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寒節氣的民間習俗詳解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大寒節氣的民間習俗
大寒節氣吃什么?民間有不同的飲食習俗,如老北京大寒吃“消寒糕”,廣東人吃糯米飯,南京人喝雞湯……那么,傳統大寒飲食習俗有哪些呢?下面小編將為您介紹傳統大寒飲食習俗有哪些?
大寒節氣 民間的傳統習俗
一、傳統大寒飲食習俗
大寒的習俗:
今年的大寒時1月20日。大寒是表征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正處于“冰上走”的四九寒冷時期。《三禮義宗》說: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關于大寒說: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古代將大寒分為三候:一候雞始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就是說到大寒節氣便可以孵小雞了;征伐也,殺伐之鳥,乃鷹隼之屬。鷹隼之類的征鳥,卻正處于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態中;冰之初凝水面而已,至此則徹上下皆凝,故云腹堅,腹猶內也。
大寒天氣雖然寒冷,但因為已近春天,所以不會像大雪到冬至期間那樣酷寒。這時節,人們開始忙著除舊飾新,腌制年肴,準備年貨,因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就要到了。其間還有一個對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即陰歷十二月初八。在這一天,人們用五谷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等熬成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是人們過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大寒節氣里北方地區老百姓多忙于積肥堆肥,為開春作準備;或者加強牲畜的防寒防凍。南方地區則仍加強小麥及其他作物的田間管理。廣東嶺南地區有大寒聯合捉田鼠的習俗。因為這時作物已收割完畢,平時看不到的田鼠窩多顯露出來,大寒也成為嶺南當地集中消滅田鼠的重要時機。
除此以外,各地人們還以大寒氣候的變化預測來年雨水及糧食豐歉情況,便于及早安排農事。如“大寒天若雨,正二三月雨水多”(廣西)、“大寒見三白,農民衣食足”(江西)、“大寒不寒,人馬不安”(福建)、“大寒白雪定豐年”(貴州)、“大寒無風伏干旱”。
大寒節氣,時常與歲末時間相重合,2009年春節就包含在大寒節氣里。因此這樣的大寒節氣里,除干農活順應節氣外,還要為過年奔波――趕年集、買年貨,寫春聯,準備各種祭祀供品,掃塵潔物,除舊布新,準備年貨,腌制各種臘腸、臘肉,或煎炸烹制雞鴨魚肉等各種年肴。同時祭祀祖先及各種神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此外,舊時大寒時節的街上還常有人們爭相購買芝麻秸的影子,因為“芝麻開花節節高"。
二、大寒節氣吃什么?
1、八寶飯
民間有大寒節氣吃糯米的說法,因為糯米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后會周身發熱,起到御寒、養胃、滋補的作用。而糯米制作的食品,最典型的就是八寶飯。糯米蒸熟,拌以糖、豬油、桂花,倒入裝有紅棗、薏米、蓮子、桂圓肉等果料的器具內,蒸熟后再澆上糖鹵汁即成。味道甜美,是節日和待客佳品。
關于八寶飯的由來各有說法,一說是周王伐紂后的慶功美食,所謂“八寶”指的是輔佐周王的八位賢士。不過更加靠譜的解釋是八寶飯源自于江浙一帶,經由江南師傅進京做御廚才傳到北方。如今寧波、嵊州、嘉興也都保留著過年吃八寶飯的習俗。
2、年糕
吃“消寒糕”的習俗在北京由來已久。“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種,不但因其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覺暖和,有溫散風寒、潤肺健脾胃的功效,而且老百姓選擇在“大寒”這天吃年糕,還有“年高”之意,帶著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的好彩頭。
