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普通話水平測試

時間:2024-08-07 21:45:34 普通話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淺析普通話水平測試

  導語: 考察應試人在沒有文字憑借的情況下,說普通話的能力和所能達到的規范程度。以單向說話為主,必要時輔以主試人和應試人的雙向對話。單向對話:應試人根據 抽簽確定的話題,說4分鐘(不得少于3分鐘,說滿4分鐘主試人應請應試人停止)。

淺析普通話水平測試

  2001年10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九條規定:“凡以普通話作為工作語言的崗位,其工作人員應當具備說普通話的能力。以普通話作為工作語言的播音員、節目主持人和影視話劇演員、教師、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普通話水平,應當分別達到國家規定的等級標準;對尚未達到國家規定的普通話等級標準的,分別情況進行培訓”。由此可見,相關職業對普通話水平的要求是越來越明確,更多的人出自于長遠的職業規劃和發展,對普通話測試也越來越重視。

  眾所周知,在目前的普通話水平測試中,“說話”是唯一沒有文字憑借的題型,旨在考察應試人說普通話所能達到的規范程度。該題所占的分值比例為40%,是四個題型中分值比例最大的一題;在測試中,也是大多數應試人最易失分的一題。那么,如何應對普通話水平測試中“說話”題呢?

  1.“說話”題的特點

  該題為應試人單向說話,要求應試人在預先給出的30個備選話題中就某一特定的話題發表談話,限時3分鐘。其目的在于測查應試人在無文字憑借的情況下說普通話的水平,重點測查語音標準程度,詞匯、語法規范程度和自然流暢程度。

  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和表達方式更能真實地反映語言運用的規范程度及表達的流利程度。“說話”題的確是語言測試中最為重要的手段。筆者在進行普通話教學和普通話測試中已經明顯地感受到,許多應試人在前三題測試中發揮尚可,“說話”題卻大相徑庭,而這往往才是應試人的真實水平。

  “說話”題的評分屬于典型的主觀性測試,但由于該題重點測查的語音標準程度,詞匯、語法規范程度和自然流暢程度更借助于主觀性測試(對語感的把握),所以評分的信度更為準確、可靠。

  “說話”題的內容多為敘事類,多是同應試人的學習生活有緊密關系的話題,應試人更能貼近實際,自然發揮。

  2.“說話”題測試中多種因素影響之分析

  2.1方言區域、城鄉區域差別的影響

  在“說話”題測試中,我們容易發現應試人方言區域、城鄉區域的差別因素的影響是明顯的。總的說來,北方應試人比南方應試人,城市應試人比農村應試人自我感覺良好,自信心更為顯見,而這一點在越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越明顯。

  以筆者所在的貴州省為例,從地域上講是南方省份,從方言區域上講屬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次方言。普通話的標準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為語法規范的漢民族的共同語。”

  貴州方言從語法、詞匯上與普通話相差不大,而語音方面差異較大,突出表現在平翹舌音、鼻邊音、前后鼻韻方面。一些長期生活在貴州方言區但以普通話為生活語言的人(籍貫為北方人),盡管語音方面也有許多問題,但他們更容易區分平翹舌音、鼻邊音、前后鼻韻等主要問題,學習時難度小、速度快,表達相對流暢自然;而本土(貴州人)的應試人由于缺乏普通話的生活語言環境,在學習上難度大、速度慢,更易造成測試時的緊張、焦慮,從而影響了表達的規范度和流暢度。

  此外,城市應試人在接受普通話學習、培訓、使用等方面條件相對要比農村應試人好,這也是造成差別的一方面因素,尤其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更為明顯。

  2.2應試人性格因素的影響

  “說話”題是單向、限時3分鐘(時間不足,酌情扣分),選題限定內容的測試,應試人的性格往往對此影響很大。

  外向型應試人性格樂觀、自信,喜歡說、愿意說,充分表現出對“說話”的濃厚興趣,即使抽到不熟悉、準備不充分的題目也不會影響其發揮,能自由大膽地對所抽題目侃侃而談,語速較快、表達自然流暢,3分鐘的時間通常是不夠他們發揮的,一般需要測試員提示時間已到,不會出現時間不足而扣分的情況。內向型應試人恰恰相反,他們性格內斂,不善于用語言表達,加之面臨的是將“說話”作為考試的內容,面對陌生人更是緊張、靦腆;如果又正好抽到不熟悉、準備不充分的話題更會影響其正常發揮,不敢與測試員進行目光交流、表達內容“口是心非”(不敢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語速相對較慢,語感僵硬,甚至會出現沉默、無話可說、說話時間不足等情況,從而影響了成績。   2.3學習普通話時間長短的影響

