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民族舞蹈創作與民族文化的聯系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民族舞蹈是我國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國的民族舞蹈是各族勞動人民生產與生活的縮影,是各民族社會歷史文化的積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索整理的關于民族舞蹈創作與民族文化的聯系,供參考閱讀,希望你喜歡!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和豐富的文化積淀鑄就了五十六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民族舞蹈文化。各民族不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使我國各民族發展為具有各自語言、習俗、文化、宗教信仰等獨具特色的人文狀況與景觀,不同的生活習俗造就不同的文化,其中民族舞蹈就成為各民族優秀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各民族的民族舞蹈之所以到如今還能異彩紛呈、燦爛耀眼,是因為民族舞蹈千姿百態的動作舞姿都取材于各民族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歷經滄海桑田,中國的民族舞蹈也隨歷史的變遷不斷的發展、變化和創新。
一、民族舞蹈創作與其民族文化之間存在的依存關系
民族舞蹈產生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中,是人類發展史不可或缺的藝術形式。它在一定意義上反映著人類的生存本質,人們通過不同的舞蹈姿態,將實際的、抽象的、觀念的民族文化因子統一融合到一起,向同伴、向外界、向未來表達本民族傳統上對于生命的敬畏,以及對于大自然的情感。從最初的史前文明時期的舞蹈創作來看,它就已經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諸多領域;同時它作為一種文化,還有著非常深刻的內隱式文化價值,也就是說它通過人們自身做出各種形體動作對日常生活狀態加以表達,通過不同的節奏與內容表達出不一樣的民族歷史與文化傳統,從而達到傳達情意、抒發情感的作用。民族文化最深刻的藝術表現形式就是其民族舞蹈的創作。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受到多方面沖擊的民族舞蹈想要獲得更廣闊的生存空間與發展領域,就必須深植于所屬民族的文化中開展創作,在現有舞蹈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牢牢立足于民族文化內涵所在,加大民風民俗的弘揚力度。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民族文化特征的影響下不斷發展。民族舞蹈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遵循著民族文化的發展而發展,它通過人的形態、神態來進行傳情達意,其產生與形成受自然與社會兩種因素的影響,其表達方式因藝術創作者的文化素養、藝術修養的不同而有明顯差異。另外,其形成還與民族文化發展狀態有關,不同的文化發展階段都會產生具備不同特征的舞蹈形式。民眾在欣賞舞蹈的時候就能自然感受到其所代表的文化特征,并于無形中受到該文化的陶冶。民族文化是民族舞蹈與民族文明的紐帶,民族舞蹈與民族文化兩者相輔相成、互為傳承。
二、民族舞蹈創作與民族文化的具體聯系
任何門類的藝術都來源于生活,而任何優秀的藝術,又是對生活的反映,尤其對于民族舞蹈而言,民族的這個定語,決定了這門舞蹈藝術和生活的關系緊密相連。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民族舞蹈創作的最本質特征就是不僅要深入生活,還要觀察生活,熱愛生活,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才能有新意,有深度。例如對于達瓦拉姆創作的《酥油飄香》而言,創作者在創作之初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深入藏區,與藏族同胞同吃、同住、同勞動,真實體驗了藏族同胞的日常生活,因此我們在作品中看到的一個個舞蹈動作,才是最貼近生活的,盡管該作品經過一定程度的藝術加工,但其中分明有一種生活的影子。