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知識

時間:2023-06-16 06:10:48 心理資訊 我要投稿

心理學知識大全

  心理學其實涉及到了我們生活里的方方面面,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只是我們沒有發(fā)覺。下面是小編整理收集的心理學知識大全,歡迎閱讀!

心理學知識大全

  我們的眼淚為何而流?

  我們哭泣是因為哭泣會讓我們感覺好些嗎?或者哭泣能清除掉體內那些讓我們感覺壓抑的化學物質嗎?抑或是如Oren Hasson在他的新理論里面說的那樣,一次正確的哭泣能讓你受到關注、獲得認同?

  我們會在疼痛的時候流眼淚,但流淚的目的是什么呢?

  一位名叫Oren Hasson科學家最近提出了一條新理論來解釋為什么哭泣在進化:眼淚可以讓外界知道你已經降低了防范。

  “哭泣是一項已經高度進化的行為,”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的 進化生物學家Oren Hasson說,“我通過分析研究認為,淚水可以使視線模糊,因而可以降低防范,還可以有效地傳遞出讓對方順從你的信號。

  有益心理、身理健康的“壞習慣”!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就連日常生活中一些公認的壞習慣也有利于身體健康的一面。9月1日,英國《每日郵報》為 大家列舉了11個這樣的“壞習慣”。

  1.合理發(fā)怒有益血壓。

  沒錯,生氣會讓人血壓上升。但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發(fā)現,在壓抑的情況下恰當地以憤怒回應,血壓不但會維持正常水平,制造壓力感的激素——皮質醇的分泌量也會相應減少。

  心理學研究表明,憤怒讓人多了一份積極的心態(tài)和掌控感;該出手時不出手,畏縮不前、極力克制內心情緒,壓力激素反而會驟升。長此以往,心臟病就會“盯上你”。

  2.電子游戲幫你鍛煉。

  誰說玩電子游戲讓人變胖?美國邁阿密大學的科學家們發(fā)現,人在玩電子游戲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身體因此消耗更多的能量。阿萊特·佩里博士認為,如果不能參加真正的體育鍛煉,玩游戲也能幫著減肥,至少比傻坐在沙發(fā)上,吃著薯條看電視好,但前提是玩的時間不能太長。

  3.說點粗話緩解疼痛。

  說粗話是被人不齒的壞習慣,但卻有緩解疼痛的好處。心理學家理查德。斯蒂芬博士認為,說粗話和腎上腺素的調節(jié)作用有關,它加重了人的侵略傾向。

  研究表明,一個人越想侵犯別人,他對痛越不敏感。我們的祖先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接受外科手術時,嘴里都會咬塊木板,其實他們完全可以破口大罵,減輕痛苦。

  4.偷點小懶助你長壽。

  公共健康專家皮特·亞科斯特說,天天早起,忙忙碌碌的人可能過早地“鉆進墳墓”。不時地偷個小懶,不僅能減輕工作壓力,還是長壽的關鍵。研究表明,中午小憩片刻比打網球更有助長壽。老人總是跑步鍛煉反而會消耗本來用于細胞再生或抵抗疾病的能量。心理專家稱,就算躺在家里做白日夢,那也是大腦在處理重要的信息,你的思維反而更活躍。

  5.短期壓力增強記憶。

  長期的生活壓力,如離婚等,能破壞人的免疫系統(tǒng),讓人容易感染。但布法羅大學的研究發(fā)現,短期的緊迫性事件能提升大腦的學習能力和記憶力。

  這是因為,壓力激素影響大腦主管情感和學習能力的部分區(qū)域。壓力劇增會使傳遞信息的物質——谷氨酸鹽的傳播速度加快,從而增進記憶力。

  6.逃避家務能防過敏。

  有研究認為,過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暴發(fā)都是因為現代社會太干凈了。但是罪魁禍首不僅僅是灰塵。布里斯托爾和布魯內爾大學的調查表明,孕期或產后的婦女經常使用清潔設備,孩子7歲以前易患哮喘的幾率會升高41%。因為一些室內清潔劑釋放的化學物質會嚴重損害兒童的呼吸道。

  7.吵鬧音樂激發(fā)腦力。

  參加搖滾派對,調高音樂的音量都有助于激發(fā)大腦的活力。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發(fā)現,人內耳里的球囊只對超過90分貝的音量敏感。而球囊和大腦處理性、快樂和饑餓感的區(qū)域相連。如果通過高分貝音樂的刺激使這些欲望得到滿足,我們內心就會非常平靜、幸福。不開心時,可以用高分貝音樂激發(fā)你的“快樂激素”。