所以老北京的習俗中大寒這天,一家人分吃年糕,既帶著吉祥味,也能驅散身上寒意,所以稱為“消寒糕”。
3、雞湯
到了寒冬季節,南京人的日常飲食多了燉湯和羹。大寒已是農歷四九前后,傳統的一九一只雞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南京人選擇的多為老母雞,或單燉、或添加參須、枸杞、黑木耳等合燉,寒冬里喝雞湯真是一種享受。
燉湯不宜使用高壓鍋,因為營養物質在小火慢燉的過程中才能慢慢釋放出來。使用高壓鍋盡管可以縮短煮熟肉的時間,卻達不到煲湯的效果。因此,熬制雞湯時應該選用砂鍋,先開大火燒煮10分鐘,后調小火慢燉。此外,在熬湯時,盡量不要揭鍋蓋,不然容易“跑氣”影響雞湯的滋味。
4、糯米飯
古語有云:“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小寒、大寒早上吃糯米飯驅寒是傳統習俗。民間認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覺暖和,利于驅寒。中醫理論認為糯米有補中益氣之功效,在寒冷的季節吃糯米飯最適宜。加之糯米飯寓意溫暖,從年頭到年尾“暖笠笠”,更是有吉祥之意。
糯米味甘,性溫,具有御寒滋補的功效,人們可以蒸煮糯米飯,也可以用糯米、大米、赤小豆、薏米、蓮子、枸杞子、桂圓肉、大棗等一起用旺火蒸熟,然后加點白糖,可健脾益氣、養血安神,適用于身體虛弱、倦怠乏力等氣血兩虛的人群。
大寒節氣習俗
尾牙祭
按我國的風俗,特別是在農村,每到大寒節,人們便開始忙著除舊布新,腌制年肴,準備年貨。在大寒至立春這段時間,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節慶。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有時甚至連我國最大的節慶春節也處于這一節氣中。大寒節氣中充滿了喜悅與歡樂的氣氛,是一個歡快輕松的節氣。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習俗。所謂二月二為頭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農歷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樣有春餅(南方叫潤餅)吃,這一天買賣人要設宴,白斬雞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據說雞頭朝誰,就表示老板第二年要解雇誰。因此有些老板一般將雞頭朝向自己,以使員工們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過個安穩年。
飲食變化
大寒節氣,時常與歲末時間相重合,20xx年春節就包含在大寒節氣里。因此這樣的大寒節氣里,除干農活順應節氣外,還要為過年奔波――趕年集、買年貨,寫春聯,準備各種祭祀供品,掃塵潔物,除舊布新,準備年貨,腌制各種臘腸、臘肉,或煎炸烹制雞鴨魚肉等各種年肴。同時祭祀祖先及各種神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此外,舊時大寒時節的街上還常有人們爭相購買芝麻秸的影子。因為“芝麻開花節節高”,除夕夜,人們將芝麻秸灑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諧音吉祥意“踩歲”,同時以“碎”、“歲”諧音寓意“歲歲平安”,求得新年節好口彩。這也使得大寒驅兇迎祥的節日意味更加濃厚。
又因為大寒與立春相交接,講究的人家在飲食上也順應季節的變化。大寒進補的食物量逐漸減少,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質的食物,以適應春天萬物的升發。廣東佛山民間有大寒節瓦鍋蒸煮糯米飯的習俗,糯米味甘,性溫,食之具有御寒滋補功效。安徽安慶有大寒炸春卷的做法。
八寶飯
糯米100克、大米100克、赤小豆50克、薏米50克、蓮子20克、枸杞子20克、桂圓肉20克、大棗50克。將赤小豆、薏米、蓮子用清水洗凈,浸泡2小時,再加入糯米、大米等,用旺火蒸熟,加白糖適量食用。有健脾益氣、養血安神的作用,適用于身體虛弱、倦怠乏力等氣血兩虛的人群。