這部作品的開場動作是一群姑娘的身體后仰,昂首挺胸,像是少女在清晨虔誠地迎接旭日東升的一刻。在實際生活中,藏族同胞在清晨的狀態就是如此。民族舞蹈不僅能將人民的生活予以還原,還能將藏族同胞樂觀自信、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以舞蹈藝術的形式展現出來,這充分反映了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質。同時,高質量的舞蹈作品,不僅應有出眾的外在表現形式,還應有深刻的內容。深刻的內容,同樣來自于對生活的探索。創作者若不能貼近生活,內容的深刻性也就成為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創作出來的作品也是虛有表面的有形無神。誠然,舞蹈作為一門藝術學科,它來源于人們的生活及人們在生活中所沉淀下來熏陶形成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舞蹈的根源和靈魂。我們進行民族舞蹈創作都必須以此為基礎,走進創作對象的民族或人群中去。很多著名的民族舞蹈都不是本民族的人民創作的,但創作者必須要到該民族人民的生活中去體驗和求索,去收集民族中外在的形式性內容和發掘民族中潛在的豐富內容。
(一)民族舞蹈創作與民族風格的獨特性、獨立品格的關系
民族風格的獨特性與獨立品格是民族民間舞在繼承、弘揚和發展中的重要內核。民族舞蹈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是依托于文化、歷史、民族等多方面因素的發展而發展的。民族舞蹈創作取材于各民族勞動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中,民族舞蹈從中吸取了每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風格和習俗,形成了極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舞種,可見民族風格的獨特性、獨立品格對民族舞蹈的創作起到了關鍵作用。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各民族之間因生存的生態環境不同,各自歷史進程的快慢節奏不同,也使各民族舞蹈形態呈現出極大的差異。民族舞蹈是各族人民群眾勞動生活的寫照,它用舞蹈的形式真實地反映了人民的吃、穿、住、用、行,是人民展現自己喜、怒、哀、樂等內心世界、歌頌美好生活的重要表現形式,在我國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舞蹈的發展歷經多種變化,具有濃郁的地域色彩。我國五十六個少數民族的舞蹈都不盡相同,獨一無二,這些舞蹈或深沉、或奔放、或熱情、或含蓄,它展現了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的特點。很難想象每個民族都跳著著同一種舞步是個什么樣的情況,像四川德宏地區的孔雀舞,步伐流暢、圓潤,通過腿步帶有彈性的曲伸、手掌的上翻下按、頭部的轉動、眼睛的表情,表現出一種歡悅、優美的情態與性格;而西雙版納的孔雀舞,節奏頓挫感鮮明,粗獷質樸體現的是一種樂觀豪爽的性格氣質……在動作風格的區別中又可間接地感受到不同地域培養起來的既相聯系又相區別的生活習俗。
(二)民族舞蹈創作與民族音樂的聯系
有人說:“音樂是舞蹈的靈魂”。的確,音樂元素使舞蹈鮮明、活躍,而舞蹈深化了音樂元素,音樂在舞蹈中對感染氣氛、突出故事、表現人物不同性格以及對舞蹈情節和內容的展現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二者是融為一體的。中國民族音樂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在歷史上也曾多次出現民族音樂文化繁榮昌盛的時代。民族音樂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民族音樂文化根植于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土壤之中,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造就了獨特的民族音樂文化。中國民族眾多,各民族都有自己豐富多彩的民族舞蹈,由于各民族地域文化不同,風俗習慣不同,舞蹈形式更加瑰麗多彩,這些形式多反映當地的勞動生產和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故事和喜、怒、哀、樂的思想感情。