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國環評市場現狀
2015年年底,環保部直屬8家環評機構率先完成了脫鉤,到2016年底所有地方環保部門350家環評機構分兩批已經全部完成脫鉤任務。其中176家取消或者注銷了資質,174家由原環評機構職工自然人出資設立環評公司,或者整體劃至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環評市場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1.環評機構數量的變化
目前,全國現有環評機構906家,其中甲級機構181家,乙級機構722家。
隨著環評脫鉤完成和環保部對于資質審查更加嚴格,環評機構的數量比前幾年相比明顯減少。市場正處于劇烈的變動時期,內部競爭更加激烈,外部資金和企業的介入也更加明顯。根據環保機構的數量變化,可以反映出當前整個環評市場的整合正逐漸加劇。
2.環評工程師的變化
目前,我國現有環評工程師1.97萬人,其中已注冊環評工程師1.099萬人。在每年一次的環評工程師考試中,預計通過人數約為1000-1500人,也就是說每年約新增注冊環評工程師約1000-1500人。
環評工程師一直屬于賣方市場,擁有環評工程師證書的人員向來供不應求。盡管環保部門三令五申嚴禁掛靠,但掛證現象一直存在,證書掛靠行情還成為相關從業人員衡量身價的重要指標。環評工程師掛靠費用從前些年的1-2萬元/年上漲到如今的約6萬元/年。這即反映出市場對于技術的尊重,也顯示出環評行業人才的稀缺程度。
一方面,市場上的環評機構數量在減少,另一方面,國內環評工程師總數卻每年增加。因而長期來講,隨著每年通過環評工程師考試的人越來越多,環評工程師的緊俏程度一定會慢慢緩解,相應地掛證費用自然也會逐年降低。可是事實卻并非如此。
在2015年9月,環保部頒布了新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質管理辦法》,大幅提高甲級和乙級環評機構所需的環評工程師必備人數要求。甲級環評機構配備的環評工程師人數由10人增加到15人,且每一甲級類別需要的環評工程師人數由原來的3人上升至6人。乙級環評機構配備的環評工程師人數由6人增加到9人,且每一乙級類別需要的環評工程師人數由原來的2人上升至4人,相當于現有環評機構對于環評工程師人數需求至少增加50%。資質壁壘的提升顯現出甲級資質的價值,且隨著資質標準的提升,新進入市場的機構所需成本也將大幅提高,同時也會逐漸淘汰一部分不能滿足資質條件的小型機構,最終市場集中度將逐步上升。
新《辦法》即提升了環評行業的準入門檻,同時客觀上穩定了市場上環評工程師掛證行情,避免了環評工程師證書像當年的注冊會計師(CPA)一樣隨時間發展而逐步貶值的噩運。
從長期來看,環評工程師飽和是遲早的事情。根據我們的調查,即使以新辦法中的標準來衡量,市場上排名靠前的大部分環評公司的環評工程師數量基本都能滿足其資質要求,它們對于環評工程師的需求并不迫切。而急需環評工程師的多是新進入市場的乙級機構或者極少數新晉甲級的公司,它們希望用高價在短時間內招募到足夠數量的環評工程師滿足晉級條件。一旦滿足條件之后,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仍會轉向有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單純只有證書而缺少實際工作經驗的人前途不甚樂觀。隨著乙級資質公司的增加,本來含金量不高的乙級資質會更加貶值,最終會導致環評工程師證書行情的下跌。
我們預計未來若干年內環保部都不會再次提高環評資質要求必備的環評工程師人數,因此市場對環評工程師的需求會逐步趨向于飽和,環評公司對于人才的需求也最終會回歸正常化。工作經驗和能力將成為環評公司招聘人才主要的考核指標,是否擁有環評工程師證書仍會是一項重要指標,但不是唯一指標。在市場排名靠前的環評公司內,基本可以減少甚至完全杜絕掛靠現象的存在。未來,一個沒有證書但經驗豐富的環評從業人員的收入完全可能超過有證書但沒有經驗的人員。
3.環評市場的變化
3.1環評市場概況
據業內人士估算,環評收入約占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的 0.02%左右,全國環評市場規模約200-300億元。在環評市場內部進一步細分,可根據項目合同金額大小將環評市場進一步分為高端、中端和低端。高端市場單一項目合同金額在40萬元以上,利潤率相對較高;低端市場單一項目合同額在 20 萬元以下,利潤率相對較低;中端市場單一項目合同金額在 20-40萬元,盈利水平也處于高端市場和低端市場中間。在整個環評市場中,高端市場幾乎完全被擁有甲級環評資質的環評機構壟斷,許多利潤較高的大型環評項目都由有環保背景(即“紅頂中介”)的環評機構或背靠大型國企的環評機構(如交通、鐵路、煤炭、化工等領域)完成。環評中端市場和低端市場尤其是低端市場競爭十分激烈,由于利潤率低,大部分甲級資質的環評機構幾乎退出了這一領域。在這一領域爭奪市場的主要是眾多具備乙級資質的環評機構,競爭手段主要依靠低價。
