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文化的心得體會
我們心里有一些收獲后,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那么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國文化的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文化的心得體會1
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對自己民族精神內核的了解應當是從這門課起先的小學初中中學的語文課都有學習文言文,中學的歷史教材也都有中國文化史的學習,但是總有一種感覺就是那些都是古代的東西,雖然內心深處為之感到傲慢,但感覺離自己的生活很遠。而進入高校之后這種距離感漸漸消逝了,同時又產生了一種發自內心的愧疚感:那就是,作為一個中國人,盡然這么不懂中國;作為華夏族的人,盡然這么不了解這個民族的精神,文化,氣質。所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感受是,越學文化,越感到自己沒文化,于是每上一節課,內心的惶恐就增加一份,對于教中國文化的老師的崇拜也就越加一分。因為越感到自己沒文化,越感到老師有文化。
中國文化是多元困難的,但他是從不間斷的向前發展的。正如學者們對中國文化特點的總結: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中國文化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他的人文情懷。無論是占中國文化的主流的孔孟之道,還是影響深遠的老莊哲學,他們探究的方向其實都是一種為人之道,探求的是如何做好一個人,做好自己的社會角色。孔子主見的“仁”,莊子探求的“逍遙”,都是一種做人的境界。做好君王,要對天下仁。做好社會中的一份子,要尚禮守綱倫。做好自己要達到逍遙之境,追求一種自由的人格。諸此種種都體現了古代中國人對生命本體的敬重。另一方面中國的學派多為唯心學說,直到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才提出了樸實的唯物主義哲學,這說明白中國傳統文化里追求內心修養,注意內心境界的`提升,所以中國傳統的道德感也是有心而生的,做人做事也會更多的追尋內心的道德感,而這種最高的境界便是“慎篤”。世界上很多國家對中國人的評價是內向,我想這種內向的性格應當和中國傳統多為注意內在的探求有關系,而另一反面這種傳統使得中國人極為才智,含蓄,難以捉摸。這種內在的探求從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里對生命自身的認知和探求,這體現了極為顯明的人文情懷。當然人文情懷最大的體現莫過于中國古代沒有想西方那樣遭遇宗教神學的桎酷,沒有想西方那樣對上帝的超自然力氣的肯定信仰。中國的信仰是多元化的,這些信仰有的并不那樣堅決,但是只要對自己有好處的神就去拜,從側面反映了人們對自身生命的希望。是一種極大的人文情懷的體現。
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另一個大的感受就是他太博雜,差異性很大,但是即使博雜,但是它們之間能夠和平共處,體現了中國文化極大的包涵性。我想如此磅礴的文化,就是窮極畢生之力,也難以了解得完。
文化的力氣是無窮無盡的,他所傳遞的價值觀是一種推動世界變更的力氣,所以注意文化的發展應當是每個人都要做的。作為中國的高校生。了解我們的民族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應當是我們發自內心去做的。
中國文化的心得體會2
中國的傳統文化可真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啊!有端午節,中秋節,元宵節,勞動節,清明節,臘八節,元旦節……民間工藝也是多種多樣,有微雕,刺繡,剪紙,泥塑,皮影,吹糖人,磚雕,瓷刻,木偶,蠟染,臉譜……其中,我最感愛好的就是——除夕和春節,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陰歷年)是我國最隆重,最喧鬧的一個傳統節日。在春節的前一天是除夕夜,傳聞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猛烈異樣。“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人害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損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色,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笑到:“婆婆若讓我在家帶一夜,我肯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舊接著勸告,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天慢慢地黑了,“年”來到了村里,可大家只聽得“年”的一聲喊叫,原來是因為那個乞丐身穿紅色披袍,還把老婆婆的家裝扮的.燭火通明,還放著煙火和爆竹。所以“年”不敢靠近,只好逃走了。
沒過多久,這件事就廣為流傳了,大家都效仿那個乞丐的做法,每到初夜那一天家家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果真,“年”再也沒有出現過。
更因此,到了春節家家戶戶也會張燈結彩,所以,過年才有了貼窗花,放爆竹的習俗。春節更有拜年的習俗,相互問候。還有吃年夜飯的傳統美德。——一家人都在一起開快樂心的吃一頓晚餐……還有很多習俗。
中國的習俗和傳統我們都不應當遺忘。魯迅說過:“惟有民魂是珍貴的,惟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真的有進步。”覺醒吧!我希望我們用全部的聰慧才智和生命熱血來傳承我們的優秀民族文化,來構建我們的祖國輝煌。請“弘揚中華美德,構建和諧社會”吧!
中國文化的心得體會3
中華民族命脈傳承了五千年,而作為傳承的主線,卻始終是孝。孝是眾德之根,諸善之源,立身之本,齊家之寶,治國之道,是民族認同,民族團結、民族振興的基礎。我們每年的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其實質不都是在演孝嗎?
孝經》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孝道如同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行,地上萬物的自然生長,天經地義,乃是人類最為根本首要的品德。”
“百善孝為先”因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倫,根本的共識,所以數千字的《圍爐夜話》,抵不過這一句“百善孝為先”的名聲。
既然懂得了行孝的重要性,也知道了行孝是修身第一步,那么更應當懂得如何去行孝。本次課程教化了我們該如何去行孝“一是養,二是敬,三是諫諍”。
首先,孝敬父母要養父母之身,更要懷著一顆尊敬之心。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就是說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為能贍養父母,就算盡到了孝道,養狗、養馬也同樣是養,假如我們僅僅是贍養,而不敬重父母的話,怎么能夠把養父母,和養狗、養馬區分開來?
