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課程建設中幾對矛盾的思考
【摘 要】面對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建設中遇到的一些矛盾,筆者進行了一些思考,指出就學生因就業壓力帶來的心理焦慮和行為上的盲目應對來看,重在意識喚起和實踐中給予科學的生涯指導。面對學校觀念的重視與客觀因素制約導致出現在課程開設與建設中的欲速則不達的矛盾,需要雙管齊下從課程建設的微觀和宏觀進行建設。
【關鍵詞】職業生涯規劃 課程建設 矛盾
【中圖分類號】C9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2)02-0085-02
時下,當“畢業即失業”、“畢業不失業”等說法被廣為關注時,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然成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熱點問題。各高校紛紛開始重視并著手建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但卻遇到了一些存在于觀念和實踐領域的矛盾。這些矛盾其實就是我們在探索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建設時需要去面對和探索的。或許當其解決之時,也就是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真正建立自己特色和體系之始。
一、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課程建設過程中遇到的矛盾
1.從學生的主體觀念層面和實踐層面來看存在著兩方面的矛盾
第一,在觀念層面存在著因就業壓力導致的心理焦慮與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淡薄的矛盾。一方面相當一部分學生因對就業形勢的憂慮而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心理焦慮。另一方面情況是:相當一部分學生根本不知道職業生涯規劃有何用處,或者零星參加了學校舉行的一些活動后,就主觀的認為生涯規劃不過紙上談兵沒有實際用處;對相關的活動不感興趣,對開設的一些課程也只是應付了事。畢竟由于長期在應試教育、學歷教育的影響下,正處于在職業發展探索階段的他們卻很少正面接觸職業世界,在填報高考志愿時大多是聽從家長的意見,故而導致一直沒有養成一定的擇業意識和職業發展意識,所以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淡薄也就不足為奇。
第二,在實踐層面則存在著部分學生為積極應對就業壓力而呈現的盲目行為與科學職業生涯規劃實踐的缺乏。校園里流行的諸如“考霸”、“面霸”、“巨無霸”等詞匯,反映了部分學生為積極應對就業壓力而表現出的一些盲目行為。例如,一社會保障專業的女生在校期間考了英語、計算機、駕駛證、普通話證書、會計資格證和教師資格證,并參加了法律專業的自學考試。畢業時她本可做幼教老師,但卻拒絕了,理由是她發現自己曾經很羨慕的教師職業原來根本不喜歡,于是目前仍處于茫然的求職過程中。當問她是否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知識時,她認為規劃再好不如考證有用。這類盲目忙碌于考證的學生并不少見,他們因缺少科學規劃,所考證書沒有形成個人核心競爭力,于是形成了貌似積極應對就業其實是盲目行動的矛盾局面,陷入了積極準備但仍準備不足的怪圈。盲目不僅分散了他們有限的精力,還導致了就業時仍然缺少準備和缺乏競爭力。這就是典型的因缺少有效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帶來的盲目行動。在一份對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七所大學的調查中顯示:有34%的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不了解,甚至從未聽說過。即便是在“對職業生涯規劃有所了解,也有了初步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并制定了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的同學中,也沒有把自己的行動與規劃統一起來,認真按規劃執行。有46.9%的被訪學生他們雖然想過要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需要通過什么樣的途徑,但并沒有具體的實施辦法。”
2.從學校角度來看主要遇到的矛盾
觀念上開始重視,但具體課程建設中則受到客觀因素的制約。觀念上看,由于受到有限課時資源的制約,于是會有一些專業系部認為該課程在與專業課搶課時。實踐上看,主要遇到的矛盾是供需的矛盾,畢竟職業規劃課在我國才剛剛開始起步,發展過程中遇到了諸如理論體系、管理機制、師資隊伍、教材等客觀困難,從方法到途徑、從理論到實踐都缺乏系統建構。故而雖然各高校從各種渠道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和努力,但是因為覆蓋的范圍與深度、內容的適配度等,學生的需求并沒有得到充分滿足,“有11.6%的學生沒有參加過本校的職業生涯指導;42.7%的學生沒有參加過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或相關的講座或招聘面試技巧、就業理念相關的培訓。”
可見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建設處于一種矛盾的進程中,從學生層面看有需要但卻缺乏必要的認知,從學校的角度來看則是力求給予指導但并沒有滿足學生的需要。此外,還存在著一些爭論:這門課程是該課程化還是實踐應用化?是該專門化還是將其滲透到其他相關課程中去?對這些遇到的矛盾和爭論,我們嘗試從如下幾方面進行思考與探索。
二、對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課程建設過程中遇到的矛盾的思考
