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經而鋤的典故

時間:2020-10-31 18:57:56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關于帶經而鋤的典故

關于帶經而鋤的典故1

  常林,字伯槐,漢末河內郡溫縣人。他年幼時,就表現出超過常人的機智沉穩。有一次,父親的一位朋友來訪,一進門看見常林,就問:“伯先(常林父親的.名字)在家嗎?你這孩子見了長輩怎么不下拜?”

  常林說:“你是客人,應當尊敬,但你當著別人兒子的面直呼其父的名諱,這樣不懂禮貌的人我為什么要下拜呢?”

  別人聽說后,都認為這孩子不平常,以后一定有出息。

  后來,常林因家境貧寒,就搬到上黨郡的山野間居住,自己開墾荒地耕種。他非常好學,下地干活還帶著經書,干活的間隙,就拿起書來讀,十分用功。

  有一年,上黨郡正逢大旱,煌蟲成災,鄰居的莊稼都被惶蟲吃光了,惟獨常林的地里未受損失,獲得豐收,他就把所有的鄰居都喊來,把收獲的糧食全都分給眾人。

  過了幾年,并州刺史梁習推薦常林及一批賢士任各縣縣令,常林任南和縣令,因政績突出,治理有方,逐步升遷為博陵太守、幽州刺史,后一直在朝為宮,直到八十三歲去世。

  后來,“帶經而鋤”這一典故,用來稱譽人貧而好學。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歡

關于帶經而鋤的典故2

  典源出處

  《三國志·魏書·常林傳》注引 《魏略》 曰:‘林少單貧。雖貧,自非手力,不取之于人。性好學,漢末為諸生,帶經耕鋤。” 《漢書 ·兒寬傳》:“兒(ni) 寬,千乘人也。治《尚書》,事歐陽生。以郡國選詣博士,受業孔安國。貧無資用,嘗為弟子都養。時行賃作,帶經而鋤,休息則讀誦,其精如此。”

  釋義用法

  常林、兒(倪) 寬家貧,但好學不倦,去田間耕作時,也帶著經書,一有空就誦讀。后以此典稱揚人貧而好學。

  用典形式

  【帶經】 明·唐寅:“貧士園無一食蔬,帶經猶自力耘鋤。”

  【帶經人】 宋·曾鞏:“平日將軍不三顧,尋常田里帶經人。”

  【帶經鋤】 北周 ·庾信:“無機抱甕汲,有道帶經鋤。”宋·劉筠:“時陪折俎宴,頓異帶經鋤。”清 ·王士禛:“逃名東海上,時復帶經鋤。”

  【倪生經鋤】 宋·蘇軾:“有子休論賢與愚,倪生枉欲帶經鋤。”

  【家學經鋤】 清·錢謙益:“家學經鋤世所欲,會稽竹箭比南金。”

【關于帶經而鋤的典故】相關文章:

關于德高望重的典故12-18

關于典故的歇后語12-08

關于求職的經典故事09-27

關于老師的作文帶評語01-15

關于信念帶評語的作文12-27

關于自信的名言帶英語11-23

關于讀書的英語諺語帶翻譯12-10

2022關于虎年的帶橫批對聯01-15

關于6個猜典故名的燈謎12-11

道生之而德畜之——《道德經》讀書筆記1500字09-19

亚洲制服丝袜二区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无码视频乱码,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人人做人人爽 | 亚洲国产精品五区 | 婷定香花五月天中文字幕在线 |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久久 | 婷婷色五月综合激情六月导航 | 思思精品久久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