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才新政“30條”七大亮點
上海市委市政府25日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簡稱上海人才新政“30條”)。下面是由應屆畢業生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1.2萬字的上海人才新政“30條”圖解,希望能夠幫到您!
【亮點一:更積極更開放向海外引才】
政策:探索對在上海自貿區、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簡稱“雙自”地區)工作并符合一定條件的外籍高層次人才,經自貿試驗區或張江高新區管委會推薦,可申請在華永久居留。
允許注冊在“雙自”地區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研發中心等,聘用世界知名高校應屆畢業生來滬就業。
解讀:外國人永久居留證,即俗稱的中國“綠卡”,原來申請起來非常難。去年上海放寬申辦條件后,外籍人才在滬申請“綠卡”的量占全國50%以上。
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長陸衛東說,人才新政30條吸收了公安部支持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相關出入境政策,對重點支持的領域、行業制定職業清單,進一步暢通從就業居留向永久居留的轉換機制。同時,還允許外籍高層次人才聘雇外籍家政服務人員。
【亮點二:發揮戶籍政策的激勵和導向作用】
政策:重點引進建設“四個中心”等、科技創新中心緊缺急需人才,優先引進重大科學工程、重要科研公共平臺、大科學研究中心等領域高層次人才。
解讀:一方面嚴格控制人口規模,一方面仍然求賢若渴。統計顯示,去年年底至今年8月,上海通過國內科創人才政策引進的人才達到4638人。
上海市人社局副局長毛大立說,目前上海初步形成了居住證積分、居住證轉辦戶籍、直接落戶的引才政策體系,但市場發現、市場評價的機制未得到充分發揮。未來將強化市場導向,主要以薪酬、投資和第三方評價(行業協會)等市場化方法引才聚才。
【亮點三:保障和落實用人主體自主權】
政策:在符合條件的高校、科研院所等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實施崗位聘任、考核評價、收入分配等管理權下放。高校、科研院所在編制限額內自主引進人才,主管部門不再進行前置備案和審批。
解讀:釋放人才活力,很關鍵的一環是放活用人主體。上海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陳皓說,科研人才的管理不能沿用黨政機關的人事管理模式。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保障和落實用人主體自主權,消除對用人主體的過度干預。
【亮點四:深化職稱制度改革】
政策: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不作為職稱評審的前置條件。政府部門加強評審專家數據庫建設,逐步將職稱評審權下放給用人主體、行業組織等。職稱不作為申報科研項目和人才計劃的限制性條件,逐步與相關福利待遇脫鉤。
解讀:毛大立說,深化職稱制度改革要突出業績導向,把過去的“敲門磚”和“硬杠杠”調整為用人單位的崗位任職要求。例如,對大型建筑設計集團,企業認為需要外語和計算機能力,可以作為聘任條件。對以小高層建筑、道路小區設計為主的`小型建筑設計所,單位也可以用其它條件代替外語、計算機的要求。
【亮點五:強化人才創新創業激勵】
政策:將財政資金支持形成的,不涉及國防、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和重大社會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的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下放給高校、科研院所,單位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對科技成果在境內的使用、處置不再審批或備案。
解讀: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馬興發說,上海將建立科技成果的市場化定價機制,加大科研人員和團隊分配力度,允許將不低于70%的轉化收益歸屬團隊。同時,確立高校院所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的法定責任,目前正在制定《上海市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條例》。
【亮點六:完善科研項目資金管理】
政策: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探索實行體現人才創新價值和特點的科研經費管理辦法。
解讀:科研經費管得過死,一直被廣大科研人員所詬病。上海市財政局副局長金為民說,科研經費管理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允許科研項目經費中列支課題組人員的勞務費,同時可在間接費用中安排與科研人員實際貢獻掛鉤的績效支出,進一步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和創造性。
【亮點七:營造人才宜居宜業環境】
政策:鼓勵大型企事業單位、產業園區利用自用存量工業用地建設人才公寓等配套設施,其建筑面積占項目總建筑面積的比例由7%提高到不超過15%;在上海部分三甲醫院實施國際醫療保險結算服務;在海外人才集中的區域增設外籍人員子女學校。
解讀: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人才來了還能留得住,宜居宜業的環境是關鍵。在住房、醫療、教育等重要的配套服務上,上海此次新政有新突破。尤其是保障房配建、人才公寓建設等方面的大力創新,為緩解高房價背景下人才的后顧之憂探索
【上海人才新政“30條”七大亮點】相關文章:
洛杉磯旅游七大亮點09-02
商業養老保險新政五大亮點09-09
2016同等學力申碩的七大亮點08-10
上海公積金提取新政策08-15
上海2017年養老保險新政09-02
上海住房公積金新政策說明07-13
上海鼓勵個人創業新政策10-18
上海戶口人才引進落戶條件03-15
上海市生育保險待遇新政總結09-06
上海公積金新政為購房者“解渴”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