  8.碳酸飲料可防癡呆。

  盡管面對腐蝕牙齒、導致肥胖的威脅,但格拉斯哥蘇格蘭大學神經學專家的研究發(fā)現,每天喝2罐碳酸飲料能將人的記憶力提高20%,有效預防老年癡呆。因為大腦中的海馬區(qū)域在血糖上升的刺激下,會變得非常活躍,而老年癡呆患者的海馬區(qū)域功能衰退,海馬體萎縮。

  9.無論是敲打桌子、渾身亂顫,還是伸胳膊蹬腿,打哈欠,這樣的人每天都要多消耗350卡路里的能量。每年無形中減肥9—27斤。所以胖人們不要總抱怨找不到合適的減肥方法。

  10.被子不疊殺死塵螨。

  哮喘癥患者最好別疊被子。因為房間里的塵螨在干燥、暴露的環(huán)境中不易生存。而疊好的被子容易保留人體的溫度和汗液,給塵螨創(chuàng)造生存條件。研究者斯蒂芬。普賴特勒夫博士說:“把被子攤在床上,里邊的潮濕氣體很快就會干燥,而外部的濕氣又無法進入,各類螨蟲會脫水而死。”

  11.平日小賭趕走抑郁。

  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發(fā)現,賭徒比常人心理更健康。研究人員發(fā)現,年齡超過65歲的人參加適度的賭博游戲,比如每周去一次賽馬場,他們的大腦會更加活躍,善于與人交流。上歲數的人,在網上玩點在線撲克游戲或者電子賭博游戲,能有效排解抑郁,阻止大腦早衰。

  你有什么秘密?“保守秘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能力!

  保守秘密長期以來,心理學家們就認為保守秘密的能力居于一個人心理健康發(fā)展的最中心位置。兒童在6到7歲時就學會不要提前泄露送給媽媽的禮物。在青春期和成年后,一個人能不能在社交中流利地說無傷大雅的謊話,經常關系到他的精神健康。

  研究者們還發(fā)現,保守秘密的本事能加強一個人的吸引力。就像英國文學家奧斯卡.王爾德說的那樣:“最常見的事物,只有當你把它藏起來的時候才會叫人高興。”

  保守秘密的后果因人而異。我們經常發(fā)現,真實的世界中的很多人因為長時間嚴守一個秘密而在精神上精疲力竭。他們努力壓抑自己不說出秘密,最后不幸導致一種反彈效應,使得他們對心中秘密的顧慮竟然會淹沒自己正常的意識,尤其是當秘密泄露之后會受害的人就在他們附近的時候。

  在極罕見的情況下,一些由于病理原因而表現得無動于衷的人,一點也不用為秘密可能為他人造成的潛在影響擔心,所 以他們也不會覺得保守秘密所帶來的壓力。

  而對于以保密作為職業(yè)的間諜來說,他們至少知道自己的任務是什么,對于可不可以把秘密告訴什么人,告訴多少,他 們都有著清晰的底線。

  有人天生更能保密。在過去十年中,心理學家通過實驗發(fā)現了一個更大的群體,他們將其稱為“壓抑者”。據估算,美 國人口中有百分之十到十五的人屬于這個群體。這些人更能無視或者壓抑那些讓他們感覺尷尬的“秘密”,所以他們更能嚴守秘密。

  在測試焦慮和防御性的問卷中,這些“壓抑者”得分很低。這表示他們很少會生氣,為金錢發(fā)愁或者被噩夢困擾。他們都自我感覺良好,不會為一點小麻煩冒汗。

  盡管對這些人的了解還不很深入,一些心理學家相信,他們會用美好記憶自我干擾的方法,封鎖腦海中令人沮喪的那些事。經 過一段時間的練習,這些人習慣成自然,成為了擅長保守秘密的人。

  為什么相愛的人不講理?(越是相愛就越容易吵架)

  任性是因為有感情

  談戀愛的人,是不是能較好地交流,這可不一定。有時,相愛的人反倒不能交流。林黛玉最愛賈寶玉,愛得不要命,可是一見面就吵、就哭。越是相愛就越容易吵架。薛寶釵為什么不跟賈寶玉吵呢?因為她不愛他。女孩子喜歡誰就跟誰吵,這一點對男士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感情如果很一般,就很客氣,很有禮貌,很尊重人家跟你不同的東西,有一種求同存異的傾向;而感情越好,對對方越關心,求同的傾向越強,達到一個峰值,也就是最高點,就接近全面求同。明知對方對自己有感情,感情強烈,就越不講理、苛刻,有點專制了。