因此民族舞蹈是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民間舞蹈是民族音樂與舞蹈有機結合的藝術形式,最富特色的有鼓舞、跳樂、踏歌三種類型。一為鼓舞,是采用擊樂伴奏,合節起舞。主要是以鼓為伴奏樂器,用特有的節奏和音色變化,配合舞姿,如苗、瑤、彝、水、黎等民族的銅鼓舞、壯族的蜂鼓舞和扁擔舞、朝鮮族的長鼓舞、佤族的木鼓舞等。二為跳樂,是一種完全用樂器伴奏的舞蹈,如西南各少數民族的蘆笙舞、葫蘆笙舞、月琴舞、三弦舞、哈薩克族的黑走馬擺舞和天鵝舞、錫伯族的貝倫舞等。三為踏歌,即在歌聲和樂聲中踏著舞步歡跳,是載歌載舞,或歌舞相間,以歌伴舞的形式。一切聲音都起源于動作,這是舞蹈與音樂結合的自然基礎,舞蹈藝術中的舞蹈和音樂的結合必須達到美滿的境地,只有如此才能獲得完整和真正的舞蹈藝術。所以進行民族舞蹈的創作我們要深入的了解該民族的音樂,以及音樂中豐富的內涵,因曲制舞、因舞選曲來進行創作。
(三)民族舞蹈創作與該民族生產生活的關系
民族舞蹈具有廣泛的參與性和自娛自樂的作用,民族舞蹈誕生于各民族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同時民族舞蹈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該民族的生產生活實踐是民族舞蹈創作的基礎。究其民族舞蹈的發展根源,很多由古代的祭祀活動發展而來。由簡單到復雜,而祭祀中手舞足蹈的基本動作又來自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因此進行民族舞蹈創作必須深入到該民族的生活之中。以廣東舞蹈《魚龍舞為例》,在詩詞中,描述的是元宵節潮州民俗文化巡游盛況,在這個舞蹈中,采用了四十多人來表演盛況場景。伴奏樂器以打擊樂為主,配有吹奏樂,這個舞蹈充分展現了廣東地區節日人群熱鬧,歡欣鼓舞的狀態,該地區人民喜愛趕集,喜歡擺動身體等形態也一覽無遺。這一經典舞蹈的誕生與生活在廣東的人民的生活方式是密不可分的,并且這種舞蹈在舞臺上面表演的時候氣勢恢宏,深受人民喜愛,給觀眾以及評委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民族舞蹈創作與該民族情感精神的關系
早在遠古時期,表達最令人們激動感情的方式便是手舞足蹈,最初的舞蹈活動幾乎滲透到勞動、狩獵、征戰、祭祀等一切領域,每一種舞蹈都集中直觀地表現舞者的情感和精神。進行民族舞蹈的創作就是要充分融入到該民族的情感精神之中,各民族舞蹈表現的不論是傣族人的柔細、鄂倫春人的勇敢、蒙古人的豪邁、還是彝族人的好客,都是對民族人民情感與精神的最好詮釋,這就要求我們創作舞蹈形象在表達作品的內容和主題時要“形象鮮明”,充分體現該民族的精、氣、神。
(五)民族舞蹈創作與該民族信仰的關系
很多民族特別是少數民族至今仍保持著他們對于自己民族虔誠的信仰或圖騰,而這種信仰是他們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進行民族舞蹈的創作,不一定要追隨他們的信仰,但必須能感同身受,這樣才能抓住民族舞蹈的靈魂,如藏族舞蹈“跳大神”就是佛教信仰的產物;又如:苗族舞蹈《接龍鼓舞》,就是用于祈福驅鬼的。由于苗族信奉的是以祖先和自然等原始形態的不可知物,尤以祖先崇拜為甚,比如說,在苗族人的心目中龍的概念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一種圖騰圣物,他們從人本主義概念出發,信奉龍,認為龍就是他們的祖先,他們是龍的傳人。為了脫離苦難,祈求平安,每三至五年便組織一次大型的接龍鼓舞,將神話里的圖騰圣物――龍接到寨中,請到家里,其場面真誠熱烈,風情濃郁。
(六)民族舞蹈創作與該民族文獻包括口頭流傳下來的歌謠的關系
民族文獻(包括口頭流傳下來的歌謠)是我們了解一個民族歷史最直接和真實的工具,其中記錄了一個民族的政治、經濟、傳說等豐富的內容,甚至包括舞蹈的基本動作要領及精髓。如:“優美、英姿、丑態”都借助人的各種生動的形態來表現;又如同說話一樣有人用舞蹈動作把“無奈、嬉笑、恐怖”表演的活靈活現;同樣“悲憫、憤怒、和善”等內心情感也可以通過舞蹈動作表現得有聲有色、淋漓盡致。如:林芝地區果諧“祝歌舞者門面三層高”中唱到:
胸部是鍋莊的倉庫,今日要打開倉庫門;
胳膊是卓舞的翅膀,今日我要炫耀翼力:
腰部是歌舞搖擺處,今日我要放松放松;
膝蓋是鍋莊的風輪,今日我要轉動轉動;
雙腳是鍋莊的滾球,今日我要滾一滾它。
藏文古籍對舞蹈者的形態要求有:
上身動作像雄獅,腰間動作要妖嬈。
四肢關節要靈巧,肌腱活動要松弛。
全身姿態要柔軟,表演表情要傲慢。
舉止要像流水緩步,膝窩曲節要顫動。
腳步腳尖要靈活,普遍要求英姿雄壯。