近年來,上述情況也在發生變化。隨著脫鉤改制,市場進一步放開,一些民企和非環保系統背景的環評機構也進入到高端市場中來,分食高利潤率市場的蛋糕。而原本一些只在中低端市場廝殺的乙級資質環評機構,也努力擠入高端市場,讓這個本來就不大的市場更加擁擠。入侵者往往以低價作為敲門磚,爭奪人才、搶奪市場份額,在原本就不平靜的環評市場中攪得天翻地覆。而在中低端市場,競爭則更加激烈,各甲級、乙級資質的環評機構紛紛在全國各地設立分公司,跑馬圈地,搶占市場份額。
盡管環評市場整體呈萎縮態勢,競爭激烈,但是由于環評在項目建設中所處的特殊位置,吸引了眾多資本和企業對這一領域的垂涎。環評處于項目投產前端,環評機構可以在項目初期就合理介入項目相關環保配套設施的規劃,對項目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和評估,可以有效推動環境治理類訂單的拓展。通過歷史數據可以看出,申報環境影響評價項目的環保投資通常維持在環評收入總額的440倍左右,上游地位高杠桿效應明顯。如果將環評優勢利用得好,操作得當,環保企業完全可以獲得環評后端數十甚至上百倍金額的訂單。對于一個年產值數千萬元的環評機構而言,其價值遠不只是這數千萬元產值所產生的利潤,而是其后端拉動的數億元甚至更多的環保投資,這也正是諸多上市企業瘋狂進入這一領域的原因。
以目前環評領域的行業集中度來看,環評市場仍處于分散競爭型(CR8<20%,即排名行業前八的企業合計市場占有率小于20%)。除行業領頭羊中咨華宇的業績較為突出以外,其余規模相對較大的環評公司年營收大多在5000萬元-1億元之間。隨著市場內不斷出現的并購,預計一兩年內行業集中度會快速上升,市場達到低集中競爭型(20% ≤ CR8<40%)。
3.2總體市場縮小和地方化
隨著環評審批權逐年下放,以及新環評導則總綱對于環評報告內容要求的減少,整個環評市場規模也在相應縮小。
在全國全部的環評機構中,由于北京的位置特殊,其大學、科研機構、央企眾多,因此北京甲級資質環評機構數量一直居全國各地區之首。另一方面,在審批權下放之前,由環保部參與審批的項目較多,北京的環評機構在送審報告方面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北京的環評機構所占據的市場份額也遠高于其它地區。
在全國現有的906家環評機構中,北京的環評機構為77家,占比約8.5%;而在全國182家甲級環評機構中,北京為43家,占比近24%。
隨著原本應環保部審批的環評報告審批權逐步下放至各省市,在京環評機構的優勢正在縮小。市場份額方面也將由原來的北京一家獨大逐漸過渡至各地群雄并起,這也給了各地環評機構平等的競爭機會。
原本由“紅頂”環評機構所占據的70%的市場份額,隨著脫鉤改制正逐漸釋放出來。具體到市場參與者,以中咨華宇為代表的原民營環評公司利用脫鉤改制帶來的機遇,加大市場推廣力度,利用自身優勢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而脫鉤改制變身為民企(或國企)的原紅頂環評公司也正摩拳擦掌,希望利用體制轉變帶來的契機謀求更大發展空間。
3.3資本市場的介入
一向以逐利為目的的資本市場如聞到血腥味的鯊魚一般早早嗅到了環評市場的商機,在最近一年多的時間里,多家環評公司的股東名單中出現了上市公司的魅影。像中金環境(300145)收購了中咨華宇,博世科(300422)收購了博環環境,永清環保(300187)則將原本的乙級資質升至甲級。甚至一些新三板公司也加入到爭奪戰中,河南鑫安利(831209)間接控股了原8家部屬紅頂中介之一的中環聯新等。
在目前的全部環評公司中,擁有甲級環評資質的上市公司4家,其中滬市主板1家、創業板2家,港股1家。擁有乙級環評資質的新三板上市公司12家。這些還沒有包括上述由上市公司控股和參股的環評機構。
除了等待資本市場的垂青,有些環評公司謀求新三板上市或者其它的融資機會,通過引進新股東和資金提高自身實力,謀求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根。由于新三板要求上市公司存續期為兩年以上,而本次環評脫鉤改制的公司大部分都新注冊于2016年,因此預計2018年會有若干家環評公司在新三板上市。
4.環評公司
4.1環評公司的經營策略
環評公司的核心價值是其資質,這也是行業的護城河,因此維護好資質是環評公司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資質背后要有專業的技術水平作為支撐,環評公司的產品——環評報告書的好壞就是一家環評公司實力的體現。隨著國內刮起環保風暴,環保部對于環評報告書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2017年3月28日,在由環保部發布的《關于2016年度全國建設項目環評文件技術復核發現環評文件質量問題處理意見的通報》中,就對北京中咨華宇環保技術有限公司等5家環評機構予以限期整改6個月的處罰,要求各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半年內不得受理上述機構編制的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審批申請。這也就相當于中咨華宇被判半年的禁閉,意味著在此期間它們將無法完成任何項目的審批。正準備大展宏圖的中咨華宇來說,這次處罰無異于當頭一棒,恐怕給它完成對母公司中金環境的業績承諾會帶來不小的困難。
