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發展心理學》第三章
《發展心理學》第三章主要從專業的角度探討了遺傳對發展的影響。《發展心理學》第三章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發展心理學》
作者:【美】David R.Shaffer&Katherine Kipp
翻譯:鄒泓等
出版社: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第三章:遺傳對發展的影響
本章主要探討了遺傳對發展的影響,內容相對來講比較專業,基本從生理發展的角度來進行分析。但心理是建立在生理的基礎之上的,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因此,了解一些生理學方面的常識,明白遺傳在人的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能夠更好地理解人的行為舉止,性格特征以及情緒狀態。
本章六個方面來進行闡述:遺傳的原理;遺傳性異常;基因咨詢、產前檢查與遺傳疾病的治療;遺傳對行為的影響;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理論;對行為遺傳學方法的評價。
一、遺傳的原理。
發展從受孕開始,那一刻來自父親的精子進入來自母親的卵細胞,形成一個受精卵。
一個正常的人類受精卵包含46條染色體(從父母每個人各得23條),每條染色體包含上千個叫做基因的脫氧核糖核酸;蚴鞘芫寻l展成一個具有認知能力的人的生物學藍圖。
受精卵的發展通過有絲分裂發生——隨著每個細胞里的23對染色體復制自身并分裂為完全相同的子細胞,進而產生新的體細胞的過程。
專門的生殖細胞也有23對染色體,通過減數分裂過程產生配子(精子或卵子),每個都含23條不配對的染色體。染色體的互換和獨立分配確保了每個配子從父母那里各獲得一組獨特的基因。
當單一的受精卵分成兩個獨立發展的細胞時,就產生了單精合子(或同卵)雙生子。
當兩個不同卵子分別被不同精細胞受精時,就產生了雙精合子(或異卵)雙生子。
配子包含22條常染色體和1條性染色體,女性的性染色體是兩條X染色體,而男性的性染色體是1條X染色體和1條Y染色體。
正常的人類卵子包含一個非配對的X染色體。父親決定了孩子的性別。假如使卵子受精的精子帶來了一個Y染色體,這個孩子將來就是男孩;假如這個精子帶來的是一個X染色體,這個孩子將來就是一個女孩。
在發展功能里,受基因調控的是酶、其他對新細胞的產生并發揮功能所必須的蛋白質,以及調節發展的時刻和步調所必需的蛋白質。然而,環境因素影響了基因編碼信息怎樣傳遞。
個體的基因型會在很多方面影響表型,如一個人的外表、感受、思維或行為。有些特征由單一的一對等位基因決定,它的每個基因是分別從雙親那里遺傳來的。在簡單的顯性/隱形特質里,個體展示出顯性等位基因的表型。假如一個基因對是共顯性的,這個個體展示出的表型在顯性和隱形等位基因之間(鐮狀紅細胞性貧血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性連鎖特征是由X染色體上的隱性等位基因引起的;它們在男性中更普遍,這些人只有一個X染色體,因而,只需要遺傳一個隱性等位基因就能表現這些特質。
多數復雜的人類屬性是多基因的,受很多基因影響而不是單個一對基因影響,如智力和人格特質。
二、遺傳性異常。
偶然的情況下,兒童會遺傳上先天缺陷(如亨廷頓癥),它們是由異常的基因和染色體引起的。多數染色體異常的例子里,個體遺傳了太多活太少的性染色體。
脆性X染色體綜合征是由X染色體上的一個異;蛞鸬,是智力障礙最主要的原因,它更可能由母親傳給孩子。
一種主要的常染色體障礙是唐氏綜合征,兒童遺傳基因中的第21對染色體上額外多出一條染色體,表現出許多與常人不同的身體特征,并且智力滯后。大齡母親生育染色體異常孩子的危險性更大,但父親對許多這樣的異常也有作用。
許多遺傳疾病可能是由自身沒有患上疾病卻是異常基因攜帶者的父母遺傳給孩子的。
基因異常也可能來自突變(一個或多個基因結構的變化),可以自動產生,或由于如輻射或有毒化學制劑等環境危害而發生。
三、基因咨詢、產前檢查與遺傳疾病的治療。
基因咨詢師對可能生出有遺傳缺陷的孩子的父母,根據他們的家庭史和醫學檢測來確定他們是否攜帶異常基因,從而提供關于他們生的孩子將患有遺傳缺陷的可能性的信息的一種服務。
檢測胎兒的方法有多種,包括羊膜穿刺術、絨毛膜毛抽樣和超聲波,這些方法使后代的許多基因和染色體異常的早起診斷成為可能。
許多遺傳疾病的危害現在能通過專門的飲食、胎兒手術、藥物和激素以及基因替代療法等醫學干預將其最小化。生殖細胞基因治療,即修復或替代異常基因來治療遺傳缺陷,現在正呼之欲出;但是,它引起了許多倫理問題,必須解決這些問題后它才可能被認可。
四、遺傳對行為的影響。
行為遺傳學是研究基因和環境怎樣影響個體發展的。
盡管動物能夠用選擇性繁殖實驗來研究,暗示人類行為遺傳學家必須做家庭研究(常常是雙生子設計或領養設計),從血緣關系不同的家庭成員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來評估各種屬性的遺傳力。
遺傳對各種屬性的貢獻用一致性比率和遺傳力系數來估計。
行為遺傳學家也能夠確定一個特質可歸于非共享的環境影響和共享的環境影響的程度。
家庭研究表明,遺傳的可能性影響人們的智力、內/外向性和共情關注,以及出現精神分裂癥、雙相障礙、神經癥、酗酒和犯罪等異常行為的傾向性。
家庭研究使社會發展心理學家拋棄了父母主效應模式和兒童效應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相互作用模式,這是一種認為父母和兒童相互作用的家庭影響模式。
五、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理論。
導向原則認為基因限制了某些發展的結果,環境難以改變這些結果。
反應范圍原則認為遺傳預設了發展潛能和環境影響的范圍,個體只是在這個范圍內變化。
還有一個理論提出,基因通過三種途徑影響我們可能經歷的環境:被動的基因型/環境相關、喚起的基因型/環境相關、主動的基因型/環境相關
不同的基因型/環境相關的相對影響雖發展而變化,生命早起以被動的基因型/環境相關為主導,喚起的基因型/環境相關貫穿一生,主動的基因型/環境效應直到童年晚期和青少年期才發揮作用。
六、對行為遺傳學方法的評價。
行為遺傳對我們關于人類發展的看法產生了強大的影響,許多以前被認為是受環境決定的屬性其實部分地受基因影響。
【《發展心理學》第三章】相關文章:
發展心理學論文12-08
發展心理學論文提綱12-08
發展心理學的論文(精選20篇)05-19
發展心理學學習心得01-11
發展心理學心得體會10-18
學習發展心理學的心得體會04-17
童年第三章的讀書筆記05-29
駱駝祥子的讀書筆記第三章11-15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第三章01-15
駱駝祥子第三章讀書筆記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