反對完全不能理解的記憶;教育心理學也不反對作業,相反還應該做家庭作業。但是,按照美國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老師的觀點,這些作業題目涉及的概念要互相聯系。也就是說,如果每個作業題目獲得的知識,形成了知識“孤島”,這樣的作業的效率和效果是低下的。好教育追求的是通過有效的作業,獲得的知識,就像計算機互聯網一樣彼此聯系。這樣的作業的效率和效果是高效的,這樣的知識能協同,對于解決實際問題將會產生巨大的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之四十六:日記能教給我們思考。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師,都有他自己的體系、自己的教育學修養。記日記有助于集中思想,對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
感悟:教育日記能促進教師進行思考,積累經驗教訓。把已做的工作進行反思、對某一教育教學問題進行多方比較和分析,從而找出更好的辦法,學會改變,學會創新;也可以提醒自己趕快多讀書,不斷學習教育教學理論,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并在教育教學認識上有一個新的高度。教育日記的確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
教師讀書筆記摘抄《給教師的建議》 3
1.課上的有趣就是:學生帶的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
2.對知識興趣的第一個源泉、第一顆火星,就在于教師對上課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真理的意識在學生的意識中產生,來源于學生認識到各種事物和現象之間的那些結合點,認識的把各種事物和現象連接起來線索。只有抓住這些思想的交接點,才能認識周圍的世界的真理和規律性從中揭示出某種新穎、出人意料的東西。
3.一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接近那種無動于衷的頭腦,最可靠的途徑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來喚醒思考。對于那些對知識和腦力勞動無動于衷,漠不關心的學生,每位教師都應該把自己所有的“智力工具”都拿出來實驗一番。
興趣的源泉還在于把知識加以運用,使學生體驗的一種理智高于事實和現象的“權力感”。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感到知識是一種使人變得崇高的力量——這是比任何東西都要更強有力的一種激發求知興趣的刺激物。
4.自由時間是豐富學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條件。我們要使學生的生活中不單單只有學習,還要使學習富有成效,那就需要給學生自由的時間。
5.學生的自由時間來自課堂。明智、善于思考的教師能給學生贏得自由的時間。學生本身也是贏得自由時間的重要助手。還有一個條件決定著有沒有自由的時間,那就是作息制度。應當讓學生早睡早起,把家庭作業放在早晨上學之前的時間里完成。
6.不要違背兒童的天性,教給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這就意味著:盡量做到讓有趣的.、使兒童感到驚奇的東西,同時成為兒童的智慧、情感和全面發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東西。也就是說,應該使兒童的時間充滿了使他們入迷的事情,這些事情能發展他們的思維,豐富他們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又不破壞童年的情趣。教會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不是靠口頭解釋,(年齡小的孩子還不懂這些解釋),而是要靠組織活動,靠示范,靠集體勞動。
7.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身保持下去。書籍也是一種學校,應當教會每一個學生怎樣在書籍的世界里旅行。
8.勞動在智育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那些雙手靈巧的兒童,熱愛勞動的兒童,能夠形成聰敏的、好鉆研的智慧。這里的勞動首先是指復雜的、創造性的勞動,這里的勞動要有思想,有巧妙的技能和技藝。
9.智育的最重要途徑和方法就是生產勞動,研究,實驗,獨立研究生活現象和文獻資料,文學創作嘗試等。
10.只有當知識對學生來說成了一種觸動他的思想和感情,激發他去進行探索,使他產生需要而變成自己的東西時,才能說這是掌握知識。掌握——這個詞意味著對事實進行積極的思考,對事物、事實、現象報研究的態度。當學生能運用概念,判斷和推理的時候,才開始有積極的思考。
【教師讀書筆記摘抄《給教師的建議》】相關文章:
幼師教師讀書筆記摘抄06-10
教師讀書筆記摘抄及感悟06-09
教師個人讀書筆記摘抄06-20
教師讀書筆記摘抄感悟09-18
《給教師的建議》教師讀書筆記03-10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01-30
給教師的建議的讀書筆記01-25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2-21
《給教師的建議》的讀書筆記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