芪杞燉子雞
童子雞1只(約500克)、黃芪30克、枸杞子30克、白術10克,調料適量。將童子雞洗凈,切為小塊,加入諸補益中藥和蔥姜蒜鹽酒等調料,用文火慢燉1小時,食肉喝湯。有補中益氣、滋陰助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的作用,適用于體質虛弱、易患風寒感冒者。
發散風寒湯
雞蛋1個、香菜10克、蔥白5克、生姜5克,鹽味精等調料適量。雞蛋攪拌均勻,香菜、蔥白、生姜洗凈后切為碎末。將清水在鍋中燒開,加入少許水淀粉,使水略稠后,將攪拌好的雞蛋慢慢倒入,使之成片狀。再加入香菜、蔥姜及鹽味精等調料,出鍋前加入香油少許。有祛風散寒、發汗解表的作用,適用于輕度感冒初期。
大寒養生
1、精神:心情舒暢
所謂“暖身先暖心,心暖則身溫”。意思是說心神旺盛,氣機通暢,血脈順和,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溫暖,方可抵御嚴冬酷寒的侵襲。因此在大寒時節,我們應安心養性,怡神斂氣,尤其是老人家,因今年大寒前后適逢春節,兒孫滿堂,此時精神調養還應注意避免過喜或傷心,減少心腦疾病的發生。要注意保持心情舒暢,心境平和,使體內的氣血和順,不擾亂機體內閉藏的陽氣,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2、起居:早睡晚起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的最后一個,此時正值生機潛伏、萬物蟄藏的冬季,人體的陰陽消長代謝也處于相當緩慢的時候。大寒養生要順應冬季“藏”的原則,最簡單的方法是早睡晚起,每天多睡1小時。早睡可以養人體的陽氣,晚起可以養陰氣,使精氣內聚以潤五臟,從而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對于上班族特別提倡早睡1小時。老年人尤其要注意不宜過早起床,晨練要推遲一些,最好待日出后再出門。早晨寒氣生發,有時還有霧氣,極易寒邪侵入。
3、生活:適當泡泡腳
“寒從腳起,冷從腿來”,人的腿腳一冷,全身皆冷。可用熱水適當泡腳御寒。但如果晚上泡的話不要水過熱和洗腳泡腳時間過長,否則擾動陽氣,可能反而影響睡眠。建議45度左右水溫,泡腳15分鐘左右。
4、運動鍛煉:日出后運動
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一碗藥”。冬季活動、鍛煉對養生有特殊意義。在“大寒”節氣里,氣候一冷一熱很容易感冒。寒冷易致氣血阻滯不通、筋脈拘攣抽搐、關節屈伸不利,所以如果要運動的話,最好等到太陽出來以后再進行戶外鍛煉。由于戶外氣溫比室內低,人的韌帶彈性和關節柔韌性都沒有之前的靈活,為避免造成運動損傷。專家建議冬天在運動前先要做一些運動前的熱身準備。可以到空氣較好的公園里慢跑、打太極拳,或者打打籃球等,但運動不要太激烈,以免擾動陽氣。
大寒時節的運動可分室內及室外兩種,可循序漸進地進行一些有氧運動,比如快走、慢跑、跳繩、踢毽子、打太極拳、八段錦等,既運動了肢體,也加強了氣血循環運行,使氣血旺盛,氣機通暢,血脈順和,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溫暖。大寒時節的運動應注意適宜、適度,避免擾動陽氣,同時室外活動不可太早,待日出后再進行為好。
5、食補:固護脾腎,調養肝血
大寒的飲食應遵守保陰潛陽的飲食原則。飲食宜減咸增苦以養心氣,使腎氣堅固,切忌粘硬、生冷食物,宜熱食,防止損害脾胃陽氣,但燥熱之物不可過食,食物的味道可適當濃一些,要有一定量的脂類,保持一定的熱量。此外,還應多食用黃綠色蔬菜,如胡蘿卜、油菜、菠菜等。另外,由于大寒適逢春節,一般家庭都會準備豐富的過年應節食物,此時要注意避免饑飽失調,同時可以多吃具有健脾消滯功效的食物,如淮山、山楂、柚子等,也可多喝如小米粥、健脾祛濕粥等進行調理。
另一方面,大寒時節仍然是冬令進補的好時機,重點應放在固護脾腎,調養肝血上,進補的方法有二:一是食補,二是藥補。“藥補不如食補”,應以食補為主。建議食用如烏雞、泥鰍、黑魚、木耳等。藥補要結合自己的體質和病狀選擇服用,且在中醫明醫指導下進行,如體質虛弱、氣虛之人可服人參湯,陰虛者可服六味地黃丸等。能飲酒的人也可以結合藥酒進補,常見的有枸杞酒、蟲草補酒等。
大寒節氣外出注意事項