其實這次處罰只不過是冰山一角,中咨華宇以及其它民營環評公司受罰在業內早已不是新聞。如果以“中咨華宇+通報”為關鍵詞在百度進行搜索,可以找到上海、江西、泉州、河南等多地在不同時期對其的通報批評,這并不算是什么新鮮事。而在這一現象的背后也有其深層次的原因。環評公司的業務要想做大,必然要將市場擴散至全國。而環評業務并不具備標準產品的可復制性,每一地的環評市場都要有足夠的當地人脈進行支持,環評公司要想在各地同時開展業務必須在當地尋找合適的合作伙伴。因此,在各地尋找合作伙伴開設分公司成為一家環評公司迅速擴張的重要手段之一,行業內排名靠前的環評公司概莫能外,像中咨華宇就在全國各地開設有三十余家分公司。但是,各地分公司的技術水平良莠不齊,如果控制不好就會導致被通報的悲劇,輕則在當地通報,重則在全國通報,最終受影響的還是環評公司自己,這恐怕稱得上是跑得太快的副作用。
To be,or not to be?這個問題對于環評公司演變成為:追求數量還是質量?追求業績的數量可以迅速占領市場得到更高估值,但是有步子太大難免有扯著蛋的風險。相反,追求質量有助于品牌建立和提升軟實力,但是可能因為速度太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掉隊。過去,民營環評公司的賺錢策略是多開分公司靠證吃飯,紅頂中介的策略則是靠自身在環保系統內的資源生存,雙方魚有魚路蝦有蝦路,互不干擾相安無事。如今,紅頂中介開始下海搶占各地方公司的市場,民營公司也開始蠶食原紅頂中介獨占的份額,原本屬于雙方各自的領地都已不再安全,唯有不斷前進才能避免被淘汰的噩運,也只有在數量與質量之間實現平衡的企業才會是最終的贏家。
除環評業務以外,環評公司無一例外地尋求向鄰近業務發展,環保咨詢、第三方監測以及污染設施運營、土壤修復等行業是最常見的突破口。不過,客觀地說,環保行業上市公司林立,競爭激烈,環評公司想在主業以外的市場搶得一杯羹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4.2 環評公司的價值
多年以前,由于環評市場的封閉,我們幾乎看不到業內的并購,也無法準確判斷環評公司的價值。但是伴隨著環評機構的脫鉤改制,業內出現了幾起公開并購,可以給我們判斷環評公司的價值進行參考。
4.2.1中金環境(深市代碼300145)收購中咨華宇(甲級資質)
中金環境股份有限公司(原名南方泵業)已于2015年11月分兩步(30%+70%)收購中咨華宇環保技術有限公司,總價10億2163萬元(21600萬元+80563萬元),約定市盈率小于13.54倍。中咨華宇承諾2015、2016、2017年利潤分別不少于6000、8500、11050萬元。根據中金環境三季報顯示,2016年前三季度,中咨華宇實現營業收入25,057萬元,凈利潤7,550萬元。中咨華宇是環評行業的領頭羊,中金環境對其的收購無疑對于對環評公司定價具有指標性意義。
4.2.2 博世科(深市代碼300422)收購博環環境(甲級資質)
2016年5月,廣西博世科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3024萬代價通過接收廣西環科院環保有限公司環評業務(即廣西博環環境咨詢服務有限公司),獲得環評甲級資質,進入輕資產高利潤率的環評市場。根據公開報道,廣西博環環境咨詢服務有限公司2016年營業收入290萬元,凈利潤-364萬元。也就是說,博世科以約3000萬元的代價獲得了一個具有甲級資質的殼公司,博環環境具有5項甲級資質和2項乙級資質。
4.2.3 鑫安利(新三板代碼831209 )收購中環聯新
2015年由河南鑫安利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控制人王耀黨出資3640萬元收購中環聯新(北京)環境保護有限公司70%的股權(中環聯新整體估值約5200萬元)。根據公開資料,2016年上半年中環聯新營業收入為611萬元,利潤36萬元。中環聯新具有5項甲級資質。
4.2.4某中部地區擁有甲級資質的環評機構開價3000萬元轉讓公司。據稱其營業收入穩定在每年4000-5000萬元之間,擁有4項甲級和2項乙級資質。
通過以上幾起案例,我們可以對環評公司的價值有大概的評估,擁有4到5個甲級資質的殼公司其價值大約在3000萬元左右,如果擁有穩定的營業收入,那么價值還會增加。
【我國環評市場現狀】相關文章:
我國項目管理的現狀03-17
我國景觀住宅發展現狀02-28
我國人力資源的現狀05-22
我國國際學校發展現狀03-18
電子行業環評技術要點03-09
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歷程及現狀01-05
最新我國企業品牌管理現狀03-15
淺談我國農村物流的發展現狀01-15
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現狀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