今日,許多人對孝的相識仍舊還停留在“能養”的層次上,認為只要滿意了父母衣食住行的須要,便是孝順父母了。這是時代的不幸,也是傳統文化的不幸。當然,能夠滿意父母這些須要,尚有可取之處,也算是一種孝行。可悲的是,有些人在這個層面的孝也做不到。
其次,孝敬父母要養父母之志。
第一條就是我們須要做到不讓父母為我們的健康擔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就是說,我們身上最小的器官毛發,最表層的皮膚都來自父母,就猶如父母的身體,怎么敢毀傷呢?
中國文化的心得體會4
這個星期,我收集了很多中國傳統的資料:有傳統文化、傳統民間藝術、傳統節日等。我最喜愛傳統節日了,因為節日是親人團聚的時候。
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重陽節······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俗稱“過年”。每年過年,每家每戶都會吃團年飯,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每個小摯友都穿上了美麗的新衣服,大人們露出了滿足的笑容。人們買了很多禮花和鞭炮,到了晚上,就會拿出禮花放。到了晚上8點春節連歡晚會起先了,人們坐在電視前收看。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在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這一天人們會吃元宵,猜燈謎,還會到公園里觀燈。重陽節,是農歷9月9日,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佳節。重陽節,又稱“老人節”
“重九節”。這一天,人們賞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在這些傳統節日中我最喜愛春節。每到春節家家戶戶喜貼窗聯,穿新衣吃餃子,然后爺爺奶奶還要給我發小紅包,我家還會把我寫的春聯貼在門外。記得有一次過年的時候爸爸買來了煙花,在我家樓下放了起來。只聽“呯呯”幾聲,一束束煙花飛上天真美呀!各種煙花在天空中綻放,有的像一條巨龍騰空而起,在空中搖頭晃腦,有的像一枚枚子彈直沖天空,還有的像一朵沒有開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春節還有一個漂亮的傳聞,下面我就給你們說說吧!
傳聞中,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它長著銳利的牙,尖尖的角,猛烈無比。“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獸就會爬上岸,去攻擊山角下的.一個小村莊。村里人知道會來怪獸,把門鎖的緊緊,可是不管怎樣,“年”就會進來,偷吃村民的東西,損害人畜,大家都膽怯極了。
這一年的除夕,人們正打算避難。這時,一位仙翁走過來,他告知村民“年”怕紅色和響聲,人們聽了趕忙打算了紅對聯貼在門上。晚上,“年”又來了,它一見紅色,聽到鑼鼓聲陣陣,嚇得抓緊逃跑了。從今以后每逢過新年家家戶戶都貼春聯、貼年畫、放鞭炮,這個習俗始終持續至今,還越傳越廣,漸漸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中國的傳統文化光輝絢麗,的我們要仔細學習,大力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文化的心得體會5
在這個物欲橫飛的世界里,或許你的那顆心早已和我一樣的浮躁、擔心!而曾經的那份安穩、安靜已慢慢地丟失,在現實面前丟失了自我!但我是一名幸運兒,在我的高校生活中遇到了小傳,并讓我重新找回了那顆最真的心、最初的自我!
小傳是我們學院中國傳統文化弘揚基地協會的簡稱。遇到小傳是在我大一快結束的時候,那時看到老師和學姐學長們在校內里做宣揚!小傳的宗旨是:繼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營造和諧的校內文化,為和諧社會的創建注入一份力氣!從今,我便愛上了這個協會!
在老師們的指導下,我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相識和體會。小傳的每一位成員都要從《弟子規》做起!每天早上晨讀一遍,利用課余時間看有關的視頻資料。當我讀到《弟子規》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時,讓我倍感深觸。想想以前在家里,父母叫我做點事情,可我總是愛拖延,甚至為此跟父母發生爭吵,頂撞父母。就連最基本的中華傳統美德——孝順父母,都沒有做到!真的感到很慚愧!當我讀到: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昔此時,我深深體會到了我們的時間非常有限的,它可能會在你聊qq的時候,偷偷地從鍵盤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看電視劇的時候,乘機從遙控器上溜走了……今后,我要多利用這些時間去學習傳統文化和閱讀書籍!
弟子規》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實在是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生活中的缺點,也使我漸漸地根據《弟子規》去改正這些缺點。
在小傳期間,老師還組織我們去秋浦書院做義工。每次我走進書院,都覺得身心特別的和諧,那份突如其來的寧靜,才發覺是我內心始終所追尋的!在做義工期間,除了打掃衛生外,更多的.是在書院里進行參學,讓我們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修身養性!參學的課程有:論語讀書會,管仲班,茶藝,古琴等!而讓我最感愛好的是——古琴!老師不僅教我們彈琴和講有關的學問,還和我們共享他自身的經驗。讓我知道了:要想彈好古琴,離不開豐富的人生閱歷!古琴——可以讓自己的性格變得沉穩,心態變得平和。在你心情煩躁時,聽琴一曲,可以排解郁結于心的郁悶與憂愁,并沉醉于古琴那獨有的端莊幽雅的意境之美。學習古琴不僅豐富了我的文化內涵,緩解了壓力,還提升了自己的修養和氣質。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珍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須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范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
【中國文化的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古琴與中國文化09-26
中國文化現狀大揭曉12-07
了解圍棋與中國文化04-14
淺談漢字與中國文化論文06-17
中國文化名人故事04-21
反映中國文化的歇后語04-25
中國文化對中國村鎮文化的影響03-07
關于中國文化的英語演講08-15
中國文化遺產導游詞02-06