從這些記載看來,民族文獻(包括口頭流傳下來的歌謠)對我們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甚至掌握民族舞蹈的精華,創作民族舞蹈是極其重要的。
民族舞蹈與民族文化各方面的關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統一的,我們要創作一個民族舞蹈,就要充分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體驗一個民族的生活,把他們文化生活中的內容加以提煉,但提煉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對他們生活原形的加工、美化、優化和韻律化,同時創作過程中要具有時代的氣息和精神。總之,民族舞蹈就是一種文化現象,是民族多方面結合體,它用人類的肢體語言和思想情感來表現社會生活,體現民族歷史,傳情達意,抒發情懷
拓展:民族舞蹈與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
一、民族舞蹈與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
民族文化是民族舞蹈發展的源泉,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舞蹈產生于人類的生產生活過程當中,人們通過不同的舞蹈姿態,將實際的、抽象的、觀念的民族文化因子統一融合到一起,向同伴、向外界、向未來表達本民族傳統上對于生命的敬畏、對于大自然的情感,它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等諸多領域,同時它作為一種文化,還有著非常深刻的文化價值,它通過人本身做出的各種形體動作對日常生活狀態加以表達,通過不同的節奏與內容表達出不一樣的民族歷史與文化傳統,從而達到傳達情意、抒發情感的作用。在新的發展形式下,面對不斷涌現的高科技、新傳播媒體,民族舞蹈必須深植于所屬民族的文化中開展創作,在現有舞蹈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牢牢立足于民族文化內涵所在,加大民風民俗的弘揚力度。民族舞蹈利用人的姿態神形傳情達意,其形成與自然與社會都有關,其具體的表達又因人而不同;另外,其形成還與民族文發展狀態有關,不同的文化發展階段都會產生具備不同特征的舞蹈形式。民眾在欣賞舞蹈的時候就能自然感受到其所代表的文化特征,并于無形中受到該文化的陶冶。民族文化是民族舞蹈與民族文明的紐帶,民族舞蹈與民族文化兩者相輔相成、互為傳承。
二、民族舞蹈的意義和特點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民族舞蹈大多用于表達不同歷史與生活背景下的人物情感。大力弘揚民族文化,不僅有利于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更能使整體教育水平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得到提高,同時,民族舞蹈有利于發揮地方特色,使民族特色文化融進了教學內容,促進了教學活動的進一步發展。進一步使民族文化得以傳承,心靈容納廣闊的民族藝術,讓更多的人領悟到民族文化的博大。民族舞蹈進入校園,使民族文化成為校園生活的一個主題,在多種多樣的途徑下使民族文化的色彩投射進更多人的目光,使“教育課程”的內容與形式得到進一步展示,使廣大學生了解民族文化、認識民族文化,引領、繁榮了校園文化和地方文化,對提高廣大學生的藝術審美水平,推進校園文化建設,豐富“實踐活動與素質拓展教育課程”的內容與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民族舞蹈教學的策略
1.在民族舞蹈教學中弘揚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種對人類的普遍自我關懷的表現,是我們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一種維護,是對精神世界的更高追求和關切。弘揚民族舞蹈中的人文精神,首先要理解民族舞蹈中的社會性。民族舞蹈藝術具有十分鮮明的社會性特點。在舞蹈的發展過程中,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舞蹈,把自己的習俗、風情和文化凝結在其中而所謂的人文精神,正是蘊含在這些風土人情中流傳至今的。這些中國的民族傳統舞蹈是中國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凝集著強烈的地域文化精神和文化風格。只有認識到中國民族舞蹈中強烈的社會文化發展特點,才能夠從根本上理解民族舞蹈最直接、最生動、最富感染力的氣概、氣質、和本質精神。其次要大力提高民族舞蹈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
