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鄭義門觀后感300字三篇
“既仕,須奉公勤政,毋踏貪黷,以忝家法。”900多年前,被譽為“江南第一家”的鄭氏家族,便以崇尚清廉的家規治家。2016年3月7日,一部名為《鄭義門》的廉潔動漫片登陸央視,上演家規里的經典故事。下面是關于鄭義門觀后感300字范文,歡迎閱讀!
2016鄭義門觀后感300字范文
這是一抹恬靜而靈秀的風景。春的紅,夏的綠,潛藏著清幽的香,按捺不住地流淌。白的墻,灰的瓦,青的路,拱的橋,精致著和風中的江南。
這是一道猜測不息的謎題。尋常百姓,被當朝皇帝親自賜封為“江南第一家”;普通人家,卻留下無數驚絕動人的傳奇佳話。
這是一種跨越千年的影響。孝的高潔,義的醇美,自打從那戶鄭姓人家飄然而出,便從未離開過這片民風淳樸的土地,至今依然在浦江縣那幽遠的小鎮里口耳相傳……
這,就是名冠天下的“鄭義門”。
深遠的鄭義門,以獨特的家儀著稱于世。所謂“義生然后禮作,禮作然后萬物安”,因為禮儀,德義之花開始了愈加優雅淡定的綻放。
撫摸著那口懸掛在孝友堂左側的大鐘,耳邊仿佛響起悠遠而又熟悉的鐘聲。那是當年鄭義門每天都會響起的鐘聲。透過這歷史深處傳來的鐘聲,鄭氏家族幾百年前生活的場景在眼前依稀清亮起來。
那是每逢初一、十五的早晨,天剛蒙蒙亮,鄭家祠堂的大鐘就會“當——當——當”地響了起來。剎時,悠遠的鐘聲傳遍了整個村莊。二十四聲之后,人們衣著停當。鐘聲很快又是連續四下,于是各房之中便齊齊傳出了汲水盥洗之聲。
不多時,銅鐘再次擊起。八響之后,千百人迎著鐘聲,按著長幼,排隊進入了村子的最中心——宗祠。
宗祠的有序堂上,家長早已正襟危坐。族人們男左女右,分別佇立堂下。這時,座中站起一個十多歲的童子,出列來到堂上,朗聲背誦族中世代相傳的祖訓:
“聽、聽、聽,凡為子者必孝其親,為妻者必敬其夫,為兄者必愛其弟,為弟者必恭其兄。”
“聽、聽、聽,不要徇私情以妨害同居的大義,不要怠慢懶而荒廢你的事情,不要放縱奢侈受到上天的懲罰,不要橫生是非而擾亂家門的清靜,不要沉溺酒色而亂了你的本性。念念不忘祖先的訓誡,關系到家族事業的興盛。言之再三,爾宜深戒。聽、聽、聽!”。
誦畢訓誡,眾人起身,向家長一揖,復分左右,會揖而退。
浦江鄭氏,就在這井然的鐘聲里有序地生活了幾百年;浦江鄭氏,就是通過這種嚴格而周備的禮儀,經世不息地教化自己的子孫,讓忠孝禮義廉恥深深地印入每個人的腦海,潛進每個人的思想底層;浦江鄭氏,就是這樣詮釋了一個平凡的社會單元對于大同社會的理解,為后人樹起一個廉潔德治的典范。
鄭義門,一個遙遠的故事,那合眾生活的熱鬧場景歷經三百多年的歲月滄桑,終于悄然隱退,藏入歷史蒼茫的暮靄。然而,它的存在,在中華家族發展史上劃下了濃重的一筆。“家”,始終是中華民族心理積淀中最難釋的情結,也是人類認識自身發展流變的一方坐標。毋庸置疑,鄭義門在這方坐標中走出了一段醒目的軌跡。它的治家、教子、修身、處世的族訓,以及極具特色的禮儀教化,映射著中國古代家族制度的演變歷程,表達著儒家禮儀美德治家的功能樣態。鄭義門幾百年來凝聚而出的優秀文化,并沒有隨著光陰的流逝而淹滅,它依然活躍在當今鄭氏后裔的基因里,流淌在我們這個民族的血脈中。如今,人們在這里尋古探幽,思索感悟,汲取精神養分,向著更加燦爛的明天。
鄭義門觀后感300字范文
“重孝守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浙江浦江鄭宅鎮,被稱為“江南第一家”的鄭氏家族創造了十五代不分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的家族傳奇。“孝義”文化在鄭氏后人中傳承了900多年。
如今,“一大家子”已是祖輩、父輩人的記憶。社會在發展,家庭規模變小,職業流動性加大,我們的“孝義”文化如何傳承呢?