  這種情況,也存在于母子之間。母親最愛孩子,但是最難溝通。

  感情好反而不講理了。愛情就是強烈的感情。情和理是矛盾的,強烈的感情就是強烈的不講理,這也是人性的一種缺陷,可人性的美好也在這種不講理之中。

  尊重和你不一樣的邏輯

  美國有一本談交流的書,第一章就開宗明義,你必須確立一個觀念——你交流的對象,不管是同學、同事、父母、師長,或者親人、談判對手,你不要以為他和你是一樣的人。在同樣的情景面前,你看到的,他們可能看不到;他們看到的,你可能看不到。他思考的邏輯也和你不一樣。不管他和你多么不同,你都要尊重他。學會交流,就是學會尊重和你不一樣的邏輯。

  美國的《當代心理學》雜志有一篇文章講美國的家庭暴力。兩個人雖然相愛,但兩個人不一樣:第一,男人心里有鬼。據研究,男人有一種多戀的傾向。第二,女人嘴巴比較厲害,滔滔不絕,男人理短就少講話、不講話,或者溜了。女人偏偏要男人當場認輸,男人忍無可忍,最后就用拳頭來對話。這在我們中國就叫“報以老拳”。

  男人為什么老揪著女人不放,就因為愛她。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

  拓展閱讀:簡單心理學知識

  【從眾效應】

  從眾效應是指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引導或施加的壓力),會懷疑并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雁陣效應】

  雁陣效應指靠著團結協(xié)作精神,頑強拼搏、團結協(xié)作才能獲得更加長遠和有利的發(fā)展。

  【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即采取一種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業(yè)活躍起來投入到市場中積極參與競爭,從而激活市場中的同行業(yè)企業(yè)。

  【蝴蝶效應】

  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tǒng)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tǒng)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

  【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huán)效應”、“成見效應”、“光暈現象”,是指在人際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夸大的社會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輝,在云霧的作用下擴大到四周,形成一種光環(huán)作用。常表現在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決定了他的總體看法,而看不準對方的真實品質,形成一種好的或壞的“成見”。所以暈輪效應也可以稱為“以點概面效應”,是主觀推斷的泛化、定勢的結果。

  【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是指當人們識記一系列事物時對末尾部分項目的記憶效果優(yōu)于中間部分項目的現象。

  【刻板效應】

  刻板效應,又稱定型效應,是指人們用刻印在自己頭腦中的關于某人、某一類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為判斷和評價人依據的心理現象。

  【蘑菇效應】

  蘑菇效應,指蘑菇長在陰暗的角落,得不到陽光,也沒有肥料,自生自滅,只有長到足夠高的時候才會開始被人關注,可此時它自己已經能夠接受陽光了。人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蘑菇效應”。

  【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于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等眾多領域。其名字來自圣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相悖,與“二八定則”有相類之處,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則。

  【鴕鳥心態(tài)】

  鴕鳥心態(tài)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活在炎熱的沙漠地帶,那里陽光照射強烈,從地面上升的熱空氣,同低空的冷空氣相交,由于散射而出現閃閃發(fā)光的薄霧。也是一種不敢面對問題的懦弱行為。心理學通過研究發(fā)現,現代人面對壓力大多會采取回避態(tài)度,明知問題即將發(fā)生也不去想對策,結果只會使問題更趨復雜、更難處理。

  【多米諾骨牌效應】

  多米諾骨牌效應告訴大家:一個最小的力量能夠引起的或許只是察覺不到的漸變,但是它所引發(fā)的卻可能是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作為管理者要重視組織中的細小變化,并及時想辦法加以解決。

【心理學知識】相關文章:

心理學小知識04-05

咨詢心理學知識11-16

心理學入門知識04-27

有趣心理學知識03-14

基礎心理學知識:情緒03-29

基礎心理學知識:人格08-10

基礎心理學知識:學習06-16

基礎心理學知識:語言11-19

心理學的知識點12-14

生活中的心理學知識12-11

亚洲制服丝袜二区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无码视频乱码,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天天摸天天碰天天添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国产专区99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 日韩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在线播 | 午夜福利色佬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