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領導的破壞性
領導不只是高大全,領導有建設性,領導也有破壞性。有學者開始關注領導的破壞性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破壞性領導”(destructive leadership)的概念。
我不大喜歡“破壞性領導”的提法,認為用領導的破壞性更為準確,因為領導可能產生破壞性作用,但并非這些領導一定是“破壞性領導”。
對領導的破壞性研究可追溯到早期對領導陰暗面的關注,如在研究非常流行的愿景式領導、魅力型領導與變革型領導的有效特征時,學者已發現這些領導模式可能引發的負面效應,并提出了一些相關概念,如辱虐管理(abusive supervision)、暴君(petty tyrants)、管理者侵害(supervisor aggression)、管理者阻滯(supervisor undermining)、厭惡型領導(aversive leadership)、非支持型管理行為(unsupportive managerial behavior)、工作場所欺凌(workplace bullying)、反生產力行為(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rs)、工作場所越軌行為(workplace deviance behaviors),等等。有意思的是,這些“負面”行為并不一定總是具有破壞性,有時可能還會有積極意義,其作用性質依賴于領導過程所處的環境和情境。例如,對于“辱罵”的理解在軍隊與在學校會完全不同,有些行為粗暴的領導反而會有較高的組織績效(至少短期如此),在組織陷于危機時一些破壞性的領導行為會產生建設性的結果(如大規模裁員)。因此,關注領導的破壞性需要將其放到所處的情景、環境和文化中系統思考。
我們還需要關注領導的破壞性行為是有意而為還是無意所致。因認知所限,有些領導會采取一些自認有效的措施;有些領導的個體行為特性在一些情況下也可能誘致破壞性效果。當然,也有領導明知而為之,這種刻意或不理智行為的后果破壞性很強,需進行自我提防和制度性防范。有學者強調,領導的破壞性傾向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對這種傾向的感知。被感知到的有意的破壞性領導行為往往會造成更大的危害。
領導破壞性行為的產生與消失發生在領導個體與下屬、同事、上級、外部相關者的交往中,受組織氛圍、工作績效、自身地位、社會文化等因素的綜合影響,是一個復雜的作用過程。我們不難發現,它起始于領導自身的特性和行為,在下屬和相關人員中醞釀、發酵,再以其行為和行為結果波及相關利益者,然后通過利益相關者對組織績效產生影響,最后影響到組織的社會聲譽和長期發展。當然,這種作用過程會受到領導自身特質、動機和外部情境的直接影響,還會受到利益相關者的反應和組織績效的間接影響,甚至會受到社會流行的價值觀、文化和環境及發展階段的無形影響。作為始作俑者,領導應清醒認識到自己一言一行都會產生漣漪和影響,從而盡可能地進行自我控制以防范自己領導行為中的破壞性。
對領導者早期生活經歷的調查發現,曾有過無力無助感的童年時代或精神創傷者,更有可能成為破壞性領導。O’Connor等人發現,這些領導者常常會提到他們自己的消極生活故事,盡管童年時期的不幸有時候也產生積極的經驗。那些早期曾經歷家庭不和、較低的社會地位、父母有犯罪記錄、精神失調或虐待兒童的領導,其破壞性行為傾向更突出。
關注領導的破壞性不僅應重視其原因與影響,更要重視對這種行為的防范。隨著全球化、網絡化、知識經濟的發展,新型社會環境下領導的成長和特性也會因之而變化。并行性工作、透明度的提高、組織層級的降低等等,都會幫我們控制領導的破壞性。
【領導的破壞性】相關文章:
領導的領導力修煉03-18
領導力與領導藝術06-18
中層領導如何提升領導力06-13
基層領導如何提升領導力03-21
企業領導應具備的領導力03-30
女性領導如何發揮領導力08-22
女領導如何提高領導力03-07
領導者如何提升領導力06-01
淺談領導力與領導能力的區別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