1、防滑雨雪天氣造成路面濕滑,因此,應注意出行安全,防止意外跌倒。寧可踩在厚厚的積雪上也要避開浮冰和積水,不要因為濕滑就蹭著走反倒容易滑倒,跟滑冰是一個道理,盡量抬起腳,實在的踩下去,這樣就減少了鞋底和地面的向前摩擦力,會大大降低摔倒的可能性。
2、防摔建議平常騎電動車和自行車的人們,要選擇步行或者公共交通出行。
3、防砸另外由于部分地區降雪較大,樹木存在被壓倒的危險,行人應該盡量遠離樹木等高處建筑謹防因坍塌被砸傷。
4、防偷由于大雪的出現公共交通壓力驟增,我們就要格外警惕不法分子趁機作案,上車前應將提包拎在手中而不是掛在肩上,男士不要將手機和錢包放在腰間和褲兜,上車后還應時刻注意自己財務的安全,如遇故意擁擠的人則要格外小心,有情況時應高聲喊叫乘務員或者司機并報警。
5、防撞路面濕滑開車出行的朋友們千萬要小心駕駛,一方面要保持車距及時踩剎車,一方面要特別注意道路上的行人做好躲閃的準備,開車的朋友除了注意以上幾點在遇到上坡路段時應保持車速換低檔,如遇熄火應及時拉手剎。
6、防霧天氣的變化必然會受到影響的還有航班,選擇外出飛行的朋友要及時了解機場航班的動態信息,并跟蹤飛機可能起飛的時間以免誤機或被迫滯留在機場,耽誤您的行程,并時時關注航班情況,在等候的同時還應注意及時補充身體的能量。
7、防磕由于雪的覆蓋,道路上許多“陷阱”會被遮住,因此,應千萬小心,注意低洼、井蓋、建筑材料上的釘子等。
大寒的由來
大寒是24節氣中最后一個節氣,太陽每年1月20日左右到達黃經300°時為“大寒”。大寒意味著天氣極其寒冷。《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是中者大寒,上形小寒,所謂大寒……寒氣的逆極,所謂大寒。”
此時,寒潮南下頻繁,是我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的寒冷時期,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化,呈現出冰雪天寒地凍的寒冷景象。 在中國古代,大寒分為三候:“一時雞奶;二候征鳥嚴重疾病;三候水澤腹堅。”也就是說,在寒冷的節氣里,你可以孵雞;鷹和獵鷹等鳥處于強大的捕食狀態,在空中盤旋尋找食物,以補充身體的能量來抵御寒冷;在一年的最后五天里,水中的冰被凍在水中,最強壯、最厚。
在寒冷的節氣中,大氣環流相對穩定,環流調整周期約為20天。在這種環流調整中,經常會出現大規模的雨雪天氣和大風降溫。當東經80度以西為長波脊,東亞為沿海大槽時,受西北風流控制和不斷補充的冷空氣影響,中國將繼續保持低溫。
大寒的習俗
一、迎灶神
常用的灶神聯也常寫著“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等等。此外,除夕夜,灶王還要和諸神一起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所以俗語有“二十三日,初一五來了”之說。在年底賣年畫的攤位上,也賣灶神的圖像,以便在“接灶”張貼在儀式上。圖中的灶神是一個美麗的少年,所以中國北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男女授受不親。有些地方對灶王爺和灶王奶奶合祭,便不存在這種說法。
二、吃臘八粥
寒冷過后15天,也是全年24節氣中的最后一個節氣。雖然這個時候天氣很冷,但是因為已經快春天了,所以不會像冬至那么冷。在這個季節,由于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人們開始忙于除舊飾新,腌制年菜,準備年貨——春節快到了。還有一個對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即陰歷十二月初八。這一天,人們用五谷雜糧和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煮成一鍋香甜可口的臘八粥,是人們過年不可或缺的主食。
【大寒節氣的民間習俗】相關文章:
大寒節氣的民間習俗詳解07-26
大寒節氣經典民間諺語09-13
大寒節氣的各種習俗01-25
大寒節氣的各地習俗08-04
大寒節氣諺語02-03
大寒節氣的經典諺語08-26
大寒節氣的含義01-15
大寒節氣的介紹01-21
大寒節氣的 由來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