第一,就學生應對就業心理上的焦慮和行為上的盲目來看,重在規劃意識喚起和實踐中給予科學規劃指導。具體而言就是喚起其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使之掌握職業生涯規劃知識,用科學的規劃指導實踐,從而真正在有限的大學時光里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以積極應對就業。首先,真正喚起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從三個觀念入手:一是自我負責,每個人的生涯最終的責任人只可能是自我,不能指望或者依靠別人來負責;二是人人都需要規劃,每個人的一生仿佛一次飛行,而科學的生涯規劃無疑是為其裝導航系統,失之則人生這場飛行變成了一次盲目的漂移。三是生涯規劃是終身探索的動態過程,規劃不是一勞永逸的,它實際上是理想和現實權衡妥協的產物,通過規劃與探索幫我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其次,充分考慮職業生涯規劃的社會導向性、時間階段性和全程發展性特點,從認知教育、能力訓練和服務指導等方面給予學生必要的知識體系的建構,使得他們能夠較好的完成自我認知與社會認知,得到必要的職業能力的訓練和提升,在科學規劃的指導下完成大學階段的學習,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從而從容應對就業。并且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引導,幫助學生順利的完成角色轉換適應職場,培養自己的職場可持續發展能力。綜上可見,心理的焦慮感只有靠充分的就業準備來消除,盲目的行為則要靠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來規避。
第二,面對學校觀念上重視職業生涯規劃課但因客觀因素制約導致的欲速則不達的矛盾,需要雙管齊下,從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來進行課程建設。首先,扎扎實實的從課程建設的微觀處入手,抓好大綱、教材、考核評估和師資四項建設,真正把職業生涯規劃課的教育教學落到實處。盡管受到師資、機構、大環境等客觀條件的制約,但決不能坐等東風,應盡快建立貫穿大學全程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并結合現有實際情況整合教學資源旦完成滲透教育。其次,從宏觀來看應著力于課程的整體建設,進行深度探索,實現立體建設。通過提供整體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從而為學生的可持續成長提供高質有效的服務,進而真正改變學校與學生之間的供需矛盾。我們知道職業生涯教育的目標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是了結式就業,即幫助學生實現就業,盡可能使學生順利轉為職業人,以免畢業即失業;第二是和諧性就業,即幫助學生尋求匹配度較高的職業;第三是發展性就業,即培養大學生自主擇業發展的意識、理念及能力,以圖其長遠的職業發展。基于此該課程的整體建設必須是兩全:即全面、全程。全程既是指課程覆蓋學校各個年級;還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著眼于培養學生養成對自己整個生涯的可持續職業發展力的自覺規劃。
全面指的是以擇業為顯性特質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其實關注的是學生全方位的生涯教育,擇業不過是一個方面而已。立體建設就包含課程體系、測評輔助體系、輔導調研體系、職業咨詢體系、學校和社會資源整合體系的建設。其實只要完成了“兩全”建設也就實現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的立體建設。立體建設自然實現了課程化與滲透化的結合,展現了實踐與理論的相得益彰與互不取代。而諸如“專門化與滲透化”、“實踐化與課程化”等爭論也就自然消解了;由此可見,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課程建設過程中遇到的這些矛盾,恰恰反映出其整體建設不夠。
總之,我們在進行該課程的整體建設時,既要構筑其知識體系,但絕非將其教學知識理論化;教育過程中凸顯應用性的同時絕不只是短視的唯實用至上;引導學生科學規劃以獲幸福人生的同時,更要讓學生明白規劃不是點石成金,制訂可行的職業發展規劃并努力實施,既是一種自我教育,更是一種人生準備。對學校而言,建構起能培養學生可持續職業發展力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更是勢在必行。
〖注 釋〗
1 張生妹、呂京寶.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現狀和成因的淺析[J].人才開發,2012.2:14~13
2 馬亞靜、谷世海等.我國高校職業生涯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探索,2012.2:136
參考文獻
1 高桂娟.從就業指導向職業生涯教育轉變——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分析與思考[J].教育探索,2012.1
2 王澤兵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青年研究,2012.7
3 余修日等.談地方院校大學生就業教育課程建設載[J].教育探索,2012.2
【對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課程建設中幾對矛盾的思考】相關文章:
高校職業規劃課程淪為“雞肋”?02-18
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通用19篇)06-14
關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01-21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感悟(通用7篇)05-12
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怎么上11-14
職業生涯規劃:的職業困惑11-30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教學大綱06-26
職業生涯規劃05-15
職業生涯規劃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