  從小學習普通話的應試人比成年后學習普通話的應試人自信心要強得多,在“說話”題中,從小學習普通話的應試人出現的是“失誤”,而成年后學習普通話的應試人出現的往往是“偏誤”。“偏誤”是語言的系統性錯誤,而“失誤”是語言的非系統性錯誤。比如貴州方言中沒有輕聲詞一說,從小學習普通話的應試人可能會出現“啊”的音變錯誤,這是“失誤”,而成年后學習普通話的應試人如果將“了(le)”讀為“了(liao)”就是一種“偏誤”。

  從小就學習普通話的應試人會注意到整個句子因語氣詞的正確與否所帶來的語感表達如何,成年后學習普通話的應試人卻只注意到一個字的發音是什么的問題,忽略了整個句子的語感。從“偏誤”到“失誤”是一個過渡,這個過渡的過程越短,應試人的自信心就會越強。

  3.如何提高普通話水平

  3.1營造良好的普通話語言環境,加強“聽”的訓練。應試人大部分生活在方言區,受到方言的影響很大,必然會導致普通話的發音不標準、不正確。所以要營造良好的普通話語言環境,加強“聽”的訓練,主要依靠媒體的輸入來實現,媒體主要指廣播、電視、電影等。應試人應通過媒體純正、正確、規范的普通話來糾正、規范、構建自身標準的普通話語音認知結構。

  3.2加強閱讀,培養用普通話進行思維,進而達到說出符合普通話語法規范的句子和搭配正確的詞語,閱讀的介質主要是報紙、雜志、書籍等。閱讀的過程是思維的過程,通過閱讀,能使應試人接觸大量語言材料和表達方式,不僅能培養普通話的語感,更能培養用普通話進行思維,從而達到語法規范、搭配正確。應試人在測試中出現的錯誤往往由于思維上的錯誤導致。比如說貴州人指的“吃”,可以搭配的不僅是固體,還可以是氣體、液體,想“吃飯、吃酒、吃煙”這樣的詞語搭配在方言中很正常,但如果在普通話中也如此表達就錯了。別人遞根煙給你,你擺擺手說:“謝謝,我戒煙了,好長時間沒吃煙了。”這里就要改成“抽煙”。所以,加強閱讀是完全可以避免這些錯誤的。

  3.3加強運用,提高自身普通話水平。如果應試人以考試為目的,是很難真正提高自身的普通話水平的,如果抱有考完了,學習的過程也就結束了的想法,即使在測試中取得不錯的成績也不能代表應試人真實的水平。語言的學習是一個積累、運用、體會、實踐的過程,不經歷這樣的過程,語言的功能就會退化,水平就會降低。所以要樹立在公共場合說普通話的意識,擴大普通話使用的范圍;要長期加強普通話語言的實踐,希望通過短時間的突擊來掌握普通話是不可能的,必須要通過反復的訓練、實踐才會達到目的。

  3.4樹立信心,增強信心和勇氣。在語言的學習上,年齡大的確不是個優勢,許多應試人都是成年人,惟恐發音不準招來別人的嘲笑、怕栽面子,所以沒有勇氣堅持說普通話。學習普通話不怕犯錯誤,怕的是因為犯錯誤而不再說普通話,只要有信心、決心和勇氣,堅持下去,定能熟練掌握普通話。

【淺析普通話水平測試】相關文章:

普通話水平測試10-11

普通話水平測試的流程09-08

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07-09

普通話水平測試要求08-08

普通話水平測試報名考試08-29

普通話水平測試報名簡介09-26

普通話水平測試命題說話技巧07-10

普通話水平測試流程圖08-26

2017普通話水平測試聲母訓練08-23

普通話水平測試簡介和技巧02-22

亚洲制服丝袜二区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无码视频乱码,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人在线观看影院 |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 亚洲人成网站999久久久综合 | 黑人巨大亚州宗合在线 | 亚洲AV秘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另类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