民族舞蹈濃縮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風格、文化情感。可以說,在舞蹈的每一個動作中,都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通過提高民族舞蹈專業學生的人文素質,從而加強他們對民族歷史文化的理解,激發學生熱愛祖國音樂藝術的情感,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為民族音樂發展奉獻自己的熱情。最后,弘揚民族舞蹈中的人文精神,要擴大舞蹈者的人文視野。民族舞蹈蘊藏著豐富的人文知識,可充分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歷史發展過程、生活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地理環境等。擴大舞蹈者的人文視野,讓他們在表演的時候能夠從身心感受到舞蹈的內涵所在,理解舞蹈背后的人文底蘊。能夠掌握民族舞蹈作品背后的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
2.在民族舞蹈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首先,提高學生對藝術的欣賞水平。民族舞蹈作為藝術文化的一個分支,直接作用在音樂、服飾、民俗民風等民族特色文化之間,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穿越民族文化的長廊,獲得全面的藝術鑒賞感悟。
第二,培養學生的參與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能力。學生在學習舞蹈的同時觸摸民族文化的神韻,無論對民族舞的弘揚還是對民族文化的宣傳推廣,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三,滿足學生對美的層次的追求,滿足學生對美的層次的領悟。民族舞蹈作為地方特色文化的代表,有其與眾不同的氣質,能帶來更多層次的美的感受。民族舞蹈是在深厚的地方文化積淀下而產生的舞蹈,其美感使得學習民族舞蹈的學生擁有對舞蹈之美更為內涵的思考與領會,有利于學生個人身心藝術素養的培養。第四,促進民族文化和校園文化的融合富有民族特色的課程使學生了解了民族常識,弘揚了民族傳統文化,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3.在民族舞蹈教學中注重創新與發展
第一,在傳承中創新與發展民族舞蹈。社會的發展使得民族民間舞蹈煥發出新的氣息,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很多民間民族舞蹈被融入商業的元素開始展現獨有的民俗風情。第二在保護中創新發展。近年來,人們在保護、發展和傳承民間民族舞蹈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為了加大保護力度,各種保護和繼承民間民族舞蹈的政策法規相繼出臺,同時將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納人不同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使處在危境的民間民族舞蹈被更多的人了解和關注,并在不斷地研究和探索中被重視,在保護中得到恢復和發展。第三,在趨同中求異。隨著信息的網絡化發展,全球化的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日趨頻繁,欣賞、學習、借鑒使民俗文化交流在相互促進中呈現同化的趨勢。所以,要在這種趨勢中成為各民族民間舞蹈的佼佼者,就要努力發掘民族民間舞蹈的個性,在求同存異中突出自己的特色。
【民族舞蹈創作與民族文化的聯系】相關文章:
民族舞蹈創作的要素01-08
民族舞蹈如何體現民族文化內涵05-27
民族文化對民間舞蹈的影響10-18
傣族民間舞蹈的民族文化特征12-12
民族民間舞蹈個性化的創作09-27
民族民間舞蹈創作的“三要素”10-18
民族民間舞蹈的創作要素有哪些06-10
關于民族民間舞蹈創作的三要素08-10
民族舞創作的傳承與發展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