鄭氏先人制定的家規,如今都實實在在刻在“江南第一家”景區的石碑上。時下最引人關注的是第88條:“子孫出仕,有以贓墨聞者,生則于《譜圖》上削去其名,死則不許入祠堂。”正是有家規中對“族人”的這些約束,鄭氏子孫先后有173人出仕為官,沒有一個是“分子”。
鄭氏家族與社會之間始終隔著一道看不見的墻,他們不熱衷與政治,小心翼翼地繞行于政治之外,他們并不缺乏政治智慧,而是擔心卷入政治沖突導致龐大家族的解體。
任何執政者都不希望家族的力量過于強大,生怕他們尾大不掉而遺患無窮。唐高宗強令張公藝兄弟十人分食十道,這個大家族被迫析居全國各地。宋仁宗也曾下旨將義門陳分家,將三千九百余口族人分遷到七十二州郡。這兩大義門最終被皇權一手拆散。因此,鄭氏家族在處理與朝廷的關系中一直相當低調,他們懂得樹大招風的道理,謹小慎微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朝廷需要他們的時候就挺身而出,不需要的時候就全身而退。
朱明王朝有感于“鄭義門”的優良家風,給予了鄭氏家族一項特殊的恩遇,那就是每年可派代表與孔孟后人同時入朝參拜,且品學兼優者可繞過科舉直接入仕。因此,鄭氏子孫中做官的有很多。翻開族譜可以看到,僅在明代以德行舉薦入朝的鄭氏官員多達47人。同居15世期間,七品以上的官員多達173人。這些官員職位差距巨大,他們任職的地域跨度數千里之遙,這些官員的經歷也相當駁雜,從七品到二品,從袞袞大員到閑職小吏,涉及到多個時代,卻無一有貪瀆記錄。
明朝以來,“鄭義門”的子弟在外做官只由家族俸養,不領取朝廷俸祿。《鄭氏規范》對從政族人勤勉廉潔作出了嚴格要求,86條規定:子孫器識可以出仕者,頗資勉之。既仕,須奉公勤政,毋踏貪黷,以忝家法。任滿交代,不可過于留戀;亦不宜恃貴自尊,以驕宗族。仍用一遵家范,違者以不孝論。87條規定:子孫倘有出仕者,當早夜切切以報國為務,撫恤下民,實如慈母之保赤子,有申理者,哀矜肯惻,務得其情,毋行茍虛。又不可一毫妄取于民,違者天實臨之。88條規定:子孫出仕,有以贓墨聞者,生則削譜除族籍,死則牌位不許入祠堂。開除族籍,死后牌位不準放入宗祠,在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制度家庭中,這是極為嚴厲的處罰,這意味著被整個家族拋棄。
當禮義廉恥都融入到他們血液的時候,任何法律條文都不再是框框和束縛,講規矩、守紀律只僅僅是一種內在的需要罷了。正因如此,鄭氏家族才產生了鄭銖、鄭機、鄭祖琛等一批人,或嚴于律己,或嚴懲貪官,他們的品德就如同白麟溪一般清澈高潔。“鄭義門”,它為后世樹起了一個廉潔德治的良好典范!
最新鄭義門觀后感300字范文
透過歷史深處傳來的鐘聲,一幅引人入勝的家族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
十五世同居,歷經三個王朝,橫貫三個多世紀,宋元明三代正史為其列傳,各個時代杰出的文化名人為之駐足……
這就是鄭義門,明太祖朱元璋親賜的“江南第一家”。
在鐘靈毓秀的江南大地上,這個坐落在浦江之畔的耕讀之家,至今已經整整聞名了900多年。促使這個家族延綿不絕、生生不息的靈魂,是它的家規——《鄭氏規范》。
這里,是中國傳統家族發展演變的生動注解。
這里,承載著中國人熟悉和溫暖的記憶。
歷史上,一個家族累世同居被朝廷旌表,可稱“義門”。歷朝表彰的“義門”中,一般五世、七世就屬難能可貴。而鄭義門,其合眾生活的熱鬧場景,卻足足延續了十五世。
這個家族之所以能夠這么幾百年的同居,跟這個家規是密不可分的。
支撐“鄭義門”的精神支柱,就是這部名叫《鄭氏規范》的家規。這是鄭氏家族管家治家的法寶。它將儒家的“孝義”理念,如數學公式般轉換成操作性極強的行為規范。歷經幾代人創制、修訂、增刪,它最終定格為168條,涉及家政管理、子孫教育、冠婚喪祭、生活學習、為人處世等方方面面,堪稱世上最齊全的家庭管理規范。它甚至將大家庭的管理成員,分為18種職務26人,形成一個網絡式的多層結構。一個龐大家族的秩序由此嚴絲合縫地建立起來。正是這種智慧,指引著這個家族在歷史長河中前行。
歷經數百年風雨的鄭義門,實際上是中華民族傳統大家庭的一個縮影。它深刻體現著中華民族獨有的“國家”概念:國與家緊密相連、不可分離,治國從治家開始。中國人講的家既指家庭,又包括家族。家族內外長幼有序,講究道德禮儀。中華傳統文化是倫理文化、責任文化。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中華文化的DNA,滲透到中華民族每一個子孫的骨髓里。
時至今日,我們回望鄭氏義門,不僅僅因為它映射著中國古代家庭制度的演變歷程,表達著孝義治家的功能樣態,更是因為,蘊含其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始終流淌在炎黃子孫的血液中,是今天的我們砥礪前行的強大動力。
【鄭義門觀后感300字】相關文章:
鄭義門動畫片征文范文07-26
鄭義門動畫片征文范文4篇07-26
鄭義門動畫片征文(通用10篇)02-19
鄭義門觀后感精選范文07-14
鄭義門觀后感100征文02-15
《鄭義門》觀后感(精選9篇)07-14
黨員觀看鄭義門觀后感07-28
鄭義門觀后感50字02-15
鄭義門觀后感450字07-26
動畫鄭義門觀后感「優秀」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