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的戲曲文化

時間:2024-08-01 16:35:25 影視戲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宜昌的戲曲文化

  中國戲曲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頭昏腦眩,很不適于劇場,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遠遠的看起來,也自有他的風致。下面就讓yjbys小編帶著大家去領略一下宜昌的戲曲吧!

  ●遠安花鼓戲

  遠安花鼓戲流行于遠安境內及周邊地區,其前身俗稱花鼓子,即起源于清同治年間,距今約有150多年的歷史。

  遠安花鼓戲具有鮮明的特點:一是有傳統“三小”,即小生、小旦、小丑,集念、唱、做、打為一體。二是唱腔豐富優美。主腔分為陶腔、漢腔、南腔和四平等四種,彩腔是曲牌體,一般一個戲一個曲牌,曲牌名就是戲名。三是生活氣息濃郁。常在廟會節慶、婚喪嫁娶、祝壽打喜等紅白喜事場合演出,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生命力。

  ●建東花鼓戲

  建東花鼓戲是流傳于秭歸縣一帶的鄉間小戲,民俗簡稱“燈班戲”,起源與三峽地區傳統節慶時的“玩燈”習俗有關。

  建東花鼓戲唱腔獨特,大體分為正腔和小調兩部分。正腔從皮影戲中借用而來,小調來源于地花鼓。是農民勞作之余特別喜愛的社戲,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

  ●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出現最早且分布廣泛的古老民間戲種,采用燈光照射鏤空和染彩的半透光獸皮(多用牛皮、驢皮)形成投影,配以人聲唱腔、說白和鑼鼓伴奏進行表演,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

  宜昌轄區內的夷陵、秭歸、遠安、長陽、點軍等地曾盛行皮影戲,皮影戲藝人大多農忙務農,農閑從藝,受眾主要為山區農民。

  皮影戲的音樂有九腔十八板,唱腔以“儺愿腔”和“走馬腔”兩大腔系為主,同時吸收地方小調,根據劇情人物情緒變化而演唱不同的腔調,充分體現了皮影戲的地方風格。

  ●扇子戲

  扇子戲因以扇子為主要表演道具而得名,流行于當陽、枝江一帶。

  扇子戲兩人一班,均為男性,一人多角,說唱兼有,不化妝,不穿戴“行頭”,只要“兩把扇子幾根線,楠管傢業(打擊樂器)和畫片”便能演出。

  其唱腔為曲牌連綴體,部分具有板腔體特點,也有單曲體結構的曲目。戲曲也許并不受廣大青年的喜愛,可卻透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它是一個地方的特色,一代人的記憶和一群游子們的念想。

  戲曲也許并不受廣大青年的喜愛,可卻透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它是一個地方的特色,一代人的記憶和一群游子們的念想。


【宜昌的戲曲文化】相關文章:

戲曲文化的歷史起源09-29

什么是戲曲05-16

宜昌紅茶工夫沖泡法10-24

京劇與戲曲的區別07-18

戲曲的起源與形成10-18

戲曲起源與形成05-25

戲曲與戲劇的區別09-10

戲曲練聲方法10-15

戲曲發聲技巧訓練09-02

中華戲曲的審美精神08-13

亚洲制服丝袜二区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无码视频乱码,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 |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影院 | 日本一道本高清一区二区 | 日本区一视频.区二视频 | 亚洲国产中字幕在线尤物视频 | 欧美亚洲另类小说图片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