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齡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標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主張”: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嘴巴、解放兒童的空間,解放兒童的時間。也許,應該再加上一句,解放兒童的心理。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學齡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標準,歡迎大家分享。
幼兒心理健康標準:
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觀察事物,記得快、記得住、記得對。能就具體直觀的事物進行概括。肯動腦筋,想像力豐富,善于對周圍事物和現象提出各種問題,并能解決一些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簡單問題。
具體表現:
愛父母,愛老師,愛小朋友。能恰當地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
對人有禮貌,會用禮貌用語,有同情心,適度怕羞;
跌跤或受點輕傷都不哭,游戲輸了不胡鬧;
不懼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異的小動物;
不以滿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過分的要求。熱愛勞動,愛惜物品;
喜歡種花和飼養小動物,喜歡聽音樂、看圖冊、唱歌、跳舞、繪畫和參加各種智力游戲,并能從中感到快樂;
能對自己的行為作具體、簡單的評價,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東西;
服從約束,能接受別人的批評和建議;
與大家在一起時比一個人獨處時愉快,能遵守游戲規則和順序,在玩法上服從大家的意見,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別人的麻煩,肯幫助其他小朋友,能為小朋友取得成績而高興;
在新環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 ,不過分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東西吃。
拓展:兒童心理健康的十個標準
一、智力正常
智力是以思維為核心的各種認識能力和操作能力的總和,也是衡量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是學習文化知識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智力發展水平要符合實際年齡的智力水平。
二、情緒的穩定性與協調性
兒童青少年經常保持輕松、愉快、穩定、協調的情緒,良好的心理狀態,可使整個身心處于積極向上的狀態。從而提高心理功能,有助于發揮自身的內在學習潛能,提高學習成績。如果經常出現緊張、焦慮、抑郁、恐懼等不良情緒會影響潛能的發揮,勢必影響其學習效果。
三、較好的社會適應性
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標志著心理健康水平,一個心理健康的兒童青少年能夠較快地適應變化了的環境。包括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自然環境及人際環境等。既使突然發生意外變化或身處惡劣環境中,也能較快地順應環境并保持心理平衡。有些獨生子女由于早期社會化的嬌生慣養,形成了他們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地處理與現實環境的關系,往往導致適應性障礙。
四、和諧的人際關系
心理健康的兒童青少年能夠與同齡人建立平等、互助、和睦相處的伙伴關系。
如果早期社會交往被剝奪,家庭不和睦、接受較多消極影響,易形成孤僻、敵意、敏感、過度警覺、自我為中心、妒忌、自私等不合群的不良個性,從而導致人際關系的不協調。
五、反應能力適度與行為協調
健康兒童、青少年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模式和諧統一。對外部刺激反應適度,表現既不異常敏感也不異常遲鈍,并具有一定應變、應對能力。
六、心理年齡符合實際年齡
心理健康的兒童、青少年具有與其實際年齡相符合的心理、行為特征,并形成與年齡階段相適應的心理、行為模式。如果心理、行為嚴重偏離相應的年齡段特征,可能存在心理發育問題。少年兒童發展嚴重滯后或超前,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七、心理自控能力
心理活動自控能力強的兒童、青少年,其注意集中水平高,記憶和意識活動有效水平也高。而自控能力較差者,其注意集中水平低,注意力難集中,缺乏專注性,其記憶和意識活動有效水平低,往往導致學習困難。
八、健全的個性特征
個性(人格)是每一個人獨有的心理特征及特有的行為模式,具有相對的傾向性和穩定性。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和后天環境的長期影響下形成的,是一切心理特征的總和。自幼培養兒童青少年客觀而積極的自我意識,能適度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行為,使其行為符合社會道德規范,形成良好、健全的個性是個體適應環境的重要保證。
九、自信心
自信心是對自我的客觀評價,實質上是一種自我認知和思維的分析綜合能力。如果自我評價過高、自命不凡,會因盲目自信導致意外失敗而沮喪,產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緒;若自我評價過低,會產生自卑感,因缺乏勇氣不能充分發揮自身潛能而失去機遇導致一事無成。恰當的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獲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十、心理耐受力
對突發的強烈精神刺激或長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以及對壓力、失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即為心理耐受力。因為兒童青少年正處于心理發育和個性形成時期,其可塑性強,應及早培養他們不怕苦、不怕累、耐受失敗、挫折的堅強意志力,不斷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使其有利于少年兒童心理健康。
【學齡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標準】相關文章:
心理健康的標準03-17
什么是心理健康及標準11-16
世界心理健康的標準11-18
少年心理健康標準03-14
幼兒心理健康的標準12-26
老年心理健康標準07-07
寶寶心理健康標準05-11
幼兒心理健康標準03-26
什么是